🚀 今天不贈書,等你抽中小禮物
作者:麥克.史密斯Mike Smith
譯者: 侯秋玲
繪者: 麥克.史密斯
出版社:小魯文化
繪本1📚《100層的巴士》🚌
The 100 Decker Bus故事內容
搭上100層的巴士,生活不再一成不變!準備好了嗎?比摩天大樓還高的100層巴士就要啟程囉!買好你的車票,選好你的座位,層層都有不同的風情,層層都有不同的發現,跟著巴士司機來一趟未知的冒險吧!
繪本2📚《100層的火箭》🚀
The 100 Decker Rocket 故事內容
倒數3、2、1,準備好了嗎?小薇和小狗艾迪自製火箭出發到外太空旅行,卻意外降落到了一顆奇怪的星球上,這裡到處堆滿垃圾,還住著許多汪星人,他們希望可以一起搭火箭去尋找更適合居住的新家……幽默的星際冒險即將展開!
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出發體驗
🐛 小書蟲很喜歡車車,媽媽製造很多機會體驗交通工具,搭過火車、公車、摩托車、汽車、捷運、輕軌、飛機、渡輪,騎過滑步車,在台灣最特別的體驗莫非搭過南北兩地雙層觀光巴士。
2018年作家麥克·史密斯(Mike Smith)在小魯文化發行第一本的繪本,深深愛上《100層的巴士》,書蟲媽趁出遊機會,製造在台北、高雄兩地搭乘雙層觀光巴士的機會,小書蟲最愛雙層巴士大紅色的車身,最喜歡搭上層車廂,搭乘時間選對了,上層車廂的室外區繫上安全帶,風微微地吹著,搭紅線望台北藍天白雲,巴士繞行市區,天際間出現台北101,看到好高好高的台北101,小孩不自覺會哇哇叫!乘高雄西子灣線,車子行經西子灣,從西子灣看夕陽餘暉,美好的生活體驗,如同夕陽那麼美,可惜就要近黃昏,就像《100層的巴士》書裡說的搭上車,不要想哪裡是目的地,行車路線到哪了,就相信司機吧!駕駛會帶旅客看更多風景,享受繞來繞去,帶小孩出門玩樂,媽媽放空多短暫,不要太快下車有多好。
繼《100層的巴士》作家麥克·史密斯2021年在這個月推出100層的第二本《100層的火箭》🚀,中英文版都在八月上市。這輩子不可能上外太空了,沒辦法搭乘火箭,跟著書的情境,至少能想像抵達外星球,用舒服看書姿勢趴在地上看驚喜大拉頁,假裝人在100層的火箭裡,看書、玩盪鞦韆、游泳,探索在火箭百百種體驗也不錯,我是指小書蟲啦!書蟲媽相信,小孩的想像是沒有邊界的,至於書蟲媽看後感想,書蟲媽也是100層系列忠實讀者,讚嘆作家在構思《100層的火箭》劇情,從鋪成情節到故事結束,故事的張力全在繪本32頁呈現,好厲害!
有興趣的朋友,100層系列試讀影片供你觀賞
巴士🚌
https://reurl.cc/AkmA58
火箭🚀
https://reurl.cc/j8ZD0L
好康優惠🛒單本79折,一套75折
博客來
🚌 https://reurl.cc/7rQkgy
🚀https://reurl.cc/eElDRb
🚌 🚀 https://reurl.cc/og27nv
🎁
書蟲媽準備一個小禮物要給一位朋友,想參加抽小禮物的書蟲粉們,請完成以下步驟哦!
👨按讚
👨設公開分享
👨留言「 我想搭乘100層巴士或火箭」哦,並tag 3位朋友
🎁
至於小禮物是什麼呢?請看本文第一則留言吧!
📚本次贈獎活動到8月13日(五)晚上12點截止,於8月14日(六)公開得獎者,注意由書蟲媽郵寄,寄送範圍限台灣本島
小魯粉絲俱樂部
台北市雙層觀光巴士
高雄開頂雙層巴士 Kaohsiung Sightseeing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 汽車 渡輪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 58 屆 #紐約影展「主單元」片單公佈!】
紐約影展雖然不設有競獎制度,但紐約作為美東學院派電影藝術重鎮,因此也被視為是最難入選的影展之一。同時展期緊接在秋季影展三巨頭(特柳賴德、威尼斯、多倫多)之後,以往也被看好作為奧斯卡獎季在美國國內開始將口碑熱潮聚焦收斂的轉捩點。由於紐約當局目前尚未解封電影院,今年紐約影展大部分都將採取線上放映,只有少部份場次將結合紐約當地的汽車電影院合作放映。也因為如此,本屆影展將提早一週開跑,由 9/17 至 10/11 展開。
林肯中心電影恊會(Film at Lincoln Center)宣佈今年紐約影展的主單元(Main Slate)共包含 25 部長片(去年 29 部),來自 19 個國家,其中包含五部女性導演作品(20%),以及七部紀錄片。熟面孔包含第 15 次獲邀參展的南韓導演洪常秀所帶來的《逃跑的女人》,以及德國導演 Christian Petzold、法國導演 Philippe Garrel 、台灣導演蔡明亮、中國導演賈樟柯以及宋方等,各自帶來其新片。另外也有不少的新導演第一次入選。
「今年我們所面臨的混亂和不確定性,也促使我們回歸到最核心的原則。簡單而言,主單元片單就是我們對於以下這個問題的集體回應:『哪些電影在這個當下對我們而言是有意義的?』」談到今年的選片初衷,選片總監 Dennis Lim 繼續說道:「電影並非是在真空狀態下所製成或體驗的,儘管我們所選的作品都是在當前疫情危機之前就拍攝的,但我還是感到驚訝有許多作品都與我們的動盪時局有所共鳴,或是代表一種如何超脫其上的方式」。
今年的開幕片將由《自由之心》英國非裔導演史提夫麥坤(Steve McQueen)的迷你劇集 "Lovers Rock" 榮膺擔任。"Lovers Rock" 為五集式詩選劇(anthology series)"Small Axe" 的其中一集。每一集都是一部獨立故事,但整體都將圍繞在 1960-1980 年代倫敦的種族歧視議題。除了開幕片 "Lovers Rock" 之外,另外兩集 "Mangrove"(《黑豹》Letitia Wright 主演) 和 "Red, White and Blue" (《星際大戰》John Boyega 主演)也都入選了此次影展主單元且將在此舉行全球首映,並於年底問世於 Amazon Prime Video 與 BBC One 等 VOD 平台。這也是紐約影展繼去年 Netflix 的《愛爾蘭人》後,連續兩年都由 VOD 作品作為開幕片。
作為影展核心之一的「中場焦點」(Centerpiece),則是《重生騎士》趙婷導演的 "Nomadland"。相信本片已無須多加介紹,目前已大滿貫入選威尼斯、特柳賴德、多倫多、紐約等影展,被外界看好有機會角逐奧斯卡,並為法蘭西絲麥多曼(Frances McDormand)取得她的第三座小金人。閉幕片則是由美國導演 Azazel Jacobs 的 "French Exit" 擔任。片中蜜雪兒菲佛飾演一名守寡的紐約上流名媛,她決定與兒子(《海邊的曼徹斯特》Lucas Hedges 飾演),帶著他們的黑貓(《淑女鳥》Tracy Letts 配音)搭上渡輪前往巴黎友人的空房來逃避現實。蜜雪兒菲佛也極有可能憑此部片,再度闖進奧斯卡獎季,就讓我們繼續拭目以待!
-
第 58 屆紐約影展「主單元」完整片單如下:
-
【開幕片 Opening Night】
"Lovers Rock"
dir. Steve McQueen
坎城影展
【中場焦點 Centerpiece】
"Nomadland"
dir. Chloé Zhao
威尼斯影展、特柳賴德影展、多倫多影展
【閉幕片 Closing Night】
"French Exit"
dir. Azazel Jacobs
"Atarrabi and Mikelats"
dir. Eugène Green
"Beginning"
dir. Dea Kulumbegashvili
坎城影展、多倫多影展、聖賽八斯汀影展
《平靜》The Calming
dir. 宋方 Song Fang
柏林影展論壇單元、藝術電影獎
"City Hall"
dir. Frederick Wiseman
威尼斯影展、多倫多影展
《日子》Days
dir. 蔡明亮 Tsai Ming-liang
柏林影展主競賽、泰迪熊獎特別提及、台北電影節
"The Disciple"
dir. Chaitanya Tamhane
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多倫多影展
"Gunda"
dir. Victor Kossakovsky
柏林影展邂逅單元
"I Carry You with Me" (Te Llevo Conmigo)
dir. Heidi Ewing
日舞影展NEXT單元觀眾票選獎、最佳創新獎
"Isabella"
dir. Matías Piñeiro
柏林影展邂逅單元特別提及獎
"Malmkrog"
dir. Cristi Puiu
柏林影展邂逅單元最佳導演獎、特蘭西瓦尼亞國際電影節
"Mangrove"
dir. Steve McQueen
坎城影展
"MLK/FBI"
dir. Sam Pollard
多倫多影展、特柳賴德影展
"Night of the Kings" (La Nuit des Rois)
dir. Philippe Lacôte
威尼斯影展、多倫多影展
"Notturno"
dir. Gianfranco Rosi
威尼斯影展、多倫多影展、特柳賴德影展
"Red, White and Blue"
dir. Steve McQueen
"The Salt of Tears" (Le sel des larmes)
dir. Philippe Garrel
柏林影展主競賽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
dir. 賈樟柯 Jia Zhangke
柏林影展特別放映單元
"Time"
dir. Garrett Bradley
日舞影展最佳紀錄片導演獎
"Tragic Jungle" (Selva Trágica)
dir. Yulene Olaizola
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
"The Truffle Hunters"
dir. Michael Dweck, Gregory Kershaw
日舞影展、坎城影展、特柳賴德影展
"Undine"
dir. Christian Petzold
柏林影展主競賽、最佳女主角銀熊獎
"The Woman Who Ran"
dir. Hong Sangsoo
柏林影展主競賽、最佳導演銀熊獎
-
#NYFF #NYFF58
台灣 汽車 渡輪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是世界的】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不是任何國家說了算,而是記錄在本土歷史,在城市每個微小的角落裡。香港社會以華人為主,曾經吸引無數歐美殖民者和傳教士,還有來自南亞的士兵、雄霸商界的猶太商人、融會中西的土生葡人定居。他們背景迥異,但同樣在香港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其中經常被人忽略,是古波斯遺民巴斯人(Parsees),他們世代信奉俗稱拜火教的祆教(Zoroastrianism),祖先在千年前逃難至印度,在孟買為最有勢力商賈,部分隨英國人來到香港定居,人數不過 100,財力卻可與英國人匹敵。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地名,如尖沙嘴麼地道(Mody Road)、灣仔律敦治醫院(Ruttonjee Hospital)等,皆以獨當一面的巴斯商人冠名。就連作為香港標記的天星小輪,創辦人米泰華拉(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也是巴斯商人,天星更是祆教的光明純潔象徵。未知這番宗教含義,會否為乘坐渡輪帶來另一番體會?
英國維繫日不落帝國,當然要依賴軍事力量。初到香港之時,英國人沒有把防務交予華人,軍隊和警隊皆以印度人做主力。1841 年,英軍在香港登岸舉行升旗禮時,在場便最少有 2,700 名印度軍人,其中以錫克族人最受器重,他們在 1857 年印度反英暴亂效忠英國,於是大量增聘為香港駐軍和警員。他們包裹頭巾、穿著綠色警察制服深入民心,被華人戲稱為「大頭綠衣」。隨著戰後警隊改以華人為主,錫克族人退伍後多數轉任護衛,或從事其他服務業,以另一工作繼續貢獻香港。
在冷戰期間,香港也來了另一位常客:美軍水手。當時香港周邊的地緣政治風起雲湧,先有國民黨退守台灣,後有韓戰和越戰,加上英國國力衰退,想美軍協防香港,於是讓香港成為美軍補給基地,軍人頻繁在灣仔分域碼頭登岸,當時沿岸的駱克道也成為風月之地,供水手娛樂消遣。時至今日,駱克道仍然是酒吧林立,但美軍已經絕跡市面。
香港與日本的關係同樣密不可分,香港曾經是 19 世紀日本人遠渡歐洲的首站,也是日本人見識西方文明的第一站,有商人把日本人力車引入香港,成為當時港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後來隨電車和汽車誕生才逐步淘汰。日本在二戰時入侵香港,但兩地在戰後未有斷絕來往,日本更引領香港的消費潮流,1960 年代在銅鑼灣開設的大丸百貨,以日本製商品和服務態度為招徠,徹底改寫香港消費文化至今,而香港作為消費天堂的形象,也深深烙印在上一輩日本人腦海中。
走過滄海桑田,有些族群已經退場,只得街名留下他們存在過的線索,但同時仍有多達 50 萬少數族裔,因歷史和經濟原因在港生活和定居,證明著香港人身份的混雜和多元。
#茶杯社會萬象
#茶杯你不知道的古事
***
新書簡介:
《從前,有個香港 THIS IS HONG KONG》
所謂「念念不忘」,形容的大概就是香港。問問那些到訪過此地的人,或是掀開這書中的一紙一頁看看。捷克作家 Miroslav Šašek 畫筆下的香港,令人難以忘懷。彩色的繪圖捕捉了 1960 年代香港的魅力、她的神韻、表現出來的東方繁華、還有城裡的反差。轟隆轟隆的飛機把遊客帶到此地,然後人力車載著他們,穿插於異國情調滿滿,香火繚繞、飄著炒栗子與北京填鴨香氣的大街小巷之中。每一轉角迎來的都是撩人的風景,是華麗精緻的玉石象牙,是閃閃發亮的絲綢錦緞。Šašek先帶讀者遠眺九龍灣,看那一覽無遺縹緲起落的山脊,再轉入小巷細看那些街頭小販與商人、那豔紅帆船上的水手、還有那些從未踏足陸地的水上人。
從前,這就是香港了!
繪著:Miroslav Šašek
翻譯:黃愛華
出版:CUP 出版
系列:Oops 097
出版日期:2020 年 7 月初版
ISBN:978-988-79699-4-5
繪本/1 套 5 款插畫拼圖網購:www.headhole.hk
限量插畫雨傘預購:https://bit.ly/2OoX7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