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18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蒂瓦希波烏納穆(1990年)
紐西蘭的自然純淨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在它的三項世界遺產中,全部都是自然遺產,沒有一項是文化遺產,世界僅有,說明了這邊的歷史無法孕育源遠流長的古文明,但它號稱「活的地理教室」,火山、湖泊、瀑布、溫泉和冰川,不同的環境造就了多樣性的生態系,這些地景巨大磅礡,但在蒂瓦希波烏納穆的國家公園溫帶森林裡,亦有非常重要的一種民俗植物,衍伸了有趣的文化意義。
全世界蕨類植物有12000種,在紐西蘭有170種,但在台灣卻有600多種,在這麼小的島嶼上,有著密度居世界之冠的生態樣貌,實屬難得。不過通常提到蕨類,大家只「覺累」,它不會開漂亮的花朵,不會結好吃的果實,但紐西蘭卻把蕨類發揚光大,甚至變為國家的符號。
紐西蘭航空的企業標誌便是象徵毛利人精神圖騰的銀蕨圖案,這是紐西蘭的國花,其實應該是國樹,因為蕨類不開花,沒有校花就選校草,但只有獨一沒有之一,絲毫不減紐西蘭人對它的喜愛。全世界出名的全黑(All Black)橄欖球隊就是紐西蘭國家隊,隊服胸前的圖案就是銀蕨,2016年,紐西蘭甚至舉行國際矚目的一項公投,決定是否更換現今南十字星座國旗,當時新國旗的設計圖案上就是銀蕨,最後投票結果雖然保留現今使用的國旗,但不可否認再次見證這株校草的魅力,錢幣、國徽上也都可見。
銀蕨,正式名稱爲白粉桫欏,葉背呈現銀白色,能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閃閃發光,跟常見的台灣桫欏和筆筒樹都是樹蕨的一種。在毛利人的傳說中,銀蕨原本生長於海上,後來接受了毛利人祖先的請求而移居上陸地,神話中毛利人TIARA在一次的戰爭中被敵人綁架,為了讓丈夫RAHI能在叢林中找到她,便偷偷將沿途的銀蕨葉翻過來,為毛利族人引路,因此以前的毛利獵人和戰士就是靠銀蕨的閃亮葉背來認路回家,而隊伍最後一個人必須把葉子再翻回正面,避免被敵人看到。
蕨類的初生幼苗都是捲曲狀的,銀蕨也不例外,毛利人稱之為「KORU」,是「圈環」的意思,這簡單的線條代表一切回到初始,延伸的螺旋紋也有生長、富饒、力量與和平等意義,被毛利人大量運用於身體刺青及雕刻工藝作品中,連臉部刺青「TAMOKO」的紋理也會呈現有秩序的黑白捲曲線條所組成,其實就是KORU,就跟我們泰雅族臉上的紋面菱形紋一樣,都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毛利人屬於南島民族,跟台灣原住民一樣沒有文字記錄,因此每個人的刺青圖案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意義,就像一份人生簡歷,記錄毛利人的出身、地位、職業,甚至是一生的成就。2020年11月,紐西蘭迎來第一位女性毛利人馬胡塔(Nanaia Mahuta)擔任外交部長,也引來爭議。贊成者認為面部刺青毛利人祖先、歷史以及身份的象徵,是毛利熱情、好客、守護特色的外交延伸;反對者認為是醜陋、未開化的表現,不應出現在代表國家門面的外交官身上。我覺得有文化作為沃土,原創的刺青是美麗的,反觀現在也不乏有人刺青,但若只是像轉印紙拓印圖案,也很難和美麗劃上等號。
我們有這麼多種類的蕨類,有沒有可能有朝一日也變成文化圖騰,代表台灣走向世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 民俗植物 在 上下游 News&Mark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市集:#7日驚喜回饋之4】去過日本沖繩的朋友對月桃茶一定很懷念,其實台灣也有本土月桃茶喔!
月桃茶擁有獨特的清香,可安神,令人心情放鬆,且含有豐富的多酚,是非常好的保健茶飲。
為了多推廣本土月桃茶,在母親節的回饋活動中,我們特別挑選本土桃茶,以極優惠的價格回饋給大家,讓媽媽和家人可以安心品嚐。
原價200元,4/26限時優惠價149元,只有4/26日當日喔。現在全館滿2000元還送200,潔膚保養品也都有特別優惠,請大家抽空來逛逛。
🥰優惠在這裡:https://bit.ly/3orNUQ3
😍母親節特別回饋活動:https://bit.ly/3v5FzEH
#一日限時優惠
#母親節特別回饋活動
#全館滿2000送200 #現折100再送100折價券可累計
台灣 民俗植物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吳宜靜/「沒看到你,我很抱歉」 植物學者與植物麻瓜 2之1
圖/thejane
🔗https://e-info.org.tw/node/230213
「我請標本館的負責人建帆帶你去看一下台灣最老最舊的標本」、「針對自然資源的觀點,蔡博士也可以聊一些台灣早期的資源調查史。」某個休假日的下午,收到植物學者董景生的email,邀請我們採訪三月初開跑的《採集人的野帳》漫畫展。大概知道自己會被給予超量的植物知識,我甚至嚴陣以待地先睡了一個午覺才出門。
進了董景生的辦公室,坐在靠近門口位置的是花花,他的一部分研究是民俗植物;而帶我垂直水平在新舊標本館移動的建帆,為我打開了一份1927年採集的斜方複葉耳蕨;董老師很敏捷地切入了報導的重點,聊起這本植物採集職人作為背景的漫畫。
眼前這些「植男」們的滿腔職人感,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而那種投入實在令人感到欣賞。不禁想起去年11月,在一次私廚活動裡,董景生負責向參加者介紹餐點中使用的台灣原生植物,餐會結束後還樂此不疲地和廚師們聊到深夜兩點。
先前曾有機會被董老師導覽過台北植物園,才知道狗尾雞的狗尾其實是兔尾草的根部,刺蔥真的刺刺的,仙草本人根本不是黑色的,魚腥草沒曬乾之前真的魚腥無比,南洋山蘇真的很嫩,難怪每天都會有人鋌而走險進植物園偷拔。
植物的科學知識出現斷層,很多人都變成「植物盲」(plant blindness),在所處的環境中,已經無法看到或注意到植物。植物漸漸從現代生活中成為消失的在場,大多數人可能都成了某個程度的植物盲(如果想要可愛一點,我們還可以自稱植物麻瓜)。和我一起參觀植物園的同伴們,正巧和我一樣盲目。
「欸⋯⋯你還記得這個叫什麼嗎?」
「嗯?樟樹的一種?」
「這是什麼菊?」
「可能杭菊吧?⋯⋯還是油菊?」
「老師,這個是芒草⋯⋯啊,不對,好像是狼尾草⋯⋯」
相見不相識的失禮、叫錯名字的尷尬,永遠都在植物盲身上發生。
圖片來源:the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