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通 #職人通】疫情下的南方影展 持續帶你看見裏台南
我們發現一般人對台南的認識是表層的,被網美、部落客等觀光觀點所引導,但是,真正在地人眼中的臺南是長什麼樣子?透過南方影展,你將會看見不一樣的臺南!
南方影展在南台灣深耕二十一年,原本由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學院師生發起,初衷是為拓展南台灣藝術電影的播放平台與市場。
#受疫情影響改變選題
2020影展因為受檔新冠疫情衝擊影響,而改為轉型線上展覽,到今年九月台灣疫情微解封,就開始到校園和社區巡迴放映影片。也因為疫情衝擊,以及面對到影音串流平台盛行的挑戰,南方影展選題開始轉變,更多挖掘社會議題作品,正是一般大眾更難去看到的題目,像是移工、新住民、白色恐怖、香港人權等。
#以影像做社區服務
也特別從2013年起,就開始去到偏鄉社區活動中心放映影片,在社區裡面播映的則是修復的經典老電影,讓長輩重溫該時代的記憶,並且平衡城鄉影像資源的落差。
今年也特別策展「赤崁當代記」,以六部專業藝術作品,和十二部常民影像作品對話,回應出在浮游底下,有一種台南,是只有臺南人知道的臺南,「叫做裏台南!」
喜歡看這樣的臺南特色店家故事嗎?別忘了幫我們 #按讚、#分享 喔🙌
🔺想知道更多臺南人與臺南事嗎?
#追蹤 FB:@tainantone IG:@tainan_tone ,
讓你臺南一點就通!🔺
訪問|劉宜佩、高于棋
拍攝|劉宜佩、袁一仁、杜依蓓
剪接|劉宜佩、袁一仁
設計|楊彥彬
謝謝 南方影展 South Taiwan Film Festival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雷鬼頭—80後舞蹈員留Dreadlocks六年 轉型做埋雷鬼頭髮型師「一支針走天涯」 「頭髮係我嘅,唔會影響到你,點解你要放你啲規矩喺我到?」32歲的黃羨晴(Janette)自小便喜愛特色髮型,漂過染過,要數最深愛的,仍是她留足六年的雷鬼頭(dreadlocks)。即使面對他人的批評勸導,她亦不願...
台灣 學院 藝術 特色 在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國際漫畫系列講座🚀
【探尋與對話:閱讀世界中的漫畫 A Voyage to Comic Between Cross-Domain Dialogue】
學術講座1 Comic Talk
【漫畫題材面面觀 Exploring Comic Themes】
◾報名網址 click to sign up👉🏻https://wenk.io/t10ZvEeE
👉🏻名額加開,盡速報名以免向隅。
◾2021/10/1(五)Fri. 13:00-17:30 on「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YouTube頻道👉🏻一定要記得先報名喔 ! !
⌓⌓ ⌓⌓ ⌓⌓ ⌓⌓
在漫畫的閱讀世界裡,多元的題材能呈現出獨到的故事、風格及魅力,以及背後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映照出當地的社會及文化面貌。在這次的講座中,分別邀請了研究學者、編輯、創作者等,分享來自香港、德國、法國、馬來西亞等不同地區的漫畫創作題材及特色。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
◾引言人:大人的漫畫社主持人 陳怡靜
◾講師:
香港資深動畫人 盧子英
積木文化主編 李華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 Ivan Gros 葛尹風
馬來西亞藝術家 NOvia Shin冼佩珊
德國美茵茨大學翻譯、語言與文化學院研究暨教職人員 陳蘊柔
⌓⌓ ⌓⌓ ⌓⌓ ⌓⌓
🌍香港資深動畫人 盧子英🌍
自1970年代開始獨立動畫及短片創作,獲獎無數,是香港最早一批的專業動畫人,並身兼動畫評論、歷史研究、香港動畫業及文化協會秘書長等多種身份,發表大量動漫畫及相關文字,近年出版《動漫摘星錄》並擔任2014年「香港台灣動畫五十年大展」策展人。
⌓⌓ ⌓⌓ ⌓⌓ ⌓⌓
🌍積木文化主編 李華🌍
現任積木文化主編,積木文化「漫繪系」書系出版艾曼紐.勒帕吉《那年春天,在車諾比》、墨必斯《伊甸納》、史蒂芬.勒窪諾瓦《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等,以各種漫畫題材的選書出版呈現歐洲漫畫的豐富樣貌。
⌓⌓ ⌓⌓ ⌓⌓ ⌓⌓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 Ivan Gros 葛尹風🌍
法國藝術家,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含法國文學、風格學、漫畫報導文學等,並以版畫創作出版《版畫,狂想:從法國到台灣,開啟一連串藝術與文學交織的對話,即興,且自由! 》。
⌓⌓ ⌓⌓ ⌓⌓ ⌓⌓
🌍馬來西亞藝術家 NOvia Shin 冼佩珊🌍
熱衷於紀錄馬來西亞的文化及歷史,並運用插畫、漫畫、動畫、裝置藝術等藝術媒介,並以精緻豐富的細節呈現在地日常風貌。近期漫畫作品〈老吉隆坡的24小時- 9am-12pm 〉收錄於《熱帶季風Vol.2:東南亞映像》及德語漫畫雜誌《Strapazin》。
⌓⌓ ⌓⌓ ⌓⌓ ⌓⌓
🌍德國美茵茨大學翻譯、語言與文化學院研究暨教職人員 陳蘊柔🌍
現於德國美茵茨大學任教並攻讀翻譯與文化研究博士班,進行漫畫翻譯(德翻中)、幽默與諷刺等課程授課及研究。輔仁大學德語語文學系碩士班畢業,碩士論文題目為德語自傳圖像小說《餘生末日》敘事研究,曾於《熱帶季風》、《Taiwan Comix》、Openbook發表漫畫評論、海外漫畫報導等文章。
⌓⌓ ⌓⌓ ⌓⌓ ⌓⌓
✨快來報名講座,欣賞不同國家的漫畫風情!
✨這場講座是平常日,有報名的小隊員們要記得準時收看喔!
✨活動完全免費,名額有限,不要錯過囉!
⌓⌓ ⌓⌓ ⌓⌓ ⌓⌓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1國際漫畫系列講座 #漫畫題材面面觀
💕追蹤漫博小隊 Instagram|https://wenk.io/t20tq6Nv
台灣 學院 藝術 特色 在 VOGUE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用作品探討人生,很值得去展場支持!
👉展覽資訊+作品特色>>>https://bit.ly/3tLEq5J
#作品好美 #趁連假去逛逛 #展覽藝術
台灣 學院 藝術 特色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雷鬼頭—80後舞蹈員留Dreadlocks六年 轉型做埋雷鬼頭髮型師「一支針走天涯」
「頭髮係我嘅,唔會影響到你,點解你要放你啲規矩喺我到?」32歲的黃羨晴(Janette)自小便喜愛特色髮型,漂過染過,要數最深愛的,仍是她留足六年的雷鬼頭(dreadlocks)。即使面對他人的批評勸導,她亦不願為了遷就他人的目光,剪去共度六年的長髮。
「除了跳舞,就係整頭髮。」Janette成為雷鬼頭髮型師前是一位舞蹈員,18歲入行,跳舞超過10年。兩年前自覺年紀漸長,身體五勞七傷,深感需要另覓出路,在同事的鼓勵下開設了Bulletdreads髮型屋。「其中一個話喺工廈studio入面可以有一間房分租出去,於是就開咗呢度。」為了成為雷鬼頭髮型師,她去年在台灣弎藍髒辮文化藝術學院上了兩個髮型課程,總共花了$16,000。為了精進自己的技巧,亦前往台灣One Off Salon 跟著名dreadlocks導師Adam拜師學藝,並在台實習半年。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120/ZXSRBETJAJBYTEUQSICWGF23SU/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雷鬼頭 #Dreadlocks #髮型師 #台灣 #舞蹈員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台灣 學院 藝術 特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Claudia.W」品牌介紹
訪問:王子欣
品牌簡歷: Claudia Wang 1995出生於法國,育於時尚藝術家庭,對藝術創作、時尚、彩妝造型有濃厚興趣與企圖心。藝術繪畫擅長東方水墨畫運筆、對色彩搭配富有敏感度, 熱愛塗鴉藝術與普普精神。大學畢業於台北實踐服裝設計學系,目前攻讀北科大互動設計碩士。因為熱愛時尚產業,大學期間於ELLE時尚雜誌編輯部擔任實習助理,以及中國鳳凰庄面料公司流行趨勢資訊部、服裝設計部實習。畢業後於Daniel Wong任職服裝設計,參與18ss大秀,發揮對於印花色彩搭配之長項。2018下半年正式成立同名品牌Claudia_.W,並同時經營彩妝造型事業。由於本身對於時尚、美、藝術都很有獨到之處,因此也成為時尚跨領域工作者。除了服裝方面於18年入圍臺北好時尚Top設計師大賽外 ;彩妝方面,於19年擔任Vogue me 4月號實體雜誌單元彩妝造型師,彩妝作品也多次刊登上國外雜誌媒體。6月份以藝術家身份參與台灣印花設計節,於松菸展出印花裝置作品。更於8月份獲得19年台北好時尚TOP設計師 最佳布料應用獎。 2020年8月獲得北港時尚設計競賽亞軍、台北好時尚最佳布料應用獎,並獲得台北時尚週VogueFNO大秀資格。 品牌理念:『生活即是一場藝術』推崇藝術融合時尚,喜歡將衝突感的色彩或主題融合,充滿奇幻、異想的色彩設計,一直是品牌的核心DNA,讓次文化成為時尚焦點。期望台灣人也能將時尚藝術融入生活,即使平常的穿搭,都能充滿個人味道與特色。近期更關注科技環保與時尚之間的關係,透過科技減少時尚產業製造的污染,並解決部分工序繁雜與打樣問題, 2018年更是首度發表線上虛擬服裝秀,沈潛了2年,2020年一樣推出小型的線上虛擬服裝秀,讓遠在不同國家、地域、時差的任何人,都能潛入Claudia Wang的時尚幻境。
經歷:
2020/10 Vogue FNO fashion Week
2020/08 北港服裝設計大賽 亞軍 2020台北好時尚設計比賽 優勝、最佳布料應用獎
2019/12 克萊雅2020AW服裝與圖案設計企劃
2019/11 獲選上海國際時尚樂活設計創意基地 科技印花設計展
2019/10 克萊雅服裝圖案設計-傳承有愛
2019/10/19 伊林 玉富伸展台 大地時尚大賽-佳作
2019/09 蓮芳生計集團董事長客制設計
2019/08 台北top設計師時尚設計大賽 最佳布料應用獎/優選獎
2019/07 高雄客家局 創意客家藍衫設計比賽 潮T組冠軍 上衣組優選、海青盃 兩岸青年服飾設計創業大賽 第三名
2019/06台灣印花設計節 松菸印花裝置展覽 擔任亞東技術學院 類產線3D服裝軟體工作營老師、台北top設計師時尚設計大賽 優選獎
2019/04擔任VogueMe 4月號 彩妝造型師
2019/03入選中港臺天使創投基金-新創品牌展演
2019/01參與首屆台北時裝周 展演主題秀-異材質科技素材場
2018/09品牌 Claudia.W 正式成立、入圍 優選前12強台北top設計師時尚設計比賽 新北市青銀共創服裝設計企劃 領導設計師
2018/05 Nyx歐美彩妝品牌造型比賽前10強
2017/09參與Judy造型師周子娛樂18年年曆拍整體造型, 拍攝林依晨、張睿家等11位藝人年曆形象。
2017/08上海東華時裝周優選作品參展
2017/07 Paris fashion week巴黎時裝周服裝街拍
2017/06『AETHER』雜誌 issue11 造型作品上刊 服裝作品參與DJ-DUSA專輯封面造型,
2016/ M畫廊 繪畫展覽--「妖怪繪卷」 Ykk 50週年紀念包包設計比賽 優選
2015/ M畫廊 繪畫展覽
2015/ 台灣泰山娃娃芭比服裝設計比賽 第二名
粉絲頁: Claudia__.W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台灣 學院 藝術 特色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