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開始拆除鐵軌的鐵路局新店站。
1965年3月26日,鐵路局新店站,位於今新北市新店區光明街45號。(中央社記者陳漢中攝)
這天,位於台北市萬華與台北縣新店之間的萬新鐵路(新店線鐵路),自當天上午8時起進行拆除工程;這條全長10.4公里的鐵路,從新店站拆起,每天拆除700公尺,一直到同年4月7日拆除完竣。在這本相簿裡,我們可以見到拆除之前的萬新鐵路沿線景觀、鐵路局新店站,以及鐵道由鐵路局工務段督工拆除中的樣貌。
萬新鐵路由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興建,於1921年3月25日完工通車,為縱貫鐵路之新店支線。二戰後,1949年6月,萬新鐵路由台灣省鐵路局收購,結束其民營身分。後來由於萬華至新店間的乘客太少,客運一直賠本,而貨運方面尚可勉強維持,為鐵路局賠錢最多的一條路線,最後在1965年3月25日停駛,卸下它肩負44年整的運輸使命,並於翌日從新店站開始進行拆除工程,至同年4月7日竣工。
萬新鐵路拆除後,原路線在台北市成為汀州路與羅斯福路五段、六段,在台北縣(今新北市)則是北新路。
1921年3月25日,新店站(新店驛)隨著新店線鐵路「公館-新店」段正式通車而啟用。萬新鐵路通車時全長10.4公里,起點為萬華站(今汀州路與艋舺大道口),終點站是新店站;1931年8月1日,新店線鐵路自新店站延伸通車至郡役所前站(今北宜路一段一帶),萬新鐵路總長度增為10.7公里,不過郡役所前站在戰後即遭廢除,新店站至郡役所前站之鐵路段亦廢止,於是新店站(今新店光明街45號)再度成為終點站。
從北到南沿線各站位置詳列如下:
萬華(汀州路與艋舺大道口)0公里處
崛江(汀州路與大埔街21巷口)0.5公里處
和平(汀州路與南海路口)1.1公里處
螢橋(汀州路與重慶南路口)1.9公里處
古亭(汀州路與同安街口)2.6公里處
仙公廟(汀州路與辛亥路口)3.4公里處
水源地(汀州路與思源街口)3.9公里處
公館(汀州路與基隆路口)4.5公里處
萬隆(羅斯福路與景隆街口)5.8公里處
製壇會社前(羅斯福路與景華街口)6.5公里處
景美(羅斯福路與車前路口)6.8公里處
二十張(北新路與民權路口)7.6公里處
公學校前(北新路與大豐路口)8公里處
大坪林(今北捷七張站)8.5公里
七張(北新路與中正路口)9公里處
新店(光明街45號)10.4公里處
郡役所前(北宜路一段一帶)10.7公里處
戰後被廢除的站有:仙公廟、製罈會社前、二十張、公學校前和郡役所前。
台鐵新店線(萬新鐵路)的車站分佈非常密集,有的站距甚至比學校操場一圈還短,而站距短、班次少的特性也讓這條鐵路支線得以成為台灣唯一曾經採用「牌券閉塞行車制度」的鐵路線。所謂的牌券閉塞行車制度(Staff and Ticket Block System),是將行車命令(train order)予以具體化,每一列車在開出站之前都必須先取得此一許可牌券,司機員若是沒有取得牌券就無法將列車開出,因此可以使行車安全獲得初步的保障。
萬新鐵路最早採里程計費,之後改採區段售票制,末期採類似公車的分段收費。所謂的區段售票制,就是整條路線均一價,不管你是從萬華坐到新店,還是從水源地搭到公館,無論里程多寡,票價都是一樣的。萬新鐵路可說是台鐵最早實施區段票制度的路線。
更多萬新鐵路的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pg/zhangzhesheng/photos/?tab=album&album_id=10151893133369531
台灣 大道 公車 最早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50 台北車站、台北中山堂(鄧以恭先生 攝)
謝謝網友 James Teng 分享他的父親年輕時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台北的舊時風貌,非常珍貴。
《認識台北車站》
照片中的台北車站是第三代站體(1941-1986)。
第一代台北車站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約在今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大樓的位置),於1891年隨著分別往新竹與基隆的鐵路相繼通車而啟用,為一座歐洲式棚式車站。
後來,為了配合鐵路改線、市區改正計畫以及考量日人需求,便將車站位置向東移至台北府城北側城牆(後來城牆被拆除,改築為「北三線路」,即今忠孝西路)附近,車站正門開在「表町通」(今館前路),並與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遙遙對望。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第二代台北車站,於1901年8月25日隨著淡水線通車及新竹至基隆鐵路改線完工而啟用(當時稱為「台北停車場」)。1908年10月,以設備高級著稱的台北鐵道飯店在第二代台北車站斜對面落成(今新光摩天大樓及大亞百貨一帶),1945年毀於美軍空襲。
1923年3月6日,興建於車站內軌道區北側,規模較小的台北後車站(當時稱為「裏台北驛」)啟用,以取代同日停用的北門驛,成為淡水線鐵路的新端點站,並便利當時聚居於大稻埕的本島人(即台灣人)進出車站,那時候的台北後車站為一棟木造建築,建築外貌較為小巧。台北後車站於1988年隨著淡水線鐵路廢止而停用,原計畫保存後站站房,但1989年9月23日突遭祝融燒燬,目前在原址附近的市民大道與太原路口設有「後火車站懷舊廣場」(2001年9月落成),廣場上佈設了一座簡易月台,並陳列由台鐵提供的單節柴油客車。
由於原有的前站空間不敷使用,因此自1939年起,於原地改建成帶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型水泥建築,即第三代台北車站(當時稱為「台北驛」,於1941年落成),內部可用空間也因此增加不少。此外,在1930年從民營收歸市營的公車,也以台北車站作為路線的主要端點站之一。
戰後,第三代台北車站持續留存使用,並於1977年南港調車場落成後,利用前站與後站之間原本的客車場用地增建了兩座月台。進入1980年代之後,隨著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第一階段工程啟動,第三代車站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車站正式停用,並自同年3月1日開始拆除。
在鐵路地下化的過程中,工程單位拆除第三代車站東側的扇形機車庫,於扇形機車庫及第三代車站原址間興建新的地下化車站。由於第三代車站須先行拆除,因此台鐵便在第四代車站啟用前,於第三代車站舊址西側興建臨時車站作為過渡時期之用,直至2000年才拆除臨時車站。
第四代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通車而啟用,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車站大樓。此為台灣第一座地下化鐵路車站,由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郭茂林共同設計,建築主體係仿中式傳統建築設計,其屋頂採單檐廡殿頂,建築中央併設有天井。月台配置有全台灣第一套的列車到站警示燈,當列車到站時會閃亮以提醒乘客。
《認識台北中山堂》
清光緒18年(1892年),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為接待抵臺視察的中央高級官員,耗資二萬銀兩於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西側(即今中山堂附近)興建行館,名為「欽差行臺」,做為宴會、會議之用。該行館於1894年落成時,適逢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甲午戰敗,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軍進入臺北城後即以「欽差行臺」做為臺灣總督府,直到1919年,臺灣總督府辦公室遷至當年竣工的臺灣總督府建築(今總統府)後,此地才改做他用。
1932年,臺灣總督府為紀念日本昭和天皇登基,便在此新建「臺北公會堂」,做為民眾集會的場所,於1936年12月26日完工。
1938年5月1日,於1898年5月6日開始發行《臺灣日日新報》的臺灣日日新報社紀念創立40週年,捐贈12000圓回饋社會活動,並以其中的4000圓「科學思想普及費」之名購買了一具4吋口徑的天體觀測鏡(折射式赤道儀天文望遠鏡)贈與臺北市役所(市役所相當於市政府),希望臺北市役所擇地安置。
於是,臺北市役所在完工不久的臺北公會堂南側屋頂上,建置了一座圓頂觀測台來安置臺灣日日新報社捐贈的天體觀測鏡。
1939年5月1日,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正式成立,成為日治時期臺灣民眾可以自由進行天文觀測的唯一據點。
順便一提,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是臺灣第二座天文台,而臺灣的第一座天文台是於1913年在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設置的天測室,為一座簡易平頂天文台。
臺北測候所成立於1896年8月10日,最早借用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部份空間,後於1897年12月19日遷至南門街的新廳舍,即目前中央氣象局臺北氣象站所在地(今公園路64號),並開始氣象觀測的業務。
1934年,臺北測候所改稱臺北觀測所。
1937年3月3日,臺灣總督府台北觀測所第一次改建,並於1938年升格為台灣總督府氣象台,負責掌管綜理台灣與澎湖地區的各項氣象觀測及地震觀測之業務。
1945年戰後,臺北市政府接收了臺北公會堂,將之更名為「中山堂」,於是天文台便隨著改稱「中山堂天文台」,由當時的臺灣省氣象局管理。
1946年,中山堂天文台改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並更名為「臺北市立天文台」。
1950年代之後,天文台的存在造成了行政上的困難,中山堂並無天文專業人員,一般觀眾與天文台訪客混雜而難以管理,加上觀測天象必須在深夜,造成中山堂員工無法像一般公務員在傍晚下班。為此,中山堂管理所招開了一系列的協調會,由臺北市政府與臺灣省氣象局等單位共謀解決之道。
正因天文台設在中山堂有種種不便,才開始有了圓山天文台的規畫。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進入繞地軌道後,引發了社會大眾對天文知識的熱潮。
由於中山堂附近有熱鬧的西門町,夜間的嚴重光害有礙星象觀測,於是臺北市政府便從1960年開始,在圓山風景區內動工興建新的圓山天文台。
1963年3月28日,圓山天文台竣工啟用,但初期受限於人力不足,並沒有開放給民眾參觀。同年8月31日,台灣省政府決議定時開放參觀。
1986年的哈雷彗星回歸,在媒體的推波助攬下,掀起了台灣地區的觀星熱潮。然而,由於圓山天文台的規模過小,加上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使得圓山天文台不敷使用,再加上後方的圓山大飯店和前方的中山高速公路興建後造成的光害問題,遂有了遷建與擴建的計畫。
1993年,市政府於士林區基河路動工興建天文科學教育館。1996年,天文台改制為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1997年2月4日舉辦開館典禮,隔日正式開放第一期展區。1997年7月20日,展館全面開放。館內設施包括展示場、宇宙探險區、宇宙劇場、立體劇場、天文教室、圖書館,與圓頂天文觀測室等。
之後,圓山天文台所在地改為校外教學專區,但因建築老舊等安全問題,遂於2000年7月25日進行拆除,但仍留下了一個水平式日晷作為紀念。
台灣 大道 公車 最早 在 偏愛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ttps://www.justitravel.com/travel_view.php?id=212
#台東消遙遊套裝行程每天不一樣
#半日只要499元ㄧ日699元
今年下半年最新強力推薦 #瘋台東一日遊,包車旅遊、季節限定行程,農村體驗,絕對超值,限時推薦(可出團日為即日起至107.12月止),讓您輕鬆自在遊台東!!
台東,擁有美麗的山海景色與自在悠閒的氣氛,以及豐沛的原住民人文景致,能滿足動靜皆宜的您所有需求,更有台灣最美麗的後花園之稱!
以慢活城市魅力與擁有豐富自然風光而知名的台東,近年來更獲得國際評比的肯定,國際知名旅遊網站Booking.com推舉台東為2018 年10大新興旅遊城市;國際知名旅遊指南《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公布台東入選2016年亞洲10大最佳旅遊景點,不只如此,2018年世界知名旅遊頻道Travel Channel公布台東臺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為12大最令人驚豔的熱氣球嘉年華等,台東皆為全台唯一入榜縣市。
夏季天空的美麗熱氣球意象,綿延且清澈的太平洋最長海岸線,全台治安評比第一的自在遊縣市、全台唯一沒有PM2.5完全符合標準的空氣品質,華人世界最早可看見日出的地方,全世界三大海底溫泉之一的綠島朝日溫泉等,這麼美好的地方,您還在等甚麼,趕快收拾行囊,一起親身體驗台東之美。
#季節限定行程
鹿野熱氣球嘉年華專屬行程 (半日遊,每人$499元)(可出團日期為107.06.30至107.08.13)
14:00台東轉運站集合出發,日式風情龍田村/春一枝涼一夏/熱氣球會場/回程
太麻里金針山賞花遊 (半日遊,每人$499元)(可出團日期為107.07.15至107.10.15)
08:00飯店接駁出發,金針山賞花/小長城步道/孟中竹林步道
月光海專屬行程 (一日遊,每人$699元)(可出團日期為107.06.30至107.08.26)
09:00飯店接駁出發,伽路蘭遊憩區/杉原海洋生態公園/台東最美麗公車站(知路橋)/成功漁港/都歷遊客中心(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回程
走跳綠島自由行 (一日遊,每人$1399元,費用包含:市區接駁、來回船票、機車兩人一台、保險,其餘行程費用皆自付)
(可出團日期為107.06.30至107.09.30)
行程建議:朝日溫泉/睡美人/哈巴狗/小長城步道/梅花鹿/觀音洞/綠島監獄/浮潛 (出發時間以船班時間為準,請先來電詢問)
#一週七天逍遙遊
鹿野一二三
每週一出團,09:00飯店接駁出發,農遊DIY/鹿野高台/春一枝涼一夏/武陵綠色隧道/台東糖廠/回程
每週二出團,09:00飯店接駁出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原生應用植物園(午餐)/農遊DIY/日式風情龍田村/台東森林公園/台東糖廠/回程
每週三出團,08:30飯店集合出發,阿凡達森林博物館(午餐)/鹿野高台/鐵花村與TTstyle原創館/回程
南迴部落
每週六出團,09:00飯店接駁出發/南迴密境賞花/部落巡禮/農遊DIY/泡湯/回程
戀戀東海岸
每週四出團,09:00飯店接駁出發,農遊DIY/成功漁港/都歷遊客中心(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全台最美公車站(知路橋)/伽路蘭遊憩區/回程
走跳池上
每周五出團,09:00飯店接駁出發,米呼米桑布農部落(樂舞表演)/日式風情龍田村/花現池上之美(池上金色豐收館)/看見金城武樹/武陵監獄喝咖啡/鐵花村或TTstyle原創館/回程
每週日出團,09:00飯店接駁出發,佳芳茶園/米國學校/池上伯朗大道/二層坪水橋/台東森林公園/台東美術館/回程
【遊程說明】
(1.) 以上行程,一日遊皆為每人$699元 (走跳綠島自由行除外),半日遊皆為每人$499元,大人小孩收費皆相同。行程費用包含:交通、導覽、保險,其餘行程費用需自付。
(2.) 以上行程,皆滿4人出團,如有團體欲想報名,請來電洽詢新南向旅行社,05-2361072,或加入偏愛旅遊LINE@詢問。
(3.) 季節性行程,依照各出團時間報名,期限超過後則無法報名;一週七天逍遙遊,依照每週七天不同行程出團,不可隨意調動行程,故報名前請多參閱行程資料。
(4.) 以上行程之確切的集合時間、集合地點與出發時間,將在確定人數出團前,由專人告知。
#台東樂山水
#偏愛旅行
#加line生活圈偏愛旅行好友招募中:https://goo.gl/HMDf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