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本集內容 📌 ✭【 琪斐大放送 】低生育率壟罩全球 為何歐洲卻能催生? (00:40) ✭【 動眼看熱鬧 】中國解除一胎化 為何出生率反下降? (11:30) ✭【 世界都在看 】解決生育率低困境 移民政策利大於弊? (18:06) ✭【 Fan's Fans來QA 】台灣生育率低的驚人! 效仿...
台灣 不 婚 不生 嚴重的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生育率低,不只是養不起的問題而已。
這幾天看許多人在討論生育率低的問題,職場對已婚婦女不友善、公婆反對新人婚後搬出去、沒房沒車有孩子不方便、抽不到公托也讀不起私幼、住不起明星學區但偏遠學區資源又不足……從性別平等到資源分配以及婆媳問題等等,許多人都有提出了不生的原因。
我是七年級末段班生,出生在高雄微偏鄉的小村莊,假如我沒有離開我的故鄉北上打拼、沒有將我的兩名孩子接到北部讀書,我不會知道城鄉差距大到有如兩個世界。當然若要跟鄰國的偏鄉地區相比,我們的山裡還能有WIFI訊號真的已經十分幸褔,而我們在這塊土地上,普遍都有至少國中以上的受教權。
正因為我們有機會受教育,也有機會能夠以更多元的方式獲得資訊,我們才能夠不再像其他動物一樣為繁殖而繁殖。我們明白一個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會有多大;生育對現在的人而言,是比繁衍更神聖的行為。
我們都希望能夠給孩子好一點的環境,希望孩子將來能夠過得比自己更好,但是台灣的資源分配一直以來就很不平均。
只要努力一點賺錢,偏鄉地方的房子當然也買得起,也不用擔心沒有學校可以讀;但明知道在這樣的環境生孩子,將來他得比別人多付出二十分的努力,才能勉強達到明星學區那些孩子的起跑點,你捨得嗎?
只要克難點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是騎機車,確實沒有買車也是可以過日子的;我前夫家在泰武鄉的某個部落,騎乘機車到最近的大醫院至少要四十分鐘以上的車程,偏鄉的孩子連生病的權利都沒有。但祖厝就在部落裡,想省錢就得認命。
健保不合理的制度讓醫師一個個乾脆出走做全自費、代理老師做的事情可能比正式老師還多,但是福利卻是廉價到根本作賤自己;偏遠地區聘請不到醫師、老師等專業人員,讓那些需要特教協助的孩子因為缺乏資源而失去早療的機會。
食衣住行基本民生需求都集中在城市,好似偏鄉地區的居民吸空氣就會飽,畢竟偏鄉空氣裡的PM2.5確實比較少,多吸多健康。生育率低,不是只有那些還沒生孩子的年輕人的問題而已,而是整個社會共同造成的。
除了制度上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是現在的人並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若能夠存在著信任與合作,即便國家的制度不夠友善,人與人之間仍然可以自行組成一個小型互助團體,彼此互相幫忙讓大家日子都好過點。
但大多數的人恐怕心裡只會覺得「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了還妄想照顧別人」,或是「請保母都會出事了誰知道鄰居是不是神經病」這樣的念頭。
這跟現在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當然有關,但正是因為我們這一輩的許多孩子缺乏了人際關係的訓練,我們自小被教育成要小心壞人、不要隨便相信別人、顧好自己就好……不合理的國家制度與不友善且充滿危險的生存環境,換作你,你生嗎?
我改變不了國家的制度,我也改變不了自己已經生下兩個孩子的事實,我能夠做的只有盡我所能去當一個友善的人。
我們家鄰居小孩晚我一年搬來這個社區,我的小兒子可能是他第一個交到的朋友,但因為去年小兒子有嚴重的情緒障礙經常會有脫序的行為出現,鄰居弟弟的家人都叫他不要靠近我們家。
當鄰居弟弟放學回來忘記帶鑰匙,家中又沒有半個人的時候他都會來按我家電鈴向我求救,問我能不能讓他在我家待一會兒;他會找個角落寫作業不會吵鬧,等爺爺回家後他就會回去。
我雖然知道鄰居家人對我們家的狀況不大能接受(單親、身心疾病),遇到這樣的狀況時我都還是會開門讓他進來;有時候家中有南部家人寄來給我的水果,我也會拿一些給鄰居弟弟帶回家,我還住在鄉下地方年幼時,村民之間彼此分送蔬菜水果是很常見的事情。
也許鄰居弟弟的家人還是會把我當成怪人,但我想鄰居弟弟長大後也許還會記得小學四年級時,曾經有位阿姨雖然不認識他卻對他很友善吧?也許鄰居弟弟長大後,也會因為在其他孩子身上看見了自己小時候的影子,而對那些孩子同樣友善吧?
也許,也許有那麼一天,就算房價還是一樣高、薪資還是一樣少,但因為我們所居住的地方,周圍都是能夠信任且互相幫助的鄰居;每個人不論有無孩子都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創造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
也許,也許到那個時候,生小孩就不再是件可怕的事情了吧?
========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台灣 不 婚 不生 嚴重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期台灣的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的議題,在網路上掀起論戰…
有些人講出許多可笑的言論,只看房價和生育率的走勢,就說少子化和高房價沒太大關係,都推給疫情、移民、社會進步、女性意識覺醒、有錢人只要享樂不想負擔,甚至有人拿屏東的房價與生育率來舉例,就想證明高房價與低生育率無關。
說穿了,他們會講出這種言論,就是要模糊焦點,不知羞恥的護航和帶風向,把高房價合理化。
【社會進步、女性意識覺醒加速台灣少子化? 移民是生育率救星?】
不過,我也同意這些人的部份觀點,隨著社會進步和女性意識覺醒,全球出現少子化趨勢,這是不可逆的自然現象,但你們不會看到,哪個先進國家生育率是全球倒數第一的。
這時一定有人跳出來說,先進國家有移民增加生育率啊!
老實說,雖然移民確實會提高生育率,但移民同時也增加了分母,且人數不可能大於原國家人口,所以無法大幅提高生育率,移民提供的生育率只會佔一小部份,即使去掉先進國家的移民生育率,這些國家的生育率還是贏台灣一大截。
因此,不論是社會進步、女性意識覺醒,還是缺乏移民,都無法解釋為何台灣會加速少子化,變成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講出生育率倒數第一是因為缺乏移民,只會顯現自己的無知。
【為何台灣房價低的區域生育率也低?有錢人不生會影響生育率?】
「我身邊住豪宅、有錢有資源的朋友因為不想有負擔,所以不想生啊!」
「屏東房價低生育率低,所以房價低會讓生育率也降低。」
以上兩句反駁高房價是少子化主因的發言,大概是我近期聽到最好笑的無腦笑話,值得登上幹話王寶座。
台灣是M型化社會,有錢人在社會人口組成中只佔很小一部分,這一點點人不生小孩,居然就會讓台灣生育率墊底?
這些人以為講出10%人的心聲,就能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卻忘了生育率絕大多數來自,沒豪宅且想生卻不夠有錢的其餘90%人。
此外,屏東會出現房價低生育率也低的情況,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年輕人口流失,和房價低沒有半點關係。
屏東縣民政處副處長楊新發表示:「屏東之所以成為少子化最嚴重的縣市,不外乎就是說,人口的外移,大部分都是以年輕人為主。」
這道理很簡單,就算送老人們每人一間房子,也不可能讓老人們的生育能力強過年輕人,進而提高該區域的生育率。
畢竟,如果我沒記錯,房子應該不是仙丹,也不能讓人返老還童吧?
因此,他們會講這種幹話,很明顯就是不帶腦卻想帶風向,就跟「吃一個便當不飽,那就吃兩個」、「勞工是心裡最軟的那塊」一樣,站著說話不腰疼。
【台灣的低薪和加速少子化,是因為高房價影響經濟結構?】
說真的,台灣加速少子化和高房價必然有關係,但這不是單純觀察少子化和房價的走勢就能看出,而是要考慮到高房價帶來的經濟影響,這也是那些講幹話的人最想忽略的部分。
我之前在「台灣的變態經濟結構」文章中說過,因華人長期受到有土斯有財的思想,加上台灣低利和低稅讓房產持有成本很低,在投資與需求都增加的影響下,台灣自然會出現高房價。
接著,因為房價高的關係,房租房貸也會增加,一般人民的薪水付完房租房貸後,基本上都剩不多,必定不敢消費。
那當人民消費意願降低,且企業因房租上升讓成本提高,就意味著企業獲利減少,無法刺激經濟,自然無法給員工加薪。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說,台灣薪資有上升阿?怎麼會買不起房?
老實說,台灣薪資確實有上升,但沒有跟上物價漲幅,才會長年讓人覺得薪資倒退。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房價上漲了三倍,但台灣實質經常性薪資,去年才終於揮別倒退窘境,年增1.7%,這巨大的對比,對勞工來說真的很絕望。(別忘了台灣實質經常性薪資是平均數)
然而,多數台灣人因為買房的靈魂鎖,就更會降低慾望,減少消費,只為了增加儲蓄率,而有錢的老闆或人民們,都不會選擇創業或加薪,只會選擇投入沒有實質經濟生產力的房地產。
所以說,當資源過度集中於某個產業,就必定會讓其他產業競爭力下滑,就像一桶水不可能裝滿兩個空桶,一桶水多,另一桶水就會少。
股市也是同理,當資金集中在台積電、鴻海等權值股讓他們股價大漲,中小型股就會走弱。
因此,在這種資源過度集中於房地產,造成其他產業競爭力下滑,使得台灣人普遍低薪的惡性循環下,收入較低的年輕一輩,經濟壓力一定與日俱增,自己都快養不活了,哪來的心力養另一半或孩子?
尤其,再加上令人絕望的高房價和房租,就算你買房貸款或租房且結婚了,其中一方可能因為薪水不足以養家還貸,另一方也只得拼命工作,甚至兩人都要天天加班,失去生活的選擇權。
以上這些經濟壓力,必定會讓人民因壓力過大而不想生小孩,這點從yes123求職網近期的調查就可以發現,目前年滿20歲以上的成年勞工當中有六成沒小孩,至於不生導火線前兩名是,怕賺的錢不夠養小孩(72%),覺得買不起房子,沒法給小孩一個家(53%)。
接著,對於「沒有」結婚計畫的人來說,比起找不到理想對象(54%),更多人不想結婚的原因,就是自認收入只能養活自己(59%),這些數據都非常真實的反應出了,台灣人因為低收入和高房價,而不婚不生的慘況。
總之,在資源過於集中在房地產,和缺乏創業、加薪、消費動能的影響下,台灣社會的經濟動能近乎停滯,這就是長年來,台灣物價房價拼命漲,但薪水卻不漲,以及讓年輕一輩經濟壓力大增,加速少子化的原因。
【遮風避雨是基本人權,房屋不該被當成投資商品】
我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期望政府能打房,直接讓房價腰斬,畢竟國會中都是一堆既得利益者,不可能會做出傷害自己利益的事情。
我想表達的是,房屋絕對不是投資商品,因為有一個房能遮風避雨,就像喝水吃飯一樣,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
但對有錢人來說,房產卻是很好的賺錢工具,因為他們知道窮人需要一個家,需要安全感,所以窮人會奉上半生,甚至一輩子,來換這個安身之所。
不過,我也不反對房價上漲,因為我理解多數人都不希望轉手賣房時價格下跌,但前提是人民的薪資要提升,房價上升不能過快,房價所得比下降才合理,而不是政府和網軍自欺欺人,放任台灣低薪少子化的情況加劇,只想洗腦人民「台灣是個適合房地產投資的寶島」。
希望大家能認清事實,只要多一個人把房子當成投資工具,就會讓其他人的居住人權被稀釋,以及認清國會和網路上這些既得利益者的陰謀,不要把自己生活的選擇權交給他們,傻傻的當建商、銀行的奴隸。
若你想在這變態的環境下好好生存,我在這邊給大家幾個建議:
1. 有合理的收入再買房,活的才有尊嚴。
2. 買房自住即可,不要炒房,造成惡的循環。
3. 盡快接受國家擺爛的事實,加倍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則之後只會活得更卑微。
4. 偶爾抱怨政府的不作為就好,不要一直抱怨,搞得自己烏煙瘴氣,人生無法向前邁進。
我說過,在這世上,最有價值的投資,必定是投資自己。
過去幾十年來,擴大貧富差距的主因是房地產,但因少子化加劇,台灣人口已進入負成長,未來剛性需求必定會降低,而股市就將成為下一個拉大貧富差距的主因。
因此,就算再苦,你也必須搞懂總體經濟,投資自己,學習累積錢母,和把資金放到對的地方,幫自己的未來鋪路,才不會變成M型化的最左端,愧對未來的自己。
切記,就算你不買房,也該擁有買房的實力,沒有人應該變成奴隸,但無法自律和沒有能力不求上進的人,往往只能淪為他人的奴隸。
#房價 #生育率 #少子化 #低薪
台灣 不 婚 不生 嚴重的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本集內容 📌
✭【 琪斐大放送 】低生育率壟罩全球 為何歐洲卻能催生? (00:40)
✭【 動眼看熱鬧 】中國解除一胎化 為何出生率反下降? (11:30)
✭【 世界都在看 】解決生育率低困境 移民政策利大於弊? (18:06)
✭【 Fan's Fans來QA 】台灣生育率低的驚人! 效仿歐洲妙方能解套?(24:54)
我知道大家現在的焦點可能都在川金會上,但我們偏偏不談川金會,我們談SEX!!!!
本集的大標就是:為國督下去!!我前兩天跟臉書大神求來的翻譯,今天的節目裡很多都會被用到,在此特別致謝大家貢獻巧思。
以往寰宇漫遊三個單元都是各自獨立,談我們個自最想談的話題,但這一集我,動眼神經跟張嘉玲都談同一個議題:低生育率。
台灣生育率老是世界排名倒數,最新的數據顯示台灣又墊底了!我們周邊的日本,南韓,新加坡跟台灣輪流做最後一名,現在連中國都加進來了,我們華人是怎麼回事啊?但如果看遠一點,你就會知道低生育率的問題很普遍,以洲來講,歐洲是最嚴重的,所以歐洲這幾年為了讓國民做愛做的事,還真的奇招盡出,我們談到了丹麥跟波蘭的創意廣告,法國打破傳統婚姻定義,德國以獎勵生育搭配移民措施,以及近幾年右冀將獎勵生育跟種族主義掛鉤的現象
動眼神經以中國的情況,來談生子一定要先結婚的邏輯,張嘉玲則是從移民的角度切入。
最後一個單元的問答,這星期我們先暫停,因為我們三個人難得都對同一個問題去做研究,所以最後一個單元我們是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我很意外的發現,動眼神經選擇傳統路徑,結婚然後生子,張嘉玲不想結婚但想生孩子,所以己經在想涷卵的事了。我自己不生孩子的決定,可能是在近四十時才確認了下來,如今回想,更為堅定。
歡迎你也來跟我們分享你的看法。此外,我們正在研究開發新單元,如果你有想法,趕快來跟我們講。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寰宇新聞台播出,沒跟上新聞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ppt.cc/fH4QXx 十點半準時上傳完整版!
📌 回顧過往集數 📌
EP20《英國二次脫歐公投可行嗎? 虛擬候選人爆紅、臉書十年挑戰別有用心? 》https://reurl.cc/85oXR
EP21《委內瑞拉變天危機、空服員的眼淚與勞動尊顏、設置棄嬰箱惹爭議》https://reurl.cc/YeWbL
EP22《2018年度國際新聞回顧 大事件牽動全球人心》https://reurl.cc/zYbkk
EP23《錯過很可惜之漏網新聞值得看》https://reurl.cc/lD0O6
EP24《亞馬遜撤離紐約內幕、西伯利亞天降黑雪、義大利推跳表單車》https://reurl.cc/jDb8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