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你以為啟動了海外提款功能定必萬無一失時,當你僱用熟路的當地包車誤以為安全時,沒想到現實竟然大落空。現時緬甸免簽證暫到9月底,相信不少香港人也想好趁這個時機到緬甸旅遊。然而,想要自遊行卻又沒時間做足準備功課的話,隨時麻煩上身。以下幾個遊緬小貼士,一定要知! 緬甸道路以右線行駛,但右軚車卻隨處可見。...
「台灣靠左行駛」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梨杏姉妹の千葉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秋天剩旅行【cts.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Xizhi Xavi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問卦] 為什麼台灣是左駕啊? - 看板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請教]台灣的火車怎麼都是靠左行駛的??難道是因為日本人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請教]台灣的火車怎麼都是靠左行駛的??難道是因為日本人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允許左駕車款上路;當然也有靠右行駛的國家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常出國的朋友一定會發現有些地方的駕駛習慣和左駕的台灣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靠左行駛 在 为什么有的国家是左驾有的是右驾?6分钟了解一切原因 的評價
台灣靠左行駛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道路駕駛學習週記_高手都是從零開始
經歷將近兩週沒碰車,有好也有壞:好處是上次開車的挫折感與恐懼消失殆盡,壞處是又有點忘記開車的感覺。
但是教練好神,昨天連上四小時結束後,我已經可以一邊跟他聊天,一邊在台北市區開車,還是顛峰時間開車回到東區巷弄的家呢~老實說,是我從去年駕訓班以來,首次感受到「開車很愉快」,因為終於有了能駕馭車子的感覺,而不是被車子拽著走~~
成人學習新事物,在起點總有更多不適應與抗拒感,分享這系列周記,是想讓粉絲們一起感受,即使已經是個多數人眼中的強女人,但學習起新事物時,內在還是有很多恐懼、一直想逃避、不斷想閃躲、隨時想放棄開始的!
從去年駕訓班以來,我每次想到開車就眼睛發直,直到昨天上課前,都非常的想要翹課!唯一比較強的地方,就是 #強迫自己不能真的翹課,而努力總是有成果的~昨天開完車以後感到人生豁然開朗!!
這樣的感覺讓我想起2015年開始產後學習運動時一樣!
那時候自己運動起來同手同腳、四肢跟不上節拍、隨便動隨便想吐......每週到了運動日都想放棄逃避,想說減個肥幹嘛這麼辛苦?去吃減肥藥會不會比較快?
但是隨著每次逼自己一點、多撐著一點.....後來就變成了運動好手,還成為了台灣國家代表隊健美運動員、職業選手、證照講師;常常有近一兩年才認識我的人以為筋肉媽是體育科班生出生、運動成專家好幾年......不不不!我的起始線跟大家都差不多~但只要夠自律、夠努力,小白也是可以變達人。
所以我分享自己開始學開車的每一天,說不定後年粉絲就會發現我變成賽車選手,再次證明地才潛力驚人!!(自以為哩~但我真的想)
\
暖男教練Fel還記得上次課中大哭,我跟他說的恐慌感(下坡一著急煞車變成踩油門),也觀察我開車了幾次,居然把我的開車大缺失都抓出來分別特訓,昨天他的特訓是:
「針對我僵硬的手部做訓練,持續練右轉、左轉直到上半身能輕鬆控制,柔和轉分向盤」
「針對我會緊張時腳跟離地切換煞車與油門,持續練習油門與煞車切換,再加上轉彎練減速加速」
「針對我會一直過度逼近右側導致後照鏡被撞,練習貼近右側開車,感受車距」
「針對我一直看近處以致於不敢開台北市區,特訓我眼光放遠放寬觀察路況」
「針對我連頭都不敢轉,特訓轉彎前回頭檢查車道、還有跟我聊天但必須保持開車專注」
「針對我無法連續轉彎,練習小圓環連續繞十幾圈直到能算好車距」
一開始先在大直市區練車,一個大方格區域持續練轉彎,找回開車手感,順便觀察我開車不協調的地方;這階段我還是很想哭,雖然說要靠右行駛,但大直路邊一堆臨停,每次要切換車道後面一直有車,都心生恐懼;一堆機車想要鑽你的右邊、時不時後照鏡看不到卻突然冒出來的機車、不看路就過馬路的老先生......太緊張了所以全身僵硬手腳不協調、過度轉方向盤、過度踩油門、過度踩煞車、過度不敢轉頭.....一度看著時鐘想說好想趕快下課!
接著教練就指引我開去內湖河濱,開始針對每個缺失練習技巧,河濱的環境要圓環有圓環、要轉彎可以轉彎、要窄路也是有、說車有車可以練會車、說人有人可以練觀察、還時不時要閃小孩、閃狗、閃八哥......總之是個很適合菜鳥練車的地方。
在河濱練技巧兩個多小時後,最後再回到大直同一區塊練習市區道路駕駛,突然變得很輕鬆,也不會懼怕路邊臨停的車、一直鑽的機車們了。然後我就一路這樣從大直開回台北東區,下課了還覺得意猶未盡哩!
\
上次有好友問我在哪學道路駕駛,我也告知了「統哥駕訓學院」,然後朋友突然問說:「你的暖男教練單身嗎?因為我幫好友問啊,她單身~哈哈哈」。
「他結婚了捏,兒子都四五歲了哈哈哈~」我整個大笑,會不會太可愛?如果學車順便談戀愛好像有點浪漫,畢竟教練在身邊會有安全感,還滿容易竄起愛苗。(別想歪,我男骨女皮,練車很正經!)
然後昨天課中休息我跟Fel聊起這個趣事,他歪頭想了一下說:「但是吼~我們好像真的不少教練後來是跟學員結婚捏~~」
「!!!真的假的??那我認真跟朋友說一下,請他要求要單身教練!」我是認真的這樣想。
台灣靠左行駛 在 梨杏姉妹の千葉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個人頁的文章回顧中
看到了這篇四年前的發文
覺得也想分享在這裡
所以就貼過來🤪
長文~~~~~
可能是暑假到了的關係,最近常常收到親友訊息來問日本旅遊相關事宜,推薦住宿啊,問天氣啊,行程怎麼排比較順之類的...只是好多人一聽到“住千葉縣”的提議就有一種不是到關東玩的感覺......關東其實包含1都6縣......🙄️🙄️🙄️
如果沒有安排迪士尼其實我覺得真的住東京都內的確比較OK,但如果是迪士尼親子遊,嗯~來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我想有帶小孩來關東的,不外乎重點就是在迪士尼,去迪士尼一整天下來其實非!常!累!......然後,日本的電車人多時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累翻又擠電車可能還要抱小孩或推推車真的很痛苦,所以我真的真心建議帶小孩去迪士尼不要選擇住在都內的飯店~
住千葉吧!!!
然後可以把迪士尼安排在來日第二天或回去前一天,理由是因為住在靠東京的千葉地區,無論去成田或是羽田有時都比東京都內要來的方便省時。
迪士尼位在千葉縣的浦安市,浦安市內有三個車站,京葉線上的舞濱站跟新浦安站,跟地下鐵東西線的浦安站,預算沒那麼多去住迪士尼官方飯店的話,我非常推薦新浦安站的迪士尼夥伴飯店,新浦安站的夥伴飯店非常多間可以選擇,官方飯店也有一間樂祥飯店也在新浦安站,除此之外,這幾年也新開了很多間商務親子飯店,只要搜尋新浦安地區,就會有非常多的選擇👍
然後迪士尼系列的飯店裡,無論渡假區,好夥伴還是好鄰居,全都有成田跟羽田的直達巴士。
如果問我,我個人反而比較不推渡假區的飯店,渡假區的飯店不是不好,而是如果晚上有想到飯店附近走走逛逛的人,那裡除了一堆飯店外什麼都沒有,除非出來到外面的舞濱站~
但當米奇電車過了行駛時間時,進出度假區飯店-車站,其實不是太方便,除非有自駕,但去迪士尼自駕應該不多吧🤔
好夥伴飯店同處於浦安市區,鄰近車站是新浦安站,但浦安市不大,甚至可以說很小🤣所以雖然是不同站,但其實非常近,好夥伴飯店除了飯店裡一樣有迪士尼商店跟“迪士尼免費接駁巴士”外,價格也親民許多,重點是新浦安車站周圍有三間賣場,超市也開到晚上12點(疫情前),走一段路還有新浦安大江戶溫泉(有佔地非常廣的室外泳衣混浴區),抵達日本當天,或回去當天不怕沒地方逛逛買東西~
另外,我還非常推“海濱幕張”這站,他一樣在京葉線上,這裡有三間還是四間迪士尼好鄰居飯店,一樣有迪士尼接駁巴士,然後愛購物的,在這裡有三井的凹累,還有關東第二大的AEON購物中心,很多品牌在這兩間應該就可以找到8成以上,寶寶小孩用品在AEON購物中心很好買,這裡飯店價格又比新浦安夥伴更便宜,而且無論是往來成田還是羽田的巴士,在車站前廣場就都可以搭乘,而且車程在45-60分左右,往來成田車資更是1000日幣有找,羽田好像1100左右。
京葉線就是連結東京跟千葉的一條沒有很多站的線,除了舞濱站,新浦安站跟海濱幕張站外,“南船橋站”也非常好逛,那裡有一間lalaport,帶孩子的媽媽們,那裡同時有阿卡醬跟寶寶反斗城,旁邊賣場還有西松屋,一次逛三間,阿卡醬不一定要到錦系町人擠人哦~
其實雖說是千葉縣,但其實只要住對地方,跟去的點可以連結,其實不見得跨縣就是比較遠,住東京都內去東京都內的多摩或三鷹,其實距離不會比近的緊臨縣市近。
主要我覺得掌握好地理位置很重要,我曾經聽過我朋友的朋友包行程安排,結果她排了一個超誇張的路線,住東京都池袋,一早往手繪圖沒畫到的左邊地區的神奈川縣橫濱,然後下午從左到右,從橫濱去千葉縣的迪士尼星光票玩迪士尼,玩到10點關門又回東京都池袋,隔天一早又跑回千葉縣的成田機場坐飛機@@這個時候,回台前一天住千葉不是省時省力又省車錢嗎?!
#沒有要去迪士尼不用理我廢話
#氣象氣溫真的要來前查比較準
#我自己婚禮在渡假區的飯店但親友全部安排住夥伴飯店
#晚上大家都不無聊還可以購物逛街
#海濱幕張推APA飯店有湯可泡消除疲勞
#手繪圖只是大概的位置感覺
#其實還有一些站名沒特別詳細標出
我的婚禮在找飯店前,就鎖定在浦安市內的所有飯店,所以無論是樂園飯店,海洋飯店,渡假區飯店,還是好夥伴飯店,我每間都去參觀的很徹底,還有婚禮體驗入住,飯店餐點試吃,所以如果想了解每間飯店的細節房型環境,問我問我(笑),結婚時功課做很足👍👍👍
http://makuharishintoshin-aeonmall.com/
👆關東第二大AEON購物中心👆
http://www.31op.com/makuhari/
👆海濱幕張三井凹累👆
https://www.apahotel.com/ja_ja/resort_hotels/?hotel_id=16423
👆海濱幕張有湯可泡APA飯店👆
https://www.oriental-hotel.co.jp/
👆跟新浦安車站直接連結的夥伴飯店
有寶寶房很推薦給帶小小孩的爸媽👆
http://urayasu.ooedoonsen.jp/
👆新浦安大江戶溫泉萬華鄉👆
https://www.gardenhotels.co.jp/prana-tokyobay/
👆東京灣三井花園飯店也推推👆
https://www.hyatt.com/ja-JP/hotel/japan/hyatt-regency-tokyo-bay/nrtzt
👆君悅東京灣是新浦安地區最新飯店
飯店房間風格走大人風
雖然不是夥伴飯店但也蠻推👆
https://www.hotel-emion.jp/
👆東京灣emion飯店
飯店內有溫泉,人氣不錯的飯店
最近有開新館,離車站不算很遠👆
#日本 #日本生活 #日本日常
#日本旅遊 #日本迪士尼 #東京迪士尼 #日本親子遊
#迪士尼親子遊 #米奇 #迪士尼 #浦安市 #關東
#千葉 #舞濱 #新浦安 #浦安 #迪士尼飯店
#日本住宿 #日本飯店 #disney
#梨杏姐妹 #台日夫妻 #台日混血 #在日台灣人
台灣靠左行駛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當你以為啟動了海外提款功能定必萬無一失時,當你僱用熟路的當地包車誤以為安全時,沒想到現實竟然大落空。現時緬甸免簽證暫到9月底,相信不少香港人也想好趁這個時機到緬甸旅遊。然而,想要自遊行卻又沒時間做足準備功課的話,隨時麻煩上身。以下幾個遊緬小貼士,一定要知!
緬甸道路以右線行駛,但右軚車卻隨處可見。據緬甸當地媒體Myanmar Times指,自2011年起,緬甸進口許多價格經濟實惠的日本二手右軚車。雖然緬甸國內出售的新車皆為左軚,符合交通慣例,但由於價格太貴,一般人難以負擔。日本二手右軚車因而大受市民歡迎,一時間湧現,並造成右軚車右線行駛的情況。實惠還實惠,因訓練不足與盲點問題,釀成不少交通意外。政府關注到事態嚴重性,遂銳意整頓交通安全,於是自2017年起,在普羅大眾的反對聲音下,開始禁止進口二手右軚車。然而,由於過去進口量龐大,時至今天二手右軚車依然隨處可見。據日本新聞媒體NNA指,緬甸自2012年起每年以10萬至16萬輛的進口量輸入二手車。因此,作為旅客更應該提高警覺,小心選擇可靠的包車服務,並時刻扣好安全帶。
果籽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住在工廈】工廈豪宅3000呎連客飯廳、睡房 設計師現身:只係家居feel嘅「工作室」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raFZXWKYEEo)
【大圍小店】$128碗麵被批「等執」 前四季酒店副主廚靠貴價料熬湯留住熟客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gzQz3Yr94hY)
【娛樂經典】18歲選港姐大熱倒灶輸俾謝寧 滿清貴族周海媚滿語名叫馬爾塔塔 20190515(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codVOZ04c7w)
【搣時潘獨家回應】SM事件後首度現身 日日被性騷擾壓力爆煲:我已經承受唔到 20200731(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5dFeQEJT7s0)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無懼打壓】 全城搶《蘋果》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MAIMBRO-gMQ)
【頭條動新聞】 Ep.2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LRkTiWHrTY)
#果籽 #仰光 #緬甸 #果籽Appledaily #旅遊小貼士 #旅遊攻略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台灣靠左行駛 在 秋天剩旅行【cts.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花蓮景點】探訪昔日風華絕代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若你想來一趟森林輕健行,那林田山非常適合你!過去有「小上海」之稱的林田山林場,被稱為森坂(日語發音:摩里薩卡),以保存最完整的伐木基地聞名。
整座園區放起輕音樂,還可以聞到淡淡的檜木香。園區健行大約可花費1-3小時,設施完善包含鐵軌森林步道、咖啡館、餐飲部、觀景台、室內展覽、木雕館等完整日式小屋。
▶必去理由:
1.林田山曾是台灣第四大的林場
2.免門票
3.以檜木建造的中山堂(整個展場散發自然檜木香味🌲)
4.完整保留當時的運木鐵道與火車
5.有咖啡館與餐飲部
6.搭乘台灣好行-花東縱谷線可抵達
▶園區資訊
官方網站:https://www.forest.gov.tw/0000221
開放時間:09:00-17:00,除夕及每週一固定休館
門票:資訊免費
假日:國家森林志工等現場人員駐館解說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林森路99巷99號
海拔高度:163公尺
園區面積:14公頃
▶自行開車:
南下:由花蓮往台東方向行駛,沿9號省道,於萬榮244公里右轉入16號省道,再依指標前進即可抵達。
北上:由台東往花蓮方向行駛,沿9號省道,於萬榮244公里處左轉入16號省道,再依指標前進即可抵達。
▶搭乘火車+公車
搭乘火車至花蓮火車站,於前站出口向右轉至
台灣好行303縱谷花蓮線站牌(花蓮旅遊服務中心附近)
目前因疫情影響一天四班,詳細班次依官網為主
台灣好行官網(縱谷花蓮線):https://www.taiwantrip.com.tw/line/36?x=4&y=1
搭乘後至「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下車
沿途條靠:臺鐵花蓮站(旅遊服務中心) ▶慶修院▶鯉魚潭潭北遊客中心站
▶潭南遊憩區站 ▶立川漁場 ▶豐華再現館(雲山水)
▶新光兆豐休閒農場 ▶臺鐵鳳林站▶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臺鐵光復站 ▶花蓮觀光糖廠▶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站
▶P.S因配合步道工程施作目前必需多走2.3km
由臨時站點前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P.S自行開車者可於園區前方空地停車
▶林務局與健行筆記聯手推出「慢遊森旅行」寶石任務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minisite&id=138&nav=710
#花蓮 #步道 #登山
台灣靠左行駛 在 Xizhi Xavi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78次自強號 屏東~花蓮 經山線、北迴線 逢週日行駛
沿途停靠:屏東、九曲堂、鳳山、高雄、新左營、岡山、台南、善化、新營、嘉義、斗六、員林、彰化、台中、豐原、苗栗、新竹、中壢、桃園、板橋、台北、松山、七堵、花蓮
台灣靠左行駛 在 [請教]台灣的火車怎麼都是靠左行駛的??難道是因為日本人 ... 的推薦與評價
最早主要是因為早期的鐵路主流都是靠左 (英國,還有影響台灣鐵道最大的日本) 這跟國民黨來不來台沒啥關係要不然現在中國的鐵道就不會是跟台灣一樣靠左行駛 ... <看更多>
台灣靠左行駛 在 [請教]台灣的火車怎麼都是靠左行駛的??難道是因為日本人 ... 的推薦與評價
[請教]台灣的火車怎麼都是靠左行駛的??難道 也就是說... 乘客上車時,車頭方向是朝乘客的左手邊 印象中台鐵 ... ... <看更多>
台灣靠左行駛 在 [問卦] 為什麼台灣是左駕啊? - 看板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