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江辣拍攝分享她的奶奶生前收藏的西門町「獅子林」塑膠提袋,這應該有40年歷史了。
1979年3月30日開幕的「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簡稱獅子林商業大樓、獅子林廣場或獅子林)位於台北市西寧南路36號的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裡,昔日來來百貨(今誠品武昌)與獅子林之間的廣場已不再,當年有許多畫家擺攤素描人像的空間,如今已被一分為二。
獅子林的西側樓面上,讓許多人印象深刻的巨幅浮雕壁畫「金珠聚鳳」,是台灣知名畫家謝孝德的作品,謝孝德為台灣倡導新寫實主義的開創人,堅持具象藝術,擅長素描、油畫、水彩、嵌畫與雕刻,為客語流行音樂人謝宇威與明星設計師謝宇書的父親。而今這幅「金珠聚鳳」彷彿像是被丟棄在廢墟裡的一幅畫,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獅子林與隔壁的誠品武昌(前身為來來百貨)、六福西門大樓,三者所在的區域在日治時期原為淨土宗的東本願寺,建築風格接近印度寺廟,是當時少見的寺廟建築風格。
1961年,東本願寺被政府改為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所用,關過不少政治犯。後來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嫌西門町過於吵鬧,於1966年搬至景美,這塊地才改建成三棟商業大樓,分別為六福西門大樓(1974年啓用)、來來百貨(1978年11月25日開幕),以及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1979年3月30日開幕)。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是日治時期建於台北市壽町(今台北市萬華區)的寺院,正式名稱為「真宗大谷派本願寺台北別院」,位於壽町2丁目5番地(今台北市西寧南路36號),於1928年11月24日落成啟用。
1930年12月14日因不明原因起火,整座木造寺院燒毀殆盡。之後寺方決定改採較能耐火、耐震、防風且防蟻害的鋼骨鋼筋混凝土來建造新寺院;本堂外觀採伊斯蘭風格,內部裝潢則是傳統日式風格。本堂工程於1934年9月20日動工,隔年7月舉行上棟式,1936年10月31日竣工,11月7日舉行入佛遷座式。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的新本堂是當時台灣唯一的伊斯蘭風格建築。戰後,東本願寺台北別院被政府改為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所用,成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刑場之一。在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於1966年遷出後,道教總會和佛教會皆希望接收寺產,但最後於1967年,由台灣省政府售予民間作為商業用途。
1967年6月3日,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台北辦事處公告,將此處土地出售予民間,基地面積共計2,614坪,採用公開標售方式辦理;6月24日開標結果,由新光人壽保險公司、亞洲水泥公司、南山人壽保險公司,與台北區合會儲蓄公司等四個機構,以及何美慶等七個私人合組的財團,共同以新台幣1億1,126萬元之最高價得標。之後該筆土地辦理變更為特定專用區,新的地主拆除原本的東本願寺,一共蓋了三棟商業大樓,包括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來來百貨公司和六福西門大樓。
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是由新光及華南集團,共同投資設立獅城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興建,由蔡正義、楊錫文建築師設計,於1977年2月2日開工,採預力無樑板結構系統,5樓以下規劃為商店街、電影院、超級市場,6樓至9樓為小套房,10樓設有餐廳,於1979年3月30日開始營業。獅子林大樓裡最特別的是南北兩側街角各有兩部透明電梯,小時候去獅子林搭乘透明電梯時,最喜歡搶電梯裡靠玻璃的位置往外看。
照理說,獅子林、來來、六福,應該足以成為一個繁華的商圈,但由於建築設計不良,消防設施不足,結果屢傳火警,導致商圈一度沒落黯淡,甚至還曾經用鐵皮圍住,禁止民眾進入危樓,不少店家被迫歇業好一陣子。
歷經多次的經濟蕭條與祝融肆虐,撐過黑暗期的店家雖仍選擇在此處營業,但獅子林已不復當年榮景。
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目前被歸為第四種商業區,共10層採分租店面方式經營的類百貨公司。B1目前是World Gym健身房,一樓多為手機通訊百貨,有數十家手機店;二樓為台北最大禮服與婚紗的訂做市場,內有數十家禮服裁縫店;三樓為電動遊樂場(小時候很愛去那裡打電動,但後來覺得環境太複雜,不是很安全,便很少去了…);四樓與五樓早年為金獅、銀獅、寶獅與雙獅四間戲院,2000年改為台北新光影城,內有三間影廳(金獅廳、銀獅廳及寶獅廳);六至九樓混雜辦公室和套房、公寓;十樓為老字號的港式飲茶「金獅大酒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侯漢廷為民請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陳儀真的運米赴陸嗎?】 有人說:「國民政府在光復初期掠奪台灣米糧送往大陸打內戰,導致米糧稀缺、米價上漲。」此一說法不僅在網路瘋傳、更透過教科書被寫成「標準答案」。 但其實,最新的證據證明過去的研究是有疏失的。歡迎分享轉發!宣導正確歷史! 一定有人說電報是假的。那請拿出證據或其他史料,證明陳儀...
台灣警備總司令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拒絕綠色恐怖!」、「綠色恐怖時代正式來臨」#中華民國最美的風景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79889382151137&id=584986081641475
千萬要記住!➡「#不是光復而是台灣收留我們」
「中國人根本沒真把台灣人當什麼同胞看。
同胞只是為了騙取信任,方便殖民的話術。」
#中華民國難民果然是全世界最快樂的難民。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91301621009914&id=584986081641475
簡筱倩:那些亂罵民進黨綠色恐怖的人,應該要好好體會什麼是白色恐怖……
#從來沒有藍綠一樣爛
#別再說一樣爛這種智障話了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揭開警總的神秘面紗
#以戰爭之名而生的超規模軍事單位
#從倒吊入水的刑求到查禁圖書一手包辦
1971年2月26日下午,任職於某公司的李政一,準備將樣品送往客戶那裏時,被一個彪形大漢攔住,以要購買商品的藉口,將他脅持入車上銬。在黑雨中,車過了總統府,開進博愛路上的警備總部保安處。並被押進一號牢房,接下來有好幾天,不管吃、睡或問訊,都在這方空間裡,數天後,移送到保安處六張犁看守所。只因為懷疑他涉入台南美國新聞處與台北美國商業銀行的爆炸案。謝聰敏、魏廷朝、李敖、劉辰旦等人也是同案。
李敖在他所編著的《白色恐怖述奇》中,收錄了李政一遭構陷的完整自述:在看守所裡,李政一與其同案不斷被刑求逼供,有時被賞巴掌,蹺頭顱,手夾原子筆、跪象棋、以尖銳物或棒物戳擊胸腹、棍棒亂打、香菸屁股戳襲肉身,甚至還有被特務戲稱為「殺豬」的灌水灌汽油等逼供方式,令他痛楚萬分,不時淒喊苦叫。警總甚至逼他們抄寫擬好的「家書」,表達自己平安健康,並很後悔且認錯,「我已將我的事情坦白的向政府報告,請妳坦白告訴他們,好讓我們的案子早日結束。」
其餘同犯在灌水刑求之後,幾次蹂躪後,受不了,只好在特務的引導下「坦白犯行」。李政一因為怎麼也不肯「認罪」,於是在不斷綁吊、灌水、灌汽油、痛毆且令其疲勞的情況下,被迫簽署警總「製作」的筆錄。而後,送軍法處受審。
透過李政一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關於政治案件的偵查、起訴、判決與執行,警總都設有相應的部門,一起維持這條血跡斑斑的「生產鍊」。
▉ 排除妨礙政府的「威脅」:擁有高度權力的台灣警備總司令部
戰後臺灣眾多的情治機構中,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及其前身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是戒嚴時期長期負責偵辦調查政治異議份子的機關。但對經歷過威權統治時期的人們來說,「警總」是一個伴隨著恐怖陰影的名詞,即便不見得都有機會與之直接接觸,但能感知到它以「保密防諜」的名義介入民眾的日常生活、嚴密控管人民的言行──包含監聽通訊、攔截郵件、查禁書刊、審查文化活動,甚至管制入出境。
換句話說,警總負責控管島內流通的資訊,進而發掘、矯正或排除一切可能妨礙政府的「威脅」。除此之外,舉凡政治案件或重大刑事案件的偵查、起訴、判決與執行,警總都設有相應的部門,警總的新生訓導處,更是負責關押政治犯、企圖以苦役改造「有毒思想」,嚴密控制政治犯的單位。許多為人所知的事件,包含陳文成案、美麗島大審等,皆有警總身影。
▉ 以戰爭之名整併民政與軍事單位,成為無所不管的巨型機關
為了實現「反攻大業」,政府在1958年整併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臺灣防衛總司令部、臺灣省民防司令部及臺北衛戍總司令部等數個軍事單位,正式成立一個規模控制全臺的超大軍事部門「臺灣警備總司令部」。這個因「戒嚴」、「戡亂」而生的機關,如怪物一樣盤據臺灣長達30多年。
政府遷臺後,依據「以黨領軍」、「以軍領警」等原則,將管制社會的權力集中至軍事與情報機構,如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警總的前身之一)。又因反共與反攻大陸的情勢與需要,政府成立警總,更進一步集中監控與管理社會的權力,讓警總可以「支援前線,安定後方」。警總對家戶人口的管制與社會監控,是預期戰爭將會發生。
儘管「反攻大業」終究沒有實現,應對戰爭的思維卻長期主導政府管制社會的方式,不斷防範、懷疑敵人藏在社會中。因此,警總擁有極大的權力,其觸角廣泛滲透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持續監控、威嚇著臺灣社會。遲至1992年,終止動員戡亂後的隔年,政府才將這個為了戰爭而成立的「暫時機關」裁撤。
▉ 警總恐怖形象滲透人民生活,促轉會持續揭露解密資料
至今,距離警總裁撤已經有27年,但警總強大又殘酷的恐怖形象,依舊深植許多國人的記憶中。然由於警總的規模太過龐大、無所不包,我們對於警總既熟悉、又陌生,如同瞎子摸象。且伴隨警總裁撤、人員遣散,許多檔案資料也因此遺失或遭到不當銷毀;這也導致臺灣社會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對警總的認識始終有限、也難以追究相關承辦人員或部門的責任。
未來,促轉會將會持續公布本會相關研究成果與新解密的檔案資料,透過不同主題,逐步向大家介紹警總運作的神秘面紗。
註:圖片為前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景美看守所)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65207233643556&id=100004628776578
台灣警備總司令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列為機密的一清專案「竹聯幫組織沿革表」中,向華強更被官方標註為「新X安老大」。有香港傳媒就此事詢問向太陳嵐,她指:「香港特區政府已經發給台灣政府向華強的良民證,足以證明無犯罪紀錄。」
特區政府頒發良民證比新X安老大……
以前加入黑社會要參加洗底計劃先可以搣甩三合會成員身份
回歸後反而係要加入黑社會先可以洗底申請良民證
台灣警備總司令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陳儀真的運米赴陸嗎?】
有人說:「國民政府在光復初期掠奪台灣米糧送往大陸打內戰,導致米糧稀缺、米價上漲。」此一說法不僅在網路瘋傳、更透過教科書被寫成「標準答案」。
但其實,最新的證據證明過去的研究是有疏失的。歡迎分享轉發!宣導正確歷史!
一定有人說電報是假的。那請拿出證據或其他史料,證明陳儀真的掠奪台灣米糧到大陸。
為什麼跟你學習的、跟網路上聽到的不一樣?
答案很簡單,教科書真的寫錯了!
我希望要反駁的,拿出證據,不要只會人身攻擊或轉移焦點,說國民黨其他地方很爛或日本其他地方很好,我們在談的只有一件事:陳儀有沒有將台灣的米糧送至大陸。
※
(史料內容繁多,大家可以只看影片。)
一、缺乏米糧之歷史背景
關於1945年臺灣稻作生產情形,日本殖民當局分析,由於寒害、乾旱、暴雨等天災因素,及美軍空襲轟炸等原因,第一、二期稻作大幅減收,未來的糧食需求將出現大問題。亦即,日本殖民當局不但精準預知1945年的嚴重糧荒,事實上他們於陳儀抵臺之前,就已經確切知道1945年上半年米穀收成的悲慘情況。1945年臺灣稻米的總產量只達到747萬公石,未及1937年的一半。
又由於美軍大肆轟炸,臺灣肥料工廠殘破不堪,肥料生產可說幾乎完全停頓。1945年全臺肥料施用量為0.2萬公噸,僅及日據時期的1938年肥料最高施用量38.9萬公噸的0.5%, 可見肥料的稀缺。戰爭時期,農村之少壯者均被徵調參加侵華戰爭,農村的勞動力極端缺乏,又因農產品被日本殖民當局低價強制收購,等於無代價被搜刮,農民對米穀增產已失去興趣。在缺乏肥料、天災、戰爭缺乏勞力等因素之下,1945年的臺灣糙米產量一落千丈,大為減少,約僅63.8萬公噸 ,僅及前一年1944年產量的59.8%。比全省最低消費量還少22萬噸,出現嚴重米荒。
然而,就在糧食已經非常不足,臺灣需施行米糧嚴格配給的情形下,日人仍強將大量的臺灣米穀(糙米)運往日本。1943年自臺灣運往日本的糙米達25.8萬公噸,1944年運往日本16.6萬公噸。1945年上半年日人又將3萬公噸糙米輸往日本、沖繩與華南。 同(1945)年6、7月時,日人還以臺灣的糧食供應其在東南亞作戰的日軍,雖然到了後來,運糧船一艘艘地被美軍炸沉,連漁船運米也遭炸沉引 。凡此種種,更加重了臺灣地區米糧不足的情形。
當時學者即評估,到了1946年春,如果依正常消費標準,即如果米糧是在市場自由買賣,則臺灣缺糧約超過一半。「臺灣將超過一半的人在市場上是有錢買不到米,無米糧可食!」
1945年,日本殖民當局已完全掌握臺灣即將面臨嚴重糧荒大災難,但就在要將臺歸還中國前的九月上旬,日本人放棄對各項物資的管制 ,導致民間大量消費糧食。據9月22日《臺灣新報》報導,從萬華車站到龍山寺間馬路兩旁的店家內,都高高地堆著牛、豬、雞、鴨等肉在販售,市民們完全可以買到他們想要的商品 。又由於日人管制鬆綁放任不問,全島耕牛頻頻被偷屠宰。據陳儀抵臺當天10月24日《臺灣新報》的報導,當時全臺耕牛總數的三分之一遭屠宰,故影響未來耕作與糧食生產尤大。
據當時專家估計,日人投降後一、二個月間所大肆浪費的糧食,可維持臺灣半年份的食用量 。就臺灣整體社會而言,米穀專家們則估計,依當時臺灣現存米穀與第二期的收穫量,到了1946年的二、三月,臺灣社會就將進入饑餓狀態。 糧食不足必然帶來社會的動亂,已可預見類似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不遠矣。
屋漏偏逢連夜雨,1945年缺糧,1946年,第一期稻作遭旱災,中部水田因缺水而未能播種者即達萬餘甲,第二期又於9月25日遭逢臺灣十四年來未有的巨大颱風。 故1946全年稻作收獲僅89.4萬公噸,遠遜於日據時代產量,在稻作收成勢必銳減的預期心理下,米價再度高漲。
二、陳儀積極解決糧荒
糧荒如此嚴峻,陳儀抵臺後,積極努力解決糧荒問題。例如陳儀於1945年10月24日抵臺,僅一星期後的31日,長官公署就公佈〈臺灣省管理糧食臨時辦法〉。
11與12月時,花蓮港廳與農林處即宣佈禁止米穀釀酒製粉,臺北市開始實施食米配給。翌(1946)年春,長官公署、臺灣省糧食調劑委員會、臺灣省貿易公司(1946年2月7日改為臺灣省貿易局)、警備總司令部、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及花蓮、臺南、臺中、高雄、臺北、基隆等縣市皆有諸多解決糧荒問題之命令及方式。在光復後直到二二八事件爆發前,陳儀政府不斷嘗試各種方式,欲解決糧荒。
當時陳儀採取重新整治農田水利、加強化肥供應、調整土地關係等措施,使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力逐漸得到恢復。到1947年,全省受戰爭和自然災害破壞的農田水利設施基本修復,並進一步加強了河患的防治與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農田灌溉面積有所增加。化肥產量也逐年增加,部分緩解了「肥荒」問題。
在此同時,中央政府曾多次向臺灣徵米,但陳儀鑑於臺灣人民亦缺米糧,所以反對將米運往大陸,極力抗拒,以致中央無法徵收。 如1945年12月28日中央行總秘書長向景雲,致電行總臺灣分署錢宗起詢問:
「臺灣食米全年生產及銷費量各若干,目下有無餘糧可資出口,供給華南各地。署如大量購運有無困難。盼即電復滬福州路120號善後總署。」
行總不僅催促分署,也直接去電長官公署詢問是否有辦法糧食出口。陳儀在12月29日以亥艷電向行總署長回覆如下:
臺灣素以產米著名,唯近年因肥料供給缺乏,收穫逐年遞減,估計自本年十一月至明年五月需要四十九萬三千餘噸,而本省可能供給者祇三十七萬九千餘噸,尚短十一萬四千餘噸,雖目前尚未缺糧,而轉瞬即感糧荒頗為嚴重。為今之計,首在輸入大批化學肥料,使勿失農時,來年收成方有把握。次則在青黃不接時期,運濟糧食以資過渡。報載聯總明年一至六月運米七十三萬噸接濟我國。此項糧食如何分配,當在藎籌之中,務祈將臺灣列入分配糧食區內,於明年二、三月間接濟五萬噸以維民食。一面並請分配大批化學肥料來臺,藉利農事,實所企禱。至臺灣糧食產銷數字,已由救濟分署另電詳陳,佇盼電復。弟陳儀亥艷親印。
陳儀不僅明確表達了沒有餘糧可供出口,更要求中央行總能盡速撥糧食、肥料來到臺灣,以解決臺灣方面缺糧之急。
此外,長官公署於1946年5月25日下令查緝嚴禁糧食出境,並積極籌購外米。1946年1月31日,越南西貢米五千袋運抵臺灣 。同年夏天,內地福建曾運米364公噸、穀281公噸及麥32公噸至臺灣 。此外,自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止,貿易局以交換物資為主併採購的方式,自上海、天津、青島等地進口大量臺灣所缺的物資,例如肥料8,457公噸、麵粉90,900袋、布123,664疋、汽油26,500加侖等共二十三類之多,並大量配銷予一般人民及合作社。
由上述資料可知,「長官公署運輸大量米糧到大陸而導致臺灣米荒」之說,應該僅是「傳聞」,並非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