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議會如何再開發?】
*#更正啟事:原文第二圖舊市議會落成時圖片(見留言),經查為陳坤毅先生調整後發表,本文誤植出處為客委會,在此撤除原貼文中照片,並敬對陳坤毅先生表達歉意。
縣市合併後,市議會合併到鳳山舊縣議會已經十年,原本O4站的市議會短暫由行政單位進駐後閒置至今。市府已將1.19公頃土地變更為商三用地,先前曾打算規劃為文創數位園區,2020年文資大會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推出「出租及委託經營管招商案」,要求至少引入10%文創產業,其餘可作為辦公、餐飲、零售等機能活化使用,但最後仍流標。
高雄市議會的活化利用,這兩年在議會中常常被提出,本次大會中,也有不少議員發表意見。大致上分為兩派:
■保留利用:
市府文化局:保留歷史建築議事廳,員工餐廳大樓可以考慮拆除,連同40間議員工作室,可以一併規畫,有旅宿業曾表達意願,但40多間議員工作室的規模又稍微不足。議事廳、議員工作室等將擬定不同開發內容及招商方式。
吳益政議員(親民、民眾),過去曾提出以市議會作為金融創新園區等活化用途,本次則表示:「我們只有一個舊市議會,只要找對廠商,他們會把這裡當寶貝,才能帶動更多契機。」許多廠商到舊議會現勘都會說議事廳不拆沒辦法活化空間,「這就是傳統開發商的思維,市府應該辦對外招商說明會,聽聽外界多元的創意,可以請廠商提計畫,找到對的人比可以租多少錢更重要。」
■拆除開發:
陳若翠議員(中國黨):舊議事廳被畫為歷史建物阻礙地方發展,主張市府應變更土地使用,可從事金融用途,打造類似像雙子星大廈新金融地標。
黃文益議員(民進黨):議事廳水電等基礎年久失修,廠商評估修繕成本恐破億,加上權利金、租金等負擔,讓廠商卻步,建議市府可規畫興建國民運動中心,未來仍可委外經營,該處有地下停車場、捷運站,交通條件強,若市府仍打算招商,須降低權利金、租金等條件,才能增加誘因。
■為何市議會有歷史價值?
高雄市議會議事廳落成於1966年,是王昭藩出道代表作,他也是文化中心(1977)、中正技擊館(1986),以及市議會後方的高風大樓(1984-88)之建築師。舊議事廳為一考量當地氣候條件下的現代主義作品,包含洞洞水泥牆(和1963年張肇康的台大洞洞館有異曲同工之妙)、兼有遮陽功能的立面垂直線條,內凹的迴廊和庭園設計,均是為了適應高雄炎熱氣候的設計。而鋼構圓形穹頂在60年代營造出相當宏偉的議會氣象。
雖然市議會歷史僅50多年,但在台灣戰後的議會建築中,屬於設計洗鍊完整的議會建築。對比1964年台北舊市議會也相當有特色的扇形議場,高雄市議會在規模上更為宏大。柯文哲上任後,為了都更將台北舊市議會拆得精光,當時也引發不少爭議,包含清代捐地蓋考棚的望族後人也出面痛批市府。相對的,高雄保留市議會議場本身,對於高雄城市歷史記憶,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市議會土地有何商業價值?
剛好這兩天,議會對面的O4聯合開發案,由麗寶集團旗下名軒開發公司得標,提出A級智慧商辦的規劃設計方案,預估投資金額新台幣32.81億元,預計2025年完工啟用。市議會由於佔地更大更完整,開發效益自然更大。
基地中有歷史建築,對於有些人來說是不便,但對營造一個有意義的再開發案,反而是契機。我們認為,在保留歷史建築本體(可考慮恢復外觀),拆除周遭加蓋(包含高風大樓)建物,並充分利用容積下,反而可以營造出新舊融合的城市意象。「#舊建物活化」加「#新建築開發」兩者並行,或許可創造更好的開發契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的網紅旅讀建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55年,德籍神父楊森(Eric Jansen)被派往創建菁寮堂區。 楊森神父委託在德國南部以設計教堂著名的波姆家族進行教堂的設計工作,並由新營地區建築師楊嘉慶協助施工圖繪製。 波姆於1955年底完成聖十字架堂設計。 1957年2月宿舍部分先行動工,於1960年10月18日完工啟用。 菁寮聖十字堂...
台灣現代主義建築師 在 香港探古 Hong Kong Heritage Explor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50 -1955 港大建築系第一屆畢業生
我們上一篇文章提及過高級職員宿舍是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創系教授Raymond Gordon Brown及Chau & Lee所設計。布朗教授於1950年獲委任為建築系院長,將現代建築風格引入香港大學之餘,也訓練出第一批本港出產建築師。當時現代主義建築風潮席捲全球,而戰後香港人口急速上升,面對二戰後的頹垣敗瓦,急需大量新建設,現代主義建築正好提供了解決方案,而社會亦急需一批人才投入建設。
布朗教授可說是桃李滿門,1955年首屆建築系畢業生包括王澤生及伍振民(創立王伍建築工程師事務所,後來歐陽昭加入組成王伍歐陽建築工程師事務所,其後伍振民退出,改為現今的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廖本懷(香港首個華人政務司,房屋司)、其後亦有李景勳(創立同名建築師樓)及吳煜民等。為戰後香港城市發展貢獻良多。班上超過半數是中國及香港華人,其餘學生來自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印尼、台灣、葡國,十分國際化。
布朗教授和這批港產初代建築師的早年作品均已有六七十年歴史,不少面臨拆卸重建,包括布朗教授的高級職員宿舍,快將被重建的觀塘賽馬會診所便是王伍的作品。而廖本懷設計的老牌屋邨有和樂邨、福來邨、華富邨等等,當中華富邨亦被規劃於2027年重建。
創系理念
根據布朗教授創系時的筆記,他不認為香港建築系只是歐美學校的影子,亦需要吸收當地的知識去為當地人建設。他甚至聘請了一名風水師教學。學生最重要的質素是sensitivity and imagination,logical thinking,technical sense,administrative ability and power of self-expression。而Far East Builder亦收錄了一些一年班學生的畫作。
在香港的時光,布朗教授及瑞典藉教師不時帶領學生往田野考察(field trip),包括大嶼山寶蓮寺,澳門教堂等等。凌晨時份探望在設計室(studio)埋頭苦幹的學生並提供設計意見,更招待學生們一起享用早餐。據說對學費不足的學生亦樂意慷慨解囊。期間設計了香港大學多幢建築物及在學生廖本懷、Gus da Roza、王澤生的協助下設計了香港大會堂。
直到1957年,由於香港大學開始禁止教師同時私人執業,布朗教授不滿而辭職,並離開了香港大學和香港。建築系上下於沙田大酒店設宴送別布朗教授。隨後他亦去過其他學校任教,很可惜布朗教授最後於英國1962年逝世。
參考書籍:
<熱戀建築>
<筆生建築>
台灣現代主義建築師 在 京築居いくえ先生の日本語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南車站建築師 #宇敷糾夫 #ArtDeco
#いくえ先生の楽しい台湾近代建築史 #跟著日本時代建築大師走 #大師小故事 #東京火車站
這篇最後面提到台灣大家對台南火車站的旅館「猶如東京火車站」的期待,在年代上有點出入,跟大家正視視聽一下。
東京火車站建造於1914年,當時是紅磚與初期鋼筋混凝土造的加強磚造,由日本建築師之祖 #辰野金吾 所建造,樓上現在也復原為飯店,非常豪華。在年代上來講,東京火車站是新古典風格的正當時候,而辰野金吾留學英國後,發展出他特殊的紅白相間的 #辰野式 ,影響後世甚遠。
而台南火車站建造於1936年,建築風格已經不走繁複,而改走現代主義風格。而我們常聽到的 Art Deco是1920年代末期開始,捨棄新古典主義的繁複,以幾何、花草為裝飾,建築走向實用的機能性,在台灣則大量使用面磚。
所以,雖然二者樓上都是鐵道旅館的作用,這兩間的風格是完全不一樣的喔!
台灣現代主義建築師 在 旅讀建築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55年,德籍神父楊森(Eric Jansen)被派往創建菁寮堂區。
楊森神父委託在德國南部以設計教堂著名的波姆家族進行教堂的設計工作,並由新營地區建築師楊嘉慶協助施工圖繪製。
波姆於1955年底完成聖十字架堂設計。
1957年2月宿舍部分先行動工,於1960年10月18日完工啟用。
菁寮聖十字堂為波姆在台灣留下的唯一作品。哥特佛萊德·伯姆(Gottfried Böhm)於1986年獲頒普利茲克獎。
來到台南市後壁區,除菁寮老街之外,也可以來這棟普利茲克獎得主的作品走走。
#現代主義建築#菁寮聖十字堂#台南景點#現代主義建築 #歷史建築 #教堂 #後壁 #菁寮 #台灣 #台灣景點 #drone #dronestagram #dronephotography #photography #tainan#brick #concrete
台灣現代主義建築師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海的聖地] #与那原的聖克拉拉教會:地域文化與B級建築風景 / 李長潔
.
「#与那原」是本島南部的一個小地方,遊客不多,一般人對這裡也不太認識。与那原雖然說是小地方,但卻有豐富的地域文化與人文歷史。如果來到沖繩有個半天的空閒時間,只消15分鐘搭乘公車即可到達。這個小區域有幾處知名的地點可以拜訪,像是羽衣天女傳說地點「#親川」,或是拔河祭典「#大綱引き」,都是非常有意思地方風俗。
.
■ #山丘上的教堂
.
不過,今天來到与那原,是想要探尋一處B級風景:#聖克拉拉教會(聖クララ教会,St.Clara Catholic Church Yonabaru)。聖克拉拉教會位在小城的山丘上,是一座格局正方的簡約建築,是這次旅行的重點之一。与那原修道院為第一修道院、第二修道院整合而成,踏入院內,精心照顧的小花園相當令人驚艷,花圃裡有一座白色的聖母像靜靜地禱告著。
.
■ #現代主義建築
.
聖克拉拉教堂昭和33年(1958)創立,建築師為在日美陸軍技術部隊建設部的 #片岡献,由專門建造美國辦公室建築的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SOM)事務所參與建造,為50年代沖繩現代建築的發端之一。這股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潮,是冷戰時期隨著美軍力量來到沖繩本土,而教會組織則透過「友善」的策略扎根沖繩鄉土,与那原的聖克拉拉教堂就是當年佈教慈善與現代主義建築變革的展現(向井洋子,2016)。
.
現代建築的變革展現在建築類型、建築形式與建築材質上,更多樣的用途,更強調機能的形式,更加便利的鋼筋水泥工法,讓聖克拉拉教堂在「#戰後依賴型現代性」的特殊情境下誕生。
.
■ #強調簡約幾何的聖克拉拉教會
.
從修道院的部分進入,可以看到教堂是一個中空的口字空間,經過有著水泥磚塊構組成牆面的走廊,冬季的陽光灑在中央的庭院中,沒有人的院區更加地寧靜。
.
脫了鞋,走進空無一人的禮拜堂,面對与那原市區的一側,是整面長方形組合而成的玻璃窗花,引進大量的自然光,微開的鐵製窗戶,更帶來了徐徐的海風,自然的元素被理性且機能性地安排介入到禮拜堂內部空間中。這是一個低成本的建築物,卻始終保持著閃閃發光的清爽。修道院的內部是禁止對外參觀的,從資料上看來,目前依然保存著50年代的格局、裝飾與部分家具,可反映當初教會在沖繩的組織理念與行動。
.
■ #往山下望去的聖心
.
方才在外頭見到的老修女,進來聊了幾句。
.
「從哪裡來啊?」
「台灣」
「第一次有台灣人來,是來看建築吧?」
「對啊,建築」
.
日文不夠好,不能表達太多。老修女指了一下大片的幾何窗花,我轉頭望去。穿透窗格與玻璃,海風吹動大片的棕梠樹葉,遠方山下,与那原市區的人們在黃昏斜陽裡日常地活動著。在那一陣風裡,在那一道光裡,在城市的運作裡,我好像感受到了 #屬於某種現代主義的聖心。
.
#聖クララ教会位置:沖縄県島尻郡与那原町字与那原3090-4
.
■ #參考文獻
.
1. 向井洋子. (2016). 占領期沖縄における慈善レベルの琉米関係: アメリカ人神父がつくりだしたカトリック教会の政治的独立性. 国際琉球沖縄論集=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yukyuan and Okinawan studies, (5), 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