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碎的爬行猴,並非獸鋏下的唯一受難者。
5月8日,一隻遭獸鋏夾傷,在壽山登山口步道痛苦爬行的台灣獼猴震碎了多數人的心,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緊急通報高雄市農業局前往救援,抵達時卻已不見動物蹤影。
隔日,協會導覽員上山尋獲該隻獼猴,獸鋏已脫落,後腳三趾卻也消失無蹤,傷口見骨。
【哪怕是國家公園 動物依然遭殃】
屬於野生動物樂土的國家公園,仍出現早在2011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已禁用的捕獸鋏,除了顯示台灣山林保育的執法量能尚不充足外,也再次透露台灣獼猴的艱難處境,不僅要面對抹不去的污名、農損衝突風險、蓄意虐傷威脅、盜獵私養危機,就連只是待在自家山林,意外都會找上門來。
回顧過往,爬行獼猴並非獸鋏下的唯一的受難猴。
☞2020年:台東南迴公路旁一隻獼猴誤觸獸鋏不斷哀嚎,經民眾通報林管處營救。
☞2019年:高雄竹林發現公猴困於獸鋏上不斷掙扎,市府前往救援時已死亡。
☞2019年:新北市三峽獼猴母子誤入果園,遭捕獸鋏雙雙夾傷,僅母猴存活。
☞2017年:一隻母猴因捕獸鋏受困於南投山區,十尺外更發現已遭路殺的小嬰猴。
【收容所上百隻獼猴 多數身軀都殘缺】
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曾收容百隻台灣獼猴,這裡的猴們來自台灣各處,入所原因並不僅有獸鋏意外,放眼望去仍可輕易觀察到沒了雙足、少了單臂,或只能用雙腳輔助進食的獼猴們。牠們仍活著,卻因為殘缺,再也無法回到野外的家。
許多人會說:「誰叫牠們要破壞作物、擅闖果園偷吃東西!」但如同同樣面臨人獸衝突的石虎無法分辨雞舍中的雞與野鳥有何不同;獼猴也難以理解果園中的果實為何不能摘取。
因為覓食生存乃是野生動物的天性,偷與搶則是人類賦予的定義。
不認獵物的獸鋏陷阱,除了獼猴,也可能誤傷石虎、黑熊、穿山甲等保育類動物,甚至是登山的遊客、執行公務的巡山員等。捕獸鋏的殺傷力對動物來說,是可能面臨截肢、傷殘或失去一輩子的自由,甚至因此喪命。
全世界獨有的台灣獼猴,卻在自己唯一的土地上過得有些辛苦,同為靈長類的我們,能不能嘗試給牠們更友善的對待與關注?
「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的推薦目錄:
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 在 曾玟學 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萌獴新朋友現身!對野生動物友善的自治條例也要趕快法制化通過啊】
昨天這則在通霄石虎田發現新朋友的新聞引起很大的迴響,因為食蟹獴實在是太萌啦!
(中央社)林務局結合保育及研究團隊在苗栗縣通霄鎮成立「石虎田」,推動石虎棲地保育工作,近5年來相繼記錄到稀有石虎、麝香貓蹤跡,近日又發現二級保育類動物食蟹獴現身,呆萌模樣被鏡頭拍個正著。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及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共同輔導的友善石虎農作「通霄楓樹窩石虎米」近日陸續完成收割,林務局人員將田間自動相機取回檢視,意外發現6月間曾有位「新面孔」造訪石虎田,經仔細辨識,確認是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動物食蟹獴。
被拍到的這隻食蟹獴,站在田間,一臉呆萌地望著鏡頭,模樣相當可愛。
林務局人員表示,食蟹獴又名棕簑貓,屬於獴科的中小型哺乳類動物,外型看似呆萌,卻是凶猛善戰的獵食性動物,偏好於水域環境活動,以捕食魚蟹類為生,也會進到森林中捕食小型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行類以及軟體動物等。
長期投入石虎保育研究的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美汀表示,在她2005至2008年間的調查中,通霄地區都沒記錄到食蟹獴的棲息,近5年來在石虎田區的自動相機監測也都沒拍到過。
林務局指出,楓樹窩石虎田自2014年栽種以來,輔導農民以不用農藥、化肥的友善耕作方式,生產安全稻米,提供淺山野生動物安全的棲息環境,田區相繼記錄到瀕臨絕種的保育類石虎(俗稱山貓)以及麝香貓身影,如今又有俗稱棕簑貓的食蟹獴加入,讓石虎田裡「三貓」鼎立,生態更加熱鬧豐富。
石虎田裡的這三種貓各有其專長特點,可以協助農民守護收成,石虎及麝香貓晝伏夜出,專吃鼠類及鳥類,而食蟹獴則偏好白天出沒,除了捕食鳥類、兩棲爬行類外,最喜歡在田裡找福壽螺來吃。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