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中秋連假來到第三天,終於有空中間報告
因為達令有工作在身,小的也有推積如山的功課要補
無法安排外縣市的旅遊只能留守台北
第一天回娘家小烤晚餐撐死自己
第二天則有事先預約的展覽活動外出放風
想聊聊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剛開設的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是為期五年的常態展,第二天就來朝聖
自然是因為策展人有瑪莎、語音導覽有阿信外
製作團隊也有品質掛保證的必應創造
疫情期間管控入場人數的現在,每場次只有百人入場
九十分鐘來走馬看花或許有點緊迫
卻有好好看、好好聽、好好逛的看展品質
預約參觀、分流管控進場的作法 真的很好
因為在展覽最後的演唱會體驗區共有四組輪替
朝聖老闆而去的我們當然預約有五月天的開展第二天
開場前提早十分鐘來到入口處排隊領取語音導覽的機器
然後依序排隊搭乘電梯上樓,自動跳號的語音導覽中
彷彿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是五六年級的小時候
是七八年級不懂的從前…
民國100年出生的二寶不懂媽媽為何感概萬千
只是認真地幫忙尋找偶像存在的痕跡
五燈獎、超級星期天、龍兄虎弟、七匹狼、報告班長
如果你對這些節目、電影也有所感的話
證明我們成長於相同的年代
橄欖樹、浮雲游子、我的未來不是夢、憨人、島嶼天光
哪首歌的旋律經常在你的腦海中響起呢?
逛展時覺得生活在台灣的我們真的還蠻幸福的
有這麼多無形的音樂資產豐富人生的每一刻
還有這個展覽試著把那感動的瞬間保留下來
戴上耳機用心聆聽的每一分鐘都很珍貴
90分鐘完全不夠啊!
離場前把導覽機器歸還後再進入演唱會體驗區的大包廂
場內每個角落都是搖滾第一排 不只是真人1:1
特大號的偶像為你而唱的身歷其境…
在演唱會現場盡情搖擺的日常歸來前
來流行音樂故事展追憶童年、緬懷青春?
或者帶孩子來認識台灣流行文化的歷史過去(笑)
真心推薦給大家
預約購票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433614285410582533
官方網頁
https://musiccenter.taipei/information?uid=17&pid=307
#唱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就很PRO的必應創造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53的網紅楊懿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與前《Esquire》台灣版總編輯楊坤銘(Ted Yang)與身兼編輯、模特與造型師身份的人氣 KOL 楊艾倫(Allen Yang),藉由不同世代觀點分享兩人所見。...
台灣流行文化 在 阮劇團 Our Theat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唸歌紀錄片 #有阮的專訪
📣公視13台【公視紀實】
播出時間|5/6(週四)晚上10:00
唸歌走江湖-國寶藝師#楊秀卿的音樂旅程
不論是下鄉演出,或是將唸歌與台灣流行文化重新結合
秀卿老師每一次的登台表演,梳裡了300年的唸歌光景
這趟守護傳統文化的音樂旅程,透過紀錄片讓我們再次走進楊秀卿老師唸歌江湖中。也來看看阮劇團和唸歌擦出了什麼火花💥
👉紀錄片預告:https://reurl.cc/xgV2zN
台灣流行文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現在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辯論已經透過網路媒體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開始有不同立場的網友去舉報或公開批評他認為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某些動漫設定與故事,也有網友在網路上公開批評那些公眾人物在不同場合的立場表態。
但是最深入大家日常網路生活的,則是有人開始敏感地注意到不同中文表達詞彙的差異,並藉此來標籤化這些不同中文詞彙背後的意識形態。事實上,不同的詞彙用語多半只是表達出日常生活習慣的差別,還可以進一步表示出出生與成長地點的不同,距離真正的政治意識形態還有不小的距離。
不過,在文化與政治環境緊張的時候,語言,尤其是詞彙、用語這些能夠透過習慣用法連結到地域性與族群性差異的部分,就常常被拿來作為語言上「真實」的邊界。在歐立德的研究中,清代的乾隆皇帝就很常公開強調滿洲人使用滿語與滿文對於滿洲文化與族群認同的重要性。在台灣的戒嚴時期依然,政府規定所有人都只能使用國語以及國語的詞彙,不能使用自己的母語及詞彙。由此可見,語言大多數被作為邊界使用、對待時,常常都是為了某些政治或文化意識形態的目的出發的結果,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區分。
--------------------------------
「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隨著中國在東亞的強勢崛起,中國用語和當代流行語的傳播,近幾年也常在「華語圈」之中形成討論;而最引起論戰與焦慮的,莫過於中國用語可能帶來的文化侵略問題。實際上不只是因為政治與歷史鳩葛的台灣,在「被統戰」的生存困境下對語言的滲透感到威脅,東南亞的華語使用也曾因為「說中國話」的問題而困擾——中文會不會改變原有的在地文化認同?該說什麼樣的中文才是「正確的」?而在馬來西亞,更因此有了「規範標準華語」引起的認同之爭。
不過逆向回看中國,卻也能發現類似的焦慮感。直到近年,中國官媒都還有保護「純潔漢語」、少用外來語和流行語的社會檢討,以免汙染了原本純淨的國語。而身受漢字影響的日本,也曾有保守派認為大量的外來語破壞日本文化傳統,而有所謂的「國語防衛」的對抗概念;儘管論述未必精確,但實際生活面上,確實出現了老年世代對新聞資訊的各類新外來語難以理解的困境。但純潔的語言存在嗎?在語言使用的背後,又是什麼樣的身分建構與文化認同之戰?
語言與政治的關聯不只呈現在台灣與中國的兩岸關係上。在馬來西亞華人間,許多詞彙的使用也在某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如何看待「中國政權」及其對自身認同的文化焦慮。如果粗淺地以世代差異來做區分,1980年代以前的馬來西亞華人大多使用繁體字和注音,以現今的中年世代而言,他們當時學習的拼音法是注音拼音,而非漢語拼音。
馬來西亞最早的華人私塾可以追溯到1819年在檳城成立的五福書院,當時是使用方言教學。此外,來自不同省份的華人也紛紛成立會館,如福建會館、海南會館等等,使用原居方言進行溝通是當時凝聚原鄉意識、溝通情感的方式之一。而繼中華民國成立、五四運動後,大馬的學校書院紛紛跟隨中國開始把教學語言由閩粵等方言,改為中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 一直到1980年代,當地華文學校隨後也轉向簡體漢字與漢語拼音的學習。
在流行文化方面,粗略而言,80至90年代的馬來西亞華人多受日本、香港和台灣文化影響,特別像是同樣使用華語的台灣流行文化,如偶像劇、流行音樂,同時也作用在語言的使用上。不過在2000年後出生的華人,所接觸的流行文化大多來自中、韓,尤其是中國,相關的古裝劇、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陸綜的興起等,也讓當地華人在用詞上更受中國影響。如「拉黑」、「小哥哥」、「牛逼」等詞彙也常流通在年輕人之間。
雖然在華文用語上會因著政治和流行文化的輸入而受影響,但與新加坡「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的狀況相同,也不能忽略來自馬來西亞當地各族群雜揉而生的口語用法及音調上的差異。使用者未必在表達時都能意識到這些詞彙的流變和傳播歷史,但可以相信的是,其中所反映出的認同或是文化親近性可從中見得。
像是留學台灣與中國的華人,慣用詞彙就有所不同,這並不能代表使用者的政治認同,但時而也會成為大馬華人之間識別認同的指標。雖然大多都是帶有偏見的觀察,但也可以視為語言回過頭來影響人們對政治的看法。
如上所述,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讓其華語時常夾雜著著不同的方言、英文和馬來文等,這可以被視為具有當地特色、靈活性的語言,但反對者也將之視為不規範華語。
2020年底,一家補習中心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則關於「華文用詞規範」的貼文,希望學生們不要使用口語化的中文,並且也列出相關列表,將當地口語化的「不規範用詞」對照以中國為主的「規範用詞」,如將巴剎改為「市集」、有料改為「有學問」、大紅花改為「木槿花」等。此貼文最終引發了批評聲浪,迫使補習班刪掉該則貼文。
其中的爭議在於,有認同者覺得需要有一套規範的語言和標準,但反對者認為為何規範化得以「中國」為標準,反而會喪失其語言的靈活性和地方性。與台灣「母語運動」相似,馬來西亞歷年也有「多說福建話運動、粵語運動」,憂心其他強勢語言,將掩蓋自身語言的呼聲。反之,也有「講華語運動」提倡多說華語,少說方言。
這些呼籲的背後邏輯,都代表了語言背後所乘載的價值是否受到重視。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5393329
台灣流行文化 在 楊懿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與前《Esquire》台灣版總編輯楊坤銘(Ted Yang)與身兼編輯、模特與造型師身份的人氣 KOL 楊艾倫(Allen Yang),藉由不同世代觀點分享兩人所見。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O7gTxjajHo/hqdefault.jpg)
台灣流行文化 在 三角窗- 【本學期課程介紹:台灣流行文化】 馬上就要開學了 的推薦與評價
【本學期課程介紹:台灣流行文化】 馬上就要開學了,你準備好了嗎~ 「台文|三角窗」今天要帶來的是由系上老師開設的通識課程! ... <看更多>
台灣流行文化 在 [課程] 臺灣流行文化莊佳穎- 看板NTUST_STUD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修課學期:107-1
系 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教 師:莊佳穎
必 選 修:通識(D)
學 分:2
--------
上課方式
類似翻轉教室
每周有一組會報告一個臺灣流行文化的面向
報告後老師再補充說明
--------
作業及評量方式
1. 期中團體創作微電影:15%
任選一個台灣流行文化現象
介紹這個文化現象及提出自己的看法
並運用在課堂上所討論到的理論加以分析批評
2. 課堂團體報告:20%
配合上課進度 每組一學期會有一次
分別報告臺灣文化的不同面向 分組後就會決定
報告前一周以前要寄PPT給助教確認
報告前一周下課後助教會提點需要
修改、增加或做更深入討論的地方
3. 期末團體open book 考試:15%
有兩大題要撰寫 各約撰寫2000字
第一大題是撰寫一個介紹臺灣的劇本
第二大題是分析一個課程以外的臺灣文化現象
4. 期中個人修課心得:10%
開學至期中的課程修習心得(包含微電影創作檢討)200-400字
一部電影、或一場音樂會、或一場演講的參與心得(字數不限)
5. 期末個人修課心得:5%
開學至期末的課程修習心得(包含課堂口頭報告檢討)200-400字
6. 課堂參與:25%
第一週課程未出席同學扣學期總成績 10 分
點名一次缺席扣 5 分
隨機點名三次未到(含三次)這部分0分
7. 課程網站留言和課堂筆記:10%
這部分其實佔分不多 比較像加分性質
--------
心得
1. 感謝各位組員願意加入和參與討論
大一就當組長真的很大膽也很累
也感謝被我推坑的系上同學
2. 團體考試要盡早開始撰寫
以免最後大部分都組長在做orz(需要參考可以站內信)
3. 老師在民視有節目談臺灣的文化面向
(youtube上面有)可以做為課程的補充資料
助教在Moodle上面也會開討論區
觀看完留言分享會加分
--------
推薦度 ★★★★★
(拿了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7.45.24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TUST_STUDY/M.1564882845.A.9E6.html
※ 編輯: openchen1016 (36.227.45.243 臺灣), 08/04/2019 09:41:4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