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變之下,你/ 妳還好嗎?
距疫情升溫已有一週的時間,在正文開始之前,想知道大家過得還好嗎?過去這一個禮拜讓我想起去年三月疫情在世界開始延燒的那段時間,手上的拍攝案都陸續暫停或改期,一切戛然而止。
也因為有之前的經驗,知道要恢復到之前的生活型態需要一段時間。所以也把握待在家的時間,陸續做了一些工作與生活上的調整與規劃。
其實去年我有思考過,在疫情剛爆發的時候,繼續分享旅行相關的內容是否合適,後來我也暫停與拉長發文的頻率。但這次我想,在新聞、網路每天皆充斥今日又新增多少確診案例、糾舉何處防疫不力、對於防疫方式、甚至於為確診數計算方式而爭辯的現下,或許照常刊出文章,能夠為嚴肅緊繃的防疫生活帶來一點正常生活的調劑外,也能為因防疫而待在家中的人帶來些許的陪伴感。
當然足不出戶不免還是會悶的,我的應對方式是當成整理與成長自己的機會。在家除了工作外,也增加了學習的時間。其實不知是因為接觸到很多新的思考面向,還是在家步調慢,心比較能平靜專注地反芻一些想法,反而多了許多靈感。期待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可以做出新的嘗試,然後用更好的自己迎接疫情後的新世界。
▌濁水溪與西螺大橋|久旱的紋路
前陣子因久旱無雨,濁水溪河床也因河水枯竭而出現令人讚嘆的幾何圖形,有點神似冰島高地、阿拉斯加的河流,讓我很是驚艷。為了趕在降雨到來前紀錄這幅景色,我特意從台北開車下來拍攝。
▌西螺大橋|連結台灣近代史的美麗橋樑
西螺大橋始建於日治時期,但後來因為二戰造成的鋼材短缺,只有完成橋墩。戰後在美援的幫助下,才順利購得鋼材開始建造,最終在1952年底完工,1953年初通車。當時西螺大橋是僅次美國舊金山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橋長1939公尺,更是遠東第一。因為西螺大橋是由台、美、日三國共同建造,所以通車典禮台、美、日皆有派出政府代表出席,足見西螺大橋的重要性。
在我印象之中,我只有來過雲林一次,而且只有在北港朝天宮一帶。因此雖然西螺大橋也是雲林著名的名勝,但我始終只有看過網路上的照片,沒有實際造訪。這次要來拍攝濁水溪,剛好可以從彰化端走西螺大橋至雲林端的拍攝點。對於終於能夠從這座著名大橋上駛過,讓我很是期待。
以現在公路橋樑的標準來說,西螺大橋的寬度其實不寬,加上三側高聳的紅色鋼樑包圍,行駛期間其實有種隧道感。但或許因為這樣在現代公路少有的體驗,反而莫名有種古意,也有種穿梭時空的感覺。喜歡探索歷史建築的人,也許也會像我一樣臉上掛著笑意吧!
▌小巧迷人的西螺老街
拍攝完濁水溪與西螺大橋後,距離日落還有近一小時的時間。我便決定到鄰近的西螺老街(延平路老街)走走。 西螺老街建立於1930年代,長度其實不長,但兩側有相當典型日治後期街屋建築,有著介於古典與現代之間的裝飾風格。但特別吸引我注意的,是這裡有為數眾多的醬油店與觀光工廠。
因為是臨時到訪,所以不太知道背後的緣由。回家後一查,才知道西螺的水質、溫度與溼度特別適合釀造醬油,除了有百年以上的醬油釀造歷史外,也有自己的獨特風味。除了醬油外,西螺也以產米聞名,因此也有許多與米相關的美食。但也許因為我來的時間是平日的傍晚,老街上幾乎所有店家都沒有開門營業,甚是可惜,只能留待下次再訪。
--
本文西螺照片攝於2021年5月6日
--
更多攝影作品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台灣河流寬度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兩天中華商場因一部電視劇搭建了還原度極高的場景而成為網路談論的焦點,有一些沒經歷過中華商場歷史的朋友在問中華商場位於哪裡?裡面賣些什麼?為什麼會拆掉?所以我再次分享這部多年前製作的中華商場紀錄片,答案就在影片裡。
三年半前(2013年7月30日),我製作了這部名為「中華商場的興衰」的紀錄片,當時的聲音檔是取自網路上,音質不是很好,也唸錯了幾個字。後來,曾任中廣音樂網「音樂萬花筒」節目主持人的李蝶菲女士與我聯繫,表示願意幫我錄製這段影片的旁白,這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就在今天(2017年1月17日),我終於把這部嘔心瀝血的作品重新製作完畢,影片配上了李蝶菲女士的專業旁白,和一時之選的音樂(蕭邦的 Funeral March),以全新的風貌呈現給大家!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百忙中撥冗前往錄音室錄製旁白的李蝶菲女士,您的聲音令這部影片更加動人,非常謝謝您!真的很感動!
下面的文字,是我在2013年首次發表這部紀錄片時所寫的。
1961年4月落成、1992年10月拆除,僅擁有短短31年半歷史的中華商場,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最近,我和大家一同回顧了不少中華商場的照片與歷史,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篇由鄭懿瀛先生所撰寫的《中華商場的興衰》,為中華商場的崛起與毀滅,下了極佳的註腳;於是,我以這篇文字為主幹,輔以這陣子所分享的照片,每天騰出一些時間來進行製作,終於在今天完成了這部影片,獻給我所魂縈夢牽的中華商場。
YouTube 版本:https://youtu.be/PQORAXavsV0
中華商場的興衰
文/鄭懿瀛
一九六一年(民國五十年),沿著縱貫鐵路線,台北市中華路兩旁矗立起了八棟連棟的建築物,隨著許多店家的遷入,這裡成為繁華一時的中華商場,一千多家販賣各種滿足人類欲求的攤商店面,吸引了許許多多人來此流連而忘返,也留下了許多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故事與回憶。
在那個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安置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到台灣的各省流民,先是在西門町東邊的縱貫鐵路沿線,從小南門延伸到今日台北火車站前面百貨大樓一帶,搭建起一千六百多間簡陋的竹棚木屋,作為各路英雄好漢的暫時棲身之所。到了一九六一年,這些竹棚木屋被全數拆掉,蓋起當時台灣最大的百貨總匯商場,共有八大棟相連、三層樓高的中華商場從此成為台北市的新地標。
那時,中華商場的完工,使得西門町與城中區相連,帶動著西門町進入空前繁榮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想買台音響、隨身聽,或是各種電器用品,最先想到的就是位在台北西區的中華商場;如果你想要全家出門上館子,吃大江南北各省各地的佳餚,最先想到的也多半是中華商場;如果你要結婚了,到中華商場找上海師傅做一套剪裁合身的西裝準沒錯;如果你考上大學,中華商場是你挑選帥氣的大學服、新皮鞋、時髦皮帶等等行頭的好所在;要不然只是出來走走、看看,透個氣,或是想要見識見識繁華都市裡的人生百態,中華商場總是最優的選擇。
入夜之後的中華商場,更像是一座不夜城般照亮著台北的夜空、撫慰著台北人的寂寞,商場樓頂「國際牌」、「黑松汽水」的大型霓虹燈看板閃爍著誘人的浮華,幾十家唱片行放著醉人的曲調,大小南北口味的餐館中招呼著每個鄉愁的胃。
屏風表演班的創辦人李國修因為從小就是在中華商場長大的,因此更能體會中華商場的風華,在中華商場拆掉後很多年,在他推出的舞台劇「京戲啟示錄」中,仍然穿插著許多對於中華商場以及他父親的回憶。他回憶說,他父親是那時「台灣唯一製作純手工戲靴的藝師」,當中華商場在民國五十年興建完成的時候,他父親在那兒訂了一戶,因此當李國修五歲時,他們全家便搬進中華商場第八棟的二樓,就是在那兒展開了中華商場的生活,而他父親則是憑著手藝養活了一家七口,在中華商場和國劇界裡都小有名氣。
作家白先勇在他的《孽子》一書中,也記錄了一段在中華商場內上演的青春故事-\-\隱形之國的青春鳥,平日除了流連在新公園外,那個時代,買時髦玩意兒得到今日公司,扭開電視有群星會,吃浙江菜要到聚寶盆,中華商場還沒拆掉,青春鳥聚會都往二樓的「吳抄手」跑,西門町的「野人咖啡店」則是他們留字條聯絡行蹤之處。戀戀風塵的導演侯孝賢也追憶一段年輕的歲月說:「週末到中華商場買進口古典唱片,可說是高中記憶中最為難忘的美麗敘事。」
不過,生命的常態就是有興有衰,中華商場這個集體記憶在有了集體感情後,也同樣墮入了命定的韻律之中。有人思考說:「如果我們將一九六零年代定位為台灣戰後人文景觀的轉型期,那麼,八零年代應算是人文景觀的劇變期,尤其是都會區,尤其是台北都會區。八零年代之前,一般人不會去認真考慮台北中華商場該不該拆除,它理所當然的存在,幾乎任何人們想買的東西都可以在那裡買到,東區雖然發展甚猛,西門町的繁華依然未受威脅。」
而這種思考觸及了都市發展變遷的現實性與殘酷的本質,一個宣告中華商場繁華已逝的佈告說:「西門町終究必須面對強大的挑戰,中華商場頓時成了競跑時的包袱,在它旁邊的縱貫線鐵道則是絆腳繩,皆得去除。同時,拆與建的連環效應波動了整個都會區,中和、永和、三重、板橋、新莊、新店不停地拆與建,因為人口急遽增多,對大淡水河流域的承載能力而言是重大的挑戰。」
政治人物的說法就婉轉得多。前台北市長黃大洲說:「與台北人生活密切的中華商場,伴隨著經濟成長,三十多年的繁榮已一點一點地流逝,為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拆除中華商場,重建中華路,讓香榭大道的願景,成為台北市邁入國際性都會的指標。」
黃大洲繼續為決定拆除中華商場的理由定調說:「在經歷三十多年的演變和都市發展的衝擊後,重新規劃、整建中華路,是勢在必行。為了使其重現生機,拆除中華商場成了不得不然的措施;因為它不僅可以紓解過於擁擠的交通景象,更可直接提供都市中心地區賞心悅目的綠化效果。而做這樣的決策不難,但落實執行政策則需要決心、愛心、耐心,和周延細膩的計劃,當然其間拆遷過程的艱辛、居民的抗爭,與政府的協調,則是在所難免的。」
黃大洲痛苦地宣告:「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正當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更新的過程中,總會有苦痛、有風險,但強勢而篤定的作為,以堅毅的平常心,使公共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帶來豐碩的成果,今天不做,明天會更後悔,已為中華路的重建,贏得一片掌聲。」
終於,先是於一九八三年七月,為配合台北市區縱貫鐵路地下化工程,沿中華路這段的鐵路開始動工移入地下。而該工程於一九八九年九月完工後,又為減少捷運施工期間的交通衝擊,中華路原鐵道段於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十八日佈設雙向公車專用道,這也是台北市第一條設置的公車專用道。
最後,民國五十年到七零年代的台北地標「中華商場」,在配合都市更新及因應捷運板南線施工的原因下,於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正式拆遷、走入歷史,雖然台北市政府在二零零一年四月,以寬度七十至八十公尺的林蔭大道展現,並重塑全新風格的傢俱、景觀、人行道、腳踏車道及公車專用道等設施,再創西門地區活絡的生機,不過,已經逝去多年的中華商場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取代的魂縈夢牽。
《中華商場簡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台灣河流寬度 在 時光手帖。記生活。寫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周一長知識(?)
雖然是一年前的消息
不過黑潮蛇行在一年後還變得更彎
黑潮蛇行影響
1.漁獲量顯著減少
2.航運路線更動
3.局部沿海地區排水不易
4.冬季冷氣團對日影響略增
看來今年1.2月的日本豪雪可能有相關連
接著要觀察今年底跟明年初的狀況呢....
雪是可以下啦,但下到豪雪真的太慘了
有興趣可以看
Windyty洋流圖(目前洋流)
https://www.windy.com/?currents,24.987,121.306,5
【#黑潮大蛇行】
日本氣象廳已經發布訊息,經過1個月的持續觀測,確認黑潮相隔12年再度「大蛇行」,是1975年以來的第5次。黑潮大蛇行指得是原本應該大致平行日本本州島海岸流動(圖中紅色箭頭)的黑潮,因不明原因出現波動(如圖中藍色箭頭),部分黑潮遠離日本本土,而部分海岸則成為黑潮衝擊的位置。
黑潮台灣人並不陌生,不過還是簡介一下。在整個太平洋洋流系統中,因地球自轉的關係,大洋西側的洋流流幅(寬度)會被壓縮,流速則會加快,稱為「西方邊界流」,黑潮就是西北太平洋的西方邊界流。經過實測,黑潮不只流得快,潮流主線的位置海水面也會比較高,因此在早期高級航運技術尚未普及時,要通過黑潮是危險重重。
在現代社會,黑潮大蛇行對日本大致有下列幾項影響,使得日本氣象廳必須發布消息,對民眾進行宣導說明:
1.漁獲量顯著減少
黑潮偏離後,缺乏強勁洋流與沿岸流或海岸地形互動,無法形成平日規模的湧升流,海底營養鹽被帶至海面的數量變少,因此魚群也會跟著變少,並進一步影響漁獲量以及沿海漁村經濟。
2.航運路線更動
黑潮流速快、且會會抬升海面高度,為安全考量,部分航運船隻須因應大蛇行後的潮流路線,更改其航線。
3.局部沿海地區排水不易
黑潮大蛇行導致部分沿海地區受黑潮直接衝擊,海水面抬升,局部區域的河流或排水系統可能排水不順,若遇颱風等低壓風暴,可能會引發大規模淹水,且淹水時間會拉長,需進行應對。
4.冬季冷氣團對日影響略增
儘管黑潮大蛇行讓暖海水分布改變,使熱帶低壓位置偏南,但同時也會讓北方冷氣團增加對日本本土的影響,缺乏黑潮暖流的調節,可能導致冬季平均溫度略為下降,降雪日數也略增加。
黑潮大蛇行前4次發生,最長的持續時間來到4年8個月,最短也有1年1個月,因此這次確定發生黑潮大蛇行,恐怕也會影響日本長達1年以上,我們還有很多機會觀察大蛇行對日本的影響。
此外,下巴還聯想到了一些跟地理、環境相關的事。
地理在談海水對海岸環境的直接影響時,通常會從3個方向去討論,分別是波浪、潮汐、洋流。波浪拍打海岸有時帶來沉積物,有時造成侵蝕,是最容易被察覺的海水營力;潮汐每天都在變化,大家也很熟悉,但力量較弱,只能帶動最細的泥粒,可以在平淺的海岸形成廣大潮埔濕地,是寄居蟹、彈塗魚與眾多鳥類的天堂。
不過洋流的部分,下巴一直想不到什麼太貼切的案例,說明對海岸的影響,不過這個「黑潮大蛇行」,抬升局部地區海水面,使得陸域排水不順,這就是個很有趣的直接影響!
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吧!
---
附圖為Windyty洋流圖
https://www.windy.com/?currents,24.987,121.306,5
日本氣象廳發布消息(含大蛇行預報)
http://www.jma.go.jp/j…/press/1709/29a/20170929_kuroshio.pdf
黒潮 12年ぶりの大蛇行 潮位が高い秋は高潮に注意
https://headlines.yahoo.co.jp/hl…
黒潮の大蛇行 12年ぶりに確認 漁業などに影響も
http://www3.nhk.or.jp/ne…/html/20170929/k10011161941000.html
12年ぶりに黒潮が大蛇行 生活への影響は?
https://weathernews.jp/s/topics/201709/290215/
-\-\-\-\-
您的討論/分享/按讚是繼續努力的動力來源
歡迎造訪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粉絲專頁
部落格 http://theericel.blogspot.tw/
IG頁面 https://www.instagram.com/theeri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