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過烏山頂泥火山嗎?
那邊有著持續噴發的泥漿,從惡地竄出!
高雄的惡地地形,最有名的應該是田寮月世界。
想到月世界,你想到什麼?我想到土雞城🐥🐥🐥
不過,高雄惡地地形,住著另一種厲害的雞,喔不是,是草鴞🦉
本來以為惡地光凸凸的,什麼也沒有,但是實際上,這邊的動植物生態非常豐富,包含大片原始的莿竹林,台灣特有種的 #厚圓澤蟹、溪蟹的天敵 #食蟹蒙,還有 #穿山甲、#水鹿 ... 等早期台灣淺山生態系常見的物種。
🐾生態旅遊+地質觀光🦋🦌
生態旅遊比較著名的例子,是目前恆春半島。恆春有很多景點,是必須經由當地解說員帶領,才能進入。
經由導覽,從走馬看花進化到霧裡看花(XD喔是看門道),經由解說員的介紹及自身經驗分享,真的會讓遊客有種,原來有這麼豐富的生態跟文化!
解說員經由培訓,也會對於自家的環境,有更多認識外,當然也會創造額外的收入來源,這就是一種經濟跟環境的雙贏。
好,那回到高雄惡地,其實目前僅有 #烏山頂泥火山 經文資法公告為「地景自然保留區」,所以目前燕巢、田寮、內門,在地十個社團,正聯手希望推動附近的惡地地形,都能夠劃設為地質公園。
⛰台灣第一個惡地地質公園,推動ing
今天的地質公園劃設說明會,現場大約有60名在地民眾參與,大家都蠻期待地質公園的劃設,能夠為老鄉村帶來新活力。我也在場分享了一下恆春的經驗。
特別提一下,內門,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每年三月份的宋江陣,但內門其實還有一位大家都在歷史課外讀物中聽過的:「鴨母王」朱一貴。
朱一貴在內門鴨母寮(現內門區光興里)養鴨,後也在內門起義進攻突襲岡山塘(現阿蓮區崗山里);後來在清朝末期,英國攝影師湯姆生跟馬雅各醫師,也曾經到過內門一帶記錄平埔族的生活,因此留下台灣第一張惡地地形的照片。
以上是高雄惡地的簡單介紹,百聞不如一見,有空去走走吧!除了土雞城,也來顆芭樂。芭樂葉還有特殊的療效喔!
🌻生態旅遊豆常識🌻
生態旅遊近幾年琅琅上口,但真正的生態旅遊,是以 #資源永續利用、#收益回饋在地、#以旅遊促進保育 的精神,來推動社區保育生態來增加收益的雙贏模式。
我還在高雄市政府環保局時,工作之一,就是負責社區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曾經跟燕巢在地的 #援剿人文協會 #金山社區發展協會 合作,培訓在地居民進行附近的生態調查。後來金山社區也真的發展出,種植光臘樹吸引獨角仙,夜間可以觀察獨角仙交配的行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台灣水鹿生態系」的推薦目錄:
台灣水鹿生態系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EP35 SÁPMI:在極光與聖誕老人之外,跟著極地導遊認識真正的拉普蘭! ft. 羅瓦涅米極地導遊 Ralph 】
芬蘭北部第一大城-羅瓦涅米有「官方認證的聖誕老人故鄉」之稱,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要和傳說中會在平安夜爬進煙囪、偷偷把禮物塞進聖誕襪的神秘人物見上一面;但你可曾想過,除了聖誕老人之外,還有哪些人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嗎?
甫自大學畢業的Ralph,意外地來到拉普蘭工作,因而對於這片土地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從近代戰爭帶來的影響、原住民「薩米人」權益進展、各種旅遊項目中的眉眉角角,到對於永續旅遊發展的反思,他都有獨到的見解。在這集紮實的節目裡,Ralph會用以下幾個角度來帶領我們認識拉普蘭——
1️⃣ (07:15) 從芬蘭近代史上的三場戰爭談起——
二次大戰期間芬蘭的冬季戰爭、繼續戰爭與拉普蘭戰爭,改變了羅瓦涅米的面貌,也意外促成聖誕老人村雛形-羅斯福小木屋的出現。想認識芬蘭與羅瓦涅米,不可不了解這三場戰爭!
2️⃣ (21:20) 羅瓦涅米極地導遊的工作秘辛——
擔任極地導遊期間,Ralph累積了不少有趣冷知識——聖誕老人其實不只一個?芬蘭浴怎麼玩才能盡興?極光指數與極光出現的機率不完全相關?張韶涵的《歐若拉》又透漏著什麼資訊?讓Ralph用親身帶團經驗告訴你!
3️⃣ (32:15) 以拉普蘭為家的原住民-薩米人血淚史——
被視為人權典範的北歐,其實也有歧視原住民的黑歷史!不論挪威、瑞典或芬蘭,過去皆有針對薩米人的種族主義政策。曾經被視為次等人種的他們,如何尋回自己的文化與自信,還成為《冰雪奇緣2》的重要元素?作為一位旅人,怎樣的旅行方式才是真正尊重他們?
4️⃣ (46:08) 極地導遊的反思:速食化的觀光模式,對這塊土地真的好嗎?——
疫情之前的羅瓦涅米,似乎已經逼近環境負載力的上限;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寧可排上2小時的隊,也要看到30秒的聖誕老人!這種旅行方式,對於脆弱的極圈生態系、或仰賴放牧馴鹿的薩米人來說,真的是好的嗎?
🎙️ 來賓簡介:
Ralph 洪瑞甫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大學時期即在旅遊新創品牌「大街小嚮 TourMeAway」從事城市步行導覽活動。服完兵役後,因順手多投了一封履歷,展開意料之外的極地導遊體驗。出發時連工作所在城市的名稱都不會唸,到深深被拉普蘭的魅力吸引,樂於分享羅瓦涅米觀光宣傳品鮮少提及的在地故事。現任職於「 Like It Formosa 來去福爾摩沙 」,持續在從事英語導覽教學之新創團隊服務。
Ralph的medium: ralphhong5465.medium.com
Ralph的instagram: instagram.com/ralphhung5465
🔊 收聽資訊:
Spotify open.spotify.com/episode/5rgMJY6rxd08nmZWRwjutv
Apple Podcasts 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id1518914711?i=1000506584078
Google Podcasts,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所有平台收聽連結請點此 ltsoj.com 或者直接搜尋「旅行熱炒店」
Show note ltsoj.com/podcast-ep035
IG: instagram.com/travel.wok
📓 名詞解釋:
35:58 提到的yoik,是一種薩米傳統吟唱方式,隨著薩米文化受到重視,也越來越廣為人知。其中一首知名歌曲《Eatnemen Vuelie》(大地之歌),後來被改編為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的開場與結尾配樂。
📚 延伸閱讀:
- Ralph的Medium
https://reurl.cc/5o2l7R
- 北極科學博物館官方宣傳影片,含拉普蘭與羅瓦涅米簡介(Visit Rovaniemi,英文)
https://reurl.cc/9Z5EM8
- 旅居芬蘭的臺灣人系列專欄文章: 水鹿遇到馴鹿
https://reurl.cc/Xel6vM
- 解鎖地球 Unlock the Earth Ep.36 芬蘭跳舞極光怎麼看 | 零下 30 度極圈生活 | 官方認證聖誕老人
https://reurl.cc/GdbVz3
- Geography Now! Finland (Geography Now)
https://reurl.cc/AgRgYd
- In Santa’s home town, booming tourism and Christmas stereotypes anger Sami locals (FRANCE 24 English)
https://reurl.cc/1goxyG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波羅的海 #北歐 #芬蘭 #羅瓦涅米 #拉普蘭 #聖誕老人 #極光 #芬蘭浴 #薩米 #薩米人 #原住民 #永續發展 #環境負載力 #北極 #極圈
台灣水鹿生態系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半小時的穿越,北北基小農桃源:瑪陵休閒農業區 》
驟雨不停的十月初,我在難得的天氣空檔駕車自新店一路北上,驚訝導航的目的地居然只要30分鐘,以為自己看錯。繼天上山後,我收到了基隆市政府的邀請,走了一趟「瑪陵休閒農業區」,感受這夾在台北與基隆之間,歷史悠長卻容易被遺忘的可愛山村。
瑪陵坑位於陽明山系東南方,一條基隆河支流:瑪陵坑溪的溪谷之中,屬於基隆市七堵區;然而和我們印象中的貨櫃、火車、基隆河不同,它是七堵關於山的那一面。這裡早期是北部平埔族巴賽族的聚落,族語「瑪陵」原意為「女巫的墳墓」,來到此地的西班牙人,將其譯為吉馬利社(Kimari),曾將此作為進入台北盆地的中繼站;而漢人以對溪谷的慣稱,為其加上「坑」字後,成為今日的「瑪陵坑」。
瑪陵坑的開發非常早,清代就開始有種茶等農業,日治時期這裡發現煤礦後開始蓬勃發展,甚至在1920年代成為了七堵的行政中心,直到1970年代礦坑陸續關閉、人口外流後,繁華落盡回到最初的農村樣貌,並留有許多礦業遺跡等歷史資產,成為自然與人文並茂的多元小山村。
因地處溪谷,又是山系末稍,瑪陵坑四周全是低矮的小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那頭蹲坐瑪陵坑南隅的獅子:石獅山莫屬了。石獅山步道是原始的緩坡,平坦好走,從創昇公司旁的步道口到海拔160公尺的山頂只要630公尺,上升130公尺,是適合全家大小郊遊的步道。山徑兩旁可見夾道的筆筒樹、臺灣桫欏、鬼桫欏等眾多大型蕨類,我上山時也遇到美麗的台灣特有種紅圓翅鍬形蟲,生態相當豐富;而山頂往北的展望非常好,可以鳥瞰整個瑪陵坑景色、北二高跨越瑪陵坑溪的巨大水泥拱橋:瑪陵橋、以及位於舊七堵收費站的消防署特搜北部分隊等,值得一走。
在山頂看著壯觀的瑪陵橋,讓我不禁想起在參觀美國胡佛水壩時,從壩頂往南一望,那高懸天空的宏偉州際公路拱橋。雖然瑪陵橋非常突兀,甚至成了視覺焦點,但也正是這巨大的水泥量體,和62號快速道路組合成通往瑪陵坑的捷徑,實現了台北到此只要半小時的無感距離,真是使矛盾之情油然而生啊!
石獅山腳有著瑪陵坑最著名的餐廳之一:芳裕農場。女主人楊媽媽深耕在地40多年,從養雞轉到有機農場,以各式自產特殊香草入菜而聞名。我從石獅山下來後在此享用午餐,點了口味清爽的紫蘇松阪豬、用料實在的蜂蛋與撒著帶有特殊辛香氣「辣蓼」的紅糟香草鰻魚,搭配混入狗杞葉製作拌著香濃油蔥的枸杞麵線,以及帶有醃漬月桃香甘味的月桃雞湯,享受了一場香氛獨特的味覺小宴。我非常推薦來此用餐,除了養生之外,別的地方不容易吃到的特殊有機香草調味,也是讓人難忘的在地經驗。
餐後我隨著熱情的楊媽媽,到農場後方的午茶小屋「山茶坊」參觀。打開紗門,簡單的木質內裝與大片玻璃帷幕映入眼簾,光線帶著窗外的綠意灑落光滑的水泥地面,柔美而令人放鬆,是個非常適合點杯自產香草茶或咖啡,悠閒度過午後的好地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楊媽媽母女熱情的介紹園區裡的一草一木,甚至順手放進嘴裡——那些全是可以應用的有機香草呢!
在芳裕農場大門右前方,有條隱於竹林的小徑「保甲路」,是日本時期瑪陵坑內十分重要的聯絡道路,串連著類似今日「鄰里」的「保甲」。沿著保甲路在林蔭下散步,十分舒服,沒多久就會抵達瑪陵坑溪畔,可以見到瑪陵橋、翠谷橋與百年糯米橋組成一幅跨越空間與時間縱深的四維立體畫面。這座糯米橋也是瑪陵坑特色之一,在日本時代以糯米等原料調製成黏著劑,將石塊砌成六角形石柱與橋面而成,可能是基隆唯一的糯米橋,在潺潺溪水的陪伴下留存至今。
翠谷橋下有基隆河水系常見的壺穴地形,是活生生的地質教室,也可看見百年前先人在巨石上鑿出的水道遺跡;這條河的上游林相茂密,素有「基隆亞馬遜」之稱,而往下游看去,在視野不遠處就是瑪陵坑的守護神石獅山。
過了糯米橋直走,在瑪陵坑幹道大華二路轉折處值走進小巷,不久就能看見右手邊一棟高聳的紅色三層樓建築「金明昌鹿園」,也是瑪陵坑的遊憩亮點之一。金明昌鹿園主人一家是在地務農,並也從事養蜂事業,自產的野花蜜蜜源就是這片小丘陵地的樹林,吃起來味道層次豐富,和果園的水果蜜不太相同;我個人很喜歡,當場就手滑了一瓶200克包裝的,1公克1.25元。養蜂之餘,他們也以副產品蜂蠟開發DIY手作課程,將其與乳木果油、已萃取左手香精油的米油等加熱均勻混合,倒入容器冷卻後就成為止癢消腫的純天然左手香膏了。
回到主業,金明昌鹿園內有四十餘頭鹿,可以拿牧草餵食最親人的門面招牌水鹿,近距離感受一下這種山裡也有的大型哺乳類。不過,在中央山脈上看了那麼多水鹿,且幾次被包圍的記憶仍然歷歷在目,這樣隔著鐵欄杆的互動方式,還真是讓我覺得有點陌生呀!除了鹿以外,這裏還有大魚池、一大群母雞、幾隻山羊、成排蜂箱,和一隻猴子,是個非常適合帶小朋友來玩的休閒農場,很有小動物園的感覺喔!
這天,我大概11點抵達瑪陵坑,爬完石獅山、在芳裕農場悠閒享用一餐、保甲路散步,到金明昌鹿園餵鹿、餵魚,做了幾瓶左手香膏後,竟然就已經天黑了!根本沒有時間再去其他地方,只好匆匆到農產品展售暨遊客服務中心,拜訪非常熱情的總幹事林飛海,聽退休後回歸鄉里服務的他講講瑪陵坑的故事,還有瑪陵坑溪上游的幾個重要景點:日德煤礦與福海煤礦、焦炭窯遺址,與親水公園、基隆亞馬遜…等,他的爸爸還曾經是本地礦工,陳列在遊客中心的礦工帽就是他提供的真品呢!
我確定瑪陵坑會是我有一天或半天空擋時,將再到訪的地方,把主委口中的那些史蹟、幽境都收進眼底。但比起景緻,這裡悠閒的山村氛圍,像極了中南部淺山,更讓我喜歡在此漫步的感覺。另外,這裏還有很棒的餐廳、眾多在地小農生產的特色產品,還有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出遊的環境,實在是北部人不可多得的咫尺桃源呀!
如果你住在北北基,喜歡山村的氛圍,卻不想舟車勞頓到中南部縣市,瑪陵坑會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項:半小時,這迅速的空間轉換,就像跳躍時空,眨眼讓人徹底擺脫喧囂、走入純樸的自然小鎮,感受小農的慢調生活,穿梭在百年歷史交織而成的美麗里山之中。
#基隆 #七堵 #瑪陵坑 #瑪陵休閒農業園區 #女巫的墳墓 #金明昌休閒農場 #芳裕農場 #石獅山 #瑪陵橋 #悠閒 #里山 #小農
台灣水鹿生態系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台灣水鹿生態系 在 逐鹿蹤源--台灣水鹿( 國語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山中王者 台灣水鹿 ,是台灣地區鹿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一頭壯碩的雄水鹿,體重可達200多公斤,但母鹿的體型就相對較為纖瘦、秀氣。水鹿的體型 ... ... <看更多>
台灣水鹿生態系 在 環境資訊中心, profile picture 的推薦與評價
來自高山的台灣水鹿向聖誕老公公解釋,並不是全台灣都散布著各式開發, ... 森林生態系服務,並保育生物多樣性免受棲地破壞、人為干擾等願景而設立。 ... <看更多>
台灣水鹿生態系 在 [新聞] 台灣水鹿過多需抑制? 學者:言之過早- 精華區Ecophilia 的推薦與評價
來源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77608
台灣水鹿過多需抑制? 學者:言之過早
解讀台灣水鹿與森林的愛恨情仇
本報2012年6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先前有媒體報導指台灣水鹿數量增加,而衝擊高海拔植被,
特別是台灣鐵杉、冷杉、二葉松,樹皮受水鹿啃食,部分區
域出現植被無法成長的現象,恐怕造成森林生態系退縮。
恰好,最近也有美國研究團隊指出,北半球國家因為食肉動
物減少,無法抑制草食性動物,導致麋鹿、鹿及其他大型草
食動物的族群量遠超過「歷史紀錄」,族群量的增加造成樹
苗的生長壓力、且降低生物多樣性,可能會導致了森林固碳
作用降低,及影響氣候變遷。
因此有研究者提出要人為介入,抑制水鹿族群的說法,但記
者採訪各領域生態研究者,發現情況並不單純,現在談人為
介入言之過早。
台灣水鹿 影響森林生態系的影響已顯著
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成員林宗以是台灣知名的水鹿研究者,他
說,水鹿在高海拔的族群數量與啃食樹皮的狀況超乎想像,
牠們啃食樹皮的樹種已達150種,包括殼斗科樹木,以及新
生的冷杉、鐵杉幼苗,在這些區域很難找到1公尺以下新生
的小苗。在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的中央山脈山區,影響範圍
已經到達中海拔,相當多自然更新成長及造林的紅檜被環狀
剝皮啃死。
林宗以以兩種以上的方式估算,都顯示水鹿的族群數量顯著
影響這些演替後期樹種。而目前僅能針對「樹木」來進行調
查,對稀有草本的影響尚需進一步調查,而地棲鳥類、地棲
小獸類及兩生類也需相關的調查。
研究速度恐不及因應
林宗以表示,要不要人為控制須由兩個方向去著眼,最重要
的是是否已經達到足以影響生態系功能及降低生物多樣性的
地步,而這需要整合性研究,但以整個北半球鹿科動物目前
的狀況及其造成的問題來看,情況可能並不樂觀。
「國內野生動物經營管理最大的問題在基本資料收集不足,
林務局及國家公園願意投入的資源都不夠,在這樣的狀況下
,等瞭解與證實事件的嚴重性時,往往是來不及因應的。」
對於研究的速度來不來得及反應牠們的影響,林宗以並不樂
觀。
誰的森林生態系?
但是,水鹿與森林共同演化的過程,到底發展了哪些默契,
並沒有科學研究足以論證,台灣即使早期島上滿是鹿科動物
,仍留下這片原始森林。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楊國禎即
站在植被研究立場指出,水鹿早期就生活在森林中,是因為
狩獵被人類趕出去,現在因為保育觀念抬頭,水鹿族群逐漸
恢復,人類需重新適應有水鹿的森林。
楊國禎舉台灣2500-3100公尺的高山森林,常見兩種型態的
森林,鐵杉林以及二葉松林,從1960年代的調查報告都說台
灣的二葉松林沒有鐵杉,直到這幾年調查才知道兩者原本是
混生的,只是水鹿會啃咬鐵杉幼株,長久以來都是如此,以
至於讓人誤以為二葉松林不會出現鐵松。「這是台灣森林的
事實,沒有好壞對錯」楊國禎說,只是人類加入自己的生態
利益產生價值判斷,才會認為是問題、須解決。
北半球大型草食動物族群數或許受肉食性動物,例如狼群的
抑制,但台灣並沒有可抑制水鹿的肉食動物。
水鹿族群消長 來自與環境的互動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表示,過去台灣最大
型的肉食型動物是雲豹,而且可能消失100年了,如果雲豹
能抑制草食性動物族群,不會在消失數十年之後,水鹿的族
群數才增加。
雲豹是森林系動物,分布侷限、狹小,位於低海拔,而水鹿
則生活在森林加草原生態系動物,全島都有,分布普遍,甚
至可生活在高海拔;他懷疑在棲地重疊性不高下,雲豹能抑
制水鹿的族群量。
那麼狩獵能嗎?裴家騏說,過去十幾年因為獵人老化,新的
獵人不多,山產店的經營也毫無利潤可言,再加上繁殖個體
的出現或以家豬替代山豬魚目混珠行為,種種因素下,狩獵
的情形減少很多。獵人的老化以及道路崩坍後幾個生態系比
較敏感之處,未積極修路,特別是八八風災後,大面積的崩
塌毀損,使得人為干擾減少,野生動物的族群量都明顯增加。
台灣島上大量獵捕的歷史並不多,從1、2萬年有人類開始,
就有狩獵,但人口太少,即使天天吃肉也不會影響野生動物
數量。台灣出現過兩次大狩獵時期,一次是發生在荷蘭來台
期間,為了鹿皮,對台灣野生動物有組織有規模的獵捕,造
成原生梅花鹿族群崩解,至今仍無法復原。另一次是1970年
代,台灣經濟起飛,民眾有能力消費,將矛頭對準野生動物
,但都未見水鹿族群的消失。
由此可見,台灣水鹿面對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狩獵以及肉食
動物,反倒是人類大規模的環境開發影響較大。
裴家騏認為,水鹿族群抑制是自然演替的現象,是來自和環
境互動的結果,當族群增加抑制了草生植物,造成食草減少
,水鹿族群數隨之下降;而水鹿減少,草生植物又回復,又
會讓水鹿族群增加。這樣的循環,是水鹿與環境間協調的結
果,不是由肉食動物或人類扮演抑制者的角色。
鎖定特定植物保護
若先不考慮草食動物會不會抑制牠下一級生物的族群,即使
台灣水鹿可能回復到100年前的族群數,但台灣的環境已非
100年前的條件了。水鹿會造成某些植物減少,而這些植物
在400年前族群數可能是足夠的,但至今可能因種種因素減
少了甚至瀕危,面對這樣的處境,裴家騏認為可優先針對瀕
危植物進行保護,限制水鹿活動範圍。
裴家騏建議選擇幾個保護區選擇完全的放任,有些地方則須
保護特別的植物。「保護的標的應先釐清,而降低草食動物
數量也不見得會增加植物數量。」
北半球經驗不必然適用
水鹿的族群數正在恢復中,至於是否如北半球鹿科動物族群
量遠超過「歷史紀錄」,在缺乏基礎調查前,恐怕沒有任何
學者能夠回答「是」。
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金恆鑣表示,北半球研究結果與生
態系管理經驗可當台灣治理參考,但應該謹慎,畢竟台灣的
生態與文化都不盡然相同。科學資訊來自研究成果(長期研
究的監測、紀錄、分析、結果、結論)才能應用於生態系管
理。
目前台灣沒有研究報導指出「鹿吃草過量」造成的森林生態
系之破壞。鹿是食「草」動物,不是食「森林植物」的動物
,森林只是鹿在不吃草時的庇護處,所以鹿的數量不會直接
破壞森林生態系。
台灣缺乏水鹿族群動態變動與生活史,連一隻鹿吃多少草,
什麼資料都沒有;全球生態系皆面臨各種人類造成的壓力,
例如,森林地景的破碎化、外來入侵種、全球變遷、生物多
樣性喪失。台灣也不例外,相較之下,更應解決人的問題。
對於森林生態系的基礎研究,金恆鑣建議成立永久性的「生
態學研究機構」,政府必須投入研究經費、提供設備與培養
人才。
特定區域性現象談人為介入言之過早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表示,目前觀察
到水鹿的現象都是區域性、特定地點,對生態系是否影響很
大、需解決的問題都不清楚,提人為介入言之過早。倒是水
鹿逐漸往低海拔擴張,與人類活動重疊,因為缺乏鹽分,遇
到廚餘就會翻食,反倒應先處理人類在野外活動的行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3.150.69
> -------------------------------------------------------------------------- <
作者: Waitingchen (Rejoyce )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Re: [新聞] 台灣水鹿過多需抑制? 學者:言之過早
時間: Fri Jun 15 22:35:59 2012
https://e-info.org.tw/node/77744
回應「台灣水鹿過多需抑制? 學者:言之過早」報導
作者:林宗以
貴單位「台灣水鹿過多需抑制? 學者:言之過早」報導中
提及多位老師的看法,我認同部分有所依據的推論,有的
部分可能對於鹿科動物不夠了解導致。但無論如何,對於
現在談人為介入「抑制」,可能言之過早這件事,我基本
上同意,但大家必須有個概念,野生動物族群經營管理並
不僅僅只有人為介入抑制一途,對於危害管理其實還有許
多可供選擇的選項。目前的狀態,我個人還是呼籲要趕快
建立大型草食獸的族群監測機制,並同步監測森林生態系
的變化。並依此資料評估何處、何時需要進行經營管理措
施,一旦資料顯示需要進行野生動物族群管理及生態系經
營時,依照國外的經驗是越早效果越好,因為已有研究指
出人為管理並不一定每次均可以控制狀況。
首先,第四段提到的「台灣即使早期島上滿是鹿科動物,
仍留下這片原始森林。」這部分必須要加以釐清,台灣的
歷史記錄確曾經記載有很多鹿奔馳在台灣原野上,但是如
果仔細推敲並比對考古遺址所挖掘出來的化石記錄,可以
發現這些記載主要是針對棲息於平地及淺山丘稜成群體活
動的台灣梅花鹿,當時的台灣平地也因為大量梅花鹿群的
存在形成許多疏樹草原。至於習性偏向森林的水鹿,雖然
亦有捕獲交易的記錄,但相關記錄甚少,推測可能因為當
時的官方及民間不太敢進入險惡的山區所致,因此,確實
缺乏這方面的記錄。但由各地原住民族的文化來看,早期
的原住民確實有獵捕並利用水鹿,因此,可以合理推測當
時的水鹿族群同時面臨有人類獵捕及天敵捕捉的壓力,至
於強度是否足以將水鹿維持在某一個低水平則不得而知。
我要說明的是,「台灣即使早期島上滿是鹿科動物,仍留
下這片原始森林」,並不能排除是因為水鹿同時受到原住
民狩獵及天敵捕捉壓力下的結果。因此,此種模稜兩可的
推論,對於釐清目前的狀態助益不大。
關於楊國楨老師提到「1960年代的調查報告都說台灣的二
葉松林沒有鐵杉,直到這幾年調查才知道兩者原本是混生
的,只是水鹿會啃咬鐵杉幼株,長久以來都是如此,以至
於讓人誤以為二葉松林不會出現鐵杉。」這句話我不認同
,或許誤植?由陳玉峰老師的台灣植被誌上所整理的台灣
鐵杉林帶的相關研究中,依據柳榗、葛錦昭及楊炳炎(1961
)發表的調查報告(1953-1954的調查)就已經指出高山松林
型包含3種松樹-華山松(2000-2800m)、台灣五葉松(800-
2300m)以及台灣二葉松(750-2800m)。對松樹類林型的描
述為「多生於向陽山坡或山脊,呈大面積密生或散生純林
,或與台灣鐵杉、扁柏等混生,林下少灌木及雜草,高海
拔地區,林下以玉山箭竹、高山芒及芒草為常見」。並對
高山松林的演替推演提出看法,認為一旦松林衰退後,該
林地將由台灣鐵杉、扁柏、紅檜等之混交林佔據。柳榗
(1963)又進一步對鐵杉林、冷杉林、二葉松林、玉山箭竹
灌叢、高山芒草地等植被社會間的演替提出推論,認為火
災後,形成玉山箭竹與高山芒的過渡社會單位,反覆的火
災可造成此草原的循環出現,且朝向台灣鐵杉、扁柏的群
叢發展。蘇鴻傑(1978)指出台灣鐵杉林型之演替,「大多
由火災所引起,先有玉山箭竹或高山芒之草原形成,繼而
台灣二葉松先進入,後有華山松、雲杉、香杉等繼承,台
灣鐵杉之出現似在上述針葉樹之後,或與此等樹種同時發
生,最後可望恢復台灣鐵杉林」。之後,亦有多位植物學
者針對高海拔植群演替進行研究,但均大多考慮火災的干
擾因子,來進行推論,其結果跟蘇鴻傑的推論相似。考慮
動物因子只有賴國祥(1992)將小型嚙齒動物取食種子對發
芽率與幼苗加入的效應。台灣以往從未有任何研究曾經提
到二葉松林下的鐵杉幼苗被水鹿啃食樹皮的記載,何來推
論「水鹿會啃咬鐵杉幼株,長久以來皆如此」?以此推論
,應該不論水鹿密度高低,均可以發現鐵杉幼樹被啃食樹
皮的現象,但在水鹿密度較低的雪山地區並無此現象。
水鹿啃食樹皮的現象大多發生在中密度~高密度的區域,
低密度地區極少發現。此問題的出現,並開始被留意也是
在1996年之後的事情,登山記錄也大約在此時開始出現目
擊水鹿的記錄,並在2005年後目擊記錄越來越多,發生啃
食樹皮的地區也逐漸擴大。2009~2011年在玉山國家公園
境內的南二段山區、新康橫斷山區、馬博橫斷山區等山區
的調查資料顯示,這些地區鐵杉林及冷杉林的更新已經顯
著受到影響,林下地被層覆蓋度下降到10~50%,顯著低於
低密度水鹿地區(通常為50~90%),同時,高山草地、灌叢
地的覆蓋度與高度均有下降的趨勢,地棲鳥類、兩生類、
小獸類等種類與數量將會受到影響,持續監測水鹿族群增
加可能引發的瀑布效應,實有其必要與迫切性。
而裴家騏老師所言,雲豹可能無法有效抑制水鹿族群,這
點我同意。但雲豹確實是水鹿的主要天敵之一,在南亞地
區雲豹的食性研究已經證實水鹿在雲豹的食性中佔有一定
比例。就棲地及起源而言,水鹿基本上是偏向森林性的熱
帶起源的鹿種,因此是可以生活在平地,目前已知最高分
布記錄為4500m,來自中國雲南一個高山保護區的調查。
雲豹跟水鹿的棲地重疊程度其實還不小,如果雲豹、黑熊
與黃喉貂三者組成的中、大型食肉目群聚夠完整,對於水
鹿族群還是有一定的調節功能的,但如今雲豹已經幾乎確
定野外絕種,其餘兩種是否可以有效地對其族群成長產生
抑制則大有疑慮,必須加以研究。
裴老師提到的狩獵狀態是指近代的狀態,並非以前的狀態
。現在的獵捕壓力狀態的確減輕非常多,但不代表以前的
狩獵壓力就是如此,以近代的狩獵壓力來推論狩獵對水鹿
的族群影響不大,並說以往水鹿族群的減少主要來自棲地
的開發破壞,有邏輯上的問題。台灣水鹿等草食獸向來是
台灣原住民的主要獵物之一,即使裴老師所言「台灣出現
過兩次大狩獵時期,…但都未見水鹿族群的消失」是正確
,也無法說明獵捕壓力對水鹿族群影響不大。那可能僅代
表台灣山區的地形複雜,植被多樣性高,棲地異質度非常
高,有許多避難所可供水鹿躲避天敵捕食及獵捕壓力。因
此,得以逃過如台灣梅花鹿被捕捉殆盡的命運。但是,由
相關調查顯示水鹿族群數量不也因此而大量下滑使得族群
一度稀少嗎?這由王穎(1987、1988)的山產店調查報告所
言,當時水鹿數量極為稀少,僅在花蓮、台東中央山脈稜
線兩側偶而可以發現其蹤跡。因此,何來推論狩獵及食肉
動物不是台灣水鹿面臨的最大威脅,而是人類大規模的環
境開發呢?這點在邏輯上推論不足。不曉得是否誤解裴老
師的原意?
當沒有天敵及狩獵威脅時,水鹿的族群波動當然就直接受
到食草豐度波動的影響。但是,當天敵及狩獵因素加入時
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不同狀態(包含棲地差異、不同狩獵
文化差異等)就有不同的族群變動模式。即使,去除天敵
及狩獵因素,大型草食獸族群及植被社會演替間的關係也
不會那麼單純,歐、美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自然界有些
狀態一旦被改變後是回不去的,而呈現另外一個暫時穩定
的狀態。各因子對於水鹿族群波動的效應貢獻程度,必須
由研究加以評估。
裴老師提到的針對特定植物去優先保護,釐清保護的標地
,這點我認同,也是我一直對經營管理單位提出的建議,
但必須再加上一點,不只要針對特定植種,更重要的是生
態系整體的生物多樣性及功能的變動(增加或消退)必須列
入考量。其他只是經管者基於人類利益及社會政經所做出
的綜合決策。
我非常認同金老師所言目前資料量非常不足,了解水鹿的
自然史及水鹿在人類壓力下的族群波動模式及其後續對生
態系的作用是必要的,而首要之務正是金老師所提出的建
立森林生態系的基礎研究,也是我一直強調的要先進行水
鹿族群及森林動態的長期監測。
但對於「鹿是食『草』動物,不是食『森林植物』的動物
,森林只是鹿在不吃草時的庇護處,所以鹿的數量不會直
接破壞森林生態系」,這點我不認同。大型鹿科動物食性
特徵屬於中間者居多,樹葉類在牠們食性中所佔有的比例
並不亞於禾草類及闊葉草類,樹葉類被取食的比例會隨著
棲地植被組成而有所變異,其中牠們取食頂芽對於幼樹成
長與後續競爭會有重大的影響。而除了樹葉類外,這些大
型鹿科動物還會經由啃食樹皮、磨角、踐踏、連根拔除幼
苗影響幼樹的更新與加入。因此,中大型鹿科動物的族群
數量波動,會直接影響森林生態系波動。而且,族群波動
造成地被植物覆蓋度的變動,也會間接影響樹木種子發芽
率與幼苗的成長,形成一個新的選汰壓力,而影響森林植
種的組成。這些在國外已經有許多大型研究得到證實,因
此,牠們其實是有許多管道可以影響森林生態的變動。
李玲玲老師所提目前資料量尚不足,談人為介入尚太早,
這點我同意,但相關研究的腳步必須要跟上,否則當大家
體認到須要野生動物經營管理時,往往是成效有限。由歐
、美、日的經驗,高密度鹿科動物確實會對森林生態系產
生顯著影響,釐清台灣水鹿在台灣各地的族群密度、族群
遺傳變異現況及其在不同密度下對生態系的影響,並及時
依狀況、地區及遺傳重要性採取因地制宜的適應性管理方
式是有必要的。在宣導人類對待野生動物的態度的同時,
監測鹿科動物的族群波動及其在人類政策波動和環境變遷
下對生態系的影響或許更加重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238.9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