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追上之前——媒體作為賦權與集體創傷療癒的一種路徑 (上)】
首先要感謝社會科學實踐種子論壇的邀請,很開心也很興奮可以在眾多推動各項權益實踐與媒體識讀的場合裡,用自己的方式說出自己的觀點,少不了自我介紹一下:
Uninang Mihumisang ! Inak ngan hai tupaun-tu Talum.
我是來自Buan月亮說話的Talum,故鄉高雄桃源部落的Bunun。
Buan月亮說話是一個很年輕的自媒體,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我們跟很多朋友一起關注跟批判了很多層面的議題,稍微舉幾個例子,比如獵槍與狩獵涉及法律規範與傳統文化衝突的問題,去年金鐘獎主流媒體下標達悟族露屁股蛋的文化素養議題,身分證件單列族語名的訴求,也談加分政策,也談部落長照健康議題,也從布農文化出發,與現代社會進行觀點的交流。我們一直在做原住民族議題的批判,很多時候會被看成是比較基進的,在台灣社會裡也並沒有那麼討好,尤其挑戰主流媒體與社會主流觀點的這些事件,對我們來說反映出的是一個主要問題,原住民族在這塊土地上,它是不是可以,有一天變得不那麼理所當然?不會因為漢人社會如何原住民族就應該要如何的那種理所當然?反過來說我們一直在澄清的,也是某種程度上避免這種物化跟異化的過程——最近這幾年原住民族文化看起來好像更多人重視了,可是在文化之下的基礎——土地跟權利是否回復了、是否願意在這個基礎上去開啟更艱難的討論,這才是我們認為必須不斷提醒大家直面歷史傷痕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這樣的場合也很誠懇地邀請大家一起投入到原住民族文化敏感度的媒體識讀工作,我想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前些日子開啟了一個專題調查,以關鍵字原住民/天分/天賦/樂天...來看,2000年以來有許多論文,期刊論文到學位論文,領域涵蓋音樂、運動、教育、法律及文學,都以類似的論調指出,原住民族因為樂天或者因為天性/天分如何而用來支持自己的研究——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調查結果,原住民族各族群各部落族人的差異,在學術的殿堂上,尤其是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這些研究中,被誤用誤讀、被省略的這些善意種族歧視,很有可能在未來的十幾年內,繼續產出對原住民族觀點不利的學術成果。如果大家有印象,從2018國小翰林課本宣稱「原住民族的大自然概念大同小異」,到最近有教材稱原住民為山胞,其實大家應該會看到台灣社會,從媒體到教育、從嚴肅的學術殿堂到日常的刻板印象言論,對原住民族的身心都造成許多的傷害,遑論在歷史中消滅與剝奪原住民族文化與語言的政策結構傷害。
而這些難題,每一項都無法用幾天幾個月的時間輕易扭轉。Buan月亮說話做的事情很渺小,希望提供給那些受到歧視或者想要消解歧視的朋友,一個立場清晰的平台與空間,提供一些知識與思辨的資源,也提供一些思考的方法;比如對於加分政策的質疑,我們可以從替代路徑的思考,告訴他們原住民族過去承擔被殖民的血淚都是一種已經被替代的風險,我們在這個島嶼活下來的人,都一樣承擔著過去族群衝突的血淚,而加分政策可能是一種解決的方式,我們可以去討論如何修正政策,而非指責同樣被政策壓迫的原住民族人。
因此我們仍然在做的事情,與過去三十年原運前輩做的事情一樣,透過一種自我賦權的過程,去爭取權益,也試圖去藉由批判與反省,讓原住民族集體的創傷有彼此療癒的機會。今天來自阿美族的心的工寮也在這裡,我想推薦大家也去關注他們的工作,在這塊土地上,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團隊,願意在部落去打開族語與文化學習的管道,能夠在部落裡有機會學習文化知識是一件非常可貴的事情,尤其在現在多數原住民族青年都在都市討生活,部落若能獲得大家的支持,就能繼續長出自己的樣子。
「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在 趙氏讀書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在 台灣教育失敗ptt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在 台灣教育失敗ptt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在 台灣教育失敗ptt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在 趙氏讀書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陶國璋、趙善軒思想對話》(暫定,試讀-1)
牟宗三的民主、破共與內聖外王思想,唯物辯證法的虛妄,陶國璋、趙善軒哲學對談(首播日期:2019年4月8日,全文請登錄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7266435
趙:趙善軒 陶:陶國璋
趙:你好陶先生!今天在崇基禮拜堂跟你談論一個同時是學術與政治現實的問題。我知道您在香港中文大學接受教育,也在新亞研究所追隨前後至少兩位以上的哲學大師,譬如勞思光教授、牟宗三教授等。[1]牟教授是一個哲學學者,但出奇地他的政治論述非常多,而且他是很鮮明地反專制、反獨裁、甚至反共。可是在當今共產黨治下的中國,很多哲學學者是研究、追隨牟先生的思想,其實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現象?
陶:這裡我先補充一下,在大陸出版的牟氏著作很多時候需要審查、刪批了一些東西,諸如反共的言論。或者我介紹一下:牟先生在4、50歲的時候,剛好大概1949年時先到台灣,後來香港。當時他寫了關於政治三本書,後來被成為「外王三書」,分別是《道德的理想主義》、《政道與治道》與《歷史哲學》。不過,我們需注意《歷史哲學》一書是說漢朝的,主要講其時劉邦、劉秀奮鬥的過程及其如何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樣態。
趙:他的《政道與治道》應該是影響最大的一本書。第一,此書在很多書店有售。第二,這本書為最多人撰寫專業的論文或書評特意研究。其實「治道政道」這個概念在中國幾千年來都經常有談論,譬如說有知識分子會提出某些政權能得「天下」,但未必得到「正統」。[2]牟先生作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對比傳統文人如歐陽修說的觀點有何分別?
陶:我覺得他是承接錢穆先生的著作《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來發揮。[3]錢穆在書中認為中國宰相制是一個文明,甚至民主的表現,但牟氏並不完全贊同。他認為中國在治道上如宰相、士大夫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成份,但是在政權的本質上還是專制的。這點我自己覺得牟氏跟錢氏有立場上的不同。正所謂「政道治道」,「政道」就是指政權的合法性,「治道」則是指治理的模式,所以牟氏的看法應該是承接錢先生原有的「宰相制」觀點進行發揮。
趙:錢穆除了說宰相制,他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裡認為中國踏入隋唐,尤其在唐宋就已經成為一個開放階梯式的社會。因為在科舉制度下,平民可以成為士大夫,士大夫可以成為宰相,所以中國成了一個流動性的開放社會。這當然是一種理想的說法。如牟先生在這方面立場不同,他是否對中國的傳統專制有很深刻的批判呢?
陶:當然是。他有一本書叫《五十自述》,描寫自己的求學經歷。後來中國北伐時候,牟氏正好在北京見證馬克思主義興起,讓他對當時政治的左傾潮流很感觸。[4]在這個問題上,茲認為一方面他是專門的哲學家,希望在那個時代反省思潮問題。當他離開中國大陸到台灣的時候,他就寫了那三本書,用以總括反省中國傳統政治和出路的問題。
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週三夜聊聊城事第二場演講回顧
《與孩子對話,學習設計我們的學校》
講者|黃瑞茂 /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時間| 2021.1.13 (三) 晚上19:00~21:00
#關於 #原風景:
日本哲學家內村鑑三以自身經驗提到原風景一詞,「一個人年少時期所經歷的景觀,會對他造成影響」。在20歲之前,孩子們經歷的環境體驗很重要,我們必須透過一些方式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所生長的環境有所體驗。
阿茂提到「謝謝你遲到」作者湯瑪斯.佛里曼也曾說,每當觀看世界現狀而感動不安時,就會回想到自己個故鄉,思考故鄉在歷經多事的變動,是如何應對的,這些經驗成為他觀看未來的基礎。故鄉,是思考的起點。
但我們現在的小孩卻像忍者龜一般在地下通道中反覆的移動,被接送工具載著在城市中遊走,到學校、到安親班、回家;能夠認識環境的機會很少。孩童到青少年時期,可以型塑出我們對於環境空間認識的重要基礎;如何讓孩童在生活中體驗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而校園,就是一個這樣的場所。
#關於美學教育
「空間就是教具,不是為了工程而工程」
觀察或經驗空間,是需要學習的。因此參與式設計,就是帶著孩子去做這件事情。
通常讓孩子設計遊具,孩子會先以自身經驗出發,一開始都是先浮現制式遊具。這時透過分組,讓孩子們討論每個人的設計,進行組合。合作的過程中,孩子就會激盪出一些情境或故事,這就是啟動孩子開始去想 / 思考的一個開關。
結果與過程一樣重要。用空間作為教具,這必須透過討論、彼此合作。這時候必須將“關鍵人”一起拉進來,如老師、承辦人。讓老師帶著孩子做。
什麼是素養?把事情做好就是素養。好好做事情,孩子都在看。大人必須學習著讓事情有一個框架,可以讓事情做好。在孩子動手做的過程中,建構一個好的合作關係,此時大人們的引導就很重要,是一個 #輕推 的動作。
大人們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持續的學習、反省。參與不應只是獲得答案,而是一起練習把事情做完整、做到好,與孩子們協作過程中,透過 #協作式學習 ,透過一起設計、紀錄、對談,大人們一起成長。
#環境是第三個老師
讓孩子在環境互動中學習。
從欣賞理解、到開始批判、到起心動念有所創意、到開始行動創作動手做。這是一連串的環境教育過程,從體驗理解 —> 有所行動。
以石門國小樹屋為例,有人說危險,那就一起帶孩子討論遊戲的安全問題,一起來改變它。空間就是教具,空間如何成為學習的過程與對象,陪伴孩子了解空間的生產過程。
#面對真實而學習,跨域,挑戰既有的成見
在參與中實作,實作就是人與世界的交集,有實作就有經驗,學習是每個人每個階段都一直在做的事。
我們必須透過不斷的跨域、整合,透過空間學習,參與空間的生產過程,空間就變成開啟環境認識的鑰匙。
進行跨域整合。練習聽見別人的聲音,生活在地。#練習去除成見去聽別人說什麼
深刻認識我們所處的環境,一起建構每個孩子的「原風景」
・・・・・・・・・・・・・・・・・・
一碼 IMMA x 眼底城事 |#週三夜聊聊城事 #還有二場
1/20 第三堂 《買與租之間的第三條路:合作住宅的挑戰與願景》
講者|詹竣傑/ OURs都市改革組織 研究員
與談人|洪敬舒 / 台灣勞工陣線主任
時間| 2021.1.20 (三) 晚上19:00~21:00
•
1/27 第四堂《五歲了:報導者與眼底城事的媒體經營風景》
講者|劉致昕 / 報導者副總編輯、陳懿欣 / 眼底城事共同創辦人
時間| 2021.1.27 (三) 晚上19:00~21:00⠀⠀
•
入場|每堂$500/學生票$300 + 歡樂吧餐點
地點|一碼空間
※ 本次購票將作為講者、餐點及一碼持續運轉下去的循環費用!#學生票300
▍報名網址|https://pse.is/3a6zjh
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在 台灣教育失敗ptt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教育 失敗ptt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找台灣教育失敗ptt,台灣教育制度缺點,台灣教育失敗ptt,台灣教育制度問題 ... ... <看更多>
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在 台灣教育失敗ptt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教育 失敗ptt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找台灣教育失敗ptt,台灣教育制度缺點,台灣教育失敗ptt,台灣教育制度問題 ... ... <看更多>
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 在 台灣教育失敗ptt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教育 失敗ptt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找台灣教育失敗ptt,台灣教育制度缺點,台灣教育失敗ptt,台灣教育制度問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