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
上週六受台灣智庫邀請參加「李登輝學」研討會,以李前總統於2013年出版的專書書名「21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為題,和許多野百合世代好朋友,一起展望台灣未來的道路。
台灣要到哪裡去?我相信,這是世世代代台灣人心中都會問的問題,也曾冒著生命危險,以抗爭行動向威權體制扣問。當年野百合學運向李總統提出的也是這個問題,所幸,野百合遇到的是李登輝,李前總統不僅正面回應學運訴求,更因勢利導,透過修憲開啟了憲政體制的民主轉型。台灣要到哪裡去?在他心中,他選擇了台灣要往「民主化」的大方向走,也因此被世界盛讚為民主先生。
我曾於野百合學運的隔年,發起絕食抗議老國代修憲不具正當性。民主化之後,自己也於2012年成為國會議員。令人震撼的是,2014年馬政府時代,太陽花學運透過佔領國會,再次對社會叩問:「台灣究竟要往哪裡去?」年輕人除了指出民主失靈,更指出兩岸經貿政治整合將扼殺了未來,其背後隱含了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導致了世代正義問題。
民進黨二次執政後,兩岸關係回歸台灣優先,尤其香港反送中運動之後,世界更認識了中國極權政治的本質,台灣內部捍衛民主自由的共識也更強了。但每個時代,我們都需要重新探問台灣的未來要往哪裡去?
知道過去怎麼走過來,才知道要往哪裡去。回顧過去30年來,我所經歷的社會改革,從體制外的倡議,到體制內參與治理,許多直到現在都還是現在進行式,仍需不斷深化。例如,歴經七次修憲,台灣仍需憲政改革;公投門檻下降後,仍需要提升公投民主的討論品質;婚姻平權合法化後,社會平權運動才剛開始;反核運動停建核電廠,能源轉型近年才真正啟動;轉型正義除了政治法律工程,更需要社會對話工程。這一切的社會改革及社會轉型,都是為了朝向一個更民主的社會邁進。
在政治社會改革過程中,台灣認同也大幅提升了。台灣,因為歷史及政治因素,在這塊土地上匯聚了文化多樣性;也因為文化力及社會力發展,在這塊土地上產生了內生的民主化,更孕育了多元、包容、開放的台灣文化。那台灣認同是甚麼?如公民民族主義者Renan所說:「民族,是每日的公民投票」,我們共同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容或有不同語言與信仰,不同價值與理念,但共同認同在這裡所建立的自由民主共同體,由公民身分基礎出發,一起參與、一起治理,一起創造台灣的一切,這一份歸屬感,就是台灣認同。
有人說民主化就是國家化,台灣透過民主化,雖然面對中國威脅,仍須爭取世界支持,但已經蛻變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民主國家」;對每一個社會成員而言,民主化也意味著要追求一個「民主社會」,在這裡面,每個人是民主人、自由人,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因此,我認為,台灣在20世紀,歷經了民主轉型、民主鞏固,進入21世紀,接下來重要的是,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民主如何永續發展?
首先,我們需要反思經濟發展的模式,除了追求GDP的成長,國家更需要壯大社會共同體,發展社會的「暖實力」,透過擴大社會投資,建立居住、教育及照顧等公共支持體系,支持個人與家庭,讓每個人的生活更有希望感。其次,我們應該聚焦發展人的「軟實力」,重視教育、文化、科技等軟實力工程,讓每一個人有機會發展能力,經濟也才能走向知識經濟,走向創新經濟。面對數位科技挑戰,我們要追求的不只是科技研發製造,不只是數位經濟與產業,更要追求數位社會的公共福祉,讓人成為使用科技的主詞。此外,我們也需要想像綠色社會,才知道如何建立能源治理架構,驅動能源轉型,回應氣候變遷與環境的挑戰。各項課題,都需要進一步落實地方自治,透過區域及城市治理,讓地方發展活力與特色,帶動台灣多元發展。面對未來,台灣還有來自中國威脅與國際政治的挑戰,但正因為有外在挑戰,更需要有團結壯大的社會共同體,透過不斷的參與、對話與共同治理,強化內部凝聚,建立民主防禦,並在國際上展現台灣價值。
一言以蔽之,談未來,需要「永續觀」。永續的概念,以往常用於環境相關議題,但我們應該想像「民主社群的永續發展」,意思就是民主國家的發展,必須以不減損下一代公共福祉跟發展機會的方式來發展;回應各層面的治理課題,都須思考未來下一代永續發展的可能性,才能重新確立民主社會以「人」與「社會」為主體來發展。
李前總統常說「二次民主化」,我也常思考「再民主化」,不僅體制上需要提升民主治理體系,也需要讓民主更開放、分權及賦權每一位公民及每一個地方,促進公民參與及在地治理,由下而上激發活力與動力。歷史,不是一個人往前走一百步,而是一百個人往前走一步;國家不能靠少數人發展,而是要所有人一起發展。展望未來,我們需要回歸民主價值,凝聚未來社會願景,讓民主共同體,透過民主治理,一起往前走!
上個月,我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不禁回顧自己過去三十幾年來,都是在為了追求「自由」而努力。高中時追求做自己的自由,進了大學追求自我實現的自由,但後來越參與政治卻越體悟,我們做這一切,其實是「為他人」追求一個更民主的社會,在這裡面,每一個人可以有更平等的機會,擁有實現自我的那一份自由,才能讓更多人而非少數人可以追求更美好的人生,我們的民主也才可以強健地往前走。
我堅信,民主所面對的挑戰要以民主深化來面對,民主的問題要用更民主的方式來克服。而我也很有信心,20世紀台灣民主化了,21世紀的台灣,絕對可以成為世界上民主治理的典範。
#感謝台灣智庫邀請,能和陳東升老師、林佳龍部長、翁章梁縣長、楊翠主委、邱顯智委員及張鐵志社長一起展望台灣未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委員林佳龍今(6)日在立法院進行總質詢。林佳龍委員質詢陳陳冲院長何時下台?何時向總統提內閣總辭?陳院長表示將在520之前向提總辭,給馬總統重新任命閣揆的空間。 陳冲院長於二月六日就職至今剛好滿二個月,林佳龍委員詢問「陳院長,對內閣施政滿不滿意?」陳院長表示,「主觀認為是有改進的空間......
台灣憲政體制 特色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選舉是民主自由的工具,一旦落入長於選舉、拙於治國卻又霸道的人手中,就會變成鞏固威權的利器,淪為選舉威權體制,比一黨威權制更可怕。台灣走向選舉帝王制跡象明顯,不能不戒慎恐懼。>
NCC關了電視新聞台,踐踏新聞自由,接著文化部急令大陸兒童繪本《等爸爸回家》全台下架,箝制人民思想的自由。屏東信功肉品反對開放萊豬進口,卻遭行政院長蘇貞昌點名支持,因而發聲明駁斥,當天屏東縣消防局就二度前往信功安檢消防設施。
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進行一連串制度改變,政治競爭的公平性與開放性大倒退。第一,修訂「國安五法」,限制人民言論與行動自由,破壞憲政主義精神。第二,以「轉型正義」之名打壓在野黨,設立黨產會與促轉會剝奪在野黨的資源與空間,甚至以「東廠」打手自詡。第三,肆無忌憚破壞獨立機關的中立性,大法官提名、監察院長與中選會主委任命成為一黨之私,獨立機關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中立性也被徹底改變。第四、破壞國家文官任用體制,大開方便之門任用私人。最近「聘約人員人事條例」草案更有破壞國家考試用人之嫌。第五、收編地方自治團體,破壞地方自治體制,透過前瞻計畫撒錢綁樁,收編改制水利會、鄉鎮市長官派等等。第六,控制輿論:利用NCC打壓異見媒體,濫用國家資源豢養網軍帶風向、製造寒蟬效應。
社論/邁向台灣特色選舉帝王制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204000692-260109
台灣憲政體制 特色 在 南南自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于右任與陳菊
這是一個遙遠的關於監察院的故事,遙遠到年紀比我小的人,若非對監察院的歷史特別有興趣,大概都不會知道。
話說1957年12月10日,監察院通過了以陶百川為首的10名國民黨籍監察委員聯名彈劾當時的國民黨籍行政院長俞鴻鈞的提案。這個彈劾案導致俞鴻鈞辭職下台。
這種事即使發生在今天,也不難想像它的震撼。何況是處在蔣介石獨裁集權高峰的1950年代。這個彈劾案對當時蔣介石的統治威權無疑是一大衝擊。據說蔣介石十分震怒,有意開除提案的這十名監察委員的國民黨籍。但卻不了了之。因為當時的監察院長是國民黨的黨國大老于右任!
于右任是國民黨的前身中國同盟會的會員,比蔣介石年長,也比蔣介石更早參加由孫中山先生所推動的中國革命運動。蔣介石再怎麼不高興,也只得讓他幾分。
整個一九五0年代,是國民黨政府體制內的監察權行使的黃金年代。除了前述彈劾俞鴻鈞案,讓國民黨側目的還有1955年陶百川等五名國民黨籍監察委員對被羅織的陸軍二級上將孫立人部屬涉及匪諜和兵變的冤案提出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認為全案純屬子虛烏有,澈底否定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領軍的「總統府九人專案調查小組」所作的認定。一九五0年代的監察院所以還能對國民黨的威權統治發揮一點暮鼓晨鐘的警醒作用,固然因為有像陶百川那樣風骨錚錚的鐵漢委員,但也因為有像于右任那樣擋風避雨的大樹院長。
監察院的存廢是當前備受爭議的熱門議題。要解答這個爭議,最好先釐清監察權和行政權相互關係的歷史脈絡。
秦始皇統一中國,依據法家的政治理念,建立了中央集權卻相互制衡的官僚統治體制。丞相輔佐皇帝,總攬朝政,集行政和立法大權於一身;但軍事指揮權屬於太尉,百官監督權屬於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並稱「三公」。御史大夫同時又是副丞相,專責監督丞相。丞相下台,御史大夫是法定接班人。御史大夫雖然位高權重,但在待遇上卻只有丞相的五分之一。御史大夫年俸二千石,丞相則有萬石。這樣的制度設計最能保證御史大夫會有強烈的政治動機積極監督丞相。
在這種體制之下,監察權的性質相當類似現代政治的反對黨。
秦代的政治制度一直沿用到漢代初期。漢武帝為了擴張皇權,費盡心思削弱丞相的權力,也連帶廢止了御史大夫的丞相法定接班人地位。漢武帝把太尉改稱「大司馬」,把丞相改稱「大司徒」,把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把原屬丞相統領的稱為「九卿」的所有中央機構分別劃歸三公管轄。在漢武帝以後兩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裏,監察權都作為中央集權體制的一個獨立機構在運作,不再能取代行政權。
沒有機會取代行政權的監察權,很難抗衡行政權的威脅利誘,很容易向行政權妥協。因為行政權畢竟掌握更多更大的資源。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歷代多的是替當權者為虎作倀的監察御史!
但是,中國歷代也不乏高風亮節的諤諤之士,「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不惜賠上身家性命,以令人景仰的道德高度行使抗擊不義權勢的監察權力。這說明獨立存在的監察機構還是能發揮一定程度的激濁揚清的政治作用。
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的監察院,就是一個獨立行使監察權的機構。這是根據孫中山先生的主張所制定的。孫中山先生主張把監察權從立法權分開,因為他認為兼有監察權的立法權會強大到讓行政權無所作為。民進黨主張廢置監察院,是希望把監察權回歸立法權。這種主張認為只有得到立法權支持的監察權才能有所作為。
當代民主政治的發展讓這兩種想法都站不住腳!
政黨政治是當代民主政治最普遍而且最強而有力的趨勢和特色。因此,黨同伐異不但是勢所必然,而且是理所當然!在這樣的大形勢之下,歸屬於立法權的監察權將毫無作為;因為執政的國會多數不可能監督同黨的政府,而國會少數對政府的監督也必定被執政黨的國會多數完全否決。
美國國會對川普總統的彈劾案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民主黨在眾院擁有多數,所以提出彈劾案;共和黨在參院擁有多數,所以否決彈劾案。政黨界線分明,沒有是非,只有立場。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作為憲政機構獨立存在的監察院還是有它繼續存在的必要和意義!
在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年代,只有國民黨的黨國大老所領導的監察院才能有效監督國民黨政府。同樣的道理,現在是民進黨完全執政的年代,只有民進黨的黨國大老所領導的監察院才能有效監督民進黨政府。于右任之後的監察院所以寂靜無聲,可以思過半矣。
陳菊半生從事人權工作,更重要的是,她有大功於台灣民主,有大功於民進黨!民主畢竟最根本最核心的人權!
陳菊是一九七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最重要的組織者。那個年代的民主運動最終促成民進黨的成立,促成台灣今天的民主。陳菊對民主台灣和對民進黨的歷史貢獻,比于右任之於國民黨的黨國,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這個角度看,誰能說陳菊不是適當的監察院長人選?!
陳菊不是謹小慎微的人,勇於任事,又長年執政,她的風風雨雨是很自然的。就因為她勇於任事,可以期待她所領導的監察院不會是「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的冷衙門。她有值得珍惜的歷史地位,在她的晚年,她不可能去糟蹋!勉乎哉,永不退縮的美麗島民主老兵!
台灣憲政體制 特色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6)日在立法院進行總質詢。林佳龍委員質詢陳陳冲院長何時下台?何時向總統提內閣總辭?陳院長表示將在520之前向提總辭,給馬總統重新任命閣揆的空間。
陳冲院長於二月六日就職至今剛好滿二個月,林佳龍委員詢問「陳院長,對內閣施政滿不滿意?」陳院長表示,「主觀認為是有改進的空間...從來沒有對自己滿意過」。林佳龍委員再問陳冲院長瞭不瞭解外界人民對政府施政的滿意度?林佳龍委員以行政院研考會三月底針對行政院重大施政進行民意調查,事隔超過十天,陳院長卻不知道政府所做的民調對施政的評價如何?如果是研考會隱匿民調則是失職,如果是還沒送到院長則是反應遲緩,對民意無感。
林佳龍委員拿出遠見雜誌三月底公布的「2012幸福感調查」,國人個人幸福感分數為64.2分,但是台灣社會的快樂指數僅有48.9分;陳冲院長上任時標榜的「安心內閣」、「富民經濟」,執政二個月後,人民是更安心還是更不安心?富民經濟是讓人民更富有?還是更辛苦?在同分遠見雜誌民調中心「個人的財務及收入滿意」、「個人的未來生活保障信心」兩個面向,只達5.42分與5.69分,是12個面向的倒數兩名,相較馬總統存款高達7372萬,民生物價卻飛漲,人民在受苦,讓人民感覺現在是富「官」經濟。林佳龍委員並指出,諷刺的是,同分民調中竟有超過九成二的行政院官員卻認為人民是幸福的。
林佳龍委員詢問陳冲院長馬總統對陳內閣的表現滿不滿意?陳院長表示,「幾乎是每天跟總統見面,但馬總統從來沒有說他滿不滿意」。林佳龍委員進一步問陳冲院長:「你快樂嗎?」陳冲院長支吾其詞,不願意正面回答,直說要看對快樂的定義是甚麼?
林佳龍立委詢問陳冲院長,甚麼時候向馬總統提內閣總辭? 林佳龍委員以游前院長錫堃為例,在2004年四月底向陳前總統請辭,應該給新任總統重新組閣的空間。陳冲院長之後才答覆,將在520之前向馬總統提出辭呈,至於何時?還要跟馬總統商量。
林佳龍委員當場念了一段文建會龍應台主委的著作「當權力在手」一文中提到「誰有權力,誰就要負責任;誰的權力愈大,誰就要負愈大的責任。權大責小,造就虛偽怠惰的政務官;責大權小,培養推諉避過的事務官。」而權大責小、怠惰的政務官像是馬英九總統,責大權小、推諉避過的事務官則猶如陳冲院長,陳院長連自己快不快樂都不敢講,對施政滿不滿意也不敢講,12年國教實施在即,正好反映出陳院長是典型文官體系中受聯考教育制約下的人格,沒辦法把心裏真正的感受表達出來。林佳龍委員接著說,做為一個憲法53條賦予權力--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首長,以及憲法第57條賦予責任--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竟然連甚麼時候要總辭都要問馬總統,難怪會被外界認為是「過渡性內閣」、「犧牲的內閣」,甚至是「小媳婦內閣」。林佳龍委員為陳冲院長的處境抱屈,過去陳院長在專業上的表現讓人敬佩,但擔任一個最高行政首長卻顯得沒有擔當,導致12年國教不是陳院長到現場,而是馬總統越級指揮,不但參加座談會而且政策指示「特別招生不一定晚於免試入學」,結果教育部的報告馬上政策急轉彎,認為特色招生要與免試入學同時進行。
林佳龍委員表示,馬總統最應該管的是一國兩區而不是主導內政事務,陳院長說外勞、本勞薪資可以境外脫鉤,馬總統馬上說外勞、本勞薪資不准脫鉤,陳院長指出陳以真主委表現還有改善空間,馬總統就誇說陳主委是小龍女,12年教改不見陳院長主導卻見馬英九下場指揮,應該是院長召集的財政健全小組卻不見陳沖院長蹤影。種種違反憲政體制,都造成當今總統神隱、院長虛擬的現象,我們的國家變成有一個藏鏡人的總統與稻草人的院長。
林佳龍委員援引龍應台主委的文章送給陳冲院長,「一個市長要把歷史街區交給地產商開發的時候,文化部長可以把厚厚的文化法規拿在手上,說,不可以」這就是有理念、有堅持、有方向,林佳龍委員並以孟子的話送給陳冲院長,政務官要把握黃金時間進行改革,否則「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民意跟總統的意思有衝突的時候,應該摸著良心做決策這個才是對得起歷史。
更多內容請至官網:
http://www.citylove.org.tw/parliament/42-meeting/312-2012-04-06-12-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