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明白歌》來到宜蘭巡演。宜蘭自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在蘇澳、頭城等地都曾發生流血事件;1950年代,宜蘭地區也有許多白色恐怖案件,「羅東紙廠案」則是其中規模最大,槍決數十人。1970-1980年代許多黨外運動前輩更是出身宜蘭,並在此地推動許多民主化運動的工作。
親子工作坊宜蘭場在慈林教育基金會舉辦。慈林教育基金會為林義雄夫婦為紀念林宅血案的犧牲者其女林亮均、林亭均和母林游阿妹女士。慈林文教中心成立後,陸續規劃「台灣民主運動館」、「慈林紀念館」、「台灣社會運動史料中心」和「慈林史料室」等展覽空間,促進民眾理解台灣民主發展以及社會運動的起源歷史,慈林教育基金會也經常舉辦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民主教育課程,致力於提升公民思辨能力。
宜蘭正好是這一系列工作坊中故事主角,政治受難者馮守娥的故鄉。馮守娥出生於宜蘭冬山鄉,後移居羅東。自小需照顧家中眾多弟妹,後考上羅東女子公學校,並繼續升學就讀蘭陽女中,於1949年畢業。喜愛讀書且具正義感的她,在中學的作文就曾寫下關懷社會的文章。沒想到,後來馮守娥卻因參與讀書會與哥哥一同被捕入獄。在資訊不明的牢獄中她非常無助,無法得知哥哥的遭遇,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何方。
身處牢獄是什麼感受?講師帶領大家把眼睛閉上,想像當自己受困於牢獄無法自由行動,能怎麼將鼓勵與支持傳遞給身在不同牢籠的難友?黑暗間,講師低聲唱起〈安息歌〉,原來當年雖然身體受制,受難者們改以歌聲撫慰彼此,每當有夥伴被判死刑,前往刑場時,獄友們以他最愛的歌作為訣別,讓歌聲穿越空間,送上祝福。
除了馮守娥的故事,講師在現場發下小紙條,邀請大家分享「要怎麼遺忘自己不喜歡或不想記得的事情?」參與者踴躍討論,「一直玩就能忘記!」「幻想和撞牆」「告訴另一個人」等等提議,家長與孩子互相交流各自的經驗。而後,講師分享政治受難者鄭南榕妻子葉菊蘭的故事,「她在鄭南榕過世後,很努力的工作著,有天卻覺得非常疲累。她想了很久才發現,原來她忘了自己其實因為鄭南榕的過世,非常地生氣與悲傷。」因為失去最親愛的人,因為想要支持親愛的人所做的決定,而不再提起那個失落,但傷痕不因此而消失。於是,葉菊蘭決定與女兒一起面對鄭南榕的離去——好好地記得鄭南榕,然後接受他的離開。
最後,講師與大家再一次回顧故事,並送上星空圖和小提琴兩幅圖畫,希望大家能試著認識更多白色恐怖的故事,記得曾經發生在台灣的故事。
音樂說書劇場則於中興文創園區舉辦。中興紙廠建於1935年,原為「臺灣興業株式會社」下的紙廠,戰後為國府接收,分有羅東、二結兩廠。在1952-1954年間,發生過宜蘭地區最大規模的白色恐怖案件「羅東紙廠案」,槍決與監禁了游陳川、簡文憲、賴牡彬⋯⋯等數十位工人。 隨著產業轉型,昔日的大量國營工廠,今日轉型為林立於台灣各地的「文創園區」。
9月21日演出時受到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戲棚下舞台刮起陣陣風雨,但許多宜蘭在地民眾不畏風雨前來,在別具意義的場地觀賞演出,也訝異於中興紙廠有過這樣的歷史。
座談講者為鄭南榕之女鄭竹梅。鄭竹梅表示,自己在看完演出後相當衝擊,認為《明白歌》是很好讓大家認識白色恐怖的作品。回到她個人對白色恐怖的認識,鄭竹梅提到,父親的離開對自己當然有很大的影響,然而從1990年代開始,她發現父親的離世對許多年輕人而言別具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發起紀念,這對鄭竹梅而言是很特別的感受。她問自己:「我有自己記憶父親的方式,但作為台灣人的我,該怎麼記憶鄭南榕?」
後來,鄭竹梅因緣際會發現外公年輕時自中國來到台灣,也曾遠赴大阪打工生活,這樣的生命故事讓她感到非常有趣。「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家族史,都是台灣史!」於是,鄭竹梅開始進行家族史訪談,希望能從親戚以及父母親的親朋好友的回憶中,好好思考該怎麼記得自己的家人。因此,她也鼓勵現場朋友多多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從此認識台灣。如果有更多的故事被挖掘,被述說,那麼就像是《明白歌》一樣,這首台灣歷史的歌會越來越長越豐富。
現場觀眾回饋踴躍,許多人表示對於內容很震撼,很高興聽到《明白歌》走訪七個縣市,讓民主意識能在不同的地區開展,讓更多人聽見過去的歷史。也有觀眾表示,自己是受難者家屬,很喜歡《明白歌》的內容,但也感受到不同受難者與家屬之間,所擁有的經驗截然不同,自己的父親甚至不願出席平反儀式,怕觸碰到過去的回憶會過於傷心。
白色恐怖的歷史長期被社會所遺忘,但長達38年的戒嚴,有許多複雜難解的傷口並未隨著時間癒合,該如何共同面對這段歷史、看見並理解彼此的處境,成為艱難的問題。《明白歌》透過走訪不同地區,談論當地故事,希望激盪起更多對話,並讓這段歷史不要輕易被遺忘。
台灣小劇場運動史 在 陳文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到中央黨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紛紛請纓到艱困選區投入選戰,除了媒體報導主角外,更令我動容的其實是名不外傳的年輕輔選幹部們。
我想起二十幾歲的我,當時在做什麼?1988年我離開彰化北上讀大學,隔年鄭南榕及詹益樺自焚事件震撼當時從鄉村來、宛如井底之蛙的我。年底葉菊蘭宣布參選立委,當時也沒人組織、我也沒加入什麼團體,就很自然的,就投入了一群學生幫葉菊蘭的選務工作。那時我們嘗試著用文化、劇場、傳統音樂,甚至是裝置藝術的形式,投入輔選工作。葉總部對我們這群學生很包容、很照顧,這場選舉後來啟發了我對政治工作有著更多元的思考。
加入民進黨往後幾次輔選,我幾乎都是被派到艱困選區去。我常自嘲輔選成績總是敗選率多過勝選。甚至後來有人找我幫忙時,我總會先表明:「你得想清楚喔,我是敗率多過勝率的投手,可不是個吉祥物喔!」其實我很清楚自己年輕時的選擇,之所以對綠營是艱困選區,自有藍軍長期來的牢固派系、組織結構。這些對充滿理想的年輕人來說,選民價值觀的選擇,幾乎是兩個平行世界。
我很慶幸自己年輕時不以「成功勝選」為單一價值觀選擇,也因此在許多縣市、不同階層、甚至不同政治認同裡都交了朋友,也從跟他們互動過程中,反思自己對台灣多元社會認知上的不足。
後來再次回學校讀書,我選擇成露茜教授創辦的「世新社發所」做為我這些年來在基層實踐的整理與檢討。這樣的底層實踐與回歸理論,來來回回驗證,直至看到民進黨中央徵召年輕人一一出陣時,驚覺自己髮鬢已白。相較這些年輕朋友,我們這些曾經歷過戒嚴、解嚴,大學時天天在台北街頭抗爭打游擊、讀馬克斯、韓國學生運動史會慷慨激昂掉淚的大叔們來說,我們可以提供什麼養分或是年輕的犯錯經驗,給準備上場的青年朋友們呢?
突然我有個電影構想來,比如說有一群年輕時在政治上不斷犯錯、激辯、失敗的中年大叔們,他們有的後來返鄉務農、有的回學校教書,有的還在社運組織裡蹲著,有的早已是商界、仲介業的中階主管,大家在不同時間看到電視裡傳來這些年輕、無所懼的臉孔。彷彿看到自己年輕時的臉龐,然後在某種機緣召喚下決定放下手邊工作,組織成立一支中年大叔助選團,到離島、偏鄉去為這位年輕人助選。
寫到此不覺自己有些好笑或天真,現實裡真有這樣的情節嗎?我不知道啊!但這是我自己真實的人生故事。好吧,回到現實裡來說,我們這些在人生中經歷過失敗、挫折的中年大叔,面對即將出征、青春無悔的年輕小伙子,還可以貢獻點什麼呢?
或許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棧板那般,撲在無岸之河讓他們踩踏過去,不要掉落湍急危險之中。或許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棧板般,一塊一塊的堆疊起來,讓他們踩踏在經驗之上,用更廣闊仁慈的胸襟看待對手。或許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棧板那樣,撲在泥濘不堪的污泥上,讓他們踩踏過去不致髒污了青春步伐,昂首無懼的勇往直前!
誰說理想一定要在自己手中完成,才叫理想?誰說熱血一定要老生常談的說教,才叫熱血呢?誰說青春一定要自己經歷過的過往,才叫青春呢?
我想對出陣的年輕朋友們說,加油!我們一起往前走!你們是一個團隊,一個少年台灣,進步青春的政治工作隊!
你們不只是媒體報導的主角而已,還有幕後為您們兩肋插刀,傻到不選擇輕鬆工作,而願意跟你一起出生入死的同儕兄弟姊妹們!
對了,還有一群弱弱的棧板中年大叔們,加油,讓我們一起往前走!
台灣小劇場運動史 在 陳文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到中央黨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紛紛請纓到艱困選區投入選戰,除了媒體報導主角外,更令我動容的其實是名不外傳的年輕輔選幹部們。
我想起二十幾歲的我,當時在做什麼?1988年我離開彰化北上讀大學,隔年鄭南榕及詹益樺自焚事件震撼當時從鄉村來、宛如井底之蛙的我。年底葉菊蘭宣布參選立委,當時也沒人組織、我也沒加入什麼團體,就很自然的,就投入了一群學生幫葉菊蘭的選務工作。那時我們嘗試著用文化、劇場、傳統音樂,甚至是裝置藝術的形式,投入輔選工作。葉總部對我們這群學生很包容、很照顧,這場選舉後來啟發了我對政治工作有著更多元的思考。
加入民進黨往後幾次輔選,我幾乎都是被派到艱困選區去。我常自嘲輔選成績總是敗選率多過勝選。甚至後來有人找我幫忙時,我總會先表明:「你得想清楚喔,我是敗率多過勝率的投手,可不是個吉祥物喔!」其實我很清楚自己年輕時的選擇,之所以對綠營是艱困選區,自有藍軍長期來的牢固派系、組織結構。這些對充滿理想的年輕人來說,選民價值觀的選擇,幾乎是兩個平行世界。
我很慶幸自己年輕時不以「成功勝選」為單一價值觀選擇,也因此在許多縣市、不同階層、甚至不同政治認同裡都交了朋友,也從跟他們互動過程中,反思自己對台灣多元社會認知上的不足。
後來再次回學校讀書,我選擇成露茜教授創辦的「世新社發所」做為我這些年來在基層實踐的整理與檢討。這樣的底層實踐與回歸理論,來來回回驗證,直至看到民進黨中央徵召年輕人一一出陣時,驚覺自己髮鬢已白。相較這些年輕朋友,我們這些曾經歷過戒嚴、解嚴,大學時天天在台北街頭抗爭打游擊、讀馬克斯、韓國學生運動史會慷慨激昂掉淚的大叔們來說,我們可以提供什麼養分或是年輕的犯錯經驗,給準備上場的青年朋友們呢?
突然我有個電影構想來,比如說有一群年輕時在政治上不斷犯錯、激辯、失敗的中年大叔們,他們有的後來返鄉務農、有的回學校教書,有的還在社運組織裡蹲著,有的早已是商界、仲介業的中階主管,大家在不同時間看到電視裡傳來這些年輕、無所懼的臉孔。彷彿看到自己年輕時的臉龐,然後在某種機緣召喚下決定放下手邊工作,組織成立一支中年大叔助選團,到離島、偏鄉去為這位年輕人助選。
寫到此不覺自己有些好笑或天真,現實裡真有這樣的情節嗎?我不知道啊!但這是我自己真實的人生故事。好吧,回到現實裡來說,我們這些在人生中經歷過失敗、挫折的中年大叔,面對即將出征、青春無悔的年輕小伙子,還可以貢獻點什麼呢?
或許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棧板那般,撲在無岸之河讓他們踩踏過去,不要掉落湍急危險之中。或許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棧板般,一塊一塊的堆疊起來,讓他們踩踏在經驗之上,用更廣闊仁慈的胸襟看待對手。或許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棧板那樣,撲在泥濘不堪的污泥上,讓他們踩踏過去不致髒污了青春步伐,昂首無懼的勇往直前!
誰說理想一定要在自己手中完成,才叫理想?誰說熱血一定要老生常談的說教,才叫熱血呢?誰說青春一定要自己經歷過的過往,才叫青春呢?
我想對出陣的年輕朋友們說,加油!我們一起往前走!你們是一個團隊,一個少年台灣,進步青春的政治工作隊!
你們不只是媒體報導的主角而已,還有幕後為您們兩肋插刀,傻到不選擇輕鬆工作,而願意跟你一起出生入死的同儕兄弟姊妹們!
對了,還有一群弱弱的棧板中年大叔們,加油,讓我們一起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