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讓我找到與人共鳴的頻率
——我在世界各地和閩南語相遇的故事
(天啊,為什麼我可以為這篇po文想出這麼像「換日線」稿子的標題XD)
我從小就一直對身邊各種文化有著濃厚興趣,從小學時期觀察到台北都會與屏東鄉間的差異、中學時期開始關注台灣原住民議題,一直到現在在美國每天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相遇。對我來說,理解不同文化一直是我在世界上存活的重要武器,尤其在異鄉和背景各異的人們建立關係的時候,對差異的認識常常可以幫助我突破隔閡;不過,最近我也開始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不只了解別人的文化能幫助我交朋友,了解自己的文化同樣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
這裡我要講的是在台灣被延續的閩南文化,如何讓我在世界各地意外的和人找到連結。
我家中的長輩裡,除了外公是1949年隨國民黨從四川重慶來台,其他3/4都是嘉義沿海的閩南移民後代,移民時間已不可考,但家族中所操語言是台灣閩南語(台語)的漳泉混合腔,也就是目前台語的強勢或通行腔調。而我也有許多移居台北的南部人共同的問題,即雖然家族中母語是台語,但成長過程台語使用太少而「會聽但不太會講」(雖然居住在屏東恆春的那三年一度讓我台語程度稍微提升);出國之後台語能力退化的就更嚴重了,由於幾乎沒有參與美國的台灣人社群(除了和那些基本不講台語的同齡年輕人一起吃喝玩樂),這8年多下來在說過台語的次數屈指可數。
近兩年來因為對語言學感興趣,我開始鑽研語言類型學(linguistic typology)和音韻學(phonology),逐漸了解原來家族中所講的台語在語言學上是閩南語(Hokkien or Minnan)的其中一個方言(dielect),和中國福建南部的閩南語以及東南亞的福建話互為同一語言(即閩南語)的不同方言。自從我理解這件事情之後,每當有機會認識來自福建或東南亞的朋友,就會開始很興奮的問他們會不會講閩南語或福建話,雖然我的台語真的很破、已經到了開口都覺得有點丟臉的程度,但至少透過簡單的對話搏個感情也無傷大雅吧。
結果這個想法還真的讓我意外的在世界不同角落和人找到共鳴。
今年5月在大旅行的路上,我來到甘肅敦煌,準備拜訪玉門關、陽關與雅丹地質公園。由於這三個點都在距離敦煌相當遙遠的沙漠裡,自助旅行者的最佳選項就是加入當地一日遊的旅行團,於是我便在馬蜂窩上報名了隔日的敦煌西線一日遊。就在隔天早上集合上車時,我聽著前面兩排的阿姨的對話,突然開始意識到——這不是普通話,但是我完全聽得懂呀,跟我家族裡面講的台語不只87%像,於是便鼓起勇氣問他們哪裡人,得到的答案是「廈門」,接著我們就用閩南語對話了一陣子,直到他們發現其實這個小子的閩南語一點都不「輪轉」只好放棄,哈哈。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現在福建人的閩南語,而廈門話據說還是中國閩南語腔調中和台灣通行腔(漳泉混合腔)最接近的,這也不令人意外——台灣和廈門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容納了大量來自漳州與泉州的移民,兩者混合的腔調自然就成為強勢。
而我在波士頓的朋友裡面,來自東南亞的數量也頗為可觀,尤其是教會裡一起玩音樂的朋友,不少是來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不過他們的情況也和台北長大的小孩類似,雖然家裡傳統上是講福建話(或者潮州話、福州話、客家話、廣東話等),成長過程中講的卻多是英文或普通話,因此我也一直沒有機會和他們講到福建話;一直到今天,當我在教會門口當招待的時候,意外和一位阿伯有短暫對話。
「What's your name?」
「Tan. T-A-N.」
「Are you from Singapore or Malaysia?」對文化與語言的敏感度馬上讓我想到,Tan就是閩南語發音的「陳」,便馬上就這樣問他。(語言學小常識:T在這裡要讀成不送氣清音,也就是注音符號的ㄉ或是漢語拼音的d。ㄊ或是漢語拼音的t則是送氣清音,在國際音標裡面寫作th。)
「I'm from Singapore.」
「I'm from Taiwan. I can speak Hokkien.」雖然後面那句話講得很心虛但我還是講了。
這下他老人家可樂了,馬上開始和我開始用福建話對話。雖然對話很短,而且過程中我還一度把數字「8」的發音「peh」不小心講成英文的「eight」,一聽就知道很久沒講了,但大概也成功讓阿伯記得我了,畢竟是在這個英文為主而且華人不多的教會裡。
很多時候,人們學習家中傳統語言的動機是為了家族中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這點在美國的歐陸移民中很常見;但最近這些在世界各地和閩南語使用者相遇的經驗,讓我發現了學習傳統語言、了解祖先文化的另一個好處——幫助我和擁有類似文化根源(cultural root)的人找到共鳴。
(至於我的台語還有救嗎?據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每天在家裡看民視八點檔,等我哪天想要認真學的時候似乎可以考慮XD)
(附圖是漢語的各個分支語言在全球各地的分佈,可以注意到東南亞最優勢者為閩南語為主的閩語,北美最優勢者為粵語,最特別的則是客家話在非洲南部具有相當優勢。圖片來自 http://www.somdom.com/attachment/month_1006/1006121202e8af5eb1c0c994d1.jpg http://www.somdom.com/attachment/month_1006/10061212028933e9e3f019c9fc.jpg )
同時也有1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蘇貞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94 年的 8 月 1 日,憲法條文透過增修,終於將「山胞」正名為「 #原住民 」,這是族人贏回榮耀與尊嚴的日子, #原住民族日 就是紀念台灣原住民族正名的重要節日, 當年,民進黨憲政小組會議一致決議支持原住民的正名訴求,並將原住民族條款列為憲改議題,我很榮幸,在歷史的關鍵時刻,與原住民站在一...
台灣原住民議題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994 年的 8 月 1 日,憲法條文透過增修,終於將「山胞」正名為「 #原住民 」,這是族人贏回榮耀與尊嚴的日子, #原住民族日 就是紀念台灣原住民族正名的重要節日,
當年,民進黨憲政小組會議一致決議支持原住民的正名訴求,並將原住民族條款列為憲改議題,我很榮幸,在歷史的關鍵時刻,與原住民站在一起。
而三十年來,我和原住民伙伴們一起努力,在屏東縣長任內編印全國第一套排灣族、魯凱族母語教材、也在台北縣長任內,興建全國第一個原住民族文化部落、全國第一座泰雅民族博物館。
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政府推動原住民相關事務的預算也逐年提高,其中投入在原住民族語復振的經費,更提高 5 倍,進而設立了族語研究推廣專責機構。
今天,在台灣原住民族日,我要特別向原住民朋友致上敬意。政府會持續透過法律、政策、預算,來凸顯原住民族的主體性,讓世世代代的族人,以及生活在台灣的所有族群,都能共存共榮,一起為這個國家及這塊土地努力。
--
蘇貞昌的Line:
http://line.me/ti/p/@eballgogogo
蘇貞昌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eballgogogo/
台灣原住民議題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應該擁有一個原住民族抵抗日》
~高金素梅 2021.07.31 原住民族日前夕
2006年,行政院將八月一日訂為原住民族日。訂在這一天,是為了紀念1994年八月一日,國民大會通過了修憲增修條文,將原來的「山胞」正名為「原住民」。1997年再度修改為「原住民族」。
前總統陳水扁2006年宣布8月1日是原住民族日的時候,說過這樣一段話:「將8 月1 日訂為原住民族日,是因為我們深刻體會到原住民族正名對我們國家正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把原住民正名說成是為了國家的「正常發展」,洩漏出殖民的同化野心!原住民為自己正名,為什麼一定要為所謂的國家「正常發展」服務?原住民族難道不能擁有自我認同的自然主權嗎?
廿一世紀以來,許多國家都推動了原住民族紀念日的正名運動,雖然這些正名名稱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歷史議題,那就是殖民者對原住民族所犯下的滅絕罪行。我認為這才是原住民族正名潮流的核心,這應該是每年在紀念和慶祝原住民族日的時候,時時刻刻要反省的,否則再多的儀式和慶典,都無助於我們民族尊嚴的確立。沒有清算殖民歷史罪行的政治道歉,是沒有辦法實現民族和解的!
1910年日本殖民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發動五年理蕃計畫,這是滅絕台灣原住民族的血戰!我們的先祖前輩,為了民族存亡,和日本殖民者拚搏,最終讓佐久間左馬太在1914年6月26日這一天,重傷落馬!這是我們原住民族抵抗侵略的集體記憶,我們應該擁有一個原住民族的抵抗日!
台灣原住民議題 在 蔡旺詮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東奧我國選手屢傳佳績,台南市議員蔡旺詮在總質詢時呼籲,市府應盡速推動成立體育局,平時就應照顧選手並提供資源,不要等得獎前往鼓勵時,被誤解來「蹭熱度」。
東京奧運如火如荼進行中,我國選手屢創佳績,奪得二銀二銅,鄭怡靜與林昀儒更是取得台灣桌球史上第一面本土選手奧運混雙銅牌,其中鄭怡靜是台南子弟,市長黃偉哲特別前往鄭怡靜的歸仁老家祝賀,卻被爆出 「蹭熱度」的誤解!
今(27)日總質詢,台南市議員蔡旺詮借此議題,再度提出應盡速成立體育局。他表示,台南市對選手獎金幾乎是敬陪末座,好選手被挖走,如今六都陸續成立體育局和運動發展局,只有新北和台南沒有體育局,但新北體育資源是台南的兩倍,在高雄成立運動發展局時中央馬上挹注七億餘元,反觀台南都以沒錢為由,未有積極作為。他強調所有體育選手都是長時間培養的,絕非一蹴可幾,所以除了選手平日的訓練外,市府日常的支援也是關鍵。他分析道,台南目前只是體育處,資源有限,若不能「升格」,中央也無法給予超額的資源,所以盡速推動體育局的成立才是解套的辦法。選手日常的訓練資源與花銷龐大,有些甚至連生計都有問題,如果市府無法給予適時的資支援,只會讓選手不斷被挖腳,如雙北有優渥的獎金與待遇,不少台南選手迫於生計都轉籍過去,若市府繼續漠視,只會使台南的體育人才不斷流失。
市長黃偉哲回應,大眾認為,只要升格成體育局,整個經費與規模都會提升,然而這也需要更多的公務人員進駐,所以相對會受到員額法的規範與限制,尤其在今年初,台南剛設立原住民事務委員會與客家事務委員會,所以員額更是緊繃。不過黃偉哲也允諾,原則上還是會朝設立體育處的方向邁進,只是在資源與人力上還需要盤點配置,未來三四個月將努力籌措資源與經費,希望未來水到渠成成立體育局。
蔡旺詮強調,升格體育局是各界的期待,顯示市府是體育選手的堅實後盾,更舉例桃園市長鄭文燦,在當選後立刻成立體育局,雖然資源不同,但也期待市府朝此方向努力,也提醒市府平常就應注重對選手的培養與支援,也應主動關心選手的需求,不要等得獎了才出現,難怪會被民眾質疑「趁熱度」。他也呼籲,這次鄭怡靜奪牌,身為台南人的他也於有榮焉。然而體育局的成立不能等,應趁此次本土選手奪得佳績,大力募集資源來升格成體育局,防止人才外流之於,才不會愧對選手為台灣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