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裡任教的洪伯邑與郭忠豪,研究的是你我再熟悉不過,但可能也最陌生的「台灣味」。他們上山下海,拜訪台灣各地的總鋪師、農漁民與地方耆老,挖掘隱藏在台灣味背後的故事。
#我們在知識中爆炸 #Podcast #洪伯邑 #郭忠豪
👉 追蹤鏡好聽IG ➜ https://reurl.cc/9Zzqpa
👉 更多鏡好聽獨家內容 ➜ https://reurl.cc/WE4g1Z
同時也有5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萬的網紅LoganDBeck 小貝,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跟著小貝去台灣台中大安溪體驗泰雅族的一日生活體驗!外國人挑戰泰雅族獵人文化:陷阱,射箭,爬山,獵人便當!美國人嘗試台灣原住民發酵飲料,竟然覺得重口味! 11月啟動營運,歡迎搶先預約原民見學 準備體驗泰雅族人的森林秘境與食農文化 跟著siliq去旅行 官網預約 https://liyungpeyn...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鏡週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賴品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LoganDBeck 小貝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蔚群歷史】高一歷史(台灣史) 1-1 部落經濟、社會與文化;1-2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通識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中科大板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學會 的評價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賴品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我們所愛的這塊土地上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也十分多元;而母語的傳承更是文化續存的重要關鍵。
我們看到,立法院在這個會期也有了重大的突破,依照「國家語言發展法」,開始在質詢時試辦包含台語、客語、原住民語言等國家語言的通譯服務。
我的同事, 3Qi.tw 陳柏惟 在本周一的質詢中,也申請了立院史上第一次的通譯服務,堪稱是「母語友善工程」的重大里程碑;但比較可惜的是,可能因為備詢部會對通譯服務還不熟悉,所以產生了些許誤會,也讓柏惟良善的本意被模糊了焦點。
其實,我所認識的柏惟委員,是一個在台中為民眾積極爭取權益、在中央為台灣認真打拼的優秀立委;我常常在立法院遇到他時,看到他不論在國會忙到多晚,都堅持要趕回台中與民眾對話。
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麼努力打拚的立委同事,卻因特定有心人士的操作,現正面臨到被惡意罷免的危機,讓我感到很不捨。
當然,選舉與罷免,都是成熟的公民社會中,人民直接參與民主的重要權利;但是我們看到,不到一年前在同選區落選的前立委顏寬恆,見獵心喜的聲稱「監督了甚麼問題才重要」,但立刻被人翻出他之前質詢率低的可憐,甚至在第八屆有三個會期根本不到10%。
我認為,主導罷免案的有心人士,應該透過理性辯證、論述來向民眾說明自己的倡議理念,而不是惡意中傷,甚至故意忽略了自己的問政表現;並持續用雙重標準來中傷柏惟,這很難令人不懷疑背後政治目的,純粹是要憑藉強大的國民黨地方勢力,消耗巨大社會成本動員組織只為奪回這一席立委,而非針對柏惟的問政表現來做理性的評判。
我想,如此作法已然違背民主制度的初衷,不僅持續地浪費社會資源,更將會不斷地撕裂社會,長久以往實非台灣社會之福;因此我要呼籲,請讓我們一起來支持柏惟,把優秀、認真的立法委員留在國會,讓他持續在中央,顧地方。
#我支持陳柏惟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別因噎廢食,讓國家語言發展停下前進的腳步!」
這個會期,立法院首次試辦了國家語言通譯服務,為台灣本土語言發展,寫下了重大的里程碑。
不過在前幾天的爭議之後,立法院最終做出的決定,竟是暫緩施行服務,這實在讓我有些不解。
國家語言通譯服務,是依照《國家語言發展法》試辦的通譯服務或設備,提供立法院內申請使用,語言種類包含台語、客語、手語、原住民語言等國家語言。
事實上,台灣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官方語言」,而時代力量早在 2016 年就提出《國家語言平等發展法草案》,希望能夠積極支持國家各族群固有自然語言,並且明確定義,只要是台灣各族群使用之固有自然語言及手語,都是國家語言。立法院也在 2018 年正式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
也就是說,不論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手語都是「國家語言」的一種。
在《國家語言發展法》其中的多項條文,都採納時力黨團版本,當中第 11 條更明確指出:「國民參與政府機關(構)行政、立法及司法程序時,得使用其選擇之國家語言」、「政府機關(構)應於必要時提供各國家語言間之通譯服務,並積極培育各國家語言通譯人才。」
這樣的通譯服務,不僅是依法有據,更已經通過兩年多了!
舉例來說,苗栗是全台灣第一個施行「客語同步翻譯」的議會,議員或官員在質詢時若使用客語,其他聽不懂客語的議員或官員,可以同步透過即席口譯了解內容,讓質詢順利完成,也能保障關心公眾議題的客語族群,能有知的權利。此項服務從 2019 年開始,一直施行至今。
這些語言都是國家語言,我們就應該確保它們的使用在公共領域上暢行無礙。
因此,這樣的服務之所以存在,就是希望能讓立法院更實質地推廣多元文化和語言傳承。但是,現在卻因為出現爭議就暫緩了這樣的服務,會不會有些因噎廢食?
根據立法院發出的新聞稿表示,「目前通譯服務已指示相關單位加強溝通,包括如何申請使用、機器設備、專業領域名詞確認等等,期望能重新調整並溝通,在確認各方充分理解前,通譯服務暫緩施行。」
我認為,我們更應該視這次的爭議為一個契機,讓民眾能夠更了解當初法案通過的意涵和宗旨,也能透過這樣的公眾討論過程,凝聚社會共識。
我要呼籲立法院,請儘速將通譯服務改善完畢,讓《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意旨被確實執行,創造更友善的語言環境和多元文化的永續發展。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台灣是多語國家,我們也有了《國家語言發展法》,未來,還應該更積極地保存各個國家語言、各個族群文化,讓這些國家語言能夠平等、友善的,在公領域中被使用。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LoganDBeck 小貝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跟著小貝去台灣台中大安溪體驗泰雅族的一日生活體驗!外國人挑戰泰雅族獵人文化:陷阱,射箭,爬山,獵人便當!美國人嘗試台灣原住民發酵飲料,竟然覺得重口味!
11月啟動營運,歡迎搶先預約原民見學
準備體驗泰雅族人的森林秘境與食農文化
跟著siliq去旅行 官網預約
https://liyungpeynux.shoplineapp.com/
跟著siliq去旅行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iyungPeynux/
請記得追我其他社會媒體 Follow Me:
Facebook: www.facebook.com/ricemilkking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logandbeck
歡迎大家加入米漿教 — 身為一個「米漿教徒」
透過你們的支持我能夠繼續跑來跑去台灣各地介紹給國外看!
—— https://www.youtube.cofm/channel/UCXpbSh6g1ZWHxk-UQv86VzA/join 【加入 Join Now】
#原住民 #台灣 #小貝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u0Rj5Km9xU/hqdefault.jpg)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VDKKVl1Ei4/hqdefault.jpg)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1Usyu9y-UU/hqdefault.jpg)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通識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中科大板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張永楨老師,會不好過嗎?考試會不會很難?另外想問修課班級寫通識三5 這樣是只有三年級才可以選嗎?還是大家都可以選? ... <看更多>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學會 的推薦與評價
... 原 民文化課程(包含原住民族歷史、族語學習、社會議題 、部落實地學習等),Malaw從中獲得文化滋養,也樂 於畢業後往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持續學習原民文化 。 東華 ... ... <看更多>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在 【蔚群歷史】高一歷史(台灣史) 1-1 部落經濟、社會與文化;1-2 ... 的推薦與評價
授課教師:蔡蔚群授課主題:高一歷史( 台灣 史) 1-1 部落經濟、 社會與文化 ;1-2 原住民 認同與分類(龍騰版,頁10-17) 課堂實境:20200910 09:05-09:55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