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KEA敦北店宣布停業來看傳統店面式微與城市規劃發展
IKEA突然拋出震撼彈,宣布敦北店將於 4 月 26 日熄燈,台北市的店面也由今年開幕的內湖館作為主力,此消息一出,引起許多朋友的關注與不捨,畢竟一間店深耕台北23年,擁有屬於許多人的回憶,但這件事情其實不只是店面移轉,傳統店面是否式微以及各縣市的區域發展都是值得關注與討論的重點。
目前IKEA在台灣總共有六間分店,包含雙北的新莊、新店,以及敦北 (即將由內湖取代)、鄰近高鐵的桃園、台中、高雄等,除了擁有各式風格的家具與生活用品外,飲食也是許多饕客相當喜愛的一個項目,IKEA在台灣的崛起,某些程度也是見證了台灣經濟不斷起飛,人民消費力不斷攀升的現在。
但隨著數位時代的出現,人們消費習慣也不斷改變,過去藉著店面購買的模式,也逐漸變為網路消費,實體店面的影響力逐漸衰退,加上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價不斷上漲,商業運作的利潤也會越來越薄,對以獲利為主的企業來說,逐漸找到不同的模式也是至關重要。
就像過去IKEA的紙本型錄相當受到歡迎,我們能夠透過型錄來一窺當代的家具風格與樣貌,更曾創下用32種語言在全球發行2億本的紀錄,然而曾經的輝煌,也無法抵擋數位化的巨浪襲來。
當企業租金不斷上漲與攀升,終將有停滯不前的時刻。
台北身為首都,理應成為經濟成長的領頭羊,然而在現任台北市長的領導下,不只成為施政滿意度最低的縣市,對於許多既有問題仍無法有效解決,本來期待他可以藉由治理好台北,來成為他參選總統的資本。
現在的台北能繼續撐過這兩年就謝天謝地了。
而這次的IKEA,也有一件事情是我特別注意的,就是我正在觀察新竹縣市的政治人物中,有沒有人的城市規劃藍圖是有將其列入其中的,目前新竹市我有看到 李妍慧 Yen Hui Lee表態,但新竹縣仍未注意到。
這是至關重要的警訊。
最近新竹縣市有幾個議題都在延燒,包含合併成大新竹地區,包含後續縣市首長的接班人與競爭者等,透過議題都可以觀察出這些候選人的思維邏輯,以及能不能改變現狀。
舉個例子,如果新竹縣的候選人無法脫離以新竹市為經濟重心的思維邏輯,那與新竹市的競合關係就顯得相當重要,誰與誰的結盟就會影響到未來的政治發展,那如果希望獨立縣市就能經營成功,那大破大立則是必然的選項。
別忘了,現在新竹縣的施政滿意度可是倒數第二名,只贏台北市長柯文哲啊~
這些年新竹縣的竹北發展日漸蓬勃,許多區域的外來人口也在不斷攀升,更成為許多前往園區上班的科技新貴的優先選擇居住地,自然也反映在房價與收入上,周邊的消費力不斷攀升,但有趣的是,許多時候的休閒娛樂與消費時,大家還是習慣從新竹縣前往新竹市消費。
這些年的新竹市的確有了改變,除了市容翻新外,最直接感受就是綠化環境增加許多,對於親子共遊的環境增加了不少,未來的接班人能否接續下去,也是我特別關注的~
IG : Awater0911
YT : https://awater0911.pros.si/v9nmb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台灣企二代接班例子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十一月美國大選的備戰期,我們想要集資推出大選直播及十二月的粉絲見面會,請大家快去填問卷,而且把它分享出去,分享出去,分享出去。因為很重要所以講三遍,這樣我們的大選報導在議題選上才能更精準。
問卷在此 https://bit.ly/32V7CtY
大家好,我是國際三條線的小編Oscar。
今天先請大家注意第一條線:美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即將離任的消息。我在和范姊討論這條新聞的時候,她覺得最可疑的一點是「why now?」,也就是為什麼挑這個時機離任。范姊認為,這麼重要的職位的去留,個人因素通常都是幌子,重點還是北京和華盛頓的態度。北京可能認為早就失去對大使的信任,或是川普和龐培歐想要撤換人選,換一個更能忠實傳達白宮和國務院意志的人選。但這些都還停留在臆測階段。
另外,我自己是認為,幾年前我在看新聞和John Oliver的talk show時,他提到許多白宮其實想要抽乾國務院銀根,加上美國國務卿的權威也因為強勢白宮而不斷下滑,所以國務卿在填補重要人事上使不上力。這直接造成許多國務院內高級外交官位和重要國家的大使懸缺。從這一點也可以想一想前國防部長馬蒂斯的話:如果國務院預算縮編,我們得購買更多子彈。你覺得有道理嗎?
最後,日本自民黨總裁菅義偉大勢底定,一定可以在星期三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上獲勝,成為第九十九任內閣總理大臣。所以媒體們紛紛轉到他的黨(三役或五役)政(大臣和長官)的人選上,希望從人事安排中看出一點執政可能的端倪。目前根據日本各方媒體的報導,他會繼續延用安倍的黨政人士骨幹(包括二階、麻生和茂木等)。外界就分析,他會大體上延續安倍的政策。不知道朋友們有什麼額外或深入的觀察,請來跟我們分享。
🔎以下是今天的國際三條線
▪️國際: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卸任
https://cn.nytimes.com/usa/20200914/branstad-ambassador-china/zh-hant/
👉劃重點:國務卿麥克·龐皮歐(Mike Pompeo)週一宣布,美國駐華大使特里·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卸任。在他任內,中美關係急劇惡化。
布蘭斯塔德曾兩度出任愛荷華州州長,也是唐納德·J·川普2016年競選總統早期重要的支持者。他在2017年夏天抵達北京,曾對利用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個人關係建立緊密連結報以高度期望。
然而,他發現自己身處川普總統貿易戰的前線,而到了今年,局勢呈螺旋式下降,對許多人來說,這預示著全世界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正在進入一場冷戰式對抗的新時代。
為何布蘭斯塔德會在距離總統大選僅數月前離任仍不清楚。北京大使館沒有立即就龐皮歐的聲明置評,後者在推特(Twitter)上說,總統過去選擇布蘭斯塔德是「因為他有數十年和中國打交道的經歷,使其成為代表本屆政府以及維護美國利益和理念的最佳人選」。
▪️國際:菅義偉接班安倍晉三,將出任日本首相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00914/japan-yoshihide-suga-election-prime-minister/zh-hant/
👉劃重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宣布辭職兩周後,執政黨自民黨舉行了總裁選舉,現任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Yoshihide Suga)以壓倒性優勢當選黨魁。自民黨目前控制國會的多數席位,這基本確保了現年71歲的菅義偉將在16日的臨時國會上當選首相。
週一的投票結果顯示了菅義偉在自民黨內獲得的認可。這一決定並不是由基層黨員做出的,而是東京政治精英的密室談判成果,甚至或許早在安倍上月底決定辭職就已成定局。
安倍宣布辭職後不久,菅義偉就成為熱門接班人選。當他最有力的競爭對手——現任副首相、曾擔任過首相的麻生太郎(Taro Aso)表示不會參選時,他在黨內的道路就已經被掃清了。
▪️國際:芯片產業版圖巨變 美國英偉達收購英國安謀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4154051
👉劃重點:美國芯片公司英偉達(Nvidia,輝達)以4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設於英國的芯片設計公司安謀控股(ARM Holdings)。
位於英國劍橋的ARM公司,2016年被日本電訊業巨頭軟銀(Softbank)以320億美元收購,如今再次轉手。
安謀控股是成立於1990年的芯片設計公司,本身不生產電腦處理器,而更多是將其半導體技術使用許可出借給其他公司。
英偉達承諾讓安謀繼續留在英國,增加就業,並且保留ARM的品牌。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台灣出生的美國科技企業家黃仁勳表示,ARM公司的總部將繼續留在劍橋。
▪️國際:中美夾縫中,歐洲欲奪回「數字主權」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00914/eu-us-china-technology/zh-hant/
👉劃重點:由於自身缺乏強大的科技部門,歐盟轉而試圖在數字經濟中開拓空間,成為世界監管超級大國,利用其巨大的單一市場,成為隱私權和數據保護的引領者,以對抗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巨頭。
但近來一些例子愈發表明,對歐洲來說,這是不夠的。分析人士表示,技術變革——包括人工智慧和面部識別——的快速步伐正愈加與對國家安全的擔憂交織在一起,而歐洲領導人對這些擔憂的理解和回應一直較為遲緩。
隨著全球科技變成了中美兩國的戰場,歐洲發現,當控制權掌握在北京和華盛頓手中時,要制定規則更加艱難。
📢 晚上八點別忘了看范琪斐的 #TODAY看世界。
另外有在用 LINE 的朋友可以訂閱 @LINE TODAY 👇
https://lin.ee/19eXmdD
週一至週日 #LINETODAY 就會推播TODAY看世界,如果錯過了,通常會放在國際欄目。
📢別忘了《#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十點準時上傳完整版!
台灣企二代接班例子 在 486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李天豪老師文字專欄
自費反清復明的故事01 :我要成為海賊王
-
根據〈石井本宗族譜〉
鄭成功的祖先,先是在唐僖宗光啟年間,因為黃巢之亂搬遷到南方的。
具體來說,是由河南光州固始,南遷到福建。
那本族譜裡面的「石井」,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下轄的一個鎮。
也是公認的,鄭成功的故鄉。
鄭芝龍的父親鄭士表,是泉州城內一個小官吏,收入很微薄。
還好,住在泉州,這是個不缺機會的地方。
1621年,也就是小木匠皇帝上台的那一年。
鄭芝龍帶著兩個弟弟,去投靠香山澳(澳門)經商的舅父黃程。
鄭芝龍在此學習了葡萄牙語,接觸各國的海商。
為了取得外國商人的信任,他受天主教的洗禮,教名為:
「尼古拉斯·嘉思巴特(Nicolas caspard)」。
鄭芝龍在澳門的兩年,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貴人:
「時常往來與日本與澳門的大海商李旦。」
(時人稱為Captain China,中國隊長?)
1623年,一艘李旦的大船,從泉州開往日本長崎平戶島。
船上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貨物,以及一個將改變很多人命運的男人。
在長崎,鄭芝龍碰到日本人田川氏。
田川氏是平戶藩士田川七左衛門之女,但是有資料顯示,她母親改嫁中國人。
所以,她可能對中國人很熟悉。
為什麼忽然這種八卦呢?
因為,這位女性的感情生活很重要。
1624年,田川氏在平戶島生下一子,取名鄭森。
這個孩子,就是名揚四海的鄭成功。
先不說小鄭成功,先說說鄭芝龍的奮鬥史。
1624年初,鄭芝龍因李旦推薦,前往澎湖擔任荷蘭人的翻譯及通事。
(鄭芝龍通曉閩南語、南京官話、日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且可能通曉荷蘭語。)
(真是人才~)
為什麼是澎湖呢?
因為此時荷蘭人,還不知道台灣島在哪…
而澎湖,荷蘭人18年前就來過了。
那一次,留下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石碑。
這一年,荷蘭人第二次佔據澎湖,想在中國沿海創造一個貿易根據地。
然後,又被明朝逼退。
同年初秋,荷蘭人撤退至台灣南部,鄭芝龍當然也跟著來了。
其實,你可以說,鄭芝龍是去荷蘭人陣營臥底的。
由於明朝和荷蘭的爭執,影響到李旦在陸、日、台間的商業利益。
因此,李旦派鄭芝龍去荷蘭人那邊當翻譯,算是跟荷蘭人開始合作吧。
從此時開始,鄭芝龍將事業重心自日本遷到臺灣。
至於是什麼事業呢?
說穿了,就是當海盜。
荷蘭人給鄭芝龍的任務是:
「在台灣海峽截擊往馬尼拉與西班牙人通商的中式帆船。」
根據荷蘭第二任大員長官(1625–1627)傑拉德·韋特(Gerard Frederiksz de With)的說法是:
「通事一官,率領約三十艘中式帆船去進行截擊與俘獲的業務。」
就在鄭芝龍努力搶劫的時候…
1624年8月27日,田川氏於平戶島千里濱
生下了那個將撼動東亞海面的孩子。
鄭成功出生之後,鄭芝龍也決定自立門戶了。
反正搶劫,幹的都是刀頭舔血的營生,為什麼不自己當老大?
隔年1625年4-5月間,鄭芝龍離開荷蘭人,開始了成為海賊王的旅程。
一名荷蘭船長是這樣紀載當時的場景:
4月27日星期天
...突然首領一官後隨手執刀劍的銃手七八名,作為代表,向我們寒暄。
當時,這一行的王者,就是李旦。
只是鄭芝龍要崛起之時,也是李旦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了….
1625年8月2日,李旦在從台灣回平戶途中去世。
李旦在台灣的產業和士卒,從此轉歸鄭芝龍控制。
而於廈門的產業,則落入另一個大海到許心素的手裡。
此後,鄭芝龍與許心素,互相對抗多年。
附帶一提,在台灣流傳很廣的「顏思齊開拓傳說」,其實在歷史上很難找到根據
歷史學界始終都比較相信:
「顏思齊其實是李旦的化名。」
(當然,也有可能是李旦的副手。)
總之,鄭芝龍現在開始,真的叫鄭芝龍了。
1626至1628年,鄭芝龍以台灣魍港(嘉義縣布袋鎮)為基地
劫掠福建及廣東數地,使明朝官兵疲於奔命。
由於鄭芝龍的業務能力太強,明朝決定收編他。
只是,條件一直談不攏。
鄭在台海縱橫兩年六個月,搶得不亦樂乎。
1627年,鄭芝龍旗下已有700艘船。
嚴重威脅老對手許心素的業務。
許心素找上荷蘭東印度公司,想聯手打擊鄭芝龍,但東印度公司未允。
鄭芝龍則乾脆一舉滅殺對手許心素,成為台海第一海盜。
直到1628年年底,福建巡撫熊文燦招安鄭芝龍成功。
熊文燦是四川敘永人,官至兵部尚書。
曾掌管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權傾一時。
後因圍剿張獻忠不力,被崇禎帝下獄處死。
總之,透過熊大人,鄭芝龍開始當官(海防遊擊)了。
當然,這個官不大,也就是個少校營長。
但是,好歹是個開始。
雖說官階只是四品武官,但是鄭海盜手下人不少。
1628,鄭芝龍投降明朝時,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
有了正式的官方招牌之後,鄭芝龍在老家安平鎮,當起了地頭龍。
他打破官方的海禁,繁榮海市,吸引各國商人。
他的武裝船隊旗幟鮮明,戈甲堅利,戰鬥力驚人。
定期航行於中國沿海、臺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
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
1633年,荷蘭臺灣長官漢斯·普特曼斯攻打廈門,被鄭芝龍打的大敗。
後來雙方達成和解:
「荷蘭東印度公司保證不再來中國大陸沿海。」
「改由鄭芝龍派船至臺灣進行貿易。」
當然,事業做大之後,光靠搶劫賺錢,就顯得太小家子氣了…
「必須企業化。」
鄭芝龍設立「五商」,掌控中國境內進出口的商品銷售管道。
「山五商」:
設於杭州,分「金、木、水、火、土」。
負責收購中國絲綢、瓷器、珍玩等各地特產至廈門。
「海五商」:
設於廈門,分「仁、義、禮、智、信」。
負責運作海路商船隊,將貨品運銷至東北亞及東南亞各地。
1633年,鄭芝龍事業做的如日中天。
這一年,同時也是日本鎖國的一年,但是這鎖不住鄭老大。
歷史課本往往都寫:
日本鎖國時,只准荷蘭及中國帆船進出。
這裡說的「中國帆船」,其實就是鄭老大獨家的。
接下來十年,直到明朝滅亡,掛著鄭氏旗號的中國商船壟斷東亞貿易。
華船(大部份是鄭芝龍的)進出日本的數字,比荷蘭船多出7至11倍。
什麼是海賊王?
這就是。
-
自費反清復明的故事02 :
-
上一段,講了鄭芝龍慷慨激昂的前半生。
本來只是想為鄭成功登場做個引子。
只是,臺灣史的這一段,考試挺熱門的,歷史敘述卻又有很多迷思…
每次都有學生來問,時間短又說不清楚,乾脆一次寫清楚,方便大家參考
-
先交代一下鄭芝龍的結局。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
大明江山,半壁崩塌了。
在這種大時代,最考驗人的政治判斷力。
讀者諸君擁有「歷史之眼」,當然可以預見鄭芝龍的悲慘下場。
這裡就不詳述了。
1646年,清軍逼近福建,鄭芝龍心存觀望。
將駐軍撤離仙霞關,讓出天險。
讓滿洲清軍入閩,自己則退守泉州安平。
隨後,鄭芝龍的泉州同鄉,同時也是「大號明奸」洪承疇出面勸降鄭芝龍。
鄭芝龍獲得空頭王爵許諾,以及一個翻臉的兒子。
1647年,鄭芝龍後被誘劫往北京,封同安侯。
同一年,清兵逼殺田川氏,鄭成功決心殺父報國,誓死抗清。
1655年,鄭芝龍入獄。
1661年,鄭成功東征台灣,年底,鄭芝龍被斬首於北京柴市。
接著,故事要轉到鄭成功身上了。
鄭芝龍投降滿清之後,不願投降的部屬,就轉由鄭成功領導。
這裡,就是我這段故事要說的主題了。
接下來的十多年,鄭成功在東南沿海,聚攏了十多萬兵力,誓師抗清。
1658年,鄭成功甚至動員了17萬大軍北伐南京。
這基本上是鄭成功自費的軍事活動,是他私人的反清復明事業。
問題是,錢從哪裡來的呢?
學者估計,以明末的物價,這種規模的軍事行動:
「每年平均需消耗300-360萬兩白銀。」
「作戰規模大的時候,甚至需要400萬兩。」
以閩南沿海彈丸之地,鄭氏集團是如何籌集這麼多資金的呢?
要知道崇禎年間,握有天下的朝廷財政收入,也不過400餘萬兩。
看過上集的朋友,應該知道答案了:
「關鍵,就是貿易。」
這次,我就來詳述一下,貿易的利潤與規模。
鄭氏靠海商起家,全盛時期旗下船艦高達千艘,承包了最賺錢的貿易路線。
就以對日本的貿易來說吧:
1647年至1662年之間,也就是鄭成功接班後的15年。
航抵日本長崎的中國船隻,主要仍然來自鄭成功的勢力範圍。
據紀載:
「1650年,抵達日本長崎的七十艘船中…」
「有五十九艘,來自鄭成功所統治的地區。」
這種情形大致年年相同。
也就是說,鄭氏集團至少佔有80%的對日貿易份額。
那麼,做的是什麼生意呢?
江戶初期的日本,熱銷商品是中國的生絲,絲綢與糖。
商品價差之大,讓經營現代國際貿易的商人流口水啊…
據統計,從1622年到1660年間:
「從中國輸送到日本的生絲,每百斤價格平均為377兩白銀。」
「生絲生意的利潤率,平均可高達277%。」
生絲貿易不只好賺,而且還是「大規模」的好賺。
經鄭氏貿易船隊輸入日本的生絲,每年高達十餘萬斤。
另一項輸日大宗商品是糖。
1655年,輸日砂糖就高達141萬7430斤。
價差呢?
「每百斤砂糖,在中國賣2.5兩白銀。」
「運到日本後,每百斤8兩。」
砂糖貿易,利潤高達220%。
除了出口,鄭氏船隊還從日本大量進口貨物,尤其是日本大量出產的銅:
「每百斤銅,在日本僅僅13.5兩。」
「當時中國的銅價,則為每百斤白銀20兩。」
銅類貿易,利潤率達到48%。
從1650年到1660年,鄭氏船隻往來台灣、日本、中國沿海。
將生絲,糖等貨物運到日本,再從日本載回鉛和銅等貨物。
據統計,單單從事對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就能收入141萬兩白銀利潤。
而南洋方面的貿易,一年也帶來93-128萬兩白銀的利潤。
單憑貿易,以足以維持一隻規模龐大、有戰鬥力的軍隊了。
但是,這些還不是全部。
別忘了,鄭家是從海盜起家的,除了做生意,老本行不能放下。
從鄭芝龍那個時代開始,收保護費就已經是重要的固定收入了。
當時的船隻保護費,稱之為「牌餉」。
通過東亞海面的船隻,必須依其大小,繳納牌餉。
否則後果自負…
按照規矩繳費後,可得到一面牌,在海上就可不受劫掠。
注意,不是「不被鄭家海軍搶劫」,是沒有「任何人敢搶」。
如果沒有這種一言九鼎的本事,怎麼收保護費。
在那幾十年裡,鄭氏將海上貿易分為東洋、西洋二線。
西洋船:從事暹羅貿易。
東洋船:從事日本貿易。
西洋船的牌餉金額不明,東洋牌餉應納餉銀是:
「大者二千一百兩一年,小者五百兩一年。」
注意,要繳這筆錢的,不只是亞洲商船。
荷蘭,英國,葡萄牙等西歐商船,也必須按照規矩繳費。
如果沒有懸掛「鄭」字令旗,就自己出海隨便搞,隨時可能被送進海底。
鄭氏這種保護費收的有多誇張?
來看一個例子:
鄭成功在決定攻打台灣後,軍隊還沒出發…
就已經授權何斌,在臺灣向當地貿易船隊發放牌餉,收取餉銀。
還有,鄭成功在日本的胞弟,田川七左衛門,也幫鄭成功發放牌餉,收取餉銀。
「著訊守兵、地方官盤驗,遇有無牌及舊牌之船、貨,船沒官,船主、舵工拿解。」
--鄭成功寫給他弟弟田川七左衛門的信
看看這種說話的口氣,有沒有大海霸主的氣魄?
單是一項保護費每年收入就令人乍舌。
說了這麼多,鄭氏集團平均一年能收多少白銀?據楊彥傑《1650至1662年鄭成功海外貿易的貿易額和利潤額估算》一文估計,當時鄭氏集團年利潤可達2000萬或3000萬兩白銀。小編對這個數字不太相信,但是即使砍半再砍半,也有500萬-750萬兩白銀了。
正是有巨額的收入來源,鄭成功才能維持一隻擁有十幾萬員額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