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政基金會 #智庫
#高端 #防疫制度化 #疫苗自主權
《新冠肺炎疫苗發展的瓶頸及解決之道(十四)–防疫制度化與疫苗自主權》座談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緣 起:
在長達將近一年半的疫情警戒期間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作為非「常設性」、而是任務型的臨時組織,「新冠肺炎特別條例」採用法律層次的緊急法制,讓緊急狀態成為常態化,缺乏制度化的法治基礎,更巧妙地規避立法院監督,「指揮官」的權力也被該條文無限上綱,特別是近來的疫苗分配及優先施打順序等議題。
然而,台灣即將面離「疫苗短缺」現象,在短期內沒有大量疫苗進口的現況下,指揮中心已讓首批國產疫苗通過食藥署檢驗,取得封緘證明書,預計累積至50萬劑後將可能納入公費接種清單。但在部分國人仍有疑慮的前提下,強迫民眾施打疫苗可能違反人民自主權,指揮中心應說明在未來兩個月青黃不接疫苗短缺期間,對疫情控管是否有更積極的措施,「沒有疫苗可打」的狀態下,指揮中心的因應方式為何?
視訊時間:110年8月13日(星期五)上午09:30
主 持 人:陳宜民(永續發展組召集人)
邀請貴賓: (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邱淑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前國民健康署署長)
金傳春(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翁曉玲(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前NCC委員)
張斯綱(台北市議員)
陳玉珍(立法委員)
盧敏吉(中國醫藥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科主任、感染科主治醫師)
簡榮宗(產業暨新創研究中心召集人)
討論題綱:
1.「新冠肺炎特別條例」採用法律層次的緊急法制,讓緊急狀態成為常態化,立法院對於高達8400億的紓困特別預算幾乎難以監督,唯有衛環委員會中的「新冠疫苗調閱小組」對於指揮中心的各種措施略展監督成效。當防疫已成生活常態的一部分,指揮中心亦應朝向制度化法規進行調整,在法規面應如何著手進行修法?
2.即將面臨的疫苗短缺現象,指揮中心無法提高疫苗接種率。然而,國外變種病毒疫情持續升溫,台灣也即將面對九月開學潮,卻面臨無疫苗可打的狀況。指揮中心是否應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及預防措施?
3.指揮中心宣布第六輪將接種高端疫苗,意願登記將在8月13日12時截止,目前有35萬劑國產疫苗已完成封緘檢驗,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將力拚至少提供60萬劑。面對疫苗短缺期,國產疫苗的定位與民眾施打意願將是影響秋冬疫情的關鍵之一,台灣的防疫政策應有哪些策略性調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
「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Re: [問題] 醫學研究在台灣的發展- 看板medstudent 的評價
- 關於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研究所#解剖所畢業出路 - B12 留言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基礎醫學研究所ptt」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 的評價
- 關於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現在同時就讀於台大醫學系和台大物理研究所的陳彥奇學長 的評價
- 關於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台大醫學院統編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台大醫學院統編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苗關鍵問答 帶你看懂最新政策與臨床研究
【Q:未來要補打第三劑嗎?】
病毒不斷變化,如今四大變異病毒株Alpha、Beta、Gamma,以及近期快速傳播的Delta病毒,對於疫苗保護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各廠商包含AZ、輝瑞、莫德納,也正針對需不需要接種第三劑進行研究。輝瑞疫苗更積極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申請第三劑授權。
不過,相較於業者積極態度,各國政府對於第三劑的必要性,意見仍分歧。
以色列決定向低免疫力民眾接種第三劑;印尼、泰國則將替已接種兩劑科興疫苗的醫護人員再接種一劑莫德納、輝瑞或AZ疫苗。
但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等專家都不建議接種第三劑,原因有二:
一、疫苗分配不均:WHO認為,全球疫苗覆蓋率非常不均,不應該對已經接種兩劑的民眾補強第三劑,而是應該盡快讓未接種的民眾盡快施打。《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公衛專家也有同樣想法,現階段該做的,是讓還沒有施打疫苗的人快速接種,「愈多人打疫苗,才能讓病毒傳播的可能性降低。」此外,目前疫苗對變種病毒株都還是有一定的效果,因此不需要加強注射。
二、現階段疫苗保護力仍高: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與FDA在8日時發表聯合聲明指出,「已完全接種疫苗的美國人此時不需要加強注射,政府會進行以科學為基礎的研究,來考慮是否且何時會補強第三劑,不會完全依賴特定藥廠的數據。」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目前的疫苗接種完整兩劑,對於預防住院的能力幾乎都有9成以上,效果已經很好,未來不見得要全民都打第三劑,若真的要接種,而可提供給接種後抗體較弱的人再補打,也不一定要同廠牌疫苗,如蛋白質次單位疫苗等都可以使用。
不過,變種病毒瞬息萬變,疫苗對於人體的保護力可以維持多久,是終生有效,還是得年年接種仍未知,政策得一步步隨證據調整。指揮中心也宣布先針對明年、後年洽購3千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因應未來可能所需。
#延伸討論:疫苗缺貨下,該先讓多數人接種第一劑?少數人完整兩劑?
眼前台灣面臨另一個問題是,各類疫苗量不均。現有疫苗如下:
▲AZ疫苗:525.26萬
▲莫德納疫苗:365萬
但莫德納疫苗目前僅剩不到3分之一的數量,加上目前針對18歲以上民眾進行疫苗意願登記調查,願意接種莫德納者比AZ來得多。在下一波到貨時間、數量都未有定論下,指揮中心在11日宣布,為了加速莫德納疫苗的覆蓋率,先開放第一類人員、國籍航空機組員、孕婦,18日再開放第2、3類公費族群,莫德納第二劑接種間隔時間仍維持原定的28天,其他人則參考WHO建議,皆延長為10至12週,並視疫苗到貨情形隨時更動。
這樣的做法,可以加速第一劑接種的涵蓋率,但同時也會使得短期內無法獲得完整保護力。
此外,美國CDC建議莫德納疫苗兩劑間隔應在6週內施打,該疫苗也沒有延後接種的實證數字,指揮中心此次延期到10~12週也引起討論。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認為,普遍疫苗的原則,接種第二劑、第三劑都是增強效果(booster),不會造成效用、安全性問題,對於間隔時間可採彈性作法。不過針對單一品牌疫苗如莫德納,若拉長間隔時間到12週或更久,是否有特別的影響,還需要更多研究數據才能確定。
國家衛生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書辰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各類疫苗都沒有一定要打幾劑的規定。一般是臨床試驗時,判斷接種兩劑就有足夠抗體,就會如此建議。所以在疫情嚴峻下,可以衡量先讓少數人接種兩劑、還是多數人接種一劑,再慢慢補齊第二劑。就算超過接種時間也無坊,就將兩劑疫苗都當成第一劑接種,也能補強抗體。 (文/陳潔)
★更多疫苗關鍵問答:https://bit.ly/3vtIuYr
★首支取得EUA的國產高端疫苗,防疫角色如何定位?保護力監測與國際接軌考驗在哪?https://bit.ly/3BsnGUT
#AZ #莫德納 #輝瑞 #副作用 #疫苗 #COVID19 #報導者
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搶先報名|《十月終結戰》新書線上發表
名稱:疫情,能夠終結嗎?
時間:6/25(五)21:00 於線上開始舉辦
(20:45 開放讀者加入 )
來賓:作家 #張國立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 #林氏璧
生物人類學者暨本書譯者 #王道還
報名:https://tinyurl.com/2nskpd7y
【活動資訊】
美國普立茲獎得主勞倫斯 • 萊特(Lawrence Wright)講述疫情的最新小說《十月終結戰》將於明天(6.23)上市,感謝六月中開始與新經典合作線上說書活動的全台12家書店,以及媒體的報導,讓這本書出版前就獲得到大家的期待。
在正式出版時,新經典文化特邀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先生、生物人類學者暨本書譯者王道還先生、以及作家張國立先生,共同針對本書內容與現況觀察交換意見,歡迎讀者免費報名參加。
王道還先生為生物人類學者、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譯作豐富。這是他少數應允翻譯虛構作品,實為本書之幸。勞倫斯 • 萊特以非虛構寫作的嚴謹態度撰寫這部小說,書中涉略的專業知識既深且廣,王道還先生的翻譯為本書奠定了扎實可信的基礎。
林氏璧先生與張國立先生將從醫學、文學、報導等不同角度,分享他們對閱讀本書與疫情的看法,除了健康與公衛,一場大疫同時還是一面巨大顯微鏡,映照出社會、政治、人性的種種。
張國立先生曾讚揚《十月終結戰》緊湊刺激,讓人忍不住一直往下讀。勞倫斯.萊特秉持著記者的研究報導精神,除追究病毒與公衛議題、地緣政治、生物戰的新聞面貌,更提醒世人,面對自然界的失衡,人類該如何思索自己的行為。
【重要說明】
1. 活動將以Google Meet進行,系統限額250位,敬請提早報名。
2. 報名後我們會以e-mail將線上活動連結寄給您,再請留意收信。
3. 活動當天20:45 開放登入,敬請及早上線,以免超過限額無法進入。
4. 活動全程讀者請關閉麥克風及攝影機,若需提問,可在留言區輸入留言。
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手持解剖刀,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某日,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玩人」。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花蓮,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尋常的美景;更恣意揮灑畫布,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
對於外婆的依戀.對於光影的迷戀
温宛菁,台北人,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記憶中,艷陽下,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外婆過世後,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虛和實之間搖曳,彷彿是外婆的一生,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
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寡言多能,喜歡蒔花養草;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外公的蘭花、外婆的海棠花,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
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
在油畫作品中,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記憶中的花蓮生活,是從吃完中餐開始,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跑出小鎮亂晃,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
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她說:「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很像外婆的人生,不名貴不顯眼,但卻堅忍不拔,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直到如今,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將世界隔絕在外,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對於宛菁來說,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
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
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小學到高中,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拉丁區畫室」學畫,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沈辯。相距這件事之前,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無疑的,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只要周末得空,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日式宅院、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第一件作品「外婆的海棠花」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終至感動到落淚;第二件作品「外公的蘭花」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
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
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某天,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只是一笑置之,但時隔半年後,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頓時,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
與東部的機緣,被踢離原本的軌道
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有一段日子,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晚上則是趕去參加「東部議題」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文:金車文藝中心)
温宛菁簡歷:
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某日,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玩人」。
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RuvdbPa1S0/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TfersieQFOZl8hytMd3dhnCjaLg)
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研究所#解剖所畢業出路 - B12 留言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B11 從哪個角度看是戰校? 台大醫學院的基礎醫學研究所也一樣啊你倒不如說我在戰生科好了露個系級我是生科系也是基礎醫學研究所畢業可以當我在戰我自己或是說個經驗都 ... ... <看更多>
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基礎醫學研究所ptt」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 的推薦與評價
錄取系所: 政治大學神經科學所國防醫學院生理所高雄醫學大學生理學科. ... 標題[心得] 基礎醫學類研究所心得. 時間Fri ... 只是還不確定要落腳何處> < -- ※ 發信站: 批踢踢 ... ... <看更多>
台大 基礎醫學研究所 在 Re: [問題] 醫學研究在台灣的發展- 看板medstudent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oberon1013 (破420了.)》之銘言:
: 先了解市場大小再來談這個問題
: 醫學的宗旨就是幫助人,
醫學的宗旨是幫助人我很同意
但唸醫學系不代表以後必須當醫生
: 所以醫療也常被誤認為是服務業
: 而醫學研究呢?
: 你從研究到幫助人的路很遠.
這句話我也同意 但是這是以短程的眼光來看
我總覺得台灣的許多醫師老師們常常用這個角度來看待研究
臨床研究 --> 直接幫助病人
基礎研究 --> 不知道在做些什麼
反正那些細胞層次老鼠層次的研究短期內不會幫到病人
但是我也可以反駁
在台灣 所謂能夠“直接幫助病人”的臨床研究佔的比例實在少之又少
當然也可能是我才學疏淺
在我當intern時印象中只有一次病理部發了篇關於肺癌staging要如何重新定義
讓我覺得印象深刻
其他的就是在跑健保資料庫p值 跑完也沒繼續follow
然後就繼續跑其它的p值 找出有意義的p值後再事後套個假設寫個結論
基礎研究說短期內救不了人其實也不大正確
基礎研究的範圍包羅萬象
小到用cryo EM看蛋白質結構 RNA甲基化 DNA修復機制 酵母菌線蟲斑馬魚等等
大到燒幾百萬美金來篩藥物 動物實驗
所以應該是說 基礎研究的目的在於做science
只要這個真理在世界上存在 那就會有人去研究它
如果任何事情都需要以 “有什麼意義” “能不能應用到病人身上”來評論
那麼以這觀點來講可以說任何之前諾貝爾獎的研究在他們的時代
都是沒有意義的
動物頻道也可以收起來洗洗睡了
有用與無用
端看你怎麼定義
: 所以除非在超有錢的環境裡 (美國,現在的中國)
: 不然你醫學研究的資源很少
: 因為一切來自於供需
: 在醫院裡經費來自醫院賺的錢,,
: 學校來自各種補助
: 國家來自國衛院,科技部,,
: 所有經費都不是穩當保證的.
這是沒錯
我覺得台灣根本不適合做很大的研究
資源太少 politics太多
就算在學界 資源都集中在那幾人
PC Yang當年拿了世界級的經費 (根據週刊報導XDD 好像有1-3億/yr)
但嚴格來講對認識真實的肺癌有什麼貢獻...這我就不評論了
所以真的想做很酷的研究就出國吧
: 因此,總結就是,你希望你的工作有一餐沒一餐嗎?
: 另外在實證醫學的架構中
: bench research的level是最低的喔
就是因為臨床醫生們都覺得bench research level最低
所以才只能一直在那邊跑p值
臨床與基礎 真的要學會如何互相尊重
: (雖然發出來的paper IF都很高,但是短期最沒用).
所有之後進到clinical trial的背後理論
全部都是這些基礎研究之稱的
沒當初那些基礎研究 根本不會有今天的clinical trial
短期沒用 長期最有用
: ※ 引述《Tosca ( )》之銘言:
: : 我兩個同學最後走研究路線
: : 經例如下:
: : 1. 台大醫科->台大電機所醫工組碩士->英國劍橋大學放射科博士
: : (劍橋大學真的有個部門叫radiology 想不到吧XD)
: : 這同學目前再找工作
: : 不知道最後會去哪
: : 2. 台大醫科->德國某大學碩士->柏林自由大學博士(領域好像是心理學方面的)
: : 這同學博士拿完後去英國作post-doc
: : 現在在美國 將來好像還會繼續流美國
: : 然後第二個同學更特別的經歷是 當初其實他有去考台大心理所
: : 結果口試的時候被考官狂洗臉+羞辱
: : 記恨至今
: : 他跟我說他這輩子絕對不會回台大教書XD
: : 不過結論就是 你想做研究 台灣是沒有工作機會的
: : 我第二個同學跟我說台大要徵一個教職缺
: : 居然幾百個國外博士來應徵
: : 你看台灣人才這麼多 結果大家都回不來XD
: : 所以你想做研究很好 但你未來應該會在歐洲美國日本新加坡工作 不太可能在台灣
我覺得想做研究來唸醫學系是個很好的選擇
念完後如果還沒忘記高中時的初衷與熱情
那麼多個MD的身份以現實情況來講 真的會比其他科系多很多優勢
再者醫學系念過的書 以知識量來講也不是讀假的
當純基礎研究者只能以欣賞科學的美的眼光來看待data時
MD或許會比較有sense能夠連結到疾病身上
但是也常有MD就是只有那張嘴
覺得自己是經過多年MD訓練 PhD會的他也應該瞬間學會...
我只能說 在國外實驗室內 最被瞧不起的就是MD
因為常常想法很多 但是卻操之過急不接受他人指導 實驗往往失敗..
但實驗能力強的MD就真的很恐怖
上面這段有點扯遠了
但目的其實只是想要呈現所謂 “唸醫學系做研究”會是個什麼樣子
當醫生也很好 只要真心不排斥這行業 待遇好也可以同時直接幫助到病人
這是做基礎研究的人常常羨慕醫生的一點
僅共大家&想念醫學系但不想當醫生想做研究的高中生們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4.153.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edstudent/M.1519974863.A.92B.html
※ 編輯: yujungc (184.153.3.2), 03/02/2018 15:23:24
而被預言能夠拿來做許多廣泛性的醫療應用
像是分化成哪些組織的細胞來治療各式各樣的疾病
但嚴格上來講 iPSC問世超過十年了 它有真的已經證實可以在人類身上治療什麼疾病嗎
就我所知 Parkinson方面或許有些進展 但目前有哪些真的是FDA approved的嗎?
但或許我們再給他個五年十年二十年 說不定iPS真的可以無害的應用到人類身上?
但也有可能到頭來發現iPS的實際應用根本是一場夢
所以 做研究這種事情 什麼短期長期貢獻 真的都很難說
※ 編輯: yujungc (184.153.3.2), 03/02/2018 18:02:04
但誠如我所說的 那種又會臨床又有研究能力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