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o
身在地震頻頻的臺灣,但「#規模」跟「#震度」卻傻傻分不清?
其實很簡單!#規模 指的是「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而 #震度,則是指「地表搖晃的程度」!但為什麼專家需要強調兩者不同呢?那是因為 #震度 的大小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並不是距離震央越近 #震度 就必然越大,而要理解這個現象,就得提到 #場址效應 了!
1985 年的墨西哥城大地震,便是 #場址效應 的知名案例!墨西哥城與台北一樣都是盆地,當年的地震規模雖高達8.0,但震央距離墨西哥城有400公里,且地震波傳到盆地外圍時也只有 4 級震度,卻仍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到底為什麼呢?
想更了解原因嗎?文內有「布丁」的 Q 彈演出,可以簡單的解釋 #場址效應唷!
______
※ 本文由 交通部氣象局 委託 ,泛科學企畫執行※
______
延伸閱讀:
地震規模越大,晃得越厲害?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30504
叫醒他的不是鬧鐘,是地震,還有讓預警系統更好的夢想——專訪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陳國昌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8811
走過 921 的傷痛後,臺灣的地震學研究往哪裡前進呢?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70364
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PanSci 泛科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可能性調查署 #盆地效應 住台北的人小心了!地震發生後,地牛會在盆地裡來回打滾? 如果害怕地震,房子又該怎麼挑才能住得安心呢? 特別感謝: 震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震事 施忠賢結構技師事務所...
台北盆地效應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結夏 安居】
很熱,我也覺得。五月至今的WFH期間,時常熱得只想躺著。5月13日全台停電那一天,台北盆地氣溫約33°C,我正躺在房間的磁磚上吹電扇納涼,無預警地想起曾經去過的炎熱地帶。
2014年十月旅行在緬甸,進入寺院和佛塔都規定要脫鞋。赤腳踏上光滑的各種材質的地面,深深感到千分之一火烤活蝦的痛苦,只能怨自己這雙腳皮不足以抵擋腳下的熱度。
佛塔周圍充滿著各式各樣躺著的人類和犬貓,村莊、公路旁也能見到各種躺姿。我揣想,大家或許暫時沒有其他地方要去,暫時沒有其他事情要做,既然這麼熱,不如就躺下吧。
過去我一直驕傲自詡為溫室效應下的優勢人類,連單車環島都在炎熱的八月完成,但今年也不得不臣服於那一座方形、會吐出26°C氣體的機器。
暑氣貼身,感覺有汗珠從毛孔探出,有時被直接被衣物吸收,有時和其他汗珠匯流成一條汗水小河,順著背脊下滑。如果有個小精靈可以把小河當作滑水道嬉戲,該有多溫馨才好。
才一腳踏進夏天,就已經是不遺餘力全速前進的盛暑了嗎?
居家辦公實在不好意思當薪水小偷(但確實有幾次線上會議是忍不住趴著或躺著參加的),得要警惕自己:不能輕易躺下。有時要從客廳的工作桌移到房間的工作桌,有時得要擦上防曬乳,坐在有風的陽台工作。我用上了全副身心體驗公寓裡的微氣候,發現總是有某個角落會比另一個角落涼一點。
有天晚上到富陽公園散步,臨時起意為自己舉行一場勇氣訓練,決定摸黑走進這座都市小森林。走了一段階梯,身體開始發出「喔!這不太對勁」的訊號,我停下腳步,打開手機的手電筒,查看腳邊是不是有小動物出沒。太擔心自己即將或已經踩死昆蟲蟻獸,便當機立斷中止了這場特訓(怕黑的那個我也偷偷鬆了口氣),改走路燈比較多、水泥化程度比較高的福州山公園。
非洲大蝸牛像雨落了一地,「結夏安居」從濕熱的地面冒了出來。
第一次見這個詞彙便覺得傾心不已。是誰的巧心,想出這麼美的漢字組合?少少的四個字充分包含了季節的溫度,季節的聲音,以及季節裡的生活感。
「結夏安居」也稱「雨安居」,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佛陀在世時,大多在印度恆河流域一代活動,仲夏蚊蟲蛇蟻繁盛,且有長達三個月左右的雨季,僧侶們出外托缽乞食,行腳在泥濘的土地上,容易踩到小生物和草木的新芽,僧衣也因為雨勢而折損。佛陀於是做出結界安居的決定——僧團在這段充滿雨水的期間裡也WFH,接受居士們供養的衣食,在結界的範圍裡聚居一處潛心修行。
我想像僧團在雨聲裡共學,禪坐經行、朗誦戒律、研修佛法、懺悔過失,我想像朗耀的誦經聲和雨聲難分難捨,分不清楚哪一個才是背景音。
兩千多年後的今日,我們熬過五月的乾旱,台北回到燠熱多雨的天氣。感覺著熱空氣籠罩,看著天空陰沈下來,我總是期待著趕快下雨。
我喜歡雨季,喜歡雨季哪裡都去不了的自由,喜歡雨落在大地的各種聲響,落在屋頂的、落在傘上的、落在樹葉上的、落在水窪裡的、落在柏油路面的。只要雨不成災,每一場雨幾乎都隱含著療癒感。
只是,過了立秋,夏天卻還賴著不走。科學家說,人類耐熱的演化速度趕不上自身所造成的全球升溫,夏天將年復一年加長,到21世紀中末,台灣夏季的長度將從130天增加到155至210天,直到失去冬天。
如果你也愛夏天,或者夏天對你來說很重要,那麼,我們將擁有漫漫長夏。
疫情為生活畫下結界,我也設法在這之中偷偷安居,靜心抄經,試著多和自己打一些交道,堅持一點點的自律,面對不斷發生的過錯和原子一般的進步。意外地在溽暑蒸人之際,感到陣陣清涼。
祝:安居。
(文:吳宜靜;繪圖:thejane BubbleJane in the Teahouse )
★ 線上閱讀全文:https://e-info.org.tw/node/232010
★ 每週環境副刊: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89/all
台北盆地效應 在 中國國民黨 KM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面對極端氣候 蔡政府做了什麼?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報告,表示人類的活動直接導致地球暖化的嚴重後果,全球均溫最快在2030年就會上升超過攝氏1.5度(1.5℃),比先前預測早10年到來!
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將強烈衝擊台灣的環境,目前地球目前平均升溫1度,但是台灣卻上升了1.4度,台北增溫更高達1.7度,台灣暖化速度超越世界平均。🔥🔥
⚠️一旦地球均溫上升兩度,澎湖可能沉沒、蘭陽平原可能不見,台北盆地、基隆河、淡水河沿岸、松山機場,甚至大直豪宅區都有危險!
這場危機並不遙遠,三個月前台灣才歷經百年大旱;最近連日大雨又導致南部多處淹水,短短不到幾個月,兩個極端天災接連發生,我們必須質疑,面對極端氣候,蔡英文政府到底有何作為?
👉面對乾旱,經濟部長王美花想到的方式是鑿井
👉面對豪雨成災,蔡英文總統卻只透過直播、臉書發文來「雲端勘災」
👉「前瞻水資源計畫」舉債2507億預算,至今仍無成效,降雨量少就缺水,降雨量大就淹水
👉一邊打著非核家園的旗號,卻一邊火力全開,能源轉型毫無進展
👉「能源和減碳辦公室」去年僅召開一次會議,近乎停擺
民進黨政府投注在治水、能源轉型、節能減碳等等政策上的經費,根本看不到半分成效,我們呼籲民進黨政府不要只用口水治國,應該正視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極大,必須以具體的行動與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嚴峻情勢,才能留給我們的下一代更好的生存環境!
台北盆地效應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可能性調查署 #盆地效應
住台北的人小心了!地震發生後,地牛會在盆地裡來回打滾?
如果害怕地震,房子又該怎麼挑才能住得安心呢?
特別感謝:
震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震事
施忠賢結構技師事務所
台北盆地效應 在 今年首震規模6.0 台北"盆地效應"搖很大|華視新聞20220103 的推薦與評價
今(3)日下午5點46分,台灣發生芮氏規模6.0地震,不少民眾都被嚇壞了!氣象局表示,這場淺層地震,深度只有19KM,因為菲律賓海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 ... ... <看更多>
台北盆地效應 在 巫師地理- #臺灣地理#臺北盆地#臺北都會區#場址效應... 的推薦與評價
臺灣地理#臺北盆地#臺北都會區#場址效應很巧合的是,臺北盆地正好具備所有場址效應發生的要點: 堅硬的岩盤(第三紀基盤) 鬆軟的土層(松山層) 西深 ... ... <看更多>
台北盆地效應 在 地震的盆地效應- 看板EarthScience 的推薦與評價
當地震震波傳入盆地內以後,鬆軟的盆地沉積層往往會使得地震波產生放大的效應,
此之謂「盆地效應」。
根據中研院王錦華博士的研究,關於地震波傳入盆地內會產生盆地效應的原因,
大約可歸納為三點:
一、盆地本身的地形,可比喻為一光學透鏡。光波射入透鏡會產生聚焦效應,
地震的震波也會在盆地內的某一點產生類似的聚焦效應,而在其他地方呈放散效應
。承受聚焦的效應的點會將震動加大,而在放散效應的點則可能抵銷部分震波強度。
二、地震震波從震源傳來,經過堅硬的基盤岩石傳到鬆散的盆地沉基層的整個過程中,
堅硬的基盤對於震波的應變能力較穩,受到地震影響而變形的可能性較低;而鬆散
的盆地沉積層則相反。
三、地震發生時,震波從盆地的下方或側方傳來,震波的波長與頻率不同時,對於盆地
沉積層造成的反應也不一樣。而盆地沉積層本身的厚薄程度,以及其組成物質是粗
粒的歷時還是細粒的泥沙,對於震波也會有不同的反應。
台灣的主要盆地有台北盆地、埔里盆地、台中盆地、泰源盆地,這些盆地由於兼具山林
之美與交通便利,士農工商皆宜,因此容易成為人口密集的聚落。但由於盆地的形成又
往往與板塊的擠壓應力有關,所以往往地震發生時,地質災害會更加嚴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25.15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