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對話法
生養第一個孩子的過程中,想必有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尤其是孩子雖然出生不久,卻已經開始會學大人的模樣,真是太神奇了!我微笑時跟著笑、我皺眉時跟著皺,我張開嘴發出聲音,孩子也跟著把嘴張得大大的,咿咿呀呀地發出聲音。就連現在想到當時孩子可愛的樣子,我的嘴角也會不自覺浮現笑容。
孩子之所以會模仿爸媽,是因為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會讓人只要看到對方的行動,就會產生彷彿自己也親自行動一樣的感覺,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那個行動。
不僅是行動,能感受別人的情感也是鏡像神經元的功勞。當看到別人感受某種情感時,會刺激我們的鏡像神經元,產生神經共鳴。
光是觀察別人的行動就會自然而然地跟著做,別人心中的情感就像自己的情感一樣有相同感受,人的身體和心靈真是神妙莫測。
「同理心」一詞源自「移情」的德文「einfuhlung」,這是由ein(移入)和fuhlung (情感)組成的合成詞,即「移入情感」的意思,像是將對方的情感移入到自己心中一樣,是一種心理現象。
確立移情概念的德國心理學家李蒲斯(Theodor Lipps)表示若想了解他人的心,只要以模仿對方的心態去努力就可以了,這就是「同理心」,同理心是我們與他人關係中,相互理解的最根本要素。
無論是性格乖僻的孩子、溫順的孩子,還是具攻擊型的孩子、迴避型的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對自己有「同理心」。無關年齡,不管是年幼的嬰兒、青少年,還是已經長大成人,只要是為人子女,最喜歡父母的反應也是「同理心」,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同理心」。
■ 同理心的對話很多人做不到
同理心出現在所有的育兒書中,但在現實生活中,最難做到的也是同理心。雖然肉眼看不到情感,但行動是會立即看到的,所以父母會先針對行動做出反應,也就因此很容易錯過表現同理心的時機。所以,我建議父母應該要培養自己的同理心。
如果你是一個眼睛看到孩子的行動就會立即反應的人,就訓練自己放慢反應的速度,先試著觀察孩子內心的感覺。即使剛開始會不太順利,但也不要放棄,堅持下去熟練後就會成為有能力產生同理心的人。
對於性格上很難與他人產生同理心,或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來說,更需要努力和練習,但是爸媽們不太喜歡練習,雖然都會推說很忙,不過實際上主要還是嫌麻煩和疲倦。
有的媽媽會抱怨孩子不練習鋼琴,實力沒有提升,繳的學費都浪費了;有人說學校體育課要考跳繩,帶孩子出去練習卻又懶得動,而責罵他們不認真。你是哪一種呢?
■ 依樣畫葫蘆的回聲對話法
小時候到鄉下爺爺家,我第一次聽到回聲,當時覺得很神奇又有點可怕,很奇幻的感覺,我一喊「呀呼!」圍繞在周圍的山就像輪唱一樣,同樣的「呀呼」此起彼落。
「回聲對話法」就是像回聲一樣模仿對話,而且是只要付出努力,相對效果最好的「同理心」對話法。只要照著孩子說的話說、跟著做出孩子說話時的表情就行。如果做不出同樣的表情也沒關係,抓到感覺就好了,就這麼簡單。
假設孩子說:「媽媽,電話的聲音太吵了!」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媽媽可以附和說:「媽媽的電話聲太吵了,很煩是吧?」
如果說「電話本來就比較大聲啊!」或是「哎喲,你怎麼那樣講?」就像是在責怪孩子,而非同理心的表現,接下來要再進行溝通會變得困難,希望孩子修正行為的期待也會更遠了。
正如前面多次強調過的,只有建立在共識、尊重和信賴基礎上的教導,才能讓孩子改正且不會受到傷害。
■ 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回聲對話的效果更大
回聲對話在一般情況下都可以進行,不過有人會覺得媽媽心情不好、孩子不聽話時用回聲對話法並不好,因為基本上不認同孩子說的話,自然就不想給予回應。但其實回聲對話效果最好的時機,就是在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時,例如生氣、悲傷、不開心、鬧彆扭等,這時候產生同理心的效果最大。
站在鏡子前,鏡子會原原本本反映出我的樣子,因為鏡子不會判斷,只會照本宣科,當然也無法改變我。就像鏡子不會讓醜陋的臉變漂亮一樣,媽媽只要照著聽到的回應,先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做任何判斷,就像照出真實面貌的鏡子一樣,模仿對方的話和表情的反應就是「鏡射」(mirroring)。
回聲對話法用在進入青春期的十幾歲青少年身上,也有顯著的效果。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別人的批評特別敏感,運用回聲對話法,沒有說教、判斷和斥責,純粹順著孩子說話的內容回應,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同理心,認為得到理解,心中就不會對媽媽產生抗拒感。
媽媽不加入自己的立場思考或曲解孩子的意思,對孩子來說有種可以繼續對話的安全感。而從媽媽的立場來看,附和的過程中可以確認自己聽清楚孩子表達的意思,進而減少誤會的產生。
■ 回聲對話法的種類
從基本的回聲對話法稍微做一些改變,就可以根據情況靈活地進行自然的對話。即使只是像「啊」、「喔」這樣的感嘆詞,隨著不同的語調,感覺也會完全不同。
下面列舉一些例子,根據不同情況,同一句話有不一樣的表現方式。若一時不知道如何變化,可以先從「喔,原來如此~」開始,不管孩子說什麼只要回說「喔,原來如此」或「原來是這樣啊」,孩子就能感覺被認同。
1. 「因為~所以覺得~」
說明:「因為媽媽的電話聲音太大,妨礙到你了,所以才覺得很煩啊。」
2. 「因為~好像讓你~」
說明:「因為媽媽聲音太大,好像讓你覺得很煩喔。」
3. 「看起來好像~」
說明:「夏英看起來好像很煩。」
4. 「看起來好像~,是嗎?」
說明:「夏英看起來好像很煩,是嗎?」
不過,回聲對話法因為相當簡單,所以還是會有副作用。例如腦子裡充滿了想法,孩子很認真地表達,媽媽卻好像「沒有靈魂」地一味回應「原來如此」、「原來是這樣啊」,會讓孩子覺得媽媽根本就漠不關心。千萬不要以為有回應就好,有心無心其實孩子都知道。
現在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將影響孩子的人格,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還有什麼比這更珍貴呢?以同理心的對話擁抱孩子的心靈,比給他昂貴的玩具、送他上名師補習班,或是在各種競賽中得到獎狀獎盃都要珍貴。現在你決定好在哪裡多用點心了嗎?
……
KEY POINT
◎ 與同理心形影不離的是「真誠」。任何再好的對話方式如何缺乏真誠,孩子很快就會知道那是「沒有靈魂的話」。
◎ 即使再忙再累,當孩子想跟你對話時,請看著他的眼睛,把耳朵和心都集中到孩子身上。做好這一點,將來後悔就會少很多。
.
本文摘自《#好爸媽的高效生氣法》
健康地表現怒氣,親子一起正向成長
作者:張成旭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要能做到上一篇摘文中,提到的「回應性」與「情感性」,這一篇摘文可做參考。
「同理」是我相當重視的技巧,也是一種態度—不管對方有什麼情緒,我都願意接納與傾聽,並且適當地回應。但要注意的是,同理並非認同,同理對方的情緒,並非認同對方的行為,這一點常被混淆。
能接納對方的情緒,才能真正說是關心對方,也才有可能扮演安全堡壘的角色。這方式特別適用在現在這個時機,親子雙方有情緒的時候,同理的使用,能讓雙方喘口氣。
祝願您,能優先同理自己,傾聽與接納自己的情緒!
可愛攻擊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海苔熊心理話
如果你和孩子約定好一件事情,可是他違反了,那麼要處罰他嗎?感覺現在許多的教養書都不鼓勵處罰,可是不處罰的話,他會記取教訓嗎?
.
如果你也有這個疑惑,那麼歡迎收聽今天的故事。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個故事叫做 #媽媽變成鴨 ,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個故事,也是鄧惠文 在這說 與女兒小巫愛麗聯手的作品,可愛好玩,又富有深意!
.
故事內容很簡單,大概是:小女孩覺得媽媽很煩,天天唸來唸去,不論是吃飯、上學或睡覺,她都在旁邊呱呱呱不停的嘮叨,於是想要和爸爸一起把媽媽變成鴨子,這樣就可以耳根子清靜了!沒想到,兩個人合力施法,還真的成功了,可是沒想到,卻是災難的開始⋯⋯
.
我覺得這個故事最有趣的地方是在談「攻擊性」。在我們的文化裡面,因為很重視和諧,所以如果有一點點的攻擊性、或者是講話當中可以感受到一些情緒,就會被大家勸導要冷靜,不過,一個無法接受自己具有攻擊性的大人,往往也無法接受小孩有攻擊性。
.
換句話說,當孩子使出「變鴨子」的魔法來對付媽媽的時候,其實也是隱喻著小孩成長到一定歲數的時候,會反抗、叛逆、甚至講出一些攻擊的話來傷害家人。這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只是在我們的文化底下,很容易壓抑孩子的脾氣,或者是跟他一起逃離、假裝若無其事、不重視孩子的情緒表達。可是,假裝沒事就真的沒事了嗎?
.
有些時候,讓孩子展現出他的脾氣,並且讓他意識到這個脾氣所帶來的後果,很可能也是一個重要的成長訓練。孩子可以藉由每一次的生氣,感覺到這個生氣對家人、朋友的影響,了解到如果不能駕馭自己的脾氣,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在阿德勒心理學裡面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承擔後果」,意思是說,當你跟孩子訂好一個約定之後,他卻不小心違反了,那你該做的事情就是「讓他自己去承擔後果」。舉例來說,倘若你家小孩跟你說,他就算熬夜滑手機,隔天早上還是起得來去上學。結果隔天他睡過頭了,你千萬不要載他去學校,藉由這種方式,讓他體驗到「遲到」的後果,要自己承擔。
.
講雖然是這樣講,但很多時候做大人的還是會有一些擔心,擔心孩子錯過上課的內容、擔心孩子就此開始在家裡面偷懶不去上課,所以最後還是會忍不住載小孩去學校⋯⋯可見得,放手是一門藝術。
.
在這故事的最後,作者也讓孩子體驗到「攻擊的後果」。媽媽從鴨子變回來以後,當遇到不想做的事情或者是不想回答的問題,超過自己的界線的時候,媽媽就會自動變成鴨子,呱呱呱。
.
這也讓小女孩意識到有件事情她必須自己負責、自己做。另外一方面,媽媽透過這次的「鴨子之旅」也意識到家裡面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她來插手,留出空間給丈夫跟孩子,他們反而才有機會自己成熟。
#第一次用唸繪本的方式唸故事
#海苔熊叔叔說故事
#這一集可以跟你家的小孩一起聽
https://reurl.cc/AgQ88e
可愛攻擊心理學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學生提早國中化,大學生普遍幼稚化;青春期世紀大擴展?】
現在空巢期,所以常常只剩下我和老公兩人吃晚餐,這陣子忙,有時我就懶得煮飯,前兩天就到附近一家叉燒飯吃便餐。
才點完餐坐下去未久,一大群汗臭青少年瞬間爆進,每一個男孩看起來體格健壯,都穿著一致的運動衫和運動褲,大約是一個來參賽的運動團隊。
每個人找到空位就立刻坐下,緊接著,像是被下了符咒一般,幾乎動作一致的都掏出手機,然後,每個人立馬開始盯著手機,不動如山,一整片靜默。
直到一個看起來也沒比他們大多少歲的年輕人(應該是教練)一個個走過去問他們要點什麼餐,才聽到他們每一個人難得的開口說話,報完自己想吃的餐點,立馬低頭。
只有一位同學主動站出來(大約是隊長)幫老師招呼記錄和傳遞餐點。
這一群跟我孩子年紀差不多的孩子讓我的母性立即湧出,覺得每一個小鮮肉真的都很有型、很帥、很可愛,
特別他們是運動隊員,比一般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鍛鍊體魄,所以身材線條都相當俐落緊實帥氣,整間餐廳立即滿溢著令人振奮的青春氣息。
就像觀察自己的孩子一般,我其實對於這個年紀群體的互動模式相當好奇,也很想知道,這些孩子在一起吃飯時大概都聊些什麼、彼此會不會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練練肖話,就此來推測一下自家孩子在學校大概的樣貌。
不過,從頭到尾,這整間充滿汗臭淋漓青春氣息的餐廳、這整間平均顏值瞬間提昇的視覺宴饗,卻只有畫面,沒有聲音,詭異出奇地安靜。
每個人都俯頭盯著自己的手機,幾乎沒有任何交談。偶而只在傳遞餐點時抬頭,或者要釐清自己餐點時才開金口,當然,除了大約是隊長的孩子,也沒半個人主動站起來幫忙取餐。
直到餐點來齊,我想,大概有些人會收起手機,和左鄰右舍同學說說笑吧?
就像遙遠的我的青春時代,中午吃飯時間一到,教室裡便自動一落落三五成群,嘰哩瓜啦,嘻嘻哈哈,天南地北,
從連續劇漫畫到偶像明星、從家事國事天下事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事,處處都是搶話刷存在感的三姑六婆;
你吃我的一口,我交換你的一道菜,吃飯時間,正是一整天在學校最沸騰的社交高潮。
然而物換星移、時空轉變,眼前這一大群在我想像中應該早就把整間餐廳都掀掉的青少年,卻是完全沒有任何互動,
有些孩子兀自對著手機傻笑,有些則對著手機兩隻大拇指激動緊張的拼命亂滑,偶而才空出手來扒一口飯。
看到這樣的景象,我真的驚呆,但是想想,平常在餐廳看到的景象不就是這樣嗎?
爸媽帶著甚至更小的孩子一起出來吃飯,就已經是全家人形同陌路、各自躲在自己的網路世界、毫無互動,
那麼,長到了青春期,和同學吃飯,這種沒有實際人際互動的模式,才是最可能發展的正常結果吧。
我問孩子,現在中午吃飯是不是也這樣?早就讀大學的孩子給我的答案讓我很驚訝,
他說,學校都有網路啊,他讀高中時,中午時間一到,有的追美劇、有的打電動,多數同學也早就是在自己手機裡各忙各的啊。
有個在大學任教的朋友就曾經跟我抱怨,她說,現在的大學生幾乎都不太懂人情世故,也不大會看老師的臉色,簡單的說,就是不會察言觀色。
有時她都已經明講,學生就是聽不懂,硬是傻傻踩她的雷。
就連網路禮貌也是讓她大搖其頭。寫個電郵來請求她幫忙,還要求她必須配合他們的條件與時間,整個自我大中心。
「以前的大學生像是已經打磨了六七成的石頭,雖然也還有點稜角,但是不算礙事,稍微提點就懂事了,但現在的大學生就是青春期繼續無限延長、未打磨也懶得被人打磨的孩子,我一定要說服自己用『服務業』的心態來從事教育工作,才不會憂鬱症發作!」
學校日時,孩子的老師也曾感嘆,現在的孩子真的是一年就一個世代,她認為最嚴重的問題是團隊合作、與人溝通的能力大幅退步,
只要是分組要做的報告或作業,常常出現溝通不良或衝突頻傳,而現在的孩子如果可以選擇,寧願自己來,普遍不喜歡和別人合作。
「最嚴重的問題不是不會溝通,而是根本沒有意願和動機跟別人合作。」
我就在想,從小到大就已經習慣只跟虛擬世界互動,怎能好好磨練察顏觀色的能力,更怎能進一步要求孩子磨練通達人情的技巧呢?
然而,常去小學演講的我卻常常聽老師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三四年級就已經提早進入青春期了,因為過早接觸複雜的網路世界,現在小學生的思想更早熟,
也因為網路社群的複雜互動模式,霸凌、排擠、網戀等現象也往下延伸,這讓中高年級的孩子也愈來愈難駕馭。
一位資深老師跟我說:「才小五,就情竇初開、亂交網友,爸媽也被蒙在鼓裡,這是過去我根本沒想過要處理的棘手問題」。
「現在的孩子對人際也很防衛,因為他們自己會建立各種私密社群,有的社群是專門攻擊某位同學,有的社群特別把一些同學排擠在外。
中高年級以後,孩子的網路社交比我們想像得複雜多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比較防衛、心思複雜,因為他們幾乎都參加過各自不同的私密社群,也會擔心自己會不會也成為別的社群的攻擊目標。」
「再加上青春期孩子都喜歡刷存在感,不少人喜歡貼炫耀文,讓自卑的孩子心理更痛苦。」
我記得幾年前會考完,我家小子之一就跟我說有一個孩子考上北一女,居然張貼自己的成績單圖檔到社群,這還不夠,更私訊給一些她認為是對手的同學下馬威,
孩子說,她的舉動真不知道刺傷了多少考不理想的同學。
看來,如今網路世界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
(((小學生提早國中化、高中化,大學生普遍幼稚化)))
這背後的意義是:因為網路世界、少子化等等各種因素,人類的青春期往下延伸、更往上延伸。
以前定義的青春期是12-18歲,現在,九歲的孩子就已出現青春期症頭,需要用青春期的教養方式來應對;
然而,少子化、接受過度保護的成長歷程,又讓青春期往上延展,太多孩子是二十多歲快三十歲了,都還像青春期孩子般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生活技能的磨練及通達人情世故。
有臉友跟我開玩笑:「中二病的發作整個大擴展!」真是意想不到的人類發展。
青春期不斷延長,我都在想,過去心理學家所劃分的生命各階段,會不會總有一天要改寫,
事實上,青春期一詞,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因為兒童期一結束,就等著擔負責任,隨著生理成熟,就得各自立業分家。
但是,青春期這一詞不僅在近代出現了,而且在網路時代,會不會延長成人類生命歷程中最長的一段?
隨著青春期不斷延長,父母的責任更重了,要學的新功課也更多更繁雜了。這也無怪乎最近英國有一個研究,結論是:
「未婚無子女的女性最快樂也最長壽!」
這個結論是否也就呼應了青春期大擴展的新現象,因此讓爸媽痛苦指數不僅增加,受苦年限更不斷延長。
要學的教養技巧愈來愈新,親子功課愈來愈多。
爸媽們,大家都辛苦了啊。
【延伸閱讀推薦】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你那愈來愈陌生的孩子,該怎麼溝通?》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165?loc=P_br_r0vq68ygz_D_2aabd0_B_1
【英國報導在此】
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711210?fbclid=IwAR1k533qQ4pVxyVIBdp2Ro4QZnwor3TWXShwGT8kflov5-FZQ5OWj4Nlm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