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歷史課綱引發的討論,為什麼會讓正反雙方都如此在意?為什麼我們需要一段時間重新修改歷史課本?其實這都跟我們看待歷史的態度轉變,使得過去許多有「定論」的事件與人物都需要重新從不同角度來被認識。以前為了時代性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甚至是殖民主義以及去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而將某些歷史事件與人物做出符合意識形態的定位。這中間可能存在著政治權力的控制、學術精英態度的詮釋以及討好輿論的主流觀點。人們喜歡英雄與悲劇故事的心態始終如一,對於善惡二分的態度也是主流的價值。如此一來,歷史中那些事件與人物複雜且難以定位的部分就很難獲得多數民眾的青睞,因為這樣的歷史不好理解,也沒有戲劇性可言。不過,透過多元的資料,配合著意識到敘述者、分析者意識形態來面對這些複雜的歷史,應該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與愛好者的使命。講述大眾喜愛的故事很容易獲得關注與資源,但是說一個不討人喜歡、不戲劇化也不太吸引人的故事,可能才是我們重新認識歷史的方式。
——————————
邱韻芳在芭樂人類學共筆部落格中寫道,她在觀賞《賽德克・巴萊》之後與學生在課堂上有所討論,而「那一門課的五個研究生裡,三個是賽德克族,但其中一個是清流莫那・魯道的Tkdaya後裔,一個是祖先未參加霧社事件之中原部落的Tkdaya,一個是平靜部落的Toda,……但其中Toda的那位同學在我們的討論中幾乎總是沈默的。」這裡所稱的沉默,自然是來自霧社事件期間,曾以「味方蕃」的身份協助日軍的道澤群後裔所背負的眼光。
邱韻芳所提到的問題確實曾經引起族人的關切。據擔任該片歷史與文化總顧問的郭明正(Dakis Pawan,本人為霧社事件的遺族)所言,早在電影開拍之前,他應邀擔任翻譯而首度閱讀劇本時,便曾向導演就劇情有所反應,於是而有《真相・巴萊》書中所述,魏德聖至埔里與賽德克三語族人面晤之事。郭明正歸納當日族人的關切要點,在於「族群關係的詮釋以及是否符合史實」兩方面:德克達亞人與道澤人交惡與衝突的緣由,是否應於片中有所交待?而在「霧社事件」中,道澤人與托洛庫人的角色或立場為何?能於影片中呈現嗎?此外,瓦旦・吉洛牧師特別提問:「劇終本族的德克達亞人走過『祖靈橋』,不知道我們道澤人是否也一樣行過『祖靈橋』?」
道澤群和德克達亞群長久以來的關係究竟如何,本身似乎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賽德克人彼此之間意見也未見相同。例如郭明正提到,「若依賽德克族姻親之間的關係,莫那・魯道可說是〔鐵木・瓦力斯所屬的道澤群〕奇萊家族的女婿」,這也牽涉到「莫那・魯道起事前是否曾遊說道澤群及托洛庫群共襄盛舉」此一連清流部落遺老都沒有共識的問題。
郭明正認為道澤人的行為不應使他們背上「親日」的惡名,而且正是因為他們將「答應人家的事……做到底」,所以這些道澤人之為Seediq bale根本無庸置疑。此外他也相應的認為,「若以土布亞灣溪之役的結果,來指稱我起義六部落族人『殺害』道澤群屯巴拉部落的頭目鐵木・瓦力斯,我們認為有失公平,且會扭曲歷史的真相。」他認為這一切悲劇都應當歸咎於日本人一向以來「以蕃制蕃」的策略,爭論族人之間誰是誰非,只是「模糊了殖民統治者對我台灣原住民族一貫的殘暴行徑」。
雖然郭明正一人並不能代表其他的賽德克人,但顯然他對於「史實」的概念並不是那麼素樸。他所謂的「史實」超出單純的事實追尋(facts finding),而進入到歷史詮釋(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的範疇,用今天的流行語來說,就是他清楚知道詮釋本身便是史實的一部分。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3480?fbclid=IwAR3dA98NY360IKUfdcSVMEkaEewaMEOI1Pjv72QeIxen4Dg_JEYTCgwBqoo
同時也有6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一集 日本神社在台灣 ~高金素梅2021.08.26 這幾年,有一些地方推動重建日據時代的神社,為什麼要重建?他們說,重建神社是為了台日友好。 「神社」在這些人腦海中的歷史座標意義是什麼?是類似「二二八紀念碑」?還是像「中正紀念堂」? 今天,在新城神社前,我來為大家上...
去殖民主義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物返還」是近年來許多國家博物館面臨的重大挑戰。
希臘帕德嫩神廟內的埃爾金石雕,自 1801 年被帶到英國之後,就一直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但是自 1980 年以來,希臘民間與政界也不斷要求英國能將這批國寶送回原地。
雖然大英博物館館方向來已讀不回希臘的訊息,但根據一份 2014 年的民調結果,英國民間只有 23% 比例支持石雕留在英國,你的看法是?
──────────────────
關鍵字專題 #AboutFashion💃:☞ http://bit.ly/lun-si-kiann
海獅說 來和你聊時尚:
關乎時尚 ── 一趟關於品味與設計的歷史巡迴之旅
▎📅日期:01/17(五)19:30 - 21:30
▎🌍地點:Mica雲母(台北市大安區浦城街19號2F)
▎活動資訊與報名連結:http://bit.ly/2Zo7m4E
去殖民主義 在 Weltschmerz by Tzara L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Google Map竟有立法院內實景!
話說,這次公民運動背後所代表的新民主化運動觀,新世代正義價值觀,新去殖民主義觀與新傳媒與群眾運動間的互動研究等,可讓全世界許多國家眼睛為之一亮,各大知名報章媒體、電視台紛紛派員到台作深入訪談。不誇張,若比照阿拉伯之春後續的研究盛況,台灣本次公民運動,少說,未來三年,國際間會至少會出現一千篇相關研究論文。
去殖民主義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一集
日本神社在台灣
~高金素梅2021.08.26
這幾年,有一些地方推動重建日據時代的神社,為什麼要重建?他們說,重建神社是為了台日友好。
「神社」在這些人腦海中的歷史座標意義是什麼?是類似「二二八紀念碑」?還是像「中正紀念堂」?
今天,在新城神社前,我來為大家上一堂『神社』的課。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展開全面侵華戰爭。
1938年4月1日,日本政府頒布『國家總動員法』,動員所有人力、物力、財力與設施去支援侵略戰爭,動員範圍是『日本、朝鮮、台灣、厙頁島』。
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提出『大東亞新秩序』,擴大侵略東南亞與大洋洲的圖謀已顯現。
1939年2月9日,日本政府成立「國民精神總動員委員會」,精神總動員範圍同樣是『日本、朝鮮、台灣、庫頁島』,要這些地區的人民「效忠天皇、膜拜神社,凝聚對戰爭的支持,挺身接受戰爭動員」。那時的規定,膜拜神社同時還要朝日本皇宮的方向遙拜天皇,天皇是神,神社是護國神社。而護『國』神社的『國』,就是發動侵略戰爭的那個軍國主義的日本國。
1940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發動全面亞洲大洋洲侵略戰爭。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天皇公開宣布『天皇是人,不是神』。
這幾個歷史事實清楚的顯示,「神社」是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工具之一,是推動殖民地人民「皇民化」的一環,是凝聚對戰爭支持的「洗腦手段」。
「重建神社」無關台日友好,「重建神社」是一種推動皇民化意識的表態,是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一種現象,是一場跨時空的荒謬劇。
我們要如何看待歷史?1972年中日斷交,內政部下令清除日本殖民遺址;民進黨執政,重建日本殖民遺址 神社。國民黨的清除遺址與民進黨的重建遺址,考量的都是政治目的,這都模糊了人民對歷史真相的了解。
台灣的執政者常說「讓世界看見台灣」,但「重建神社」卻是讓世界看到台灣復辟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工具,這種能見度不要也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NQnbTWK6LE/hqdefault.jpg)
去殖民主義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在斯卡羅開播之後……》
迷失在官方史觀中的細膩史詩
~高金素梅2021.8.18
在獅子擁有牠們自己的歷史學家之前,狩獵史歌頌的永遠只是獵人!
八月十四號,公共電視舉行了電視影集「斯卡羅」的全球發布記者會。主持人開場的時候說:這部戲劇呈現的是,1867年羅妹號事件之後,多元族群的交會和共生共存;南岬之盟的和平盟約,讓台灣再一次登上國際的舞台。
公共電視董事長陳郁秀,強調這部史詩旗艦計畫的大河劇,透過戲劇的張力,重現了當年的場景和社會氛圍。她希望年輕人能透過「斯卡羅」看到過去,展望未來,創造未來,讓國際看到台灣,得到國際支持。
這是這次全球記者會中,台灣官方的想法和立場。他們把這部戲劇當成歷史的典範來介紹,好像這部戲劇就是真正的歷史。
但是,當有人提出歷史質疑的時候,一些文創工作者卻說:「創作並不需要對歷史負責。」這種「官方當正史,戲劇是創作」的說法,聽起來好像自成一種政治美學,但是光憑這種自相矛盾的宣傳話術,就能不顧史實、編造一套官方史觀嗎?
南岬之盟,真有這麼神聖重要嗎?官方說這個和約,讓國際看見了台灣,但當時台灣原住民族還沒有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斯卡羅戲裡的那個李仙得,來自美國,剛打完內戰。美國人是怎麼對付和那些和他們簽訂和平盟約的美洲原住民族呢?
美國鎮壓原住民族的歷史就是:能鎮壓就鎮壓,不能鎮壓,就暫時簽和約拖過去,等到時機成熟了,就撕毀所有簽過的條約。
所以,從反對帝國主義殖民的史觀來看,南岬之盟並沒有什麼偉大之處,簽下那個和約之後的李仙得,得到了在東台灣行動的自由。李仙得後來把他在台灣東部勘查的報告和地圖,交給了日本政府,日本政府重金聘請他,成為天皇遠征台灣計畫的顧問。為了要強調你想登上的國際舞台,讓世界看到台灣,就能無視原住民族簽了和約之後,所付出的重大犧牲代價?這樣的歷史觀點,就是文化部長李永得所說的「一種歷史解釋」嗎?從斯卡羅影集耗費兩億元拍攝製作,官方全力支持的角度看來,李永得部長口中的歷史解釋權,是非常昂貴的。原住民族如果沒有官方的支持和財源,自己的故事只能說給自己聽!
族人朋友們,別管有沒有人聽見,別管有沒有資源,就讓我們發出獅子般的歷史吼聲,撕開官方史觀的缺口,還我原住民族的歷史本色!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D5xotxpywk/hqdefault.jpg)
去殖民主義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對抗疫情,民進黨你誠實了嗎?》
~高金素梅2021.07.16
「正直是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親綠的媒體用這句話用得大義凜然,再加上媒體還註明:這句話,出自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謬的一本小說《瘟疫》,這樣一來,好像這個金句的「政治正確」含金量就更高了,好像只要說出這句話的人,就成了正直的代言人,他批判的所有人就都成了不正直的惡棍。
這句有關「正直」的金句,真的是卡謬的小說中的原意嗎?
在疫情爆發,分流上班,不得不深居簡出的這段日子裡,我重讀了卡謬的《瘟疫》。現在看到有媒體將這一部深刻的著作,消費到只剩下一句政治金句,來為民進黨防疫不力找藉口,搶功勞充英雄,我真的覺得這完全違反了卡謬這部創作的根本精神,這部小說裡所有的情節,從來不是在歌頌政府如何優秀地防疫,而是疫區的人民在政府不聞不問後,如何抗疫自救的過程。這部小說裡從來沒有提到疫區的人民氣質有多好,反而描寫了疫區人民不斷和疫情搏鬥的失敗和堅持。這部小說民進黨應該要邊讀邊反省自己的防疫過錯才是,拿來自我膨脹和吹噓,是對卡謬最嚴重的汙衊!
阿爾貝‧卡謬是法國人,在二戰時期,投入了法國反納粹的抵抗運動,是新聞記者、作家和哲學家,1957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瘟疫》這部小說是他在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一個海邊城市奧蘭構思創作的,這部小說在1947年出版。這本書裡所說的瘟疫就是鼠疫,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里厄的醫生。那個金句的情節發生在小說第二部的最後,當里厄醫生和防疫衛生志願隊的秘書塔魯去飯店和記者朗貝爾見面的時候。那個金句中被說成是「正直」的字眼,其實依照法文的原意,主要指的是「誠實」的意思。這句話是里厄醫生在回答記者朗貝爾的詢問時,說出來的一句話。記者朗貝爾其實對於防疫衛生志願隊這個主意並不欣賞,他認為這是在搞英雄主義,但里厄醫生回答他說:「我也有必要告訴您,這一切並不存在英雄主義。這只是誠實問題。這個概念可能會引人發笑,但是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只能是誠實。」 記者朗貝爾問里厄醫生,你說的誠實是甚麼意思,醫生回答說:「就是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
對抗疫情,民進黨你誠實了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xMpnSPfOY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