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團上架🌾
樟之細路-鳴鳳古道‧蓬萊護魚生態步道一日遊
【詳細行程】https://www.ecotourtaiwan.com/raknusselutrail/
【出團日期】110年10月22日(週五)
【行程特色】 『綠色旅遊』『綠建築之旅』
1.客庄歇後語說:崎又陡,錢又少,挑茶到獅潭,汗水流多少。肩挑重擔爬陡坡,回鳴鳳,看到膝頭出目汁。道出客家人在此生活的艱辛樣貌,一人一根扁擔,一腳一步構築出屬於台灣人歷史記憶的樟之細路。
2.地質特殊的蓬萊溪,溪中錯落而致的奇岩就是人們口中的月球石,讓生態步道更顯得奇趣,群游嬉戲的苦花魚,無憂無慮的遨遊,變成一道悠然輕鬆的水中畫,緩慢地探訪 #蓬萊自然生態園區,感受自然悠哉的氛圍,享受山林野溪之美。
#樟之細路:#鳴鳳古道
樟:原住民語raknus,細路:客語selu,簡單的說樟之細路是一條曾經充滿樟樹的山徑,代表客家先民進入原住民居住的森林,進行砍伐樟樹與提煉樟腦的百年冒險歷史。目前透過修復好的樟之細路全長約為220公里,北起桃園龍潭,南達台中東勢,主要分布在台三線兩側的丘陵山區,有些「細路」經過道路規劃重整後變成馬路,所以分為三種型態:古道步道、農路小徑與公路,但透過耆老與地圖整理出如魚骨網絡般的產業之路,令人驚嘆這條樟之細路的美與文化,讚嘆客家先民的毅力與努力,#路跟路之間串聯起山與山之間的美景,還有純樸可愛的庄頭,堆疊出帶有樟樹香氣的百年古道。
#疫情期間不想去人太多的地方
#又想走走路流流汗
#還想要吃點在地特產與風味
#樟之細路的鳴鳳古道真美麗
其他精彩的一日遊 👇
穿閱東北角岬灣‧蜻蜓石食農旅行一日遊
詳細行程:https://www.ecotourtaiwan.com/stonbo/
愛上玉峰‧與自然土地共好之約一日遊
詳細行程:https://www.ecotourtaiwan.com/yufeng/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
「原住民 分布 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原森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侯友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國家人權博物館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 的貼文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從原住民族分布圖談起in 2023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國小社會國小社會臺灣原住民的族群分佈 - YouTube 的評價
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EP62是旅行熱炒店進入南亞地區的第一集(如果不算EP50裡面提到伊本.巴圖塔在印度、斯里蘭卡與馬爾地夫之間的無限輪迴的話)。身為一個沒去過、對南亞史地也不太熟的人,對於僧伽羅(Sinhalese)與泰米爾(Tamils)各自的歷史脈絡,以及今日在斯里蘭卡的分布也非常好奇,於是整理了一些數據和重要資訊跟大家分享。
1️⃣ 僧伽羅人來到斯里蘭卡的時間,比泰米爾人稍微早一些,他們的文化根源和今天印度北部(如印地語/烏爾都語、旁遮普語、尼泊爾語、孟加拉與等)相似,其語言都可以追溯到普拉克里特諸語(Prakrit languages),再往上則能回溯到吠陀梵語(Vedic Sanskrit,較古老形式的梵語)。傳說公元前6世紀,這群人在一位王子維闍耶(Vijaya)帶領下移居斯里蘭卡,與當地原住民通婚而形成今天的僧伽羅人。
2️⃣ 至於泰米爾人,其實來到斯里蘭卡的時間也不算太晚,畢竟和印度南部今天的「泰米爾納德邦」不過一海之隔,相傳在西元前2世紀就來到斯里蘭卡,後來建立的朱羅王朝更統治北部幾個世紀之久,這個王朝的後裔就是今日的斯里蘭卡泰米爾人。(值得一提的是:斯里蘭卡的人口統計會把「斯里蘭卡泰米爾人」和「印度泰米爾人」分開,後者專指19世紀之後英國殖民下移居的泰米爾人。)
3️⃣ 這兩種人不但宗教不同(上座部佛教、印度教),語言更是分屬兩個完全沒有關聯的語系(印歐語系、達羅毗荼語系),在斯里蘭卡的分佈也也是涇渭分明——大多數的行政區內,不是僧伽羅人佔超過70%就是泰米爾人超過70%。硬要說有什麼同源之處的話,大概是他們的文字都是屬於婆羅米系文字(Brahmi Script) 吧!
4️⃣ 最後補充一個小知識:印度和斯里蘭卡之間有一條沙洲稱為羅摩橋(Rama's Bridge),每次看地圖都讓我很好奇,到底人有沒有辦法不搭船直接走過去呢?一查之下發現,原來在西元15世紀之前,這條沙洲是完全露出水面的狀態,所以當時的人是真的可以步行到斯里蘭卡的!這條連結說明了斯里蘭卡與次大陸曾經是如此神聖不可分割(誤),也使得海峽兩邊都有泰米爾人居住的歷史更加合理。
註:資料來源為斯里蘭卡官方公布2012年人口統計。
勘誤:經熱心聽眾提醒,「safari」中文正確翻譯應為「獵遊」,我在本集的文宣中誤以「莽原」一詞指稱,特此更正 😅
加碼推薦:收聽友台節目,不同角度認識斯里蘭卡——
- 行旅調調 Xinglustyle EP17 斯里蘭卡種族與內戰|半山腰住進泰米爾陌生人的家
- 耳朵旅行社 S2/E34 誌華:在斯里蘭卡交換笑容
【EP62 莽原旅遊首選之地,僧伽羅與泰米爾的百年糾葛:在斯里蘭卡與野生動物的第一線接觸 ft. 用工作探索世界的旅人 Malina】
🔈 收聽節目:
Spotify Apple Google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各大播放平台搜尋「旅行熱炒店」或至官網
#南亞 #斯里蘭卡 #次大陸 #印度洋 #海島 #英國殖民 #錫蘭 #莽原 #大象 #野生動物 #佛教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阿拉斯加 #美國
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侯友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市民朋友請注意⚠️
#新北市 7/13新增本土病例為15例,其中新莊區4例、蘆洲區4例為最多。截至7/12為止,新北市居家隔離人數為1,026人(其中116人本日可解除隔離)。
🔴 本日最新防疫會議重點及工作進度:
1⃣️ 截至7/12,總篩檢量185,057人,陽性率0.7%(7/11陽性率0.7%)。
2️⃣ 本日確診者個案中,居家隔離中篩檢確診者3人,其中2人解隔前確診。與台北市相關有5人,包含北農2人、公司1人、家戶1人、其他1人。感染源占比中,家戶感染占46%、職場感染占40%、感染源釐清中占7%、其他1人,目前持續追查中。
3⃣️ 本日確診個案接觸者共匡列67人,居家隔離37人,已完成快篩3人、PCR檢測23人,1人為陽性,其餘22人皆為陰性,其餘採檢及檢驗中。同時,也向個案相關縣市通報,確切掌握足跡與動向,目前跨縣市通報台北市5案、桃園市2案、基隆市1案。
4⃣️ 針對裕益汽車泰山服務廠2名員工確診,目前市府已於7/12(一)起安排裕益68人及順益43人全數進行篩檢。7/13(二)至7/14(三)同廠區裕益及順益暫停營業,7/15(四)復業時,相關人員須持PCR陰性證明才能進入,請營業場所積極配合疫調匡列。
5️⃣ 7/13(二)後防疫規範適度放寬:
🔺新北市風景區微解封因應作為
✔️市級風景區降載開放:十分瀑布園區、碧潭風景特定區、瑞芳風景特定區(九份、猴硐),烏來風景區不開放。
✔️景區因應措施:人數上限為原容留量之40%、公有停車場40%停車量為上限。假日開設「人潮儀表板」,監控人車流,啟動預警分流措施。
🔺新北市步道微解封因應作為
✔️部分登山步道先開放:新店直潭山步道、三峽白雞山步道、坪林胡桶古道、雙溪-貢寮楊廷理古道、平溪菁桐古道、石碇-平溪伏獅山步道、深坑大崎嶺步道、淡水三空泉登山步道、三芝二坪頂登山步道。
✔️登山步道入口處實施實聯制,請市民朋友配合掃描QRcode登記,周遭停車場停車數達40%,便啟動車流管制,涼亭設施持續關閉中。
⚠️提醒民眾,戶外仍須佩戴口罩,仍不開放內用和試吃 ,也禁止脫口罩飲食,邊走邊吃。各地將視人流狀況,該關閉就關閉。
🔺藝文場館微為解封因應作為
✔️持續關閉:圖書館(含總管及分館105處)、博物館及藝文園區室內空間、藝文中心(受理表演團體無觀眾之排練、直播演出之申請)
✔️局部開放:博物館及藝文園區戶外空間(遊具、遊戲區不開放)
✔️參觀守則:佩戴口罩、社交距離、人流管控
6️⃣新北市莫德納疫苗接種:
🔺第二階段67歲以上、原住民57歲以上長者,截至7/13(二)中午,預約數61,107人、已完成接種59,511人,接種率達97%,今(13)日下午會持續進行施打。
🔺第三階段65歲以上、原住民55歲以上長者,截至7/13(二)中午,預約量為98,250人、剩餘數13,649,預約率達87.8%。今(13)日下午5點前皆可預約,並於7/14(三)、7/15(四)依照順序開始接種。
7️⃣#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 #防疫基金 捐贈已超過4億9,041萬7,742元,目前防疫基金主要運用於 #慰助染疫市民、#支持防疫人員、#支援防疫工作 及 #協助弱勢家庭與族群四大面向,感謝各界善心人士與企業的加入,每一分錢將用於防疫需求上。
💡 新北市社區篩檢站及篩檢醫院最新資訊:https://reurl.cc/9rpA0v
💡 新北市熱區範圍及熱區防疫中心最新資訊:https://reurl.cc/pgMbol
💡#新北市檢疫隔離關懷中心協助居家檢疫和隔離者滿足生活需求
- 服務時間:每日上午7時至23時
- 專線:(02)8953-5599分機1520
💡 新北市「篩檢站位置、熱區分布、防疫中心」最新資訊
- #新北災訊E點通 網站:https://e.tpf.gov.tw/
#新北市第三級警戒準則 #行動治理 #侯友宜
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介紹
訪問作者: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內容簡介: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向,包括完整的故事分類,進一步看見撒奇萊雅族最深層的生命史。此外,對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等民族誌紀錄,以及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與族人而舉行的火神祭,皆有第一手的口傳採訪、踏查與記載,是了解撒奇萊雅族必備參考典籍。
本書特色:
1.台灣原住民十六族當中,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正名的第十三個原住民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的撒奇萊雅族,十九世紀末期因受漢人壓迫發生加禮宛反抗事件,事件後族人逃逸融入阿美族之中,因此在日人後來的舊慣調查中無法被明顯辨識。80年代後,族人開始重新建立撒奇萊雅族口傳相關歷史與文化,終於在2007年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其中一族。本書即正名後的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之實地口傳調查。
2.2006年部落舉辦首次火神祭(Palamal),此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古穆夫婦,古穆頭目被後人尊為「火神」。除了一年四季的農漁祭儀──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之外,火神祭已成為撒奇萊雅族近代非常重要的祖靈祭典之一,也是造訪其部落不可錯失的原鄉深度旅遊,本書有極為詳盡的口傳與民族誌紀錄。
3.神人與巨人(阿里嘎該)傳說是花蓮地區非常重要的妖怪傳說,除了阿美族有相關傳說,撒奇萊雅族也廣為流傳族內的版本,神話與傳說反映的是一族原始心理與文化內涵的重要資產,本書採實地田野調查口傳文學,與文獻紀錄互相參照,是閱讀撒奇萊雅族文化不可缺的用典。
作者介紹: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南投縣信義鄉人,省立屏東師專史地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族籍: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族名:達西烏拉彎.畢馬。曾任南投縣政府國語指導員、常民文化通訊輪值主編、原舞者布農樂舞顧問、南投縣史館諮詢委員、南投縣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現任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顧問、《台灣源流》雜誌編輯、理事。學術研究包括台灣原住民文化、中國民俗學、中國民間宗教及其神話與傳說、中國佛寺歷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等。出版有【台灣原住民傳說】《布農族神話與傳說》(晨星文化)等十冊、《眾裡尋她:南投縣鄒族口傳文學與歷史》(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灣書房)、《圖解台灣十二生肖誌》(晨星)等。2015年獲南投玉山文學貢獻獎。
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從原住民族分布圖談起in 2023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全文請見:葉高華,〈從原住民族分布圖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7卷4期(2016年9月),頁19-26。 這篇文章刊出的三張山地原住民部落分布圖,在此公開大圖,任何 ... ... <看更多>
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國小社會國小社會臺灣原住民的族群分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Learn more. Switch camera. ... <看更多>
原住民 分布 圖 在 國家人權博物館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 的貼文 的推薦與評價
還縱容原民會搶奪弱勢閩客農土地給爬上台灣原住民的南島民族抽籤分贓土地! 目前台灣還有一個族群正受威權時代惡法的迫害!不幸出生在55個原鄉的閩南客家人受政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