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權作為文化集體權/許育典(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裁判時報第110期
釋字第803號解釋針對槍砲條例與野生動物保育法,處罰原住民持有獵槍打獵之規定是否違憲做出解釋,並啟發對原住民族狩獵文化究竟屬於個人權利或是族群集體文化權之討論。許育典教授在本文中,以加拿大司法判決為例,深入淺出剖析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特殊性,肯認保障原住民族集體權之重要,並提出憲法增修條文作為將狩獵文化權作為原住民族文化集體權之依據。
✏關鍵詞:釋字第803號解釋、原住民族文化權、狩獵文化權、文化集體權、比例原則
✏摘要:
聲請人王○祿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下稱「槍砲條例」)等罪案件,認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103年度原上訴字第17號刑事判決,所適用之槍砲條例第20條第1項有關自製之獵槍部分規定、依同條第3項規定授權訂定之槍砲彈藥刀械許可及管理辦法第2條第3款規定與野生動物保育法(下稱「野保法」)第21條之1第1項規定、第2項前段規定、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下稱「原住民族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第4條第3項規定及同條第4項第4款規定等,有關:壹、原住民持有供作生活工具用之槍枝,限於「自製之獵槍」始有免除刑罰規定之適用;貳、系爭規定三至六限制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權,有違反憲法第15條生存權、第22條保障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權、第23條比例原則、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1項、第12項前段肯定多元文化存在價值並促進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發展之意旨。另系爭規定二將自製獵槍定義為「原住民傳統習慣專供獵捕維生之生活工具」、「其結構、性能須逐次由槍口裝填黑色火藥於槍管內,以打擊底火或他法引爆,將填充物射出」等情,增加法律所無的限制,已逾越法律的授權,有牴觸憲法的疑義等語,向司法院聲請解釋憲法。
✏試讀
🟧個人權利或集體權利的爭點
原住民從事狩獵活動的文化權利,究竟是個人權利?還是集體權利?
當然,在這裡我們有必要釐清一個問題,究竟能不能從個人權利出發,藉由體系解釋的方式,讓現有的規範完全實現原住民族的保障,並確保每個人民都能達到最大可能的自我實現?如果有這種可能,那麼,只要透過憲法解釋,讓傳統基本權將原住民族的保障納入即可,而無須採用集體權的模式。對於此一問題,我們可參考加拿大最高法院的判決案例:奇爾科廷族對不列巔哥倫比亞省(Tsilhqot’in Nation v. British Columbia)。奇爾科廷族自稱是「河流的民族」(People of river),長期世居在加拿大威廉湖及其週邊流域,並以傳統的漁獵、伐木為生。他們並不完全定居在一塊土地上,而是根據季節、漁群,而進行一種巡迴、半遊牧的生活。在加拿大被英、法二國殖民後,其居民曾多次與政府爆發流血衝突,自1983年起,加拿大政府畫出一部分土地作為原住民保留區,使該民族居民可於保留區內營其傳統生活,但由於漁獵生活需要廣大土地,且捕獵活動常可能越界,奇爾科廷族仍常和當地省政府產生衝突。2012至2013年間,省政府與該民族對簿公堂,並要求法院判決當地原住民不得越過其保留區邊界、或進入邊緣區域的公、私有土地內進行經濟活動,只能在其「定居範圍內」進行。而原住民則主張自己應就其傳統的活動區域,有完全漁獵、伐木、或其他土地利用的權利。2013年11月,該省的上訴法院判決,奇爾科廷族可以擴大其漁獵範圍,無需地主或政府的同意,但仍然要求原住民「具體、清楚的將區域邊界定下」。該族人民認為,上訴法院的判決忽視了他們傳統文化的特殊性,企圖以歐美文化對所有權的概念,規範他們的傳統生活。因此,他們繼續上訴最高法院,而加拿大最高法院則判決:「奇爾科廷族人就其傳統生活領域,享有土地的『占有權』及『使用權』,而不受限於其『定居』的土地、或因此必須明確的畫分其生活區域」。在這個判決中,我們可以注意幾個特殊之處:
(一)加拿大最高法院的判決,並非針對「所有權」而是「占有(occupation)權」。由於原住民的文化差異性,當地原住民並不打算取得所有權,而獨占週邊的廣大土地。他們想要得到的結果是「無論誰擁有這塊土地,我們都能在這個區域內經營傳統生活」。因此,他們得到的權利並非排他的、將其他人驅趕出該地的權利。相對的,他們所要求的,是傳統文化、生活模式被尊重的權利。也就是說,開發案並非被完全排除,但必須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和原住民討論後進行。
(二)此一判決並非將土地判給「一人」或「幾人」,而是給予全族人自治、自決土地利用方式的原住民集體性的權利。在這裡,訴訟的當事人是一個原住民族,而其所得的成果,只能也必須由全族討論、全族共享。
從此一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傳統基本權的不足。原住民在這種情形下,單一的個人在一二代人權的體系下,因為並沒有具體、明確的基本權受到侵害(該族人只有在一小塊保留區域內有土地的所有權),因此不具當事人適格。而其所追求的,過傳統生活的「權利」,也無法由傳統的基本權賦予,因為這種權利,只有在整個民族能共同享有自治自決的生活時,他們所爭取的內容才得以實現。在此,我們可以看出,透過社群共有的「集體權利」,而讓一群人能主張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並得以成為訴訟的主體,此一理念具有實益。而應用在原住民族社群,意即他們可以以原住民部落為主體,主張其文化、教育、環境……等權利的自主自治,並能以整個部落作為訴訟的當事人,由此觀察,我們可以肯定對原住民族集體權的保障有其必要。
🗒全文請見: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權作為文化集體權──評釋字第803號解釋的釋憲同理心,許育典(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裁判時報第110期
📕本期目錄:http://www.angle.com.tw/magazine/m_single.asp?BKID=3816
📢訂閱 #月旦雜誌,最新優惠: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http://qr.angle.tw/dzl
📚#元照新書:http://qr.angle.tw/pp8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80的網紅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我是威狼 太魯閣族狩獵,乃至於原住民族狩獵 是族群延續的命脈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語言、服飾 才是必要傳承的 但原住民男性在狩獵環境中更能深入了解族群文化 狩獵 是一種與父親學習、增進情感的時光 是一種與土地共存、環境保育的課堂 是一種與動植物互相共榮的平和 狩獵,真的不單只是一種興趣 他是一種...
原住民打獵動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去年一堆埃及聖䴉跑來台灣,就賴著不走,
引起台灣本土生態問題,
林務局一開始還訓練員工去獵殺,
後來乾脆跟原住民獵人合作,
他們有槍,又熟悉生態環境,
體能佳、掌握獵物習性追蹤行蹤,
獵人也很高興可以打獵,
光去年就清了15000隻。
那些說動物生命很重要的人,
之前怎麼都沒抗議?
怎麼沒說要收養一隻回家呢?
#跟原住民獵人合作這個想法很棒
原住民打獵動物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白浪的瞥見】
身為一名白浪(漢人),有一段時間我總是極度羨慕著原住民可以信手捻來就講出自己的故事,部落的故事、家族的故事、遷徙的故事、獵人的故事,那些舊事在口齒唇舌之間被反覆練習,聽起來一切如新。
最近因為布農獵人王光祿釋憲案和特赦案,讓我想念起多年前和一群布農人一起入山的尋根之旅。男人們帶上了女人、小孩以及少數漢人,進入八通關古道一處溪谷。儘管那條路我已經走過幾次,但總是一五一十地走在路徑清晰的步道上,從沒想過要上攀或下切、沒想過要踏入獸徑、更沒想過要走上一條布農的回返之路。
隊伍在早晨入山,部落族人沿途拍照,其中最具備遊客資格的我,反倒成為那個拿著相機為他們留念的人(其實很喜歡他們喊我一聲「欸那個拍照的」)有的男人揹著鐵架,有的男人頂著頭帶(tinaqis)[1];女人和小孩一身輕裝,有時隨地撿起一根樹枝,親與子就牽在一起了。
同行之中,有一位安靜又敏銳的布農族長輩,布農名為Nas Qaisul Istasipal,漢文名字是「林淵源」[2]。路途中,林大哥曾多次回答我對植物名的提問、以及布農人都怎麼叫它,他多次下切到地勢較低的地方撿拾乾柴,不經易地流露出獵人的機敏和警覺眼神,除了這些少數又短暫的時刻,大多時間他都是質樸寡言的模樣——靜靜地卸下鋁製背架、靜靜地劈柴、靜靜地走著。到達營地後,我和朋友Y發現林大哥一直默默坐在一顆大石旁為大家煮水,我們忍不住笑著說:「大哥也太可愛了,到底要煮幾鍋熱水才會停手啊?」
這一支尋根隊伍主要是為了帶部落的孩子回到祖居的山林,傳承布農的生活經驗和傳統歌謠(多出我們這幾個漢人大概僅只是個意外吧?)大夥入山,穿的是平常穿的衣服、平常穿的布鞋和拖鞋,蓋的是平常蓋的棉被,用的平常用的鍋子、平常拿的菜刀。部落族人領路,我們偏離步道,上攀,進入一段植物高度及膝、沒有既成的路徑、最好手腳並用的典型中級山環境。越過了一條窄狹的稜線,便聽見溪水的聲音,很快地,一大片藍白相間的帆布棚就等在前方。
到了溪畔的營地之後,男人開始處理乾柴、起了爐灶、洗菜切菜的,準備餵飽這嗷嗷待哺、小孩與青少年占一半以上的大家。無事的孩子們很快就跳進溪水中納涼嬉戲,幾個大人坐在溪邊的大石上釣魚,孩子在溪裡也抓到了魚,全被煮進隔天早餐的鮮魚蔬菜湯裡。(個性總是小心謹慎的Y卻在此刻連人帶相機地意外落水,成為歷久不衰的笑柄。)
夜裡,在布棚底下,老人家說起瓦拉米的故事,林大哥一反日間的寡言,解釋「瓦拉米」在布農族語是「跟我去」的意思,日本話的意思「蕨類」,然後要哥哥林水源教孩子唱母語歌,先是一首充滿Uninang 的布農之歌,再來是一首和日本兵作戰後回家唱的歌,然後是「黑熊的歌」。一位大姐也說起家族抗日的故事,而這些舊事的紀念碑和駁坎,至今仍駐足在瓦拉米古道上。
更深更深的夜裡,漢人、女人、小人都入睡了。山裡傳來零星槍響,是男人外出打獵的聲音。清晨六點醒來,一隻紅棕毛色的飛鼠和一隻山羌已經被安放在營地一側的石頭上。「喔!原來飛鼠長這樣!」部落的朋友扯了扯牠的背膀。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飛鼠。因為太心驚打獵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當場還極其愚蠢地用上「啊,我吃素啦!」推託,以免被招待野味(完全是多慮了,動物都是帶下山才處理)。
吃過早餐,收拾好營地之後,我們下山。本來以為是一路直下,但其實不然——半夜打到的獵物還暫存在四處,男人們得要沿途找到牠們,然後揹下山。山林經驗貧乏的我,在山裡早就搞不清楚東南西北,對於他們竟然不做任何標記就能找到獵物深深感到不可思議。
動物的血液還是溫的,獵人將牠們收進袋裡,我則交出了登山包的雨套,將動物覆蓋起來。身為一名連肉鋪都不太敢去、連豬頭羊頭都不敢正眼對視、連塊生肉都不敢碰的白浪,布農人能夠親手獵下動物、親手放血、親手將「動物」轉換成「肉品」的過程,都一一鮮明了我對狩獵的想像,一一抹除了我對狩獵的無知。
最近幾年我開始接受登山訓練,總覺得在山裡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或理所當然的。要能夠認得山頭、能夠在山裡存活、辨識植物、解讀動物留下的線索、判斷危險的地形能否安全通過,都需要反覆入山,並且經歷一些磨難才會慢慢懂得。而布農人過去活動在中央山脈的深處,如今,曾經豐厚的山野經驗也在當代靜默地流失、斷裂,必須一再地透過「復興」、「重返」才能勉力傳承。
2016年,林淵源大哥因鼻咽癌過世。我只見過林大哥這麼一次,他的樣子在我心中卻是莫名的雋永。他不但是布農族裡有名的獵人,所乘載的深厚傳統文化和山林經驗,使他成為一位出色的巡山員、布農文化的傳承者、生態與文化研究者的領路人,其中最為人知的,是他在1998年開始便協助屏科大黃美秀老師進行台灣黑熊的野外調查。在爭執不休的狩獵議題上,林大哥早已切切實實地揭示了傳統獵人與生態保育者兩種身分並存的可能。
後來再回到部落,和布農朋友W一起來到部落的高處,途中經過了月桃、颱風草、野生百香果。我們面著玉里鎮坐下,俯瞰著遠遠的市區,聽著剛剛忙完農事的Dama(布農語,對男性長輩的尊稱)說起布農傳統和部落故事。臨行前,Dama送了我一塊石板當禮物,還說收下會心想事成之類的話⋯⋯(當下非常震驚,因為石板真的有夠重,很苦惱要怎麼帶它回台北。)
如今,這座布農部落背倚著海岸山脈和秀姑巒溪,遙望著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身為一名白浪,我仍深深羨慕著。
註解:
[1] 頭帶是布農族人重要的背負工具。與頭帶搭配的負重方式稱為「頭額頂載法」:將一條頭帶頂載於前額,以頭部力量撐住,將背簍等背負工具靠額頭搬運。用額頭頂重物這個動作為patinbunguan。東西較重、背負的行程也比較遠的狀況下,頭帶可以讓族人在背負重物時走得比較久。(資料來源:《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2] 林淵源在玉山國家公園擔任巡山員長達25年,在占地10萬3千公頃的國家公園內,每月定期用雙腳巡邏著將近百分之40的山林範圍。林淵源具有豐厚的山林經驗,對園區所轄地與日治時代古道極為熟悉,孩童時期就被傳授狩獵技巧,年輕時的山野能力過人,縱橫東部山林,擁有「小泰山」稱號。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民國74年成立,81年設置南安管理站,林淵源於80年6月由臨時人員改聘為正式工友,負責第一線的生態研究、登山救難及古道修復等工作,玉管處於85年成立「黑熊專案保育小組」以來,致力於臺灣黑熊保育及生態研究,林淵源成為主力成員之一,受到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教授倚重。此外,玉山國家公園許多人文、生態的研究案中,林淵源都是研究人員重要的搭檔,包括執行新康區動物相調查研究的周蓮香教授、研究布農族舊社建築及分佈的林一宏教授、古道研究學者楊南郡教授研究八通關古道,林淵源都參與其中。(資料來源:台灣國家公園)
(文:吳宜靜;繪圖:thejane)
★ 線上閱讀全文:https://e-info.org.tw/node/231523
★ 每週環境副刊: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89/all
原住民打獵動物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家好,我是威狼
太魯閣族狩獵,乃至於原住民族狩獵
是族群延續的命脈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語言、服飾
才是必要傳承的
但原住民男性在狩獵環境中更能深入了解族群文化
狩獵
是一種與父親學習、增進情感的時光
是一種與土地共存、環境保育的課堂
是一種與動植物互相共榮的平和
狩獵,真的不單只是一種興趣
他是一種所有的包涵
你想學的文化精髓,只要你入一次山就會被深深吸引
狩獵祭的時間主要是九月到隔年三月
狩獵祭主要是以套腳與套頸兩種陷阱為主
獵人會根據動物的足跡、糞便、周遭植物
分析動物行動的痕跡並設下陷阱
也會根據糞便來決定區域活動的動物種類
且調整陷阱的粗細
陷阱設置好後
會三到四天上山巡視陷阱
另外,就是『夢占』
透過做夢來決定是否要上山
有的會夢到挖土機挖掘(表示捕獲到獵豬)
夢到被警察臨檢(表示捕獲到山羌)
夢到坐竹筏翻船(表示捕獲到山羊)
每個人會夢到的都不同
但只要做到夢
獵人們就會上山尋陷阱
所以算是一個特別的文化習俗
而這次去的夜獵行程
是因為我們收完全部的陷阱後
才會進行槍獵活動
這樣的槍獵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把在這附近的沒被補的獵物做驅趕
讓這片獵場的植被可以復育
這樣下一個狩獵祭動物們
還會回來到這片獵場生活
就是這樣一個生態保育的重視
以及與大自然共存的互動
所以原住民的獵人才能有好的收穫
狩獵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
請大眾不要認為我們亂使用獵槍
甚至有殺害人的動機
因為這樣的獵槍污名化
讓我們的狩獵文化許多政策無法持續傳承
獵人文化也因為槍砲管理條例等法律辦法
讓獵槍與獵人文化被大眾污名化
希望觀賞我影片的人
更能認同原住民族狩獵的文化
並給予獵人更多的尊重
最後,要學打獵的請在留言區留言
我之後請我威狼爸開一堂狩獵課程
讓大家能夠來學真真正正的狩獵文化
===========================================
Wilang的社群連結: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ang_explor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6%8E%A2%E9%9A%AA%E5%A8%81%E6%9C%97-100459841997534/about?view_public_for=100459841997534
拍攝工具⬇︎
相機:Iphone 11,GoPro 9
麥克風:GoPro 9媒體模組
空拍機:Dji Mini
剪輯工具⬇︎
imovie
=============================================
Music:
1.Sun Hunters Music Epic Music Instrumental (No Copyright)
2.♩♫ Epic Adventure Music ♪♬ - Treasure Hunter (Copyright and Royalty Free)
原住民打獵動物 在 aji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team生存恐怖遊戲,你扮演一名打獵維生的獵人,某天接到朋友的電話希望你去解決生病感染的動物,接下委託後的你前往森林小鎮村莊到處開槍打獵,就算發現有居民的屍體你也不管,繼續用你的大槍瘋狂亂射,一直到達某片森林後才發覺氣氛不對勁,而且已經沒有回頭路了,然後你拿起更大的槍更瘋狂的掃射。
喜歡影片就按個讚👍👍👍!
遊戲網頁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1569550/Dread_X_Collection_The_Hunt/
更多遊戲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zqZq_wDhpdi6hQq5MMwnm-wTXp2PsTy
直播台 👉 https://www.twitch.tv/kamiyu666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ajin_3068/?hl=zh-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ttd3/
成為【阿津】頻道的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DsD2j3K3nJkO0ZuGwsIUA/join
你好啊 └(^ω^)┐我是阿津,歡迎來觀看我的youtube頻道
頻道內容主要是錄製恐怖遊戲的實況影片
不時也會製作其他各種電玩的劇情遊玩影片
原住民打獵動物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家好,我是威狼
太魯閣族狩獵,乃至於原住民族狩獵
是族群延續的命脈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語言、服飾
才是必要傳承的
但原住民男性在狩獵環境中更能深入了解族群文化
狩獵
是一種與父親學習、增進情感的時光
是一種與土地共存、環境保育的課堂
是一種與動植物互相共榮的平和
狩獵,真的不單只是一種興趣
他是一種所有的包涵
你想學的文化精髓,只要你入一次山就會被深深吸引
狩獵祭的時間主要是九月到隔年三月
狩獵祭主要是以套腳與套頸兩種陷阱為主
獵人會根據動物的足跡、糞便、周遭植物
分析動物行動的痕跡並設下陷阱
也會根據糞便來決定區域活動的動物種類
且調整陷阱的粗細
陷阱設置好後
會三到四天上山巡視陷阱
另外,就是『夢占』
透過做夢來決定是否要上山
有的會夢到挖土機挖掘(表示捕獲到獵豬)
夢到被警察臨檢(表示捕獲到山羌)
夢到坐竹筏翻船(表示捕獲到山羊)
每個人會夢到的都不同
但只要做到夢
獵人們就會上山尋陷阱
所以算是一個特別的文化習俗
而這次去的夜獵行程
是因為我們收完全部的陷阱後
才會進行槍獵活動
這樣的槍獵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把在這附近的沒被補的獵物做驅趕
讓這片獵場的植被可以復育
這樣下一個狩獵祭動物們
還會回來到這片獵場生活
就是這樣一個生態保育的重視
以及與大自然共存的互動
所以原住民的獵人才能有好的收穫
狩獵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
請大眾不要認為我們亂使用獵槍
甚至有殺害人的動機
因為這樣的獵槍污名化
讓我們的狩獵文化許多政策無法持續傳承
獵人文化也因為槍砲管理條例等法律辦法
讓獵槍與獵人文化被大眾污名化
希望觀賞我影片的人
更能認同原住民族狩獵的文化
並給予獵人更多的尊重
最後,要學打獵的請在留言區留言
我之後請我威狼爸開一堂狩獵課程
讓大家能夠來學真真正正的狩獵文化
===========================================
Wilang的社群連結: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ang_explor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6%8E%A2%E9%9A%AA%E5%A8%81%E6%9C%97-100459841997534/about?view_public_for=100459841997534
拍攝工具⬇︎
相機:Iphone 11,GoPro 9
麥克風:GoPro 9媒體模組
空拍機:Dji Mini
剪輯工具⬇︎
imovie
=============================================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