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際遇下,台灣許多原住民部落都經歷過遷村的事件,那些曾經留下生活與記憶痕跡的地方,許多當時移動的路徑,都埋沒在荒煙之中。原住民回舊社尋根,不光是找回記憶,也是重新認識傳統領域之中重要的歷史,找到自身認同的定錨。
這篇來自【蘋果日報】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屏東林管處對於原住民古步道的修復計畫。從中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這些古道乘載著多少過往。我們或許不是原住民的一份子,卻也能給這些古道追憶與尊重。’
————————————
屏東林區管理處育樂課長陳至瑩表示,針對轄內魯凱、排灣的古步道,委託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勘查後,提出「舊好茶山徑」、「舊排灣泰武步道」、「巴達因舊道」、「泰武來義舊道」、「舊古樓山徑」、「白鷺望嘉舊道」及「浸水營古道」等7條路徑;屏東林管處也已在霧台、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及春日等地召開6場次的說明會,並舉辦2場次的訓練課程,並找來該二族會修傳統步道的耆老來做文化、經驗傳承,目前已受訓38名族人,成為未來部落修復步道的種子學員。
屏東林管處表示,目前列入評估的有7條步道,但這些步道可能牽涉傳統領域、私有原住民保留地等問題,需與各部落溝通、討論其興闢意願?經評估、討論等若具可執行性後,才能提報計畫,並向原住民族委員會、縣政府及鄉公所等相關單位達成共識後,作為後續經營管理的參考。
被找來當講師的排灣族榮譽步道師呂來謀,講解階梯、步道如何砌石、做水路等傳統工法,他私下表示,他很希望把他自小學會的工法傳承下去,把這些文化實務經驗傳承下去。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10810/SECTJ5QGNFBEPNR3QTHBFMZR7A/?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twad_article_share&utm_content=share_link&fbclid=IwAR3wZJmGxoaulU_VoY_c1JcSv8tZXmeh-BYxQG_z2iEknPsGY8bsNvSh7Ak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蘇貞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幫忙我們台灣的工具機產業、修法加強保護原住民保留地的生態保育,同時,在不讓地方政府吃虧的前提下,解決印花稅重複課稅的問題。 這些都是本週 #行政院院會 處理的事,對你來說可能只是雜事、小事,但對受影響的業者、民眾、生物棲地,是最要緊的大事。執政者的本分,就是認真顧好每一件攸關民生的事。 堅守崗位...
原住民保留地 傳統領域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校長到立委,除了教育制度的問題,另一個我非常重視的就是族人面臨的土地問題。因此,選舉時我把 #推動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條例 列為我的重要政見「五大立法主張」之一,現在我已經準備好要提出法案。
今天質詢原民會,我要求原民會也應該加緊腳步,盤點實務上 #原住民保留地制度的問題 以及 #原住民族權益維護的困境(例如:原住民族諮商同意、原保地增劃編、人頭買賣或抵押原保地、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山坡地保育等等問題),必須從整體性角度,修正原住民族基本法、訂定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條例,才能根本性地解決問題。
#修正原基法
#訂定原開條例
#整體性角度根本性解決問題
原住民保留地 傳統領域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個空拍畫面,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這場景也出現在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中。
這是 #亞泥新城山礦場,今天是一年一度的 #亞洲水泥股東會。
過去幾年,環保團體和亞泥新城山礦場下300公尺的Ayug部落,以及 #反亞泥還我傳統領域自救會 的代表,幾乎都會進場向亞泥抗議,要求亞泥停止挖礦,踐行《#原住民基本法》諮商同意,歸還部落傳統領域,以及開啟礦場轉型計畫。
住在台灣西部的我們,也許聽過《#礦業法》,也許聽過「#亞洲水泥」,也許看過「#看見台灣」,但我們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不清楚,到底在吵什麼?
🏔
今天我想跟大家提「原住民基本法21條」的概念,叫做「#諮商同意」。
諮商同意的意思,是指政府或是私人在原住民傳統領域土地及原住民保留地,或部落跟部落周邊一定範圍內的公有土地,進行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前,都應該諮商並且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的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
這個條文是 #為了保障原住民族權益,#要求公權力及私人資本在利用部落土地及其資源時,#必須要徵得附近部落的同意,#部落並得分享相關利益。
亞洲水泥在花蓮的新城山礦場,從1957年開始採礦至今,每期20年的礦權,已經展限過兩次,過去因為「礦業法31條」過度偏袒業者的設計,讓礦權到期時「政府准許展限是正常,政府駁回展限要賠償」,這條正是《礦業法》被人詬病多年的「#霸王條款」其中之一,讓新城山礦場可以一直挖一直挖一直挖,加上《礦業法》從來沒有什麼展限時須諮商同意的條款,所以雖然礦場下的部落從40年前就開始了反亞泥運動,亞洲水泥的董事長徐旭東依然可以大言不慚地講:「你的祖先已經同意了。」
人家祖先可沒有同意你們從20年挖到60年、80年。
2016年,因為《礦業法》修法壓力浮現,又正好碰上新城山礦場第三次展限,經濟部礦務局特別幫亞泥開快車,迅速通過第三次展限,引起社會譁然,環保團體與自救會因此提出行政訴訟。
值得慶幸的是去年7月11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後認為,#經濟部在核准亞泥在花蓮縣秀林鄉礦權展延時,#未踐行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規定的諮商同意權,#判決居民勝訴。
這是第一個根據《原住民基本法》諮商同意權所做出對原住民權益保障的有利判決,將會影響到未來所有原住民土地上的開發案,本來應該是大家一起高興的時刻,但又是這部偏袒業者的礦業法,在第13條規定了展限申請案還在准駁的期間內,採礦權仍然能夠繼續,所以亞泥提出上訴後,就開始繼續放心地挖了。
⛰️
去年地球公民基金會在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的造勢場上,為了要讓民進黨盡快排審《礦業法》,用大型的音響設備放出炸山的爆破聲響,聽說讓很多現場民眾害怕,甚至有人聲稱自己聽力受損,#但這就是亞泥山下Ayug部落居民每天的常態,一天中可能聽到好幾回,甚至有時天還没有亮就在炸了,這些可能都是住在新竹市的我們未曾想像過的。
《礦業法》非常可惜在 #上屆立法院因為國民黨和民進黨一起拖延,明明上面提到的霸王條款,朝野各黨已經有共識要修了,最後卻還是沒能通過,這屆立法院要重新送案,重新審議。
抗疫成功、政權保衛成功、國會順利過半,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我們能來談談《礦業法》了嗎?
相片來源:郭志榮
原住民保留地 傳統領域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幫忙我們台灣的工具機產業、修法加強保護原住民保留地的生態保育,同時,在不讓地方政府吃虧的前提下,解決印花稅重複課稅的問題。
這些都是本週 #行政院院會 處理的事,對你來說可能只是雜事、小事,但對受影響的業者、民眾、生物棲地,是最要緊的大事。執政者的本分,就是認真顧好每一件攸關民生的事。
堅守崗位、專心致志,其實不是甚麽難事。
#繼續衝 #繼續拚
#國家繼續向前進
—————
大家有空嗎?
都看完影片了不如再加一下我的Line:
http://line.me/ti/p/@eballgogogo
原住民保留地 傳統領域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為人民服務〜禁伐補償條例 細說從頭
〜高金素梅 2019.10.8
什麼是禁伐補償?顧名思義,就是「禁止砍伐樹木」、「政府給予補償」。這是專門針對原住民傳統領域的政策。政府為了要養護土壤和水源,保育林木,限制了我們在自己的保留地上開墾,這應該要給予補償,但卻沒有。
2007年,我開始為族人爭取禁伐補償。當時有人說:「高金素梅在演戲,她是要博取同情和選票!」 我要告訴大家:我並沒有在演戲,那是我最真實的情緒;我認為,只要能順利推動原住民族權益的法案,就算是被無情地攻擊,又如何?
2015年12月18日我和鄭天財委員、簡東明委員,以及長期關注環保議題的田秋堇委員,我們不分黨派聯手說服了朝野黨團。
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 往事歷歷在目,點滴心頭,我懷著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想細說從頭,向族人報告。
高金素梅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abohome
👉按讚、訂閱、打開小鈴鐺👈
高金素梅的 LINE@:https://line.me/R/ti/p/%40fti2762z
高金素梅的 IG:https://www.instagram.com/giwasali/?hl=zh-tw
原住民保留地 傳統領域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2年3月21日經濟委員會質詢農委會
林務局應立即撤消《非公用財產處理要點》
林務局的前身 是日據時期的『撫墾署』
『撫墾署』頒布《第26號令》將原住民族長年居住的土地
視為「無主之地 」全面收歸總都府所有
台灣光復以後 林務局接收撫墾署的體制
繼續控管台灣的山區
林務局若實施《非公用財產處理要點》將現有林務局主管的國有林班地私有化了。
形同變相的將原住民傳統領域解編、私有化。
再者 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條第五款中明定:
原住民族土地:係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及既有原住民保留地。
在《原住民族自治法》《國土計畫法》尚未通過前
該作業要點涉及原住民傳統領域範圍及自治區域
若先行公佈並實施該作業要點
原住民自治區域有變更為私有地之疑慮 危急自治權益及生存範圍
祖靈之邦- 原住民族網路電視
www.youtube.com/abohome
延伸閱讀
《林務局還有必要存在嗎》2012/03/12/中國時報/潘富俊
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730:2012-03-13-01-42-27&catid=65:2008-10-22-22-01-21&Itemid=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