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獨立紀念日
大家好,我是「台灣與印度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會長,吳玉琴。
祝印度,獨立紀念日快樂!
8月15日是慶祝1947年,印度擺脫英國統治並成為主權國家的紀念日,印度人民自己可以當家作主。回想起來,真是一段艱辛、但美好的過程。凡流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我同樣跟印度朋友感受這個節慶的快樂。
期待印度能世世代代享有民主、自由和法治,也可以和周邊國家享有永久的和平、穩定。
台灣和印度,就像戴姿穎和辛度,在賽場競爭的過程,也可以付出真感情互相鼓勵、安慰和支持。
期待有朝一日,「台灣」,我們這個印度的好朋友,也能夠在奧運場上,像印度一樣,拿著自己的國旗驕傲進場。
再次祝福印度,國家興盛、人民平安。
印度獨立 過程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巴基斯坦熱情招待台灣遊客之謎
最近印度與中國在邊界交火的新聞鬧得沸沸騰騰,他們有爭議的區域叫做喀什米爾,而喀什米爾被印度、中國與巴基斯坦三國所控制。
這地方也牽扯著三個國家百年來的恩怨。
記得在大學時期非常喜歡一位旅遊部落客,他一年大概只有一個月在台灣,其他時間都在世界各地旅遊,至今仍有更新。
他最喜歡南亞,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地,停留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他介紹巴基斯坦時,說巴基斯坦人對台灣遊客非常熱情,甚至會在大街上把你拉回他家作客,我對這段非常有印象,但巴基斯坦跟台灣有啥毛線關係?
但也因為他的介紹,從此對巴基斯坦的印象非常好,甚至還跟女友說未來可以去巴基斯坦玩。
#事實的真相
而後就逐漸了解了「真相」,簡單說,巴基斯坦愛的是中國,而是把你當成中國人,說真的是哭笑不得。
這就要簡單說起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他們倆國本來是同一個家,或是說同一個聯邦,同屬於英屬印度,後來印度獨立,作為攪屎棍的英國臨走前搞了一個印巴分治,中間過程非常血腥,總之在1947年印巴分家了。
#喀什米爾
喀什米爾主權問題本來就混沌不清,因此雙方為此問題大打出手,分別在1947年、1965年與1971年打了三次印巴戰爭。
而中國也因為喀什米爾與印度在1962年打了一次仗,這下很清楚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於是從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開始,中國每次都幫助巴基斯坦,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情誼就這麼建立了。
中國民間也親切的稱呼巴基斯坦為「巴鐵」
#中國的腦粉
除了兩次印巴戰爭大力援助外,下面列舉一些事蹟,證明巴基斯坦有多鐵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而印度則是蘇聯的盟友,巴基斯坦深感威脅,這時也是中國出手相救。
1989年中國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被國際上譴責,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支持中國,而巴鐵是其中一個。
其他新疆改造營、台灣問題、西藏問題等,巴鐵全都無腦支持中國。
簡直是中國的腦粉。
其他兩國在軍事、經濟的合作族繁不及備載。
因此身為台灣人在巴基斯坦被當成中國人熱情招待,是一件哭笑不得的事情。
知道歷史多重要了吧
圖:flickr CC授權
印度獨立 過程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印度為啥錯失工業化機遇?】
印度,這個有著4500年文明史,大英帝國南亞繼承人的國家。
在二戰後,有著第三世界最發達的工業體系:鐵路里程、鋼鐵產量、發電量、產業工人遠超中國,冠絕亞非拉。
1949年,印度鋼鐵產量是中國的近10倍。
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尼赫魯左手拉著中國,右邊跟著馬來西亞,顧盼生輝,儼然第三世界領袖,亞洲追求工業化國家的領導者。
1950年代末期,印度工業化初見成效,百萬噸級的魯爾克拉、比萊鋼鐵廠先後建成,自主制造汽車下線,進入全球十大工業國行列。
印度人堅信: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走上亞洲之巔,與美蘇三國鼎力,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印度先是在1962年邊境戰爭中,被解放軍的炮火摧毀了全球政治影響力,經濟競爭力也被日本、韓國甚至中國臺灣超越,更被完成工業化的中國甩出雲霄。
那麽,占據先發優勢的印度為何錯失了工業化?在中美歐日即將開啟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時候,印度還在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而苦苦追尋,是什麽導致了印度20世紀印度工業化的功敗垂成,印度山川稟賦和工業化歷史細節,為諸君解惑。
【先天不足的山川稟賦】
先天條件決定人成功的一半,國家也是如此。
我們印象中的印度,和中國一樣:物產豐富、礦藏繁多;但事實上,印度的農業存在著嚴重的先天不足;而印度的礦藏資源相比同體量國家,可說是貧乏。
由於印度大陸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降雨極端的不均衡,在7-9月,幾乎集中了全年降雨量的90%,且水量極大,超過農作物的正常需求;其他時間則滴雨難求。
這導致印度主要產糧區-恒河大平原雨季時澇死,非雨季時旱死;更可怕的是,恒河大平原地處高溫熱帶,土壤有機物分解極快(需要更多肥料施加)。
相對於中國降雨均衡、氣溫合適的華北、長江中下遊平原;印度平原先天不足,一年只能一熟,畝單產糧只有中國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所以盡管印度平原總面積比中國多,但糧食總產量卻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
印度農業的先天不足,也是導致古代印度:分裂時間大於統一時間的最重要因素,占據平原的印度主體王朝,農耕能力低下(相比中國),實力不足以抵達印度南部,即使抵達了,統治不能穩定,亦不能持久。
所以南亞歷史上的統一大王朝:孔雀、貴霜、笈多、莫臥兒等,基本都曇花一現,而所謂的統一,其外圍領土大多是類似附屬國的土邦,
中央集權統治從未貫徹過。這導致印度邦國林立,小文化圈、小民族圈橫行,小圈的爭鬥,給印度獨立後的工業化目標,帶來了無盡傷痕(本文最後會詳述)。
印度的礦藏呢,不能說少,但作為一個10億人口,就顯得貧乏了。
印度石油儲量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煤炭儲量是中國的二分之一,鐵礦是中國的60%,銅礦是中國的七分之一,印度幾乎沒有鉀鹽(制造鉀肥的重要原料),中國是3.6億噸。
礦藏的貧乏,對印度工業化無疑是重大打擊,當中國1990年之前,還可以出口石油、煤炭、鐵礦等能源礦藏,換取工業化資金和先進設備時,印度從一開始,還要進口石油和煤炭,一進一出之間,加重了印度工業化的負擔,特別是重化工業。
美國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曾有一句名言:
“每逢妳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妳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妳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當我們面對印度糧食產量低,工業化速度慢時,總是歸結為人種懶、文化頹廢,但是否考慮過印度先天條件不足造成的巨大不利條件呢?
當然,有人會說,日本、韓國先天條件也不足,他們後天努力了,所以工業化成功了。
下邊我們就看一看印度工業化的後天努力。
【印度國民黨的‘紳士’革命】
欲實現工業化,首先要實現民族、國家獨立。
20世紀上半夜,反殖民、反帝國的革命洪流席卷全球,蘇聯、中國都通過暴力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印度另辟蹊徑,走的是‘非暴力、小清新、不流血’革命。
領導印度獨立的國大黨,類似四一二前的中國國民黨,代表了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所謂開明地主的利益,但團結了印度共產黨、農工等左翼力量,政策中亦有社會主義的因子。
憲法規定:印度是一個主權的、世俗的、社會主義的、民主的共和國。
由於二戰德意誌打殘了英國,日不落帝國全球統治力下降,印度得以不經過暴力革命,就獲得了獨立,並繼承了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政治遺產和工業建設。
這種從容不迫、文質彬彬的革命,被世人稱為‘紳士’革命,亦可以稱為‘小清新’革命。優點是避免了流血,國家政權平穩過渡;缺點是沒有滌除印度社會中的封建生產關系和落後階層,反而讓他們大量進入執政階級,成為此後印度社會改革和工業化的最大阻力和隱患。
【蝸牛工業化】
印度獨立後,在尼赫魯的領導下,也效法蘇聯,開啟‘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了第一、二、三....個五年計劃。
1956年印度工業政策決議:基礎工業、戰略性工業、公益工業掌握在政府手中,私人企業在國家指導下發展。這和中國、日本、蘇聯的國家(計劃)資本主義如出一轍。
於是,印度政府開支了龐大資金發展工業,由於優秀的國際環境,外國援建也絡繹不絕,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都來幫忙。
亞洲一流,百萬噸級的魯爾克拉鋼廠,由德國克虜伯財團援建,杜加普爾鋼鐵廠,是英國鋼鐵制造財團貸款,比萊鋼鐵廠,是蘇聯援建。
印度摩拳擦掌,一頓操作猛如虎,但當人們看到結果時,大吃一驚。
直到1984-1985年,印度國有企業產值占GDP 比例才24.5%,尼赫魯時期,這個數值不超過15%。
印度工業產值占GDP的比例,1980年之前,長期維持在25%以下,而中國1980年工業產值占GDP比例已經高達48%。而直到2018年,印度工業產值占GDP比例依然不超過30%。
一個農業國的經濟發展里程:必然是工業產值大幅度提升,占據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實現工業化,然後再商業化,出現繁榮的第三產業,工業產值比例出現下降。
從工業產值占GDP比例來看,在尼赫魯以及女兒英.甘地執政(19470-1984),實施國家(計劃)資本主義時期,印度的工業化成就相當潦倒。
更騷的是:1969之前,印度還未施行大銀行國有化,14家最大的私有銀行,占據了全國存款的85%,貸款的84%。
也就是說,印度政府雄心勃勃,制定了工業化的宏偉藍圖,結果手中的執行工具--國有企業,不在國民中占據主導地位;私有銀行的存在,讓印度政府也無法靠控制資金流向自己計劃的產業。
那麽為什麽印度的工業化,速度是如此的蝸牛呢?主要有兩大原因導致:
1. 印度在尼赫魯和英.甘地時期,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行,但由於市場經濟過於強大(特別是塔塔集團這樣的財閥存在),大量私人資本、民營企業並不願意投資重化工業,而更喜歡回報快的消費工業(微輕工業),這導致稀缺的資本不能有效的投入重化工業;而對糧、糖、棉、布等消費品價格的不予管制,放任自由化,導致大量資本流入了商人和上層精英的腰包,這些階層為了享樂,大量進口高檔品,不僅浪費了大量外匯,也浪費了寶貴的再投入資本。
2. 印度農地改革(土地革命)的半途而廢,功敗垂成。
【半吊子的土地革命】
我們應該知道,一個大國想要實現全面工業化,必然先實現農地改革(土地革命)。
大規模投資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需要巨額資本、脫產的產業工人以及海量的糧食、原料,這些在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都需要建立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上:用更少的人,更短的時間,生產更多的糧食。
而在重化工業反哺農業,提供廉價的機械、化肥、先進種子之前,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更多的依靠以下策略實現:
A、均分土地,讓每個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讓土地和勞力得到更合理的資源配置。
B、集約化生產:利用合作社的方式,動員集體力量,建設水庫、灌溉渠等農業基礎設施;集中農民的零散資本,進行機械購買、肥料種子研發、資本借貸等規模性投資,自我累積農業資本。
C、減少地主、高利貸者等農業食利階層,讓更多剩余資本,投入工業和農業再生產。
在印度獨立後,也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農地改革,但由於執政黨-國大黨是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地主的代表,官僚成員也絕大多數來自高種姓地主集團、企業家和商人,來自農民的幾乎沒有。
所以,盡管國大黨在印度獨立過程中,為了聯合工農,宣稱要搞土地革命,但在真正執政後,政策起了變化。
印度的土地制度被稱為柴明達爾制,柴明達爾(地主)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國家代管,是收稅中間人,對土地沒有所有權;另一部分是自營土地,擁有世襲所有權。
印度農地改革的策略是:政府贖回柴明達爾們代管的土地,允許保留自營地。
但由於政策執行人本身就是柴明達爾階層,又遭遇印度右翼政黨強烈反對,用法院體系對抗(妄稱政府侵犯個人財產所有權,過低價格贖買等等),導致農地改革推行了10多年之久,給柴明達爾們留下了充分的時間:擴大自營地,把本屬於國家的土地大量侵吞。
結果是,政府只收回了1.7億英畝土地,約占總耕地的48%。改革完,25%農戶依然沒有一分土地,25%的農戶只有土地的1%。而擁有1000英畝以上的地主仍不少見。
尼赫魯的所謂合作社:也因為富農和大地主的反對,不能夠執行。
印度農村仍然是落後的生產方式,一盤散沙,大規模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無法施行。
【工農業惡性死循環】
農地改革半途而廢,導致印度農業效率一直不能夠快速提升,更不能夠提高有效的資源(資金、脫產工人、剩余糧食)給工業;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不能夠快速發展,就不能反哺提升農業效率,印度的工農業陷入了惡性循環。
更奇葩的是,印度農業在一些年頭,連自給都不行,要靠進口大量糧食滿足需要,1961-1966年,印度進口糧食2500萬噸,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外匯,更造成印度外債高築(工業資金不足,也要向外國借款)。
1966年,印度外債已達350億盧比,財政收入的約20%用來還債,印度內循環惡化,走上了依賴歐美和蘇聯的道路。
【棄難求易的綠色革命】
為了達到糧食自給,1965年之後,印度開始推行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的策略是基本放棄進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利用機械、良種和肥料增產。
但機械、良種和肥料需要大量金錢,於是印度只得一方面從歐美獲得農業貸款,另一方面只能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土地肥沃,見效快的地區。
中央政府提供的農業資金,僅能夠讓300萬地主受到普惠;但擁有小額田畝的農戶超過四千九百萬。
印度綠色革命導致的好處是,糧食產量有所提高,並出現了小片工農業發達的飛地,但廣大腹地依然不能解決農業效率低下的問題,印度的人口和消費需求都得不到解放,工業始終不能形成強大規模。
【劍走偏鋒的互聯網革命】
等到尼赫魯(1947-1964執政)的外孫,英.甘地(1966-1984執政)的兒子拉吉夫·甘地(1984-1989)當選印度總理時,他深感印度工農業落後歐美太多,而當時全球互聯網革命風起雲湧,拉吉夫·甘地高喊:用計算機把印度代入21世紀。
拉吉夫·甘地認為印度有世界第三的高等教育人才數量,要趕上世界潮流,當然拉吉夫拉的互聯網戰略,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印度已成為僅次於中美歐日的第五大軟件國,拉吉夫·甘地打下基礎的雄厚基礎功不可沒。
不過,在25歲以上人口,73%文盲的當時印度,發展這種高端科技服務業對印度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影響有限,反而更加重了印度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如果說尼赫魯(1947-1964執政)沒有徹底完成農業崛起,那麽英.甘地(1966-1984執政)用綠色革命劍走偏鋒,放棄了全面提升印度農業的戰略,而拉吉夫·甘地(1984-1989)再一次劍走偏鋒,把工農業都交給自由化市場,押註互聯網實現彎道超車,結果是舍本求末。
這即是印度沒有徹底滌除封建生產關系,完成土地革命,執政層擁有強大保守勢力大背景下的無奈選擇,也是印度歷史上一直不能夠完成大一統,國內利益集團相互內卷的結果。
在印度國內,有十四個語言集團(都宣稱有獨特的文化遺產),有占人口六分之一的穆斯林教派,有三千個婚內聯姻的種姓集團,他們都狹隘的效忠小集團。
階級矛盾、種族矛盾、宗教矛盾橫雜交錯,非但無法對國家整體的目標形成合力,反而導致國家的目標一再變化和妥協,在無盡的內耗和謊言中,冷了英雄的血,麻了百姓的心。
而在印度為清除封建生產關系和團結障礙,追求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漫長過程中,他錯過了20世紀後半葉第二次工業化浪潮,錯過了20世紀70-80年代歐美的產業轉移,錯過了21世初的全球化,錯過了移動互聯網革命,也即將錯過第四次科技革命。
基礎不牢,所有的機遇對印度來說,都地動山搖,把握不住。這就是現代印度面臨的最大難題,但一面補齊基礎,一面追趕,對印度來說,又好不辛苦。
印度獨立 過程 在 印度獨立紀念日總理夏斯屈主持慶典【歷史上的今天】 的推薦與評價
TTV歷史上的今天】 印度獨立 紀念日總理夏斯屈主持慶典#伊編:獨立的 過程 真的艱辛萬分 --- 印度獨立 紀念日是印度為慶祝1947年擺脫英國統治並成為 ... ... <看更多>
印度獨立 過程 在 CTWANT 國際新聞/ 印度鐵路橋建造過程突垮至少17工人身亡 的推薦與評價

8月23號 印度 東北部密索藍邦(Mizoram),一座正在建設的鐵路橋突發生崩塌意外。據《CNN》報導這座橋是首府艾藻爾縣(Aizawl),賽朗格鎮(Sairang)一 ... ... <看更多>
印度獨立 過程 在 [問題] 如果印度在戰後各邦分裂獨立成國? - 看板DummyHistor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jcrevecoeur (J. Crevecoeur)》之銘言:
: 印度各邦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差別非常大,就連經濟形態也差別很大
: 直到英國殖民,印度才統一成現在這樣,但獨立到現在沒分裂似乎是有一種微妙的平衡。
: 如果印度在獨立是徹底分裂成諸小國將會如何影響今天?
: 我猜是會趕上今天區域結盟的熱潮組成南協吧。
: 或是各邦互相吞併彼此讓南亞地區從此變火藥庫?
我也在想一模一樣的問題啊~~~XDD
因為我唸研究所的時候被印度學生包圍. 他們來自五花八門的印度地區
然後說不同的語言, 同樣的宗教文化
(同樣是印度教家庭 但是說北印度與或是東邊加爾各答的方言
或是西南邊孟買的方言等等)
或是同樣的語言但是不同的宗教 習慣 國家
(北印度語, 但是是從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界出生長大
還私下跟我說, 那邊的人很好很虔誠 我靠 大概是恐怖分子同情者XDD)
我常常在想 為何今天印度會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因為印度的文化習慣語言差很多
北印的食物 西印的食物 和南印的食物都差很多
(我很愛吃印度食物, 我吃的經驗告訴我差的真多
西印的食物偏向阿拉伯菜, 已燒烤肉品加上沙拉 乳酪醬 以及白飯/餅
北印的話就是各種香料燉煮
南印的話非常的油 吃一種叫做dosa的餡餅類食物 並且甜點非常的甜)
雖然中國菜也是八大菜系差異很大
但是至少漢人的語言還算類似
(嶺南和東南福建算例外 華北和長江流域還是說國語,
雖然腔調很重可能會有一點溝通困難
但是對比之下英國不同城鎮甚至是村落都有很不同的腔調, 所以我覺得還好)
並且更重要的是
印度沒有統一國家的傳統
就算是英國殖民下的英印帝國 還有大量半獨立的土邦存在
加上不只還有英屬印度殖民地 還有葡萄牙殖民地果阿
所以印度如何產生一個統一的國族意識
以及為何這個國族意識又會分裂變成印巴孟三國
我一直對這個過程非常的好奇
我猜印度之所以可以成為一個統一國家 可能關鍵是印度教文化
對這個共同文化的認同組成統一國家
而不是語言或是生活習慣 也不是政治傳統所致
但是這只是我的猜測 我對印度沒有那麼了解
--
夫英雄者
胸懷大志
腹有良策
有包藏宇宙之心, 吞吐天地之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4.211.139.5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450022594.A.72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