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情感與寫詩一樣最忌直白,詩人 #卞之琳 就深諳此道。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 就帶大家細讀卞之琳名作「斷章」,看看他如何用短短 4 句共 34 個字,在環環相扣的空間裡,埋下含蓄的情話。
馬上觀看:
https://youtu.be/5MBEZtGpFTs
延伸閱讀:
【語文陶話廊:郁達夫「多情」的真義】
https://bit.ly/3gQy9Qk
【星 CUP 人物:名妓遇才子 情詩寄衷腸】
https://bit.ly/2SOX8f3
【星 CUP 人物:美女求愛 如何示好】
https://bit.ly/2TW5WzI
【語文陶話廊:文人不相輕 劉伯端詞贈梁羽生】
https://bit.ly/35MgNPy
【語文陶話廊:劉伯端予芳艷芬的一段詞】
https://bit.ly/3qjp9HK
【語文陶話廊:中國特色的自由派知識分子】
https://bit.ly/3vPXUG3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表達情感與寫詩一樣最忌直白,詩人卞之琳就深諳此道。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細讀卞之琳名作「斷章」,看看他如何用短短 4 句共 34 個字,在環環相扣的空間裡,埋下含蓄的情話。 延伸閱讀: 【語文陶話廊:郁達夫「多情」的真義】 https://bit.ly/3gQy9Qk 【星 CUP 人...
卞之琳詩派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122洛夫今扺南京創作70年研討會》
台灣詩人洛夫創作70週年
來源:深圳商報
記者 韓墨
今年是台灣著名詩人洛夫從事創作70週年,而由洛夫、張默和痖弦共同創辦的蜚聲海峽兩岸的《創世紀》詩刊,也剛剛度過了60歲生日。作為特別的紀念,前不久,洛夫在深圳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回顧自己的創作生涯,洛夫感慨地說:“《創世紀》的存在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成長的歷史也是我詩歌成長的歷史。”記者 夏和順
處女作稿費是銀圓五角
《文化廣場》:從您1944年在衡陽《力報》發表處女作開始算起,從事創作已經70週年了。您最初10年的文學創作是個什麼狀況?
洛夫:東南大學姜耕玉教授和華文詩歌研究所正在籌備紀念我創作70週年研討會。1944年,我在《力報》上發表了一篇散文,題為《夏日的庭院》,一千多字,我記得稿費是銀圓五角。我的創作是從散文開始的,寫詩則是我在湖南嶽雲中學讀高二時。
最有意思的是,1949年赴台灣時,我的行囊中帶著馮至和艾青的詩集各一冊,和我個人作品的剪貼本,包括二十多首詩和十幾篇散文。到基隆下船時,詩集和剪貼本都丟了。那是兵荒馬亂的年代,我安慰自己:生命都顧不上了,這本作品集丟了也就丟了。沒有想到的是,過了40年以後,1988年我回衡陽探親,當年《力報》的副刊主編王晨牧先生仍健在,已80多歲了,他又從《力報》上幫我找出十幾首詩來。現在看來,當時我在大陸發表的作品都太幼稚,因為是習作階段。
《文化廣場》:王鼎鈞在回憶錄中說,他在大陸時並沒有開始寫作,到了台灣時為謀生才開始投稿。王先生要比您大,但您的寫作卻早于他。您到台灣最初幾年的創作情況怎樣?
洛夫:王鼎鈞大我3歲,他起先是在一個廣播電臺做主任,全部投入寫作是在退休以後,特別是到了美國以後,寫了很多東西,內容紮實,語言生動。
我剛到台灣,因為要調整生活,忙於生計,大概有3年沒有寫作。1952年12月,我在《寶島文藝》月刊發表《火焰之歌》,這是我到台灣後發表的第一首詩。之後每年都有作品,到1954年進入高峰期。我的創作期在台灣這一代詩人作家中比任何人都長,成果最豐碩,經歷也最完整。我小時候讀過三年私塾,讀過唐詩,三字經沒念,念過幼學瓊林,四書五經。然後讀小學,那時讀過《封神榜》、《西遊記》、《水滸傳》,很多字都不認識。《水滸傳》到高中、大學時再讀,每個時期體會都不一樣。
我跟張默流汗也流淚
《文化廣場》:請您回憶一下《創世紀》創刊及同仁詩社成立的經過。
洛夫:1954年我跟張默先認識,我們都是海軍低級軍官,在海軍的報紙上發表作品,彼此都很欣賞,後來商量辦一份刊物。開始張默負責主編,我負責組稿,到第二年痖弦加入進來。刊物開始很薄很簡陋,後來改為20開本,四四方方的季刊,一直堅持了60年,現在印得更加漂亮了。
開始詩刊沒有經費,我們自掏腰包,把工資貢獻出來。印一期一兩百塊錢,我們的工資才五六十塊錢。經常遇到印好了放在印刷廠拿不出來的情況,我們就拿腳踏車、手錶去當,把刊物換出來。印數大概是一千冊,訂戶很少,大部分送給寫詩的朋友,也拿到書店寄售。我們親自到高雄、左營各個書店去送,三個月或半年結賬,現在想起來很難過。
有一個老闆是山東人,說這個東西不賣錢,沒有人來買。他從櫃子底下拉出一包書,連封都沒有拆,顯然他從內心裏是拒絕的。我們跟他吵,他就把一包嶄新的詩刊扔到大街上,我們也沒有辦法。我跟張默流了汗也流了眼淚,一一從街上把詩刊拾起。草創時期的艱難可想而知。
《文化廣場》:後來情況是否有好轉?您印象中是否有銷售特別火爆的時候?
洛夫:後來漸漸好轉了,但還有很長時間要自己掏腰包,同仁多了,大家分攤。過了一段時間,台北市政府、文化建設委員會都給了一些資助,還不夠。所以《創世紀》一直付不出稿費,台灣所有同仁刊物都是沒有稿費的。
《文化廣場》:您主編《創世紀》,如何對詩刊的品質把關?發表作品應該符合什麼標準?
洛夫:我主編《創世紀》將近30年,把關比較嚴。我們強調詩的世界性、超現實性、獨創性和純粹性,說到底就是詩的現代性。我一定會選最好的、最有創意的作品,不好的作品或不符合這一標準的詩要退稿。一方面強調詩歌的藝術性,另一方面強調創造性,要拒絕差的、平庸的東西。它不是年輕人發表習作的園地,一定要是成熟的作品。
台灣詩歌界其實很多人罵我,說我太挑剔了,我不管,我要維護刊物的深度、創意性。
最近十年有一些變化,《創世紀》大眾化了,要求不太嚴格,退步了。這是不好的現象。我到了加拿大後,沒法親力親為,但有時也會提醒他們以表示關心,只能這樣了。
《創世紀》鐵三角各有特點
《文化廣場》:您和張默、痖弦被稱為《創世紀》的“鐵三角”、“三駕馬車”,後人評價不一。回顧這60年,您對自己怎麼評價?
洛夫:我剛才講過,我的創作生命跟《創世紀》一起存在,一起發展。尤其在最早期主編的十年過程中,我將西方現代派大家們的理論、作品介紹到台灣,出過一些專輯,包括波德萊爾、艾略特、龐德等,為台灣詩歌的現代化作出很大貢獻。
台灣現代詩運動主要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紀弦的一個觀點很著名,很震撼,他強調詩歌是“橫的移植”,而不是“縱的繼承”,認為現代詩與中國傳統沒有關係。到80年代,我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中國傳統,重新評估中國古詩時,我們發現原來有很多優秀的、閃光的東西。只是我們原來太盲目了,一直強調反傳統、反傳統,沒有慎重地思考這個問題。
我回眸中國傳統比較早,後來余光中他們也回歸了。在這方面,我不但有作品,也寫過很多文章。唐詩中有很多意象,它的永恒之美完全可以作為年輕詩人創作的營養。你可以不寫格律詩,但不能把老祖宗好的東西丟棄。我認為重要的是把西方現代主義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打造出中國現代詩。
《文化廣場》:您對張默和痖弦怎麼評價?
洛夫:張默、痖弦各有各的風格。痖弦年輕時比我更紅,因為他的詩比較甜美,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女性讀者比較喜歡他的詩,風頭甚至蓋過余光中。可是他後來不寫了,他到美國參加聶華苓的愛荷華國際寫作坊後,回來就不寫了,這有心理上的原因,也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他做聯合報副刊主編,工作比較忙。他的作品不多,只有幾本詩集,但到現在還有許多年輕人喜歡他。台灣曾三次評選十大詩人,我跟他每次都當選,其中第三次我還排第一,比余光中多幾票。
張默的詩歌也不錯,他的風格是語言節奏比較特殊,多用疊句,也有很多人喜歡他的作品,他也寫過很多評論。在一般人看來,他是一個很有成就的詩歌編輯者,編詩刊,還編了很多詩選。
我們這一代詩人凋零了
《文化廣場》:紀弦去年以100歲高齡去世,他是《現代詩》的創始人,也是台灣現代詩運動的發起者。請談談您跟這本雜誌及紀弦的關係。
洛夫:紀弦去世後,美國一個作家幫他辦紀念特刊,打電話給我,我第一個寫了悼念他的詩,現在網上很多人轉載。
他在大陸時已經成名,來台灣後在成功中學當老師,當時他的身邊聚集了許多年輕人。他很浪漫,他的詩歌也很浪漫。1956年1月15日,紀弦發起組織現代派成立大會,我代表《創世紀》以觀察員身份出席,當時是從左營乘火車北上的,因此與紀弦相識。
《現代詩》開始影響比《創世紀》大。紀弦後來也不寫了,他1976年定居美國前宣佈要取消現代詩。但你只能取消你的《現代詩》刊物,你不能也不可能取消現代詩。《現代詩》1983年由梅新主持復刊,梅新60歲時因肝癌去世,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鄉土文學還沒有起來之前,台灣整個是現代詩的天下,年輕人都喜歡現代詩,絕大部分詩人是大陸去的,我從湖南去的,痖弦從河南去的,余光中是從福建去的。老一輩三個人,紀弦、覃子豪、鐘鼎文號稱台灣詩壇三老。覃子豪1963年去世,比較早,鐘鼎文去年去世,也活了近百歲。下面就是我們這一代了。張默小我兩歲,痖弦又比張默小兩歲,他有心臟病,醫囑不能乘長途飛機。我的身體比他們都好。
《文化廣場》:您怎麼評價余光中?他好像在台灣文壇的地位很高。
洛夫:余光中在文壇的地位很高,在詩壇就未必。他的散文寫得也很好。在一般人印象中,余光中最著名的詩就是《鄉愁》,我還為他打抱不平,其實他還有更好的詩。因為他的詩是民謠風格,念起來都很順口,讀者都很喜歡。
我跟余光中在大陸曾被人稱為“雙子星座”。我不在乎什麼稱謂,我們高度、深度和風格不一樣,他是詩歌明星,我的詩則被詩評家廣泛重視。
《文化廣場》:商禽和楊牧的詩怎麼樣?
洛夫:楊牧和商禽的詩都不錯。商禽的詩作不是很多,讀者層面也不廣,但他的詩很精練,很好。楊牧曾用葉珊的筆名,他的詩特別是早年的詩很抒情。還有楚戈,原來寫詩,後來專門畫畫了。
商禽是前年去世的,我寫過悼念他的詩。去年又有好幾位詩人亡故,想起來就很傷心。有些是根本就想不到的,像我的好友南韓詩人許世旭,突然就去世了。我們這一代詩人漸漸凋零了。
向西方“借火”取經
《文化廣場》:您認為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台灣現代詩運動與大陸二三十年代的現代詩之間有沒有傳承關係?
洛夫: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現代詩主要是受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影響較大。戴望舒他們在上海有一個《現代》雜誌,主要介紹西方的現代詩歌潮流,有現代主義的因素。但戴的詩,比如《雨巷》還是浪漫的,現代主義的精神並不夠。李金髮受到西方的影響,我覺得他消化得不夠,他的作品看起來更像是翻譯作品,他還沒有把現代主義精神與中國的語言結合起來。
現代詩運動到台灣後更擴大化、普遍化了,我們叫向西方“借火”、取經。我認為任何好的現代主義詩歌,其精神和表現技藝必然要融合在作品裏,你看不見。好像有人說我的詩像李白的詩,但你又指不出哪些地方像李白。應該達到這種境界,這種吸收比較好,而不應該像翻譯作品。
《文化廣場》:您當年讀西方現代主義大家的作品,是直接讀原文,還是通過翻譯?
洛夫:我自己做了一點點翻譯,做得不多。我是學英文的,畢業于淡江大學英文係,我翻譯過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文章,是從英文譯過來的,如果讀法文,就有一些隔膜。我編《創世紀》時,主要是請香港和台灣一些精通英語或法語的朋友來翻譯。比如葉維廉翻譯了艾略特和龐德。艾略特不好懂,《荒原》開始發表時,《紐約時報》有不少文章攻擊他,說讀不懂。我寫《石室之死亡》時,也有不少人批評我,說看不懂。但到現在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年輕詩人喜歡。
《創世紀》最早關注朦朧詩
《文化廣場》:您怎麼看現代詩派與鄉土文學之間的衝突?
洛夫:現代詩派與鄉土文學的筆仗我涉足不是很深,只是開座談會時發表了一些意見,余光中寫過幾篇文章,介入得較深。我覺得這場論爭有一個重要背景,就是本省人對外省人的成見,他們假借對抗現代主義,實際上是對抗所謂的“外來政權”。
《笠》詩刊聚集了一批本省籍詩人,他們發表的詩除國語外,還有一些鄉土語言。當然也有一些好的作品,但他們總體實力還是不如現代詩派。比如年度詩選,特別是十大詩人的評選,70%以上都是外省籍詩人。他們每年也出版年度詩選,也選過我的詩,我還擔任過他們的評委。他們對我不滿的是,我在大陸說“我不僅是台灣詩人,我也是中國詩人”。我這樣說也沒錯。
現代詩、創世紀、藍星是三足鼎立的現代詩組織。現在有一本《台灣詩學》,編輯人員除蕭蕭之外,白靈、陳義芝二人是第二代外省人,也是當今台灣詩壇的中堅分子。
《文化廣場》:大陸的朦朧詩比台灣現代詩運動晚起二十多年,後者在某種程度對前者起到啟迪與嚮導作用,您怎麼看這一文學現象?
洛夫:1987年12月,《創世紀》第72期推出“大陸詩人作品專輯”,是我主編的,刊出北島、舒婷、顧城、食指等22人120余首詩。朦朧詩是一次心靈的解放,謝冕、孫紹振、徐敬亞等起了很大推進作用。我們當時很好奇,儘量找一些刊物來看,決定出專輯。當時一般台灣人對此了解不多。1990年12月,《創世紀》推出“大陸第三代詩人作品展”,也是我主編策劃的,共發表海子、歐陽江河等20余位青年詩人作品數十首。
1988年以後,我經常回大陸,與老中青三代詩人多有接觸。艾青、馮至、卞之琳等人是老一輩詩人,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卞之琳,艾青詩的藝術性不夠。有一年聽說他獲得諾貝爾獎提名,《中國時報》副刊主編打電話給我,向我要艾青的資料,並問他有沒有得獎希望。我說希望不大,艾青的詩國家民族的情感很豐沛,但藝術性不夠,後來果然沒有獲獎。巴金沒有獲獎也是這個原因。
在我心中,詩歌絕對神聖
《文化廣場》:有一觀點認為,中國詩人很難獲諾獎,因為首先有語言的障礙,中國詩歌翻譯成西方語言很困難。
洛夫:確實是這樣。中文作品要評獎,最好是翻譯成瑞典文,至少也要翻譯成英語、法文。問題是中國詩的優點如“意境”,還有語言的味道是譯不出來的。
《文化廣場》:您在70年創作生涯中,經歷了文學的起起落落。眼下是詩歌式微的時代,有人甚至宣佈文學已經死亡,您怎麼看?
洛夫: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三地社會開始轉型,市場經濟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與內容,同時也顛覆了傳統的人文精神和價值觀,人們的物質慾望過度膨脹,精神生活日趨枯竭,因而導致了文學的退潮,詩被逼到邊緣,備受冷落。
詩歌活動沒有亡,詩歌也沒有亡,但詩的藝術水準確實下降了。從世界眼光來看,從我們民族的角度來看,或者從藝術本身的尺度來看,詩歌的生命力要延續,它的高度、深度、美感度一定要維持。可是今天我看非詩的、甚至反詩的內容很多,沒有標準,一個晚上能寫很多詩,隨便就能在網上發表。
網路的好處是給更多的人提供了創作與發表的平臺,壞處是沒有人管制,沒有評審,沒有紅綠燈,今天發表的詩,明天就消失了,耐人尋味的詩,讀了還想讀的作品太少太少。現在大家都處在迷惘狀態,大陸許多人也在反思詩的本質和典律問題。
詩歌活動倒是很多,每年幾乎每個鄉每個鎮都在辦詩歌節。去年我就推辭了兩個,一個在嘉興,一個在青海。深圳的詩歌節我也應邀參加過,還不錯。我這次來大陸,也參加了南京《金陵晚報》舉辦的詩歌活動。
《文化廣場》:剛才您也談到,您是台灣現代詩人中創作期最長的一個。在詩歌日漸被世俗社會遺棄的大環境中,是一種什麼力量使您堅持詩歌創作數十年不懈?
洛夫:我對文學有高度的潔癖,在我心目中,詩歌絕對是神聖的,我從來不以市場價格來衡量詩的價值。我認為寫詩是一種價值的創造,包括人生境界的創造,生命內涵的創造,精神高度的創造,尤其是語言的創造。詩可使語言增值,使我們民族語言新鮮豐富而精緻,詩是語言的未來。有生命就會有詩歌,因此,雖然詩歌的生態環境不是很好,但詩人並不氣餒,照樣寫詩,絕不掉鏈。
卞之琳詩派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表達情感與寫詩一樣最忌直白,詩人卞之琳就深諳此道。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細讀卞之琳名作「斷章」,看看他如何用短短 4 句共 34 個字,在環環相扣的空間裡,埋下含蓄的情話。
延伸閱讀:
【語文陶話廊:郁達夫「多情」的真義】
https://bit.ly/3gQy9Qk
【星 CUP 人物:名妓遇才子 情詩寄衷腸】
https://bit.ly/2SOX8f3
【星 CUP 人物:美女求愛 如何示好】
https://bit.ly/2TW5WzI
【語文陶話廊:文人不相輕 劉伯端詞贈梁羽生】
https://bit.ly/35MgNPy
【語文陶話廊:劉伯端予芳艷芬的一段詞】
https://bit.ly/3qjp9HK
【語文陶話廊:中國特色的自由派知識分子】
https://bit.ly/3vPXUG3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MBEZtGpFTs/hqdefault.jpg)
卞之琳詩派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位於廈門島西南部。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跡。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南洋騎樓建築、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滿目的各色閩台特色小吃和迴響在小巷街坊間的古老南音,構成其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中山路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涉台文物古跡1處,歷史遺址、古跡10餘處,還有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6月,廈門中山路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
六大特色:
中山路保存下來的騎樓街道歷史文化遺址和閩南街市風情,見證了廈門城市歷史發展的過程,留存了城市寶貴的文化記憶。如今的中山路,經過近百年來的培育和打造,已經成為一條歷史積澱深厚、經營品類齊全、名店名品雲集、人流物流集中的歷史文化名街。
(一)文化優勢:廈門城牆,新街禮拜堂,江夏堂……中山路片區保留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孕育了眾多的廈門文化名人,堪稱廈門的文脈。這裡還有著名民族英雄陳化成、著名書法家歐陽楨、詩人虞愚、著名書法金石家呂世宜等名人的故居;著名的民盟早期領導人李公樸和作家郁達夫下榻過的天仙旅社;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盧嘉錫的童年,也是在這裡度過的。中山路不但有豐富的文物古跡,而且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歌仔戲、中秋博餅等在中山路都有著悠久不斷的傳承。
(二)建築優勢:騎樓建築盡顯南洋風情,中山路主要由華僑投資興建,並由成片的騎樓組成,兩旁帶著濃郁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映襯著中山路“南洋風情商業街”的雅號。位於中山路輪渡路口的華僑銀行,是當年廈門人與南洋華僑之間血脈緊緊相連的歷史見證。南洋風情的騎樓,加上了閩南傳統的綠琉璃門樓屋頂,騎樓的門柱上又加上富有中國特色的廻雲紋裝飾,為中山路騎樓添上了中國氣派和閩南色彩。中西合璧,開放包容,有人說這就是中山路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
(三)對台優勢:台商紛紛開店經營,位於海峽西岸的中山路,與臺灣僅一海之隔,聯繫甚密,淵源深厚,有“中國閩台風情第一街”之稱。福建、臺灣的各行業眾多品牌在這裡彙集;眾多的閩商、台商在此開店、經營,並經常舉辦與臺灣有關的臺灣特色商品展、鄭成功文化節風俗展演和歌仔戲、南音等具閩台特色的各項活動,是對台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之一。中山路上有古城東路“閩台特色食品街”。3月18日,位於古城東路的“老台南劍獅美食文化園”也正式對外開放,廈門市民能在此零距離感受台南獨特的地方文化。
(四)交通優勢:地處市中心交通便捷,中山路地處廈門城市中心,在早期,中山路更是廈門城市的代表,當時的廈門就是指中山路周圍。中山路與“海上花園”鼓浪嶼遙遙相對,緊鄰廈門城市快速幹道—環島路、成功大道,緊挨碼頭、長途汽車站,就是到到最遠的機場也不足30分鐘。
(五)環境優勢:商業街直通大海,中山路是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走在街上,便有陣陣海風吹來,讓人感覺愜意無比。閒暇之餘,你還可走到街盡頭的海邊,遙望“海上花園”鼓浪嶼,聽濤聲浪曲,觀千帆飛渡、萬舸迸發。全國首創,廣告採用統一板材和底框,以歐式的鐵藝雕花來突出騎樓的優美,實施LED夜景工程,使藝術照明與建築景觀融於一體……近年來中山路的兩次大規模改造,既有效地保持了原有商業街的建築風貌、歷史印跡,又進一步突出了廈門的本土文化、南洋文化和閩台文化,提升整體景觀的內涵與品位,使中山路成為廈門的一大遊覽勝地,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六)品牌優勢:老字型大小特產成“金字招牌”
中山路著力找准文化與商貿產業發展的契合點,不斷提升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業態,形成高、中、低端業態有機搭配,國際名品、老字型大小品牌主導的特色商業街區。在短短1200米的中山路上彙集了200多種國際一、二線知名品牌。眾多國內知名品牌,也是巧借中山路的人氣和影響力,在此設旗艦店,作為其品牌宣傳的排頭兵。中山路更是本土品牌的集散地,金鷺首飾、光華藥店、好清香大酒樓、黃則和花生湯、佳味再添小吃、葉氏麻糍、大同鴨肉粥等廈門老字型大小本土特產,成為中山路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廈門大學由陳嘉庚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廈門市共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入選「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全國31所副部級中管高校。同時也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並曾有「東南最高學府」之譽。廈門大學亦為第一間擁有海外分校的中國大學,該分校區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
胡里山炮台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所屬的廈門島的東南端海濱,是一座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古炮台。炮台中存有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280毫米海岸炮,為世界現存最大的海岸炮。胡里山炮台於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編入金氏世界紀錄,2009年被評為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胡里炮王」是廈門市政府於1997年評定的廈門名景新二十景之一。胡里山自從明代時就設有炮臺,並派兵駐守。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臺被毀。現存胡裡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工期兩年八個月,完工時的閩浙總督為楊歧珍。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半城垣式,兼具歐洲和明清的建築風格,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炮臺分為戰坪、兵營和後山三個區,內有暗道、護牆、護城壕、彈藥庫、兵房、觀哨台、官廳等。台基由烏樟樹汁和紅糖、糯米、砂土、石灰等攪拌而成,十分堅固。胡裡山炮台選址海島東南端海岬突出部,三面環海,向東可支援距離約4500米的白石炮臺,攔阻敵艦於水道外。南面則和對岸(今漳州龍海)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交叉封鎖航道。向西則可協助距離約5000米的磐石炮臺,一同追擊廈門港內敵艦。向北也可支援島內陸軍陣營。胡裡山炮台裝備先進,直至民國時期仍在海岸戰爭中處於優勢。最近翻查廠家資料,原來中國先後曾進口十門巨炮,但現存只有胡里山這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WU5efUBm9M/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wVEkjp17-3pnCtKKlaMrR_08KHg)
卞之琳詩派 在 香港書展2017:從卞之琳到馬朗及瘂弦— 老一輩現代派詩家與我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香港書展2017:從 卞之琳 到馬朗及瘂弦— 老一輩現代派詩家與我. 453 views · 6 years ago ...more. 香港貿發局. 94K. Subscribe. 94K subscribers. ... <看更多>
卞之琳詩派 在 國文好好玩- #象徵詩派(#現代派) 1.#李金髮引進#法國 ... 的推薦與評價
象徵詩派(#現代派) 1. ... 反對格律,注重詩的自然音節代表詩人:#李金髮、#戴望舒、#卞之琳#國文好好玩#詩#新詩#詩人#現代詩簡史.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