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競爭意識與縱向關係
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在上與下的縱向關係時,就會理所當然產生競爭意識,處在下位的人不是認命地接受自己的無能,就是想辦法爬到更高處,或者至少將高處的人給拉下來。我想要讓堂弟變糟,正是因為我認為自己不如堂弟來得優秀,而在沒有辦法超越他的情況下,我只能夠想辦法讓他的位置變得跟我一樣低。
縱向關係在全世界都是主流的價值觀,尤其在我們成長的華人文化底下更為嚴重,「孝順父母」以及「養兒防老」就是極其荒謬的文化,更別提從小到大經歷的各種比較。從課業成績到事業成就、結婚生子、買房買車等等,變成一種生存在這個社會底下的潛規則,若是沒有達到社會所期待的就是失敗者。
“一個調適得宜的社會,絕對會義不容辭地為每一位成員提供支援,幫助他們發揮能力。”《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阿德勒(Alfred Adler),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2015年。
阿德勒主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皆是平等的,而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都要能夠明白,每個人生來的能力都不一樣,並且有著獨一無二的想法;健全的社會應該是當中的每一個成員彼此合作,發揮自己所長並且彌補成員的不足,而非以某項能力或者成就來定義社會成員的價值。
假如人的一生都不需要去遵循社會定下的淺規則,不需要為了滿足誰的期待而完成某些成就;不需要與他人較勁、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人生夥伴,可以互相信任與扶持成長,這樣的關係就是個體心理學裡說的「橫向關係」,並且競爭也不會存在人與人之間了。
想組織家庭就找個伴侶結婚生子、想一個人自由自在就保持單身;喜歡四處旅行就經常搬家、喜歡自己佈置環境就買間房子。男孩子喜歡粉紅色與娃娃不用害怕被嘲笑、女孩子熱愛動漫或建築工程也可以抬頭挺胸。
「失敗者」只會出現在縱向關係。
我成長的環境所提供的素材,全部都是建立在縱向關係上。我沒有機會能夠去選擇,因為在我的生命中橫向關係是不曾出現過的素材。在縱向關係與賞罰教育的荼毒之下,我只學會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以及戰勝不了他人就乾脆毀掉他人。
這些當然不是家人或者學校所教的,而是我所選擇的人生型態引導我往這個方向去領悟到的。就好比那些早期的匿名黑函,為了避免自己的筆跡被看穿,而從各種報章雜誌上剪下自己要的文字,再用黏貼的方式完成自己想表達的句子。我的這些扭曲想法,正是用過去十年裡接受的素材所拼湊出來的。
人只要無法脫離縱向關係,就無可避免一生都會與他人競爭。
競爭不見得是實質上的較勁,不一定只是在班級間的成績高低,或者職場上的年終獎金,競爭的意識存在與生活的任何一處。可能只是停紅綠燈時,旁邊的人開的是進口車,而自己騎著高齡十五歲的二行程機車;可能只是偶然得知自己暗戀的對象喜歡高個子,而自己身長只有一米五。
可能只是恰好坐在博愛座上,正準備要讓位給眼前剛上車的長者時,卻被旁邊普通座的乘客給搶先了一步;然後四周的人看著自己的眼神,似乎都在責備自己怎麼能夠這麼自私。
這些縱向關係所帶來的負面感受,於《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當中,也用了「毒性羞恥」這個名詞來解釋。接下來先回到我的童年,隨著我的人生經歷,我也會慢慢跟大家分享個體心理學帶給我的影響與改變。
#完整著作內容可加入社團自由賞閱
#申請入社流程如下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博愛座 心理學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曾經犯過的錯,就得貼上一輩子的標籤嗎?
-
昨天的貼文意外引來比平常大得多的迴響,其實我也就跟平常一樣記錄著我的生活,藉由我的故事去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個體心理學的。
-
文章發佈後,我收到了一些表示不認同的聲音,倒不是針對我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是我將這起事件公佈在網路上的這個行為。即便我在發佈前已經取得兒子同意,對方仍舊認為一年級的孩子根本聽不懂,將來長大肯定會恨我一輩子。
-
剛好藉由這件事來跟大家聊聊關於「貢獻感」這個在個體心理學中相當重要的關鍵字。先謝謝這位同樣關心我兒子心靈健康的網友,也謝謝您讓我有了寫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的想法,謝謝。(其實還想講「橫向關係」與「課題分離」這兩個關鍵字,但寫下來文章字數絕對破萬,因此留至下回再聊。)
-
我們的文化與主流的教育方式讓我們認為「犯罪」是羞恥的,犯罪確實不能當成是多光榮的行為,但是犯罪之後的「人」呢?他這一輩子只能夠是「罪人」嗎?他一輩子都沒辦法再當一個單純的「人」嗎?這是我們的國家現階段缺乏的教育。
-
「罪」是惡,那「人」呢?
-
當一個人無法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有貢獻時,就會開始出現偏差行為,小則對父母親頂嘴,大則殺人放火,這些都是因為感受不到自己對他人的貢獻感、無法認同與接納自己之下而產生的「報復行為」。
-
昨天的事件就法律與道德規範來看,兒子偷竊就是不對的。但以人性角度來看,兒子只是想讓哥哥開心,錯了嗎?對或錯,標準誰訂的?不對的行為,就是壞嗎?矯治的目的是讓人改過向善,從罪犯變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而非讓他們去更努力的追求智慧型犯罪,甚至產生報復他人的心態。
-
因此我在教育兒子偷竊是不對的行為除了告訴他這會觸犯法律之外,也從人性的角度迎導他理解這樣子的行為會傷害多少人,後續可能會產生多嚴重的後果。這同時也是在培養他的同理心,一個人若是對每一個人都能夠有同理心,他根本不需要法律的規範自然而然不會去犯罪,因為他不忍心傷害任何一個人。
-
除此之外,我還必須讓他了解雖然他曾經犯過錯,但那不表示這輩子他永遠只能低著頭,他還是有能力可以為這個社會帶來貢獻。因此我詢問他是否願意讓我把這件事情寫出來,讓更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能夠有不同的作法,同時這樣的舉動可能會幫助到許多遇到同樣或是類似狀況的家長,或許10年後這個社會上會少一個隨機殺人犯。
-
『你會不會想太多了啊?』我想這應該是許多人看到這邊後產生的念頭,是我想太多嗎?我簡單說個故事好了:
-
很久以前,在一間國小裡頭有一個跟其他男孩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男孩,我們先稱呼他為J小弟好了。J小弟有一次在課堂上干擾其他女同學上課,於是被老師處罰,老師要J小弟當著全班的面前跟同學道歉。J小弟覺得委屈,他只是想鬧鬧那個女孩而已啊!他不甘受辱,立志報復這個世界,於是他開始研究殺人的方式,國中、高中…十年來從未打消過這個念頭。十年後,他在捷運上展開隨機殺人,其中四人死亡,二十多人受傷。
-
你,還記得誰是鄭捷嗎?
-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小惡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也不認為自己的小善會帶來多大改變,因此每個人都幹點小惡(只是丟個菸蒂沒關係吧?只是搶個黃燈沒關係吧?只是沒有告訴店員他多找了50元沒關係吧?);每個人對於小善都視而不見(不過只是只是一張紙屑在地上不撿也不會怎樣吧?我又不是坐博愛座等其他人讓位就好吧?旁邊的女生在哭欸關心她等等被當成變態怎麼辦?)正因為如此,整個社會才會朝向越來越惡發展。
-
所謂『貢獻感』指的並不是只有捐款、當志工這種行為,事實上貢獻感並非為了獲得他人的感謝,而是當事人打從心底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能夠幫助到別人或者讓別人感到開心,例如我寫文章這件事。我寫的文章到底有沒有真正幫到別人我不知道,一直以來我也都是得收到網友來信感謝才知道原來我的某篇生活記事感動到他。
-
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能幫助到人,但我覺得可以所以我就一直做下去,我在這當中獲得了貢獻感,『貢獻感』是控制我的躁鬱症與思覺失調最有效的處方,比任何藥物都有效讓我的思考模式變得正面積極,不會想再去傷害別人或是傷害自己。(給這兩天爆增的新朋友說明一下,我本身曾經是需要住院治療的躁鬱症患者,有超過十年的病史,自殺未遂多次。)
-
宋喬安:我不想一輩子當受害者家屬,李大芝自己要把加害者家屬的標籤撕下來。(公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
若是我的兒子無法自己將『竊犯』這個標籤給撕掉,他一輩子心裡都會有陰影,因為他永遠都會認為自己是個『罪人』。我要他明白,他曾犯罪過,但他仍舊還是『人』,與我、與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並無不同。同樣身而為人,他依然還是能夠做好的事情,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做了一件壞事後就不配為人,每一個人在這一刻都有能力決定自己要行惡還是善。
-
於是,兒子點頭說他願意跟大家分享這次的事情,希望其他小朋友不要跟他一樣。孩子終究還是孩子啊,他在乎的是其他孩子不要跟他一樣好傻好天真,但生母我在乎的,是其他父母或照顧者在面對這種狀況時千萬不要失控抓狂啊。理性去處理、陪孩子面對但不要幫他解決,孩子在學習自立的過程一定會有讓父母萬般無奈與失去耐心的時候,我也是一樣的,我也還在學習著。
-
下回再跟大家聊聊關於『橫向關係』與『課題分離』,我要準備下高鐵了,同時藉文表達一下我的立場: #我支持廢除死刑
-
鄭捷當年到底是遭遇到什麼樣的童年才讓他犯下這種連成年罪犯都不見得敢做的事情,他到底對這個社會有多大的仇恨才讓他不得不做這樣的事情去報復這個世界?殺了他,我們要如何知道怎麼樣去預防下一個鄭捷呢?我們永遠都不會明白,鄭捷到底為什麼要殺人。
-
peace 謝謝
-
【延伸閱讀】
該如何面對孩子偷竊的行為? https://pse.is/HJNT4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你了解鄭捷嗎?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9258
博愛座 心理學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曾經犯過的錯,就得貼上一輩子的標籤嗎?
-
昨天的貼文意外引來比平常大得多的迴響,其實我也就跟平常一樣記錄著我的生活,藉由我的故事去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個體心理學的。
-
文章發佈後,我收到了一些表示不認同的聲音,倒不是針對我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是我將這起事件公佈在網路上的這個行為。即便我在發佈前已經取得兒子同意,對方仍舊認為一年級的孩子根本聽不懂,將來長大肯定會恨我一輩子。
-
剛好藉由這件事來跟大家聊聊關於「貢獻感」這個在個體心理學中相當重要的關鍵字。先謝謝這位同樣關心我兒子心靈健康的網友,也謝謝您讓我有了寫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的想法,謝謝。(其實還想講「橫向關係」與「課題分離」這兩個關鍵字,但寫下來文章字數絕對破萬,因此留至下回再聊。)
-
我們的文化與主流的教育方式讓我們認為「犯罪」是羞恥的,犯罪確實不能當成是多光榮的行為,但是犯罪之後的「人」呢?他這一輩子只能夠是「罪人」嗎?他一輩子都沒辦法再當一個單純的「人」嗎?這是我們的國家現階段缺乏的教育。
-
「罪」是惡,那「人」呢?
-
當一個人無法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有貢獻時,就會開始出現偏差行為,小則對父母親頂嘴,大則殺人放火,這些都是因為感受不到自己對他人的貢獻感、無法認同與接納自己之下而產生的「報復行為」。
-
昨天的事件就法律與道德規範來看,兒子偷竊就是不對的。但以人性角度來看,兒子只是想讓哥哥開心,錯了嗎?對或錯,標準誰訂的?不對的行為,就是壞嗎?矯治的目的是讓人改過向善,從罪犯變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而非讓他們去更努力的追求智慧型犯罪,甚至產生報復他人的心態。
-
因此我在教育兒子偷竊是不對的行為除了告訴他這會觸犯法律之外,也從人性的角度迎導他理解這樣子的行為會傷害多少人,後續可能會產生多嚴重的後果。這同時也是在培養他的同理心,一個人若是對每一個人都能夠有同理心,他根本不需要法律的規範自然而然不會去犯罪,因為他不忍心傷害任何一個人。
-
除此之外,我還必須讓他了解雖然他曾經犯過錯,但那不表示這輩子他永遠只能低著頭,他還是有能力可以為這個社會帶來貢獻。因此我詢問他是否願意讓我把這件事情寫出來,讓更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能夠有不同的作法,同時這樣的舉動可能會幫助到許多遇到同樣或是類似狀況的家長,或許10年後這個社會上會少一個隨機殺人犯。
-
『你會不會想太多了啊?』我想這應該是許多人看到這邊後產生的念頭,是我想太多嗎?我簡單說個故事好了:
-
很久以前,在一間國小裡頭有一個跟其他男孩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男孩,我們先稱呼他為J小弟好了。J小弟有一次在課堂上干擾其他女同學上課,於是被老師處罰,老師要J小弟當著全班的面前跟同學道歉。J小弟覺得委屈,他只是想鬧鬧那個女孩而已啊!他不甘受辱,立志報復這個世界,於是他開始研究殺人的方式,國中、高中…十年來從未打消過這個念頭。十年後,他在捷運上展開隨機殺人,其中四人死亡,二十多人受傷。
-
你,還記得誰是鄭捷嗎?
-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小惡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也不認為自己的小善會帶來多大改變,因此每個人都幹點小惡(只是丟個菸蒂沒關係吧?只是搶個黃燈沒關係吧?只是沒有告訴店員他多找了50元沒關係吧?);每個人對於小善都視而不見(不過只是只是一張紙屑在地上不撿也不會怎樣吧?我又不是坐博愛座等其他人讓位就好吧?旁邊的女生在哭欸關心她等等被當成變態怎麼辦?)正因為如此,整個社會才會朝向越來越惡發展。
-
所謂『貢獻感』指的並不是只有捐款、當志工這種行為,事實上貢獻感並非為了獲得他人的感謝,而是當事人打從心底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能夠幫助到別人或者讓別人感到開心,例如我寫文章這件事。我寫的文章到底有沒有真正幫到別人我不知道,一直以來我也都是得收到網友來信感謝才知道原來我的某篇生活記事感動到他。
-
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能幫助到人,但我覺得可以所以我就一直做下去,我在這當中獲得了貢獻感,『貢獻感』是控制我的躁鬱症與思覺失調最有效的處方,比任何藥物都有效讓我的思考模式變得正面積極,不會想再去傷害別人或是傷害自己。(給這兩天爆增的新朋友說明一下,我本身曾經是需要住院治療的躁鬱症患者,有超過十年的病史,自殺未遂多次。)
-
宋喬安:我不想一輩子當受害者家屬,李大芝自己要把加害者家屬的標籤撕下來。(公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
若是我的兒子無法自己將『竊犯』這個標籤給撕掉,他一輩子心裡都會有陰影,因為他永遠都會認為自己是個『罪人』。我要他明白,他曾犯罪過,但他仍舊還是『人』,與我、與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並無不同。同樣身而為人,他依然還是能夠做好的事情,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做了一件壞事後就不配為人,每一個人在這一刻都有能力決定自己要行惡還是善。
-
於是,兒子點頭說他願意跟大家分享這次的事情,希望其他小朋友不要跟他一樣。孩子終究還是孩子啊,他在乎的是其他孩子不要跟他一樣好傻好天真,但生母我在乎的,是其他父母或照顧者在面對這種狀況時千萬不要失控抓狂啊。理性去處理、陪孩子面對但不要幫他解決,孩子在學習自立的過程一定會有讓父母萬般無奈與失去耐心的時候,我也是一樣的,我也還在學習著。
-
下回再跟大家聊聊關於『橫向關係』與『課題分離』,我要準備下高鐵了,同時藉文表達一下我的立場: #我支持廢除死刑
-
鄭捷當年到底是遭遇到什麼樣的童年才讓他犯下這種連成年罪犯都不見得敢做的事情,他到底對這個社會有多大的仇恨才讓他不得不做這樣的事情去報復這個世界?殺了他,我們要如何知道怎麼樣去預防下一個鄭捷呢?我們永遠都不會明白,鄭捷到底為什麼要殺人。
-
peace 謝謝
-
【延伸閱讀】
該如何面對孩子偷竊的行為? https://pse.is/HJNT4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你了解鄭捷嗎?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