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臺南市鄒族日 Siuski來訪札哈木❣️
2021臺南鄒族日『Siuski來訪札哈木』活動即將開跑!連續兩個週六,要帶我們聽聽Tsou(鄒)族人的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更有樂舞表演及手作體驗課程在札哈木等著我們喔!
-
【鄒族老人Avai的心路歷程】
時間|2021.10.02(六)08:30-12:00
地點|臺南文創園區-漂丿白鷺 Live House(臺南市東區北門路二段16號)
講者|高英傑 老師
人數|預計招收50人,報名至額滿為止喔!
【Siuski來訪札哈木】
時間|2021.10.09(六)13:30-16:30
地點|札哈木公園(臺南市安平區安億路472號)
內容|樂舞饗宴、手作體驗
.
🙋🏽講座及手作報名 https://reurl.cc/NZAMW5
🙏🏽承辦單位及圖片來源 社團法人臺南市馬楞楞學會
聯絡資訊📞張小姐 0919-587126
-
#Tsou鄒族日
#Ingay資訊分享 #活動 篇
ℹ️臉書搜尋「活動」,可以更快的找到Ingay與小夥伴們整理的各項資訊內容喔ℹ️
—————————————————————
加入Ingay的Line好友‼️
Line連結|https://lin.ee/fykSmOb
Line ID|@ingaytali
到 #穎艾報你知 查詢更多活動、工作、競賽等資訊👉🏽https://intalk.t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李友煌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 2014年,一直被誤以為是鄒族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終於從歷史迷霧中走出,獲得官方認定為台灣第15族原住民!目前人口數約...
南鄒族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回顧系列 | 八八水災重建十周年:禮納里部落】
八八水災,又稱莫拉克風災、或八八風災,你還記得嗎?
2009年那一年颱風莫拉克侵襲臺灣,挾帶了破世界歷史紀錄的降雨量,它造成臺灣許多地區山崩、滅村與土石流,中央山脈山頂凸了一大塊。
從此許多人不只失去家園,而且永遠找不到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家人在地底層很深的土層裡,多少天的挖掘,也不見屍骨。倖存的家人再走回山區,若摔了一跤,就告訴自己:或許地下的先生在叫喚她吧。
有些山區村民躲在山洞,全身濕透,沒有食物,沒有飲水⋯⋯在最文明的時代回到最原始的求生之道⋯⋯直到救援直升機出現。
救援直升機也出了意外,被山區常見的流水繩卡住,摔死了。一片霧茫茫,一片混亂,一片狼藉,一片城市的慌亂與胡亂指責。許多人走了,島嶼多數人忘記了。
於是十年又四個月後,那些喜歡指責的人們繼續指責他們從來不願深入了解的其他事。
這個世界移動地太快,人心也是如此。
感謝常民團隊(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他們累積了自1999年九二一災後重建、2005年龍王颱風災後遷村、2008年川震農房重建及起始於2005年中國大陸農村建房的經驗,接受台灣世界展望會及紅十字會委託,參與了近800戶的八八水災受災戶家屋設計及興建工作。十年,磚磚皆辛苦,這些基地位於屏東、台東、高雄、嘉義四縣市,分別以永久屋、中繼屋及避難屋等三種重建。
*瑪家農場永久屋基地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又稱禮納里RINARI部落,由霧台鄉的好茶部落、瑪家鄉的瑪家部落以及三地門鄉的大社部落組成,共計483戶,為八八水災重建計畫的第二大永久屋基地。
(註:瑪家農場永久屋基地經過部落與各界討論,決定命名為「禮納里RINARI部落」,意思就是「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基地占地94.4公頃,原為臺糖的相思樹林,做為永久屋建設基地,在建設數量的密度之下幾乎無法保留原有的植被,同時在半年工期要全數完工的壓力下,四個營造廠投入大量資源同時施工,風風火火,紅土飛揚,大興土木。
當年身處耶誕節完工地的「社區」看著形式相近的房屋綿延,像是沒有生氣的電影場景,參與建設其中的謝英俊曾經質疑自己:「協力造屋、這是他們的房子,但是居民參與在哪裡? 我們真的有做對事情嗎?」
*但禮納里部落走過八八水災重建的漫漫長路後,部落的樣貌隨著時間慢慢產生變化,家屋逐漸出現族人的文化特色,及特殊生活樣貌。其中好茶部落的魯凱族人發展出「接待家庭」的部落產業,將部落樂於分享、待客溫暖如家人的精神帶給遊客。
他們不是為了觀光產業賺錢,部落居民希望外來的人在彼此的互動下,外界有機會能夠瞭解魯凱族的好客文化。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臺灣工作站)工作人員從2016年開始,每一年暑假都會回訪禮納里。
事務所工作夥伴及當年的實習生們都會在部落至少住一晚,在家屋前涼棚的「主客廳」一起聊聊天;隔天一早,步行部落中,看著也習著當地住民生活友善自然環境的古老智慧。
*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人可以擁有永久的土地
「土地沒有永久擁有,人類的使用都應該是『中繼』的思維」——謝英俊
『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本是莫拉克重建條例的原則,在常民團隊參與的重建永久屋項目,除了嘉義阿里山來吉部落以外,幾乎都未遵循此原則。
但八八水災重建初期謝英俊建築師即提出了「中繼屋」的概念,這使中繼屋有機會於台東嘉蘭村、屏東三和村實踐。
有些人説「遷村是一代人的事。」但他們不是災民。
謝英俊依據過去經驗,了解僅找尋適宜地點過程,便涉及行政申請的繁文縟節,起碼是三年之後;災民的日子、處境不只是人類學,不只是文學,他們面對的是生活殘酷的現實。他們至少需要一個家,一個可以安心住下來,遮風避雨的家。
「部落生活,本來就是不斷移動的過程。」
沙還是沙。人有時候也是沙。
—以上部分內容節錄自 苦勞網 "沒有永久的土地–謝英俊與他的「中繼」思維" 文/陳韋綸 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7395
-----------------------------------------------------------------------------
規劃設計:常民建築(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基地位置:臺灣屏東縣瑪家鄉
戶數:總數483戶(好茶部落 177戶、瑪家部落132戶、大社部落174戶)
基地面積:94,441m2
建築面積:801型 54 m2 |802型(雙拼) 108m2|803型(雙拼) 108m2
樓地板面積:801型 108 m2 |802型(雙拼) 216m2|803型(雙拼) 216m2
設計階段:2010年1月至2010年4月
施工時間: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
鋼結構施工:常民建築(達文營造+原住民工班)
施工單位:豐邑營造、大賈營造、璞園營造
常民團隊:謝英俊、謝長榮、邱芙蓉、陳美英、陳憶玲、洪明裕、江敏懿、潘泗毓、顏學理、高春貴、蔡佩妏、林書吟、張鵑后、黃柏堯、劉肇隆、陳敬烜、鄭國卿、潘昌佑、宋煥美、陳彥廷、張修瑋、吳佳華、廖期逸、廖偉佐、陳聖傑、謝以士、張志偉、王威懿、施舜文、楊彥航、謝天...等曾經參與過的每一位。
原住民工班:南投邵族工隊、南投布農族工隊、台東排灣族工隊、台東魯凱族工隊、台東卑南族工隊、台東賽德克族工隊、屏東排灣族工隊、屏東魯凱族工隊、高雄南鄒族工隊及嘉義北鄒族工隊。
南鄒族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2-11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新自然主義
本集主題:「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李友煌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
2014年,一直被誤以為是鄒族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終於從歷史迷霧中走出,獲得官方認定為台灣第15族原住民!目前人口數約400人的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由於多數民眾對其不為所知,加上面臨語言、文化瀕危,本書以拉阿魯哇族獨特的十二貝神信仰為結構,重現拉阿魯哇族爭取正名及文化復振的艱辛歷程,包括:
.族群如何走出歷史迷霧,從「南鄒族」的他人歸類中脫身,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身分認同。
.揭開貝神的神祕面紗,族人如何失落及重現其獨特信仰祭典的過程、迷惘與信心。
.老、中、青三代在族語及文化復振薪傳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功能,有合力,有焦慮,也有折衝。
.環境巨大衝擊下,人口數寡少的族群,面臨強勢布農化及漢化壓力,其展現的策略與韌性。
.除父權男性,女性在族群語言文化復振中的特殊角色與功能,其微妙心理及傑出表現。
.在沉浸式族語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配合下,拉阿魯哇幼苗正成長茁壯,族語薪傳已獲得初步成效。
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
本書作者李友煌博士於高雄市原民會部落大學任教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僅存於高雄市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感受其爭取正名與復振文化的苦心與艱難而興起採訪報導之心念,以一年半時間深入部落,大量訪談、觀察、田調,配合平面及影音文獻搜集,採取報導文學的方式,以本書向山上的朋友──人數單薄而堅持追尋與復振族群文化的勇氣致敬。
此外,本書並嘗試從文獻資料及耆老訪談中,勾勒出拉阿魯哇族在漢人開山採樟入侵傳統領域下,與客家人相遇的過程,這場族群遭遇,開啟了日後拉阿魯哇族復振靈魂人物游仁貴的身世;而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宗教改革」下被迫放棄貝神信仰及聖貝消失的事件,也都以類小說的筆法重現。
最後,做為拉阿魯哇族最重要及親密他者的矮人傳說,李博士則以史詩篇章來呼應,藉現代詩創作敘述這段充滿神啟、先知式的神話。全書內容,盡量減少史料推砌與宏大敘述(grand narrative),而以人物、事件、場景的綿密交織來建構,使其兼具報導性、文學性與可讀性,主題清晰又肌理豐美。
作者簡介:李友煌
•台南出生,定居高雄。
•現任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主任、研發處長。
•曾任台灣時報、聯合報系民生報記者、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媒體公關、高雄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著有《水上十行紙》、《藍染:海島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
南鄒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李友煌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
2014年,一直被誤以為是鄒族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終於從歷史迷霧中走出,獲得官方認定為台灣第15族原住民!目前人口數約400人的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由於多數民眾對其不為所知,加上面臨語言、文化瀕危,本書以拉阿魯哇族獨特的十二貝神信仰為結構,重現拉阿魯哇族爭取正名及文化復振的艱辛歷程,包括:
.族群如何走出歷史迷霧,從「南鄒族」的他人歸類中脫身,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身分認同。
.揭開貝神的神祕面紗,族人如何失落及重現其獨特信仰祭典的過程、迷惘與信心。
.老、中、青三代在族語及文化復振薪傳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功能,有合力,有焦慮,也有折衝。
.環境巨大衝擊下,人口數寡少的族群,面臨強勢布農化及漢化壓力,其展現的策略與韌性。
.除父權男性,女性在族群語言文化復振中的特殊角色與功能,其微妙心理及傑出表現。
.在沉浸式族語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配合下,拉阿魯哇幼苗正成長茁壯,族語薪傳已獲得初步成效。
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
本書作者李友煌博士於高雄市原民會部落大學任教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僅存於高雄市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感受其爭取正名與復振文化的苦心與艱難而興起採訪報導之心念,以一年半時間深入部落,大量訪談、觀察、田調,配合平面及影音文獻搜集,採取報導文學的方式,以本書向山上的朋友──人數單薄而堅持追尋與復振族群文化的勇氣致敬。
此外,本書並嘗試從文獻資料及耆老訪談中,勾勒出拉阿魯哇族在漢人開山採樟入侵傳統領域下,與客家人相遇的過程,這場族群遭遇,開啟了日後拉阿魯哇族復振靈魂人物游仁貴的身世;而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宗教改革」下被迫放棄貝神信仰及聖貝消失的事件,也都以類小說的筆法重現。
最後,做為拉阿魯哇族最重要及親密他者的矮人傳說,李博士則以史詩篇章來呼應,藉現代詩創作敘述這段充滿神啟、先知式的神話。全書內容,盡量減少史料推砌與宏大敘述(grand narrative),而以人物、事件、場景的綿密交織來建構,使其兼具報導性、文學性與可讀性,主題清晰又肌理豐美。
作者簡介:李友煌
•台南出生,定居高雄。
•現任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主任、研發處長。
•曾任台灣時報、聯合報系民生報記者、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媒體公關、高雄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著有《水上十行紙》、《藍染:海島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