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百多年前的文學作品,每當看見作者活過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代,總覺得他們見證着近代日本史。不過我們在座諸位也不遑多讓,見證了昭和、平成、令和。
其實要經歷多幾個皇帝不困難,買個「人生重來器」投胎在亂世就是了。人稱「長樂老」的馮道活着的時代叫做五代十國,笑看風雲經歷五朝八姓十一君,鼎鼎大名傳頌千古。
話說從前日本的年號,都是在中國古代典籍裏找尋靈感。
但是「令和」不一樣,日本官方說取材來自日本古代詩集《萬葉集》卷五《梅花歌三十二首並序》。
既然官方都這麼說了,也許大家就跟我一樣,沒有懷疑過什麼吧。
話說剛剛踏入令和時,在某個惠風和暢的春日,我在熊本縣的麥島城跡附近的「万葉の里公園」附庸風雅,感受當時街知巷聞耳熟能詳的名句「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奈良時代的貴族歌人長田王(ながたおう)路過水島的時候曾經驚嘆水島的自然景觀,寫下兩首作品並被收錄入《萬葉集》。
上星期和某位研究日本歷史的前輩午飯,話題觸及了「令和」二字。前輩提起《昭明文選》中東漢張衡的「歸田賦」比《萬葉集》更早,「仲春令月,時和氣清」的句子是《梅花歌序》參考的對象。
上網找到詳細介紹的文章,江戶時代就有學者在《萬葉代匠記》提出這個想法。此外還有唐代杜審言和西晉陸機的樂府詩,都有疑似「令和」語句的句子。
喜愛經學的朋友笑說:東漢年代比《萬葉集》早,該作品作者是唐朝時代人,《文選》屬南朝梁時代,所以作者(相傳是曾隨遣唐使入唐的山上憶良)看到張衡賦受到啟發也好尋常。
相比起張衡文學作品可能是「令和」的典故,我更震撼是此張衡不是別人,正是初中中國歷史書裏製作渾天儀和地動儀的古代科學家。
才疏學淺,從來不知道張衡原來留下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離開學校20幾年,還記得這兩個古代科技結晶已經暗笑自己記憶力還算不錯。
姑且勿論「歸田賦」是不是「令和」年號的原型,最後兩句「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我很喜歡。
——-
讀文學作品最有趣也最困難的就是天下文章互相模仿學習抄考,還有各種典故牽涉到天文地理歷史等等,若然找到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固執有驚喜,但也很累人。
因此發現有前人做了研究讓大家安坐冷氣房學新東西,實在感恩不盡。雖然已經令和3年了,有時間有興趣就一起來學習吧!
註:極之推介閱讀的參考文章在留言位置
圖:熊本縣八代市水島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現代人重陽節登高祭祖,習俗起源自古有多個說法,成就了不少以此為據的詩詞歌賦。最為人熟悉的,也許是是南朝梁時期,史學兼文學家吳均的著作《續齊諧記》,即是桓景於九月九日帶家人登山,飲菊花酒避難的故事。 ...
南朝梁 在 漫遊藝術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藝文分享】
今年夏天,收藏於日本、傳世鄭思肖墨蘭唯一公認真蹟,便隨著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特展(2021.7.24-9.21),在台北露臉。此展覽網羅不少繪畫史教科書裡的神級作品,就中以南朝梁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北宋燕文貴〈江山樓觀圖〉與北宋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最受矚目。然而,多虧了陳之藩的名篇,鄭思肖的〈墨蘭圖〉當是所有展品中最讓人感到親切的作品,具有一睹「失根蘭花」原創意象的號召力。其實,這件作品上的特殊物質性痕跡,更為複製品所難傳,讓人有親見之想,甚至到了現場,猶難饜足。(摘自內文)
歷史學柑仔店
完整文章 👇
南朝梁 在 三生三世布偶貓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情定三生三世💕
每隻讓渡出去的小貓對我們來說都像是在嫁自己的孩子一樣,
希望他們都能有好的歸宿。
應闆娘要求,
小編設計了一份三生三世專屬的結婚書約。
今後預定我們的小貓要簽下這份書約,
承諾會對我們嫁出去的寶貝負責三生三世!❤️
這份結婚書約的設計也隱含了小編的用心,
不是單純把視覺設計得浪漫、唯美而已,
裡面選取的元素也是思考過後篩選的。
燈籠
自古燈籠就常常出現在各種婚喪喜慶的場合,用以表達美好的祝願。
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桃夭〉以桃起興,描摹桃花嬌媚的顏色、盛放的模樣,用以形容新娘的貌美如花,並以此美景祝願婚後能為夫家帶來幸福美滿。
蝴蝶
「復此從鳳蝶,雙雙花上飛。寄語相知者,同心終莫違。」
這是南朝梁簡文帝的《詠蛺蝶》,藉蝴蝶雙飛的美意,希望能成雙成對、相知相惜、永結同心。
好了小編碎念完了🤣
期待各位準家長們與我們的小貓情定三生三世❤️
#情定三生三世
#三生三世情緣
#今生今世相守
#ragdoll #ragdollcat
#三生三世布偶貓舍
#LALRagdollcattery #LifeAfterLifeRagdollCattery
#特寵業繁字第S1070072號
南朝梁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現代人重陽節登高祭祖,習俗起源自古有多個說法,成就了不少以此為據的詩詞歌賦。最為人熟悉的,也許是是南朝梁時期,史學兼文學家吳均的著作《續齊諧記》,即是桓景於九月九日帶家人登山,飲菊花酒避難的故事。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南朝梁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廣東清遠連山地質古老,地層穩定,水流四方,地形複雜。四周崇山峻嶺環抱,整個地勢從北向南、自東向西傾斜,山谷臺地縱橫交錯,岡巒起伏連綿成系。有不少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是東北部邊緣的大霧山,海拔1659.3米。連山歷史悠久,始建縣於南朝梁天監五年(西元506年),始稱廣德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至今已有1493年歷史。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初用“連山”縣名,後又改為“程山”縣;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廣東省設連山綏瑤直隸廳。民國元年改為連山縣。解放後,經國務院批准,於1962年9月26日正式成立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截至2005年12月31日,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轄7個鎮:吉田鎮、太保鎮、福堂鎮、小三江鎮、禾洞鎮、永和鎮、上帥鎮。黑山村是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太保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該鎮西北面,地處大霧山 (主峰海拔 1642 米,是連山最高山峰) 腳下,森林覆蓋率 80 %,生態條件優越。近年該村以綠色,生態、養生等做主題,打做最美鄉村。黑山氣勢磅礴的原生態梯田綿延近3千米,四季皆美,春耕之際,放滿水的梯田如鏡子,雲霧變幻、銀光粼粼;夏天滿目蒼綠,氣韵生動;秋天金色的稻穗如狂潮席捲而來,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冬天的雪景美麗壯觀,如銀白色世界。與現代工業和污染隔絕的黑山梯田主力產黑山大米,天然有機的自然環境保證了黑山大米的100%有機無公害。種植者都是世代居住於此的少數民族,他們沿用了古老的傳統水稻種植方式。雖然廣大的黑山人民都以水稻種植爲生,但整個地區的年産量卻只有800噸。因此每粒黑山大米都顯得尤為珍貴。大米本身晶瑩剔透,只經過一次拋光,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極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養分。蒸煮過後,飯粒表面掛上一層油光,口感綿軟而不粘口,並帶有淡淡甜味。黑山大米生長於森林覆蓋率高達80%的黑山地區。此地物種豐富,水稻作爲生態系統一部分已經與周圍自然環境充分的有機結合,種植生産過程中應用種養複合,農牧結合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産模式 - "鴨稻共作",拒絕使用任何化合肥料,除草劑,人工合成飼料及基因工程産品。
南朝梁 在 關渡宮- 《梁皇懺法》是南朝梁武帝請寶誌禪師與高僧等十人所集 的推薦與評價
《梁皇懺法》是南朝梁武帝請寶誌禪師與高僧等十人所集,是為了超度皇后郗氏而制的《慈悲道場懺法》,後來就俗稱《梁皇寶懺》。武帝篤信佛教,建寺設法會,一生精研佛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