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我們應該要記得啊,台灣人都很善良,這件事應該被說出來。」
與我們對話的是施儒珍的三弟——施儒耀。施儒珍,新竹香山人,於二二八事件後,自囚十八年。
訪談後,我也前往附近的施儒耀先生所示的施儒珍自囚之處,原來的房舍已在二十幾年前傾頹而拆除,現在的遺址是2007年公視為拍攝施儒珍紀錄片所搭建的模擬空間——一個在外牆與內室間用磚頭砌出的隔間,它的深僅53公分、高不過150公分、長度也不能讓一個成年人平躺。
我從狹小的洞口鑽入夾層間,可以想見當年無法站立、也無法好好躺下歇息,沒有一絲陽光照進,糞桶就在腳邊,潮濕狹小⋯⋯,這裡就是施儒珍為逃過追捕直到他因黃疸過世、整整十八年的日常生活空間。
.
施儒珍,1916 年生,新竹香山人,日治時期因籌畫抗日活動而被捕,並判刑六年。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準備來台接收台灣,施儒珍抱著喜悅的心情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希望協助日後國民政府的接收工作,但國民政府來台之後,許許多多的狀況都引起了台灣民眾的不滿。
1947年2月27日深夜,台北天馬廣場前引爆了台灣民眾積累已久的失望與怒火。
1947年3月2日早上,新竹地區民眾的不滿情緒聚集到了城隍廟廣場前,燒毀了兩家雜貨店的貨物,民眾接著翻進了新竹法院、市政府等地方,以行動表示對公務機關的不滿。
當天下午三點左右,一輛軍用卡車來到了旭橋(今成功橋),民眾發現卡車上架著機槍,沸騰的情緒促使民眾攔下了卡車,且試圖的爬上卡車要求軍方繳械,卡車上的憲兵則以機槍掃射卡車周圍的民眾,最終旭橋鎮壓事件死亡8人,傷者十餘人。
施儒珍當時就在現場,憲兵掃射的過程中,子彈射中了施儒珍的右腿。
後來,國民政府開始清鄉抓人,由里長帶警察來各家調查,到施儒珍家時,家庭成員們都很緊張、擔心,好在施儒珍那時穿著長褲,遮住了傷口,全家才暫時的躲過一劫。
二二八事件後,施儒珍對國民政府徹底失望,轉而參加秘密的共產主義讀書會,與讀書會的夥伴們討論、累積自己的思想,也摸索著未來的行動。
但讀書會在新竹羽翼未豐時,讀書會的成員就已被抓,施儒珍也成為軍警抓捕的對象之一。施儒珍先在舅舅家躲了三天(舅舅後因此事被關三年),之後又在堂伯家旁的洞穴躲了兩年。
這兩年的期間,調查局、警備總部、保密局、憲兵隊、刑警隊等輪番來過施儒珍的家中找人。
施儒珍的爸爸也被刑警隊從家裡帶走,刑警隊將施爸雙手捆綁吊起,讓其雙腳踩不到地,這樣刑求、審問了三天,施爸堅持回應不知施儒珍人在何處,情治人員只能放人。
施爸出來的第三天,要搭火車回香山,靠在月台邊等火車,因為太疲憊,稍微睡著了,剛好就在火車經過時,施爸整個人摔了下去,小腿被車輪輾斷,搶救不及失血過多去世了。
因擔心拖累親戚,施儒珍的二弟——施儒昌則在家裡砌了一個小空間,可以躺,可以稍微的轉身,卻無法站立的空間,把施儒珍接回了這,開啟了漫長歲月的沉默、壓抑氣息。
施儒昌在晚上的時間會偷偷的把被家裡要燒的木材移走,才會露出可抽換的幾塊磚塊,小心地抽出磚塊,讓在裡面的施儒珍可以出來透氣,這樣珍貴的時間一天大概只有兩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後,施儒珍又得鑽回那不能直立、難以轉身、且潮濕的空間裡。
這樣自囚的時間,前前後後18年。
施媽媽一方面擔心情治人員的搜索,一方面害怕施儒珍被找到,會牽連整個家族,壓力過大,晚上無法安穩入睡,精神支撐不住,血壓一直上升,最後腦中風過世。
二弟施儒昌,扛著家中極大的壓力,兩度考慮終結自己的生命,但想起自己在家中背負的責任,硬是撐了下來。
而自囚在家中18年的施儒珍,因長期照射不到太陽,而罹患了黃疸,過世時家裡不敢做墓碑、買棺材,只能拆了家中的門板當作棺材板覆蓋在其身,享年55歲。
.
2021年,今天在眼前的是施儒珍的三弟——施儒耀。
一見面,和施先生先做確認:「我們想記錄下你的故事,你會介意嗎?」
「不會啦!我們又不偷不搶,沒有做壞事,有甚麼好介意?」
我們開始跟施儒耀先生聊起。他說:
「二二八的時候,我才9歲,只記得我要搭火車去新竹國小上學,火車已經到新竹火車站了,但新竹火車站裡擠滿了人,又亂糟糟的,好像還有聽到一點槍聲,很多人在車站裡躲,所以我也不敢出站,坐了下一班車回來香山,聽到消息說,學校當天也停課了。」
「我跟大哥差了快20歲吧!其實那時我不太知道大哥的事,家裡的人也不會談,我也不知道家裡有那樣的一個空間,更不知道裡面躲了大哥。」
「我好像15歲左右才知道大哥在家裡,那時候沒有太驚訝。之後偶而在晚上的時候看到大哥的身影,但我們沒有講甚麼話,家裡的人也都不太講。不太講大哥的事,也不太講家裡的事。大家都心照不宣。」
「我那時候從香山車站走回家,每一根的電線桿上都貼著他(施儒珍)的照片啊,而且就這樣貼了好幾年。」
「有一次治安人員來家裡,治安人員要我簽名,當時我才國小吧,手都有點抖,有點害怕,根本也不知道自己簽了甚麼。」
聊了一個小時多,我們準備離開,問了施儒耀先生最後一個問題:「對於二二八,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二二八我們應該要記得啊,台灣人都很善良,這件事應該被說出來。」
施先生最後回應的話,想起他開頭所說的:「我們又不偷不搶,沒有做壞事,有甚麼好介意?」
.
在與施儒耀先生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在那個被噤聲的年代,「心照不宣」是刻在骨子裡的,很多事不能說、也說不出來,一個世代的集體失憶於焉誕生,這也是台灣轉型正義在一開始面臨的難題,在此先不論檔案資料匱乏及其它政治因素的影響,謹以此文紀念二二八,這個在新竹也真切發生過的傷痛。
#二二八在新竹
#施儒珍
————
推薦參觀與閱讀
■國家人權博物館 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景美、綠島紀念園區)
https://www.nhrm.gov.tw/
當期展覽:
①大浪襲來-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的真相與平反(綠島紀念園區)
②釋放台灣政治犯-海內外人權救援展(1960-1992)(景美紀念園區)
👉🏻博物館不時有許多有趣的講座、工作坊或表演,推薦大家呼朋引伴、扶老攜幼去參觀!此外,網站的「線上展覽」也非常值得一看喔~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
https://twtjcdb.tjc.gov.tw
👉🏻推薦使用法1:點「資料檢索」,輸入你的出生地或居住地,看看他們的罪行和刑度(最後判什麼罪)是什麼、你覺得合理嗎🤔
👉🏻推薦使用法2:點「資料分析」,在變項XY中選擇你的關鍵字,如性別(女)、籍貫(台灣),然後看看和你一樣的人有多少🧐
👉🏻推薦使用法3:和親朋好友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沒有也沒關係喔,大家一起聊聊😊
■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
二二八事件檔案資料庫
https://228.drnh.gov.t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
十 三 行遺址 搶救 時間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早收到一位台大退休同事,傳來一封匿名的連署函。[見以下附件A]
匿名者發給台大校友的連署函,標題是《搶救傅鐘》,誇張的說「母校有難!」
説「台大學生會 這些被洗腦教唆的年輕人,殺到眼紅瘋狂了!」
説學生「主張在台大校內,成立所謂轉型正義小組,以清除具”威權意象”的標誌地景,恐涉及傅鐘、傅園、⋯等。」
我一收到連署函,就覺得不對。使用「恐涉及⋯」這種莫須有的臆測之辭,又指控學生殺紅了眼,裡頭一定有文章,況且又是匿名信。
經過查證,果然是不實的指控。學生會並沒有主張拆除傳鐘、傅園啊!
請見[附件B: 學生會正式提案文」
匿名信要大家進入校方的網站連署,反對學生提案。這樣危言聳聽、故設圈套的連署發起函,若由台大校方發出,真叫人齒冷。
堂堂國立大學,少數身為教授的行政人員竟如此玩弄文字,操控校友民意,實匪夷所思。1980年代,台大多少師生,致力於推動校園民主,提升大學實事求是的精神。迄今三十多年了,台大有長進嗎?
民主的道路,真是迂迴曲折。
/黃武雄 2020-6-11
P.S.
這只是學生會的提案,學生在200多位校務會議代表中只佔幾席。依過去我在校務會議當十多年代表的經驗,此案通過的機會甚低。更何況即使通過此案,也要匯集全校各領域專業者的意見,來回討論。那些反對轉型的校方人士,何懼之有?
一個尊重民主程序的大學,應該樂觀其成,以開放的態度,譲代表的提案在校務會議中公開討論。捨此正道,卻藉匿名信,危言聳聽,以不實的指控,引發不明究理的校友們加入連署,反對學生提案,手法實在不堪。
關於匿名信的來源,請看林芳玫教授寫她辛苦追查的結果: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612687622080817&id=100000188432913
——————
[附件A]
匿名函:
「因為急迫性,抱歉打擾不是台大畢業的朋友。但也懇請幫忙轉發給您台大畢業的朋友。🙏🙏
母校有難!這些被洗腦教唆的年輕人殺到眼紅瘋狂了!不讀歷史,其實傅校長是最反對威權的,不讓軍隊進校園!
大家馬上簽名後大力廣傳給校友,要趕在星期六的校務會議之前。🙏🙏
請馬上聯署並廣發給校友們!
《搶救傅鐘》:台大校友支持保留文物地景連署
據報載,母校學生會長及部分學生代表,已於本週六校務會議上提案,主張在台大校內,成立所謂「轉型正義小組」,以清除具「威權意象」的標誌地景,恐涉及傅鐘、傅園⋯⋯等。
如果你持反對意見,懇請於台北時間6/12(週五)晩上12時前,上網署名,以供校方參考。」
———————
[附件B]
學生會正式提案文:
編號:108217 (收件時間:109.5.22 16:59) 提案人:凃峻清、王昱鈞、李博華、林謙、王培祺、鄧廣志、陳潤儀、陳泓瑋、謝明良、蔡振家
案由:建議成立本校校園轉型正義小組,處理校園空間與威權地景轉型、校史之重構與檢討、檔案的開放與徵集及其他工作。建議(決議草案):應推動校園轉型正義,邀集歷史研究相關教師、校史館代表、學生代表、各學院教師代表,由秘書室召集 後推舉一名召集人,共同組成校園轉型正義小組。國立臺灣大學應達成之校園轉型正義任務,至少包含歷史事實調查與公開、相關歷史事件紀念與教學規劃、調查並推動清除校園空間所具有之威權意象,及保存不義遺址等,以促進轉型正義、去威權化、民主深化,使校園民主健全發展。
說明:轉型正義乃攸關臺灣民主鞏固,建立長期社會和平穩定及實現公平正義 之當務之急。國立臺灣大學雖非政府機構,但做為全國第一學府,自當 負起社會責任,主動揭露、面對、承擔與檢討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 歷史,完善校史之內容、教育與重新記憶。
決議:(待定)
———————
[附件C]:
校務會議提案,
成立轉型正義小組
原委
/台大學生會長
涂峻清文
台大本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學生會提出成立校園轉型正義小組的提案,處理校園空間與威權地景轉型、校史之重構與檢討、檔案的開放與徵集及其他工作。
戒嚴時期與白色恐怖時期,台大本身就有許多政治案件,台大校方曾是協力的一部份,在教師被迫害、學生被捕的過程中有所角色;到了80年代,也曾有校長大力打壓校內的學生抗議,祭出退學、記過,而校園裡的空間命名,在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之前,不曾看到受害者的名與姓,卻滿佈在「偉人命名」脈絡下,以過去的台大校長為名的空間,而校史中紀載了台大的過去,但受害的師生與加害的體制,卻未有任何記錄。
這幾年台灣進行了一些轉型正義的工程,包含受害者名譽回復、威權地景轉型、歷史真相揭露。台大學生會過去一年,也在校內做了很多努力,包含記憶戒嚴時期中受到政治迫害的師生、持續推動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針對校園地景做出呼籲,並希望推動在校史中納入:戒嚴與白色恐怖時期,校園裡的政治案件,和受害學生的名字與事實。
可是,校方從不面對轉型正義的課題,負起社會責任。光是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過程中受到(來自校方)的阻礙,就罄竹難書。轉型正義工作只靠學生組織推動,是不足的,更需要有校方的力量。我們認為校方應全面盤點校園中的轉型正義工作,負起社會責任,才能推動社會和解。也使校園中研究的教師、學習的學生,能夠誠實面對過去,在清理歷史傷痕的場域中成長。
聯合報報導,「一名不願具名的台大教授、校務會議代表」,指出校園應該如香港城大校長郭位倡議的「政教分離」,並指責台大學生代表失去理想性,把政治人物鬥爭技倆帶進校園,令人痛心。他擔心⋯學生成為校園內的錦衣衛,用政治意識形態來霸凌與威脅台大人的自由意志,「究竟是要挖誰的墳?鞭誰的屍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說明:我們這個小組的定位是:盤點並推動校園的轉型正義。至於實質進行任何空間轉型的議題,仍需經過校內法定程序(例如:校規小組、校務會議),徵集檔案公開,且邀集各院師生、校史館、歷史研究學者參與。任何相關議題,都有待符合史實,而且細緻的公共討論。
聯合報的報導,由特定不願具名的教授,主觀臆測,操弄此議題,無視實質提案內容,刻意誤導討論,混淆概念。不知其恣意指控學生會的目的,是否恰恰是在反對轉型正義?
如果揭露過去的歷史、推動校園空間的轉型,就叫做「用政治意識形態來霸凌與威脅台大人的自由意志」,那麼過去在校園中開讀書會被捕、遊行抗議被退學、莫名其妙被解雇的師生,都是活該倒楣?現在開啟公共討論就叫做「錦衣衛」,過去校園裡,上課監控教師授課內容與同學言行的線民,就是優秀的愛國學生?
這位教授可能搞錯了,現在是民主時代,過去威權時代統治者迫害異議者的手段不會出現。不然今天你根本沒機會在這裡,對恢復受害者尊嚴,釐清加害體制的轉型正義工作,說三道四了,已經2020了,有點長進好嗎?
台大校方扮演幕後藏鏡人 散播假消息
我是台大畢業生,於1984年獲得文學院學士學位。幾年前,同屆同學開始建立LINE群組,並進行餐會等活動。我們外文系也有一個群組,今年一月還一起到台中旅遊。
今天台大外文系LINE群組的聯絡人傳來一份聯署,大意是台大學生會擬於校務會議提案,成立轉型正義小組,傅鐘與傅園會被拆除云云,請大家聯署反對拆除傅鐘。
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很聰明,不會這麼粗暴地主張要拆除傅鐘。
我點進聯署書,發現幾個疑點: 沒有發起人或發起單位;聯署書提到傅鐘會被拆除,因此聯署主張保護<文物地景>。於是我在群組詢問: 是誰說要拆除傅鐘? 聯絡人回覆說,總召劉寧指出,學生會主張成立轉型正義小組,並認為XXX,傅鐘<恐將被>拆除。
我很好奇,聯署書上沒有發起人姓名,怎麼又出現<總召劉寧>? 於是我繼續google,原來劉寧是台大校友中心執行長,而台大校友中心是台大內部單位,提供辦理校友證等服務。
於是我又在LINE群組說,台大內部單位怎麼魚目混珠,讓人誤以為是台大校友會? 台大校友會各地分會很多,最上面是台大校友總會。這是哪個分會或總會提的聯署書呢?<恐將被拆除>與台大學生會主張要拆除,這是不同的。
我在google資訊時,又發現台大今年一月擬拆除臺靜農宿舍,還是學生會出面呼籲保存。這實在太荒謬了,台大自己過去這些年來拆了多少建築? 現在卻以校友會名義說傅鐘恐將被拆除,請大家聯署保護<文物地景>。
今天下午台大學生會出面開記者會,表示他們提案內容根本沒主張要拆除傅鐘,他們主張蒐集各種史料,重建台大歷史,而且他們相關活動已經進行一學期了。
台大學生會痛斥台大校方造謠抹黑。台大此時又推得一乾二淨,說這是校友會發起,台大校友中心只是被動接受校友會的聯署結果。剛才我的LINE群組又有最新消息,說剛開始的確是畢業校友主動發起聯署,之後<將名單提供給學校>。根本沒有這回事的烏龍聯署,台大還接受? 台大不主動澄清校友的誤解,還在那裏接受聯署名單?
誠如我上面提起的,聯署書本身並沒有發起人姓名,更沒寫是哪個校友會分會或是總會發動的。根據我收到的LINE訊息,發訊息的人說這是<總召劉寧>在校友會LINE群組主動告訴大家傅鐘<恐將被>拆除。如果劉寧沒講,校友會也不知道。
前一陣子新聞才在報導,台大去年畢業典禮播放中共軍歌。台大的回應是,畢業典禮是外包的。這種說詞太可笑,如果台大蓋校舍時發生工安事件,砸傷路過的學生,台大說法也是蓋校舍的工程是外包的嗎? 外包就表示台大校方畢業典禮前根本沒有先看活動流程? 我自己以前在政府機構做事,很多典禮或研討會也是招標找廠商,得標者確定後我們都會事先把典禮流程與廠商溝通確認。
過去二十年來的台大很讓人失望。前一任校長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捏造研究數據而校長也掛名在這些論文。校長本人沒事,科技部卻安排一堆<研究倫理>的課程,叫老師們去參加。
回到這個聯署書,還一堆腦殘的人去聯署,台大畢業的並不表示素質比別人高。台大如此操弄校友會,無中生有,以<狼來了>玩弄校友感情,聯署書名為<搶救你我的回憶>。文字滿滿的文藝腔與文青風,訴諸情感,把大家當傻子?
我們拭目以待,看台大敢公布多少人聯署嗎? 以後提醒台大,有若干校友支持<保留文物地景>,不要再亂拆臺靜農宿舍等級的建築。
十 三 行遺址 搶救 時間 在 小樹文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特別到惠文高中演講分享,
是蔡淇華老師邀請的。
跟老師認識的機緣很妙,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
我對教育這個領域也很有關注。
從來不是好學生的我,
也曾經想過要當老師。
而很有趣的是我也有幾篇文章,
在親子天下轉載刊過。
蔡淇華老師也是我很崇拜的老師,
我很早就在很多平台上看過他的文章。
有談教育、談人文、談時事等等,
老師不像一般的老師是師範體系出身。
而是先在業界當過業務、廣告文案,
最後進入教育體系成為老師。
他對事物的觀察總是很深刻,
而且對社會議題深入關懷。
這樣與眾不同的老師,
帶著學生搞社會運動,
搶救遺址、爭取一中街特定時間車輛禁行,
用社會實踐教會孩子思考邏輯。
甚至在還沒有流行斜槓時,
就已經從老師成為作家,
然後得遍文學獎後,
在進一步成為作詞人。
還因此出過專輯。
我的第一本個人專著,
《別讓世界定義你》出版後,
我就很有勇氣的自己拿書去北門郵局。
自己包裝寄給我崇拜的淇華老師。
看到不同於一般出版社寄的公關書,
我超級醜的字跡或許吸引到老師目光,
他立刻看完書以後跟我聯繫,
邀請我去惠文演講。
讓我覺得最感動的是,
這次的新書《個人品牌》老師特別幫我寫推薦序,
而在今天之前其實我還沒見過老師。
今天老師才跟我說:
「則文,我其實不隨便幫人推薦的,
但你這本真的能幫到很多人,所以我很支持。」
今天還有個小趣事,
原本老師約好一點會來校門口接我,
習慣提早到會場的我,
早個十幾分鐘就到了。
我告訴警衛阿姨,
我是今天週會演講者。
阿姨很驚訝,
「你來演講?你是剛畢業的校友嗎?」
「不是耶。」
阿姨又不敢相信地看著我,
「那你講什麼題目?」
「跟生涯發展有關的吧!」
阿姨還是很驚訝,
最後直接說出:
「可是你看起來像高中生啊!」
「歹勢,阿姨,我已經30歲(虛歲)了。」
「我不相信,你拿身分證給我看」
後來我真的準備拿身分證時,
阿姨才說她是開玩笑的,
不過感覺阿姨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回來說淇華老師,
淇華老師跟校刊社的同學帶我去惠文超美的圖書館,
同學很熱情的接待,
訪問我的是阿博,
他其實在我來之前就買過我的書。
得知我會來學校,
還能訪問我很興奮,
因為他自己也想讀歷史系。
還特別寫了一張小卡給我。
讓我超感動的。
淇華老師全程陪著同學訪問,
偶而也會勉勵同學幾句。
看到惠文高中的校刊,
水準真的逼近業界了,
比我大學編輯的刊物還要高水準。
就可以知道淇華老師花多少心力在學生身上。
聊著聊著老師突然說:
「則文你真的是很真誠的人,
雖然今天第一次見到你,
不過我可以感受到你的為人很坦率直接而正向。
明年我的新書也會把你的故事寫進去。」
聽到老師這樣說我也很驚喜。
老師送了我三本著作,
其實其中一本《青春正效應》,
我其實自己也有買,
這本也是今年的暢銷巨作,
即便是我這樣在業界工作的,
也因此學到很多。
推薦大家可以讀一讀。
接著我們一起到會場,
看到會場驚人的硬體設施。
真的太猛了!
惠文真的是很棒的學校耶!
淇華老師介紹我的時候還跟同學說:
「我這一生辦了幾百場演講,
我敢說今天這場會是改變你們一生的演講!」
分享的時候同學也很澎場,
歡笑很多,也很專心聽講。
結束以後,還有好幾個同學跑來說要合照。
「我們很少講座結束同學搶著要合照呢!」
老師這樣跟我說。
這次來惠文分享,
可以說是去過許多學校裡面,
最感動的前三名!
淇華老師真的是很細膩讓人感動的人。
雖然今天抱病,
還是親自到門口接我,
自己雖然很多行程,
卻又一路送我離開校門,
看著我上車才安心。
而且淇華老師真的是個很好學的人,
今天的對談我可以感受到,
他是不斷自我精進學習,
為了帶給學生更多東西,
而努力提高自己素養的人。
這樣的一個人生偶像,
我很期待未來也能像老師一樣,
從業界用各種形式走入教育,
對孩子們跟其他教學現場的夥伴。
帶來良善的正向價值。
這真的是特別值得銘記的一天。
-------------------------
何則文新書《個人品牌:斜槓時代成就非凡的7個自品牌經營守則》
【獻給每一個想要找到人生無限可能的你!】
博客來 https://reurl.cc/24N6Wr (獨家簽名版)
誠 品 https://reurl.cc/9zx61Y
金石堂 https://reurl.cc/jdaQRM
Kobo電子書 https://reurl.cc/nV4nme
十 三 行遺址 搶救 時間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