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勁溪 ◎李昌憲
祖先留下來的臍帶
是後勁人的生命之母
後勁老人依舊記得
小時候的後勁溪
魚蝦成群水質清澈
農地變更為工商用地
開始發展工商經濟
部分世代務農的後勁人
放下祖先使用過的農具
賣掉世代傳承的土地
生活獲得了改善
逐漸養成習慣
在家庭,把棄物汙水拋流後勁溪
在工廠,讓毒液廢水排入後勁溪
經不起過分摧殘
魚蝦全部暴斃
屍體日夜發臭
為何沒有法醫來勘驗
後勁溪死了以後
有些人口口聲聲堅持要整治
祖先留下來的臍帶
是咱後勁人的生命之母
為何讓她日夜蒸發惡臭
雨季來時經常暴漲成災
上下班經過後勁溪畔
看見岸邊枯槁的植物
彷彿是千百年來的祖先們
排排坐在岸邊
用眼淚垂釣
--
◎作者簡介
李昌憲,1954年生,台南南化人。曾經加入森林詩社、綠地詩社;1979年與向陽等人創立《陽光小集》,停刊以後加入笠詩社,長期參與笠詩刊編輯。1980年多發表以加工出口區人事物為題材的詩作,隔年6月出版其第一本詩集《加工區詩抄》、《生態集》、《生產線上》等紀錄。
曾居住在高雄後勁地區,親眼目睹了重工業汙染的第一現場,詩集《生態集》寫下了當時的慘況。以大量詩作紀錄工業污染,留下台灣經濟發展奇蹟底下,被遺忘的篇章。
--
◎小編 #一尾 賞析
一九六八年在高雄後勁設置一輕後,展開高雄漫長的空氣汙染史,一九七一年又成立楠梓加工區。居住在高雄後勁的李昌憲,即為楠梓加工區員工,就近見證了工業汙染的發生。其第二本詩集《生態集》關注工業區造成的環境汙染,以及農業汙染、都市公害、核能危機與野生動物保育等環境關懷。
作為十大建設下重點工業發展都市的高雄,一直以來與石化業有著糾結的情懷,1975年五輕建成啟用後更是後勁人的夢靨,〈後勁溪〉一詩主題為原本作為農地灌溉水源的後勁溪,工業的入駐變為工業排放廢水的排水溝,反映農村轉型為工業區之後,環境的敗壞與聚落在快速工業化之後失去原有的生活型態,造成人與土地之間的斷裂,而當地居民也成了工業化下的環境難民。
詩句以「祖先、期待與生命之母」強調過去農業社會中後勁人與後勁溪,人與土地間的緊密連結、魚蝦成群,後勁溪是後勁人賴以為生的生活場域,然而當人們進入工業社會放棄務農獲得資本主義的報酬後,換來的是土地的生態浩劫。詩中寫道:「在家庭,把棄物汙水拋流後勁溪/在工廠,讓毒液廢水排入後勁溪/經不起過分摧殘/魚蝦全部暴斃/屍體日夜發臭」,廢水排入溪流後魚蝦暴斃,和上段的成群結隊形成強烈對比,人死了會有醫生開立死亡證明,在工業發展下動物的死活,人類其實是不在乎的,因而詩也諷刺地寫著:「為何沒有法醫來勘驗」。
接著,詩中敘事者控訴著:「為何讓她日夜蒸發惡臭/雨季來時經常暴漲成災」,而詩人將敘事者所看到溪中枯槁的植物,比喻成在地祖先的眼淚垂釣,再次連結過去環境的美好,與今日殘花敗柳的景象對比,而工業化下頹敗的土地,在1980年代於後勁出現許多不明原因的氣爆、民眾罹癌與暴露在極差的生存條件後,終究在1987年解嚴前夕爆發了後勁反五輕運動,抗議民眾站上煉油廠的燃燒塔拉開布條抗議,大規模抗爭與中油協商後確立25年關廠的協議,爾後2014年於高雄前鎮、苓雅區的氣爆事件,更堅定了2015年12月31日的五輕關廠,然而時至今日高雄的仁武、大社、小港、林園的石化工業區仍在運轉著,而高雄的石化業仍舊是都市發展下,面對空氣污染的不可承受之「輕」。
參考資料:地球公民基金會、透南風工作室編:《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台南:透南風文化創意有限公司),2015年。
-
美編:泱泱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生態詩 #李昌憲 #高雄 #後勁 #五輕 #工業發展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08.html
十大建設 重工業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演講:我們的時代》
過去近二十年,我幾乎不演說,任何邀約,皆説No!
因為我的工作太忙,剩餘的時間,我需要閲讀,我想留給自己多一點時間。
2020年誠品敦南書店關閉,如此的歷史時刻找我當壓軸演說,我當然義不容辭。
之後我的身體時好時壞,心情也免不了受影響。但我發現,他人可以給我力量,我站在台上,無論氣是否喘著,身體是否疲弱。但當我論述大歷史,一些事情時,我會忘記身體的不適,突然之間回到年輕較健康的心情。
於是每隔三個月,我開始會同意一場演講。上一回十一月,在台灣大學:這一回在一個企業家組成的協會。
今天的演講題目:《我們的時代》
題綱如下:
1)1980-1989
*美國和中華民國斷交
*美麗島雜誌創辦及美麗島事件
*台灣關係法
*第二次石油危機
*十大建設升級
*高雄港成石化煉油廠天然氣重工業區
*1982-1985年,孫運璿、潘文淵、徐賢修等説服張忠謀回台(54歲)
*1987台積電成立
*1986/9/28開放黨禁
*1987/88開放報禁、解除戒嚴令
*1988/1蔣經國過世
*1989波蘭大罷工,11月柏林圍牆倒塌
2)1990-2000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正式結束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3)2000-2020
*2001年,中國加入WTO,網路泡沫化,9/11紐約雙子星倒塌
*2003年伊拉克戰爭
*2007年高爾與IPCC得諾貝爾和平獎
*2007-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及金融風暴
*2009年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1%VS. 99%
*2010年Facebook 等社群網站創辦
*2011年半島革命(阿拉伯之春)
*2011 日本東北大地震,福島核電廠氫氣爆炸
*2012年歐債危機
*2012年Facebook IPO
*2013-4年ISIS崛起
*2015年敍利亞難民危機湧入歐洲
*2012年敍利亞及利比亞內戰至今
*2015年梅克爾宣布接納百萬敍利亞難民
*2015年巴黎恐攻,巴黎氣候變遷會議之後簽署全球第一個大國參與的協議
*2016年川普當選
*2017年,台積電成立三十週年
*2020年COVID-19 席捲全球
*2021/1/6川普落選,支持者佔領國會
*2021年2/19日拜登宣布美國重回巴黎氣候協定*
2021年2月15-25,德州大斷電
兩個小時,談四十年的歷史變遷,從台灣到國際,以及世界局勢彼此之間如何牽動。
回家,吃了基隆最有名的元宵。
不管肥胖了,它也是四十年的變遷史!
隨遇而安,隨境心轉。
在亂世中,在虛弱中,我的聲音雖微小,但它還在!一直會在!
十大建設 重工業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扇島的故事:日本城市如何和重工業共存?】
冬季南部空汙嚴重,此時我們常常會羨慕日本的空氣品質,但在我們討論空汙往往強調火力發電、煉鋼廠等需要燃煤的固定污染源同時,日本的大城市周邊,同樣也有著規模龐大的重工業區,何以還能維持大致良好的空氣品質呢?
如果我們從羽田機場起飛,往橫濱方向飛去,在橫濱市中心東北方7公里處海域,有個叫做 #扇島 的人工島,空中看起來宛如被煤炭燻黑,有著露天煤炭堆積場、龐大的高爐、管線與生產廠房。這裡是首都圈最大煉鋼廠:JFE鋼鐵東日本製鐵所的生產基地,該公司年均的總排碳量,甚至比中鋼+中龍還多了1/4。
扇島這一帶在昭和初期是京濱運河疏浚之土砂堆積場,曾發展成扇島海水浴場。到了1960年代,當時日本鋼管京濱製鐵所有10幾個工廠群分散在靠近市區位置,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環境。
由於日本應對公害意識興起,因此在1969-1971年,經過漁權交涉等一連串準備後,政府許可「#扇島計畫」,用3年9個月時間,填出了約672公頃的土地,其中規劃高速公路、130公頃的綠化帶,剩下的就作為建設大煉鋼廠、火力發電廠的土地(後來還蓋了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廠)。根據SOLAS條約與日本國內法,本區劃設為重要港灣設施,除工作人員外,閒雜人等嚴禁入島。目前一般人要來扇島,唯一的方式是駕車經過島嶼中間的首都高速灣岸線(只能經過),由於兩側有寬闊的隔離綠帶,其實看不到工廠大部分的樣貌。
同樣的離岸煉鋼基地,在日本還有不少,例如JFE鋼鐵的千葉廠區、日本製鐵名古屋廠區、神戶製鋼所加古川製鐵所等等,都是位在填海造陸土地上,和市區有明確區隔。
我們回頭看同時代的台灣,「#十大建設」正在推動,中鋼於1977年完成、一輕與二輕分別在1968、1975年完成,仁武、大社、林園工業區也都在同期設立。但對比日本在當時已經建立扇島等人工島,將重工業外海化,集中風險管理,引入足夠距離的隔離水、綠帶,貨運專用道路等基礎建設,並逐漸加嚴法律。相形之下,把工業區隨便劃設在民宅旁,放任大貨車、管線在市中心流竄的中國國民黨政權,其都市規劃能力與未經開化的野蠻人無異。
也就在工業區外海化的相近時間,日本就大力治理固定污染源,包含1958年《工廠排汙規製法》、1962年《煙塵排放規製法》、1967年《公害對策基本法》、1972年《大氣汙染防治法》的制定,進度大約比台灣早了30年以上。而1970年代開始,日本也加強對移動污染源管制,陸續推出廢棄排放、NOx限排等標準,並限制車型發展與車輛總數,對低排放車給予稅務優惠,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繼續強化大眾運輸網的建立。不僅東京等都會區大眾運輸使用率接近9成,中小型城市也透過「地域公共交通活性化」政策,強化大眾運輸的便利性。
現在,根據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研究,西日本的PM2.5有7成來自境外,其中中國就佔總額6成。而距離較遠的東日本則有5成來自境外。日本境內產生的污染只佔21%~36%,和台灣狀況倒反(台灣境外約34%,幾乎都來自中國)。
日本公害治理的成果,仰賴有計劃的空間規劃、嚴格的法令與確實執行(當然仍會有廠商舞弊),以及務實的全面治理,而非只將矛頭指向單一廠區或產業。就算仍有燃煤電廠、仍有大量燃煤的煉鋼廠,透過比起其他國家更先進的技術和製程,日本仍可兼顧經濟與環境,而不把零煤、零火力等標準無限放大。當政府、企業與公民都願意一起來面對污染,從工廠到交通工具都同樣接受管制,願意付出代價,不互相推諉責任,整體的環境才有進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