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Chatroom]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港播音樂種子
近日,電視節目《沒有起跑線?》引起社會關於兒童教育的討論。節目中的家長各出其謀,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家長希望為子女鋪設一條更容易邁向成功的道路,可是又怕令孩子失去童年生活。在外國,有不少音樂團和足球球會在提供運動和音樂訓練之餘,也有學校教育,令興趣和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世界知名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於2011年來香港成立音樂學院,提供音樂課程,啟發香港學生的音樂潛能和提供海外交流機會。他們計劃於2018年在香港設立首間海外國際學校,開辦小學和幼稚園,其中以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配合奧地利音樂課程。學校的管理團隊和師資來自維也納,目標是不論社會背景,向對音樂有熱誠和興趣的學生提供教育,培養跨文化和具國際視野的人才。他們鼓勵學生參與不同類型的音樂活動,促進國際間音樂的合作和交流,藉此打破香港文化沙漠的形象。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總監區藹芝小姐剖析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香港的發展。
受訪者:區藹芝(Irene, I)
訪問者:沈旭暉(Simon, S)
整理:李志鵬
S: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何時和香港結緣?
I: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是奧地利的國寶級合唱團,更是文化大使。樂團創立於1498年,至今已經超過500年歷史。1959年樂團首次到香港表演,其後除了舉行演唱會之外,也加強在文化方面的交流。2001年起,樂團在香港招募了200多位學生,接受樂團提供的訓練。合唱團到港交流期間,會安排一天的活動和香港學生交流,其中包括音樂交流、足球比賽和觀光等。合唱團的指揮每年訪港2至3次,自2014年起,合唱團派出導師長駐香港,為香港的學校提供音樂課程。2015年12月更成立了教育基金,推動音樂教育和擴闊學生視野。
辦國際校 建音樂生態系統
S: 什麼因素驅使你們計劃在香港設立國際學校?
I: 以往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會提供交流活動,例如課堂和工作坊,讓合唱團與學生交流和向老師提供培訓。不過,這些都是一次過的活動,學院未能持續地向他們提供協助,所以學院希望將活動常規化,令學院可以跟進相關情況,從而令合作夥伴有持續的進步。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國際學校的定位不是成為香港音樂教育的競爭者,而是令香港的音樂教育更全面,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讓學生從樂團的網絡中得益,使他們在既有的音樂基礎上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S: 建立音樂學校對香港有什麼重要性?
I: 修讀音樂,除了表演外,還可以擔任藝術行政、音樂創作和唱片推廣等工作。若有音樂教育作為基礎,學生便得到相關的價值和意念,懂得尊重音樂行業,並協助在香港建立發展平台。我們希望能在香港建立一個音樂生態系統。香港需要解決音樂文化、人才、場地不足等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生態系統,使學校有機地整合音樂和學習,令兩者不再處於對立面。現時,有不少學生須面對來自學業和課外活動的沉重壓力,但其實最終只會兩者兼失。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成功經驗便是設有自己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能有效回應學生的需要,更能帶出合唱團在社會中的文化意義。
S: 你所提及的音樂生態系統如何令學生受惠?
I: 香港社會有既定的標準去衡量人才,學校、家長和學生生活於體制中也難擺脫這些枷鎖。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力度推廣這理念,讓社會有所改變。雖然有部分人企圖放棄填鴨式教育,可是,當面對體制中的競爭時,迫於現實自然對改變有所卻步,這是制度可悲之處。音樂專才應有出路去釋放潛能,無論香港或是世界各地,音樂都是城市的重要部分。現時,香港是以一種較為狹隘的思維去理解音樂,只以金錢產出去判斷音樂的重要性。建立音樂生態系統就能增加大眾對音樂的認識,建立音樂文化,增加社會吸納不同音樂專才的能力。
S: 除了學校層面的推廣,你們如何將音樂教育滲入社區?
I: 除了籌辦不同的音樂課程,也會深入社區,今年7月學院將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舉辦為期6個星期的音樂交流活動,希望不同階層的市民能了解這計劃。主要活動為8月尾的音樂會,由香港首位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指揮家曾志斌主理,表演項目包括音樂最長曲目之一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這個音樂會共有250位表演者,一半來自香港,另一半來自維也納。活動得到康文署的支持,香港電台也會到場錄影,是香港音樂界少有的盛事。透過這活動,希望可以促進各方面的交流,例如學生可以得到維也納音樂家的指導,音樂老師可以和指揮交流,兩個城市的專業音樂家同台演出,這是多角度和多層次的平台。
S: 作為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首個海外基地,香港有何優勢發展音樂產業?
I: 香港是國際都會,能迅速回應潮流,不應集中在金錢產出的行業,也須重視價值產出的產業。香港有潛力成為地區樞紐,將這些文化帶到鄰近地方。香港是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首個海外基地,目標對象為學生、家庭和本地學校。樂團更會提供師資培訓,加強與學校和音樂機構的合作。同時,亦計劃向鄰近地區提供音樂教育。我們需要播下音樂產業發展的種子,作為社會的長線人力投資的一部分。
S: 香港學生在音樂發展上有何優勢和不足之處?
I: 外國音樂家對香港學生在樂器彈奏技術表示讚賞,但認為演繹方面仍需進步。這與城市和個人的音樂根柢息息相關,古典音樂源自於西方,正如曾志斌指出,學習正統音樂必須好好了解當地的文化和語言,然而不少人只集中在技巧和考級等的技術層面,這是很狹窄的範疇,以此去評定音樂水平會忽略了其他無法量化的面向。我們要鼓勵學生去培養欣賞力,對文化藝術的認識,但這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香港始終比較注重即食文化,稍花時間,以及難以量化的項目都會被忽視,這間接影響了整個城市和個人的音樂根柢。
港生偏重技巧升級 視野狹窄
S: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如何變成奧地利的軟實力?
I: 合唱團參與很多公益活動,成為奧地利的文化大使,加上合唱團由小朋友組成,因此具有很大的親和力,能促進不同文化對奧地利的了解,樂團因而成為奧地利的軟實力之一。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維也納愛樂團是維也納的三大旗艦音樂團,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音樂團。
S: 香港應如何促進音樂教育發展?
I: 過去十年,香港對音樂已有所改變,參與音樂的人數和水平都有上升,但我們仍要提供更多誘因去吸引學生學習音樂。學校和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但除數量外,亦要重視質素,因此我們要計劃未來的發展重點和方向,亦要改變現時以金錢衡量行業的重要性,一些價值產出的行業也對社會發展很重要。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2016年7月2日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 #區藹芝 #國際學校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