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官方交往的內規是什麼?先前是怎麼規定的?】
日前,國務院宣布將廢止與台灣官方交往的「內規」。正式聲明中指出,在《#外交指南》(Foreign Affairs Manual)或《#外交手冊》(Foreign Affairs Handbook)中規範行政部門行為的段落將解禁。
➤ 觀測站之前報導
https://reurl.cc/YW1nkx
到底什麼是《外交指南》以及《外交手冊》?台美之間的行政部門互動有哪些規定?大家知道嗎,其實大部份關於行政部門涉台「政治事務」的準則(或者限制),其實都 #不在 這兩樣公開文件裡面喔!
更多細節請參閱 Taiwan Policy Initiative 台灣政策研究小組 的最新的一篇文章(https://reurl.cc/NXjENx ,刊登在14日蘋果日報紙本),我們這邊用QA的方式來整理一下。
1、《外交指南》以及《外交手冊》是什麼?
簡單來說主要就是規定國務院的行政事項,包括外交體系的組織、人事、以及行動相關規章,這有點像是我國外交部的組織法、證明文件處理辦法、與各式外交行政事項處理辦法的綜合體。
《手冊》當中一共有23條跟台灣相關的規定,比較多跟國務院的組織和日常行政有關,例如國務院如何註記以及分類台灣。其中14條是跟會計、內部文件分類有關的,例如如何標記在AIT工作的員工、薪水發放的編號、或者郵政信箱等等。
而在《指南》當中,一共有35條跟台灣相關的部分,大多是規範外交領事人員的處理方式。其中最有趣的大概就是跟領務相關的規定,尤其是申請護照及簽證時的註記方式。
在台灣人申請的狀況特別有一條來註明,表明台灣是「#地理名詞」。申請人如果來自台灣然後說自己出生在中國,那必須把他註記出生在中國;但如果說自己出生在台灣,那必須註記出生在台灣。如果申請人寫說出生自「Taiwan, China」,那就必須要問他兩者中到底是哪一個。規章特別講說不能夠註明「Taiwan, China」、「Taiwan, Republic of China」、或是「Taiwan, ROC」。
而在下一個章節-「承認護照」的相關規範時,特別標記出台灣、不丹、加薩走廊、與伊朗 四個非邦交國或領土。此時「台灣」這個名詞變成一個「#跟美國沒有外交關係的政治當局」(authority)。另外還有章節是賦予美國在台協會「準」領事館的地位,可以發簽證和判斷外交豁免的範圍。
總之在這些規定當中,美國明講了如何和各國做交流;而對非邦交國來說,這些交流並不涉及到國家承認或政府承認的問題。
2、內規限制與台灣的交往,到底規定了什麼?
在公開的文件當中,除了《手冊》及《指南》之外,我們無法找到限制行政部門與台灣官方接觸的規定,因為這些都是「內規」,這也是此次蓬佩奧宣布解禁最引起討論之處。
在美台斷交之後,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規定雙邊關係為「非官方」的關係,而行政部門據此訂出了以「美國在台協會」對應「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已於2019年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的非官方互動模式,在法律上兩者皆屬於「民間機構」。至於美國行政部門如何與台灣官方部門互動,就是屬於內規的範圍,而這些內容從來都沒有公開過。
我們能夠確定的公開資訊是,美國政府在1994、2001、2006與2015年前後都曾對美台關係往來準則做出些微調整,但我們無法得知具體規範的內容。絕大多數都是在外交人員們和美方互動的時候得知的,而且有些事情有明文規定,有些則沒有。
從雙方互動來看,「過去」我們的駐美外交人員以及行政官員,在原則上是不得進入白宮或國務院的。除此之外,台灣能夠訪問美國的官員層級也有很多的限制。而且,我們也不能用官方名義舉辦跟國家主權相關的活動(例如國慶活動)。在我們的駐美代表處及辦事處,國旗更不能在「室外」展示(有些領事館的變通方式是將國旗放在透明玻璃室內,從外面可以看得到裡面)。在很多台灣的非邦交國,都面臨類似的限制,不只有在美國是如此。
➤ 參考:國旗要進來呢,還是出去?
https://reurl.cc/qmd3oR
3、歐巴馬時期訂的內規?
根據新聞報導,2015年歐巴馬政府曾經因為時任駐美代表沈呂巡在雙橡園舉辦元旦升旗典禮,但沒有事先通報,而修改了內規。當時沈大使未通報美方就在具官方性質的地點公開舉辦升旗典禮,甚至還有許多穿軍服的代表參加,其高調行為的確讓美方相當錯愕。
而事後沈大使據理力爭,認為我國不能事事受限於美國,應該要自信地展現主權象徵,這在當時著實引起了一場外交災難(註:我們的確需要自信展現主權象徵,但台灣在非邦交國本來就是需要盡量配合當地國家,不是自己想做什麼就可以做,外交非常重視互信與默契)。
新聞說美方後來修訂內規,明文規定對台交往限制。但其實這些新聞報導裡提到的新增內規限制與台灣官方交往的慣例,早已經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並不是在歐巴馬時代才出現的。例如,過去長時間以來,我們的「官方」是不能辦升旗典禮的,照例都是由僑團主辦,並且辦在學校或者公園。這種作法其實在絕大多數的非邦交國都是如此。
那到底當時修改內規是什麼意思呢?推測當時的作法是正式將某些規定「明文化」(例如明確講說不可以在雙橡園由代表處自己辦升旗典禮這類活動),但這些明文化後的內規同樣並未對外公開。
4、內規的修改及意義
過去有很多人不斷呼籲美國政府修改這些限制與台灣交往的規定,包括台美人社團長期爭取,以及國會部門在多個法案當中加入呼籲檢討的文字。例如2018年《台灣旅行法》呼籲加強雙方官員互訪交流,以及甫通過不久的《台灣保證法》,內容呼籲政府檢討國務院對台交往限制並定期向國會報告。
在過去四年當中,台美關係已有顯著地進展,例如我們的駐美代表已經可以公開地進入美國國務院參與國際會議,美台行政官員會面的照片也常常公開在國務院官方社群平台。美軍也定期會釋出一些與各國軍人交流或受訓的照片,而其中可以看到我國的軍方代表著軍服的公開照;甚至是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於2019年5月訪問華府時,與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會面的訊息也都由美方同意公開。這在過去都是無法想像的,台美關係很顯然是在朝向「正常化」前進。
此次美國行政單位主動廢除對台交往限制當然是我們所樂見的發展,但這個時機點對台灣官方來說就只能低調再低調。主要是因為川普政府即將交接,華府政策圈有許多人擔心這些最後時機宣佈的政策沒有經過充足討論,或者擔心說川普政府只是拿台灣當做籌碼來胡亂刺激中國。台灣官方對這類的爭辯最好要小心避免被捲入其中;而對我們一般民眾來說,要做的事情則是要去理解這些爭論背後的理由,進而能夠和政策圈的人們做溝通與交流(一般來說,大部份的政策圈菁英們會覺得,不需要這樣子高調做事情,這樣反而會引起爭議,對台灣來說不是好事。他們認為,內規其實不影響實質台美關係的進展)。
5、小結
雖然不少觀察家認為這些改變都是臨去秋波,無法長久,有可能會被馬上改回來之類的。不過,這邊還是要提醒一下,台灣議題在兩大黨之間是具有高度共識的:長期以來穩定地獲得兩大黨國會議員們近乎無異議地全面支持。即使拜登的外交團隊在細部政策上會有所不同、台美關係或許也不會像過去四年一樣如此高調進展,但大方向不會有顯著的改變(我們前面也提到過,台美關係肯定是會相對比較沉寂一些,因為新政府上台後,人事交接就需要很多時間)。長期耕耘台美議題的美國草根倡議組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的會長簡明子,在回應國務院解除對台限制聲明時也表示:「對於未來美國政府可能會恢復這些自我施加的限制的擔憂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沒有美國政府會屈從於中國」。的確,如果拜登團隊把內規改回來,將會與國會共識衝突,而且等於直接跟中國示弱,在當前情勢下不會有人想要這樣做。
但很可惜,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台灣有一些政治人物持續唱衰美台關係,認為所有正常化的進展都沒有用,甚至還有些人不斷譴責台灣「刺激中國」,又或者認為這只是川普與蓬佩奧臨走前的一場秀。這些說法都實在大可不必,有些甚至可能阻礙台美關係發展(一些人士說自己親美,但又說台灣不可以跟美國太親近,其實背後潛台詞多是想說我們該跟中國親近一點)。我們認為,除非美國國會與兩大黨正式改變對待中國的態度,否則,美台關係應能繼續穩健發展。
蓬佩奧卸任前送給台灣一個大禮,我們就感謝地收下。其他台美關係的部份,我們就繼續努力吧!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加薩不丹 在 Q娜小姐愛旅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要環遊世界必知~全世界到底有幾個國家 ?目前答案不一,至2016 年為止,全世界已經有近200個國家,因政治因素干擾,各國外交部承認之國家數略有差異,客觀來說,目前世界共有195個主權國家,其中193國為聯合國會員國,另外2個國家因國際強權打壓,尚未能被列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包括世界面積最小國家-梵蒂岡,及位居東亞洲的咱們中華民國(台灣)。
1.全球七大洲中,唯獨南極洲無國家。
2.俄羅斯地跨歐亞,但首都、政治及經濟重心皆在歐洲,因此列為歐洲國家。
3.土耳其亦地跨歐亞,但首都及97%領土在亞洲,因此列為亞洲國家。
4.賽普勒斯地理上屬亞洲,自然為亞洲國家。
聯合國官方資料共有195個國家
亞洲 :
東亞及北亞 :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本 | 北韓 | 南韓 | 蒙古
東南亞 : 緬甸 | 汶萊 | 柬埔寨 | 東帝汶 | 印度尼西亞 | 寮國 | 馬來西亞 | 菲律賓 | 新加坡 | 泰國 | 越南
南亞 : 孟加拉 | 不丹 | 印度 | 馬爾地夫 | 尼泊爾 | 巴基斯坦 | 斯里蘭卡
中亞 : 哈薩克 | 吉爾吉斯 | 塔吉克 | 土庫曼 | 烏茲別克
西亞 : 阿富汗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巴林 | 賽普勒斯 - 北賽普勒斯 | 喬治亞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 | 約旦 | 科威特 | 黎巴嫩 | 阿曼 | 巴勒斯坦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敘利亞 | 土耳其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葉門
歐洲 :
西歐 : 比利時 | 法國 | 愛爾蘭 | 盧森堡 | 摩納哥 | 荷蘭 | 英國
北歐 : 丹麥 | 芬蘭 | 冰島 | 挪威 | 瑞典
中歐 : 奧地利 | 捷克 | 德國 | 匈牙利 | 列支敦斯登 | 波蘭 | 斯洛伐克 | 瑞士
東歐 : 白俄羅斯 | 愛沙尼亞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摩爾多瓦 | 俄羅斯 | 烏克蘭
南歐 : 阿爾巴尼亞 | 安道爾 |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 保加利亞 | 克羅埃西亞 | 賽普勒斯 | 希臘 | 義大利 | 馬其頓 | 馬爾他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聖馬利諾 | 塞爾維亞和黑山 | 斯洛維尼亞 | 西班牙 | 土耳其 | 梵蒂岡
大洋洲 :
澳大利亞 | 斐濟 | 吉里巴斯 | 馬紹爾群島 | 密克羅尼西亞 | 諾魯 | 紐西蘭 | 帛琉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薩摩亞 | 索羅門群島 | 東加 | 吐瓦魯 | 萬那杜
美洲 :
北美洲 : 加拿大 | 墨西哥 | 美國
中美洲-陸狹區 : 貝里斯 | 哥斯大黎加 | 薩爾瓦多 | 瓜地馬拉 | 宏都拉斯 | 尼加拉瓜 | 巴拿馬
中美洲-島嶼區 : 安地卡及巴布達 | 巴哈馬 | 巴貝多 | 古巴 | 多米尼克 | 多明尼加 | 格瑞那達 | 海地 | 牙買加 |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 千里達及托巴哥
南美洲 : 阿根廷 | 玻利維亞 | 巴西 | 智利 | 哥倫比亞 | 厄瓜多 | 蓋亞那 | 秘魯 | 巴拉圭 | 蘇利南 | 烏拉圭 | 委內瑞拉
非洲 :
北非 : 阿爾及利亞 | 埃及 | 利比亞 | 摩洛哥 | 蘇丹 | 突尼西亞
西非 : 貝南 | 布吉納法索 | 查德 | 象牙海岸 | 甘比亞 | 迦納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賴比瑞亞 | 馬利 | 尼日 | 茅利塔尼亞 | 奈及利亞 | 塞內加爾 | 獅子山 | 多哥 | 維德角
中非 : 喀麥隆 | 中非共和國 | 赤道幾內亞 | 加彭 | 剛果共和國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聖多美普林西比
南非 : 安哥拉 | 波札那 | 葛摩 | 賴索托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史瓦濟蘭 | 南非 | 尚比亞 | 辛巴威
東非 : 蒲隆地 | 吉布地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肯亞 | 盧安達 | 塞席爾 | 索馬利亞 | 坦尚尼亞 | 烏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