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英雄和護理師沒有硝煙的戰場
—— 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
有人85歲的高齡,打疫苗完就離世,家人雖然崩潰但是很無奈。有的人家人被確診,被隔離回去上班後大家看到像看到病毒🦠一樣。然而我們這些醫生每天冒著炎熱的天氣,身穿防護服,面板卻脫皮發紅,粗糙。
印度吊塔變種病毒,還沒發起來之前。現在,基本上全世界隨著疫苗的施打以及政府的好好控制,幾乎全世界的美國,每個國家現在疫情也開始都在緩和了。在嚴重的疫情之下,全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及衣食住行完全改變,很多公司以及學校課程都在停止在家裡上課,在家裡開線上會議。在這個疫情期間,也總有那麼一些感動人心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首先,英國的湯姆上尉,他為了抗疫,拖著85歲的風燭殘年之軀還去為大家籌集物資進行抗疫。雖然他年齡已經很大了,走路還需要拐杖,髖關節還開過刀。基本上這個年紀通常都是躲在家裡養老或者害怕地門都不敢出,出門就有可能會被傳染。但是湯姆上尉呢?他卻毫不猶豫選擇為了英國的人民能夠儘快脫離危險,用自己的生命在守護他們的平安。為了讓政府抗疫更有實力和底氣。他每天拖著自己風燭殘年的身體冒著大太陽去一家一戶地敲門詢問懇求,募資。爭取從每一個民眾手裡獲得25磅。他向親朋好友們募捐,在自家花園裡每走一圈,希望他們能夠捐款10英鎊。他家花園並不大,來回一圈卻有25米。但是對於他這個拄著柺杖的百歲老人來說,每一步卻十分艱難,卻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湯姆上尉原本的計劃是在4月30日百歲生日時,募捐1000英鎊,但是他的善心和努力打動了全英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人們。 捐款活動在短短几天時間內就突破了百萬英鎊,很快又突破了千萬英鎊。在他百歲生日時,已經超過了3000萬英鎊,即超過4000萬美元。這在現在的英國來說就是抗疫史上的一大奇蹟,驚歎了英國所有群眾,更驚歎了中國所有人。
在這裡,我想要向大家說道。湯姆上尉本來就是英國二次二戰中的英雄。那現在這一次呢,也在疫情當中成為人人敬仰的英雄。平凡成就英雄,英雄出自平凡。
武漢眼科醫生李文亮的故事,讓我們至今難以忘記。李文亮在他1月31日的微博中公開自己在公安局籤的訓誡書,他遭受到警方訓誡的事實至今仍然被指是中國官員壓制資訊透明,掩蓋疫情真相的一部分。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因感染新冠病毒於2月6日不幸離開人世。4月28日,李文亮被追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曾在3月19日,中國官方公佈的調查報告定性,他是新型冠狀病情的吹哨人,雖然他最後釋出的微博永遠定格在2月1日這一天。但是他的粉絲們仍然在繼續給他留言,並且人數很快就超過了92萬人。有粉絲留言說:“晚安,李醫生。明天是五月的第一天,要有新的開始了。自從李醫生因為新冠肺炎而去世,我們國家就開始重視疫情的防控,努力的佈局,開始開建方艙醫院,並且開始有,有研究,防疫以及研究疫苗,並且呢,研究各樣的措施,如何隔離以及這個衛生條衛生需要怎麼也就是居家隔離的完全封城,很多地區就醫續的封城,那雖然這個中國面臨極大,中國政府極大面臨極大危機啊,整個局面面臨極大危機確診以及死亡率。人數很多,但是也是因為李文亮醫師讓中國也成為這個防疫的領航人,然後接下來再說這個他,後來他過世了吧,但是所以在四月的時候就收到,他就被頒獎,或許他永遠都看不到,但是他這位疫情的吹哨人將會永遠地被人們所銘記。李醫生的粉絲們都十分懷念他,所以給他微博留了很多言,即使他現在永遠地看不到了,但是粉絲們和我們會永遠地記住他。
風雨未過,彩虹已現。在世介面臨百年以來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最大疫情之時,各地兒童們的彩虹畫作為居家隔離期間常常見到的亮麗風景。在英國,義大利,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許許多多住宅的窗戶上出現了孩子們創作出來的彩虹圖,讓路過的人們都感受到了希望和溫暖。據說,這種彩虹圖最早出現在今年三月,在當時歐洲疫情最為嚴重的義大利,有小朋友畫上了美麗的彩虹圖。上面寫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是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在這些抗疫英雄和麻醉科醫生的幫助和支援之下,疫情逐漸緩和了許多。在這段疫情的日子裡,有一群平時不被患者認識,手術時永遠被麻醉機擋著,卻在染疫風險最高的那一瞬間,獨自擋在所有人前面的麻醉科醫師和麻醉科護理師。即使在最炎熱和最危險的日子裡,他們也不忘記身穿厚重的防護服,擋在人們的前面,用生命去守護生命。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在家堅守的疫情防護,不出門的安逸。這些麻醉科醫師需要給每一個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以及準備要開刀的人進行插管,插上讓他們呼吸的氣管,他們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呼吸。還有每一次急救,每一臺手術,每一次插管都離不開他們。
在這裡,我想要真摯地感謝這些麻醉科醫師,還有疫情防控期間的民間力量,醫生,護士,警察,保安,消防員,所有平民防疫人員…..沒有他們,就沒有臺灣疫情緩和的機會,更加沒有一方人民的平安。這些平民英雄真正向我們傳遞了平凡成就英雄,英雄出自平凡的真理!
加拿大護理學校 在 民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物】見證台灣護理發展史 鍾信心(1923〜)
文/陳永興
#鍾信心,1923年4月12日出生於日治時代的台北淡水,父親鍾天枝是牧師,全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鍾信心17歲從淡水女子學院畢業,前往東京的「聖路加女子專門學校」念護理。在學期間正值二次大戰,鍾信心得以提早畢業立即投入臨床的護理工作,戰爭結束她回到台灣,馬上投入疫病的防治工作和公共衛生護理人員的培訓。
戰後接收台灣的陳儀政權貪污腐敗、軍紀不彰,尤其物價上漲、失業嚴重、特權橫行、造成了民怨四起,在很短的時間就爆發了官民衝突的228事件。面對混亂的政局和台灣社會的動盪,鍾信心決定出國進修,她前往加拿大留學,1950年學成返台,在當時農復會和美援的支持下,她應邀前往南台灣創辦了 #省立台南護校,出任首任校長從無到有,建立了南台灣第一所培養護理人員的搖籃。
1957年她被邀請前往台大護理系任教,又申請到WHO獎學金又前往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進修精神衛生護理,取得碩士學位返回台北開創精神科護理的教學和臨床訓練,1972年她接任台大護理系主任兼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1980年政府推動 #中沙醫療團,她出任副團長帶領台灣的護理人員,前往吉達服務了6年......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d5545df-26a1-4753-b183-f6b9c6057f9e
加拿大護理學校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物】花蓮門諾的護理天使 魏海蓮(1925〜2003)
文/陳永興
#魏海蓮(Helen Williams),1925年生於當時蘇聯的烏克蘭,由於父母是基督教門諾會教徒,為躲避共產黨的宗教迫害舉家逃往加拿大。她從加拿大加爾特市的護理學校畢業後,決定獻身教會醫療傳道的工作,經門諾會差派於1957年離開故鄉渡海來到台灣,參加門諾會在花蓮的山地醫療團工作,當時從美國來的薄柔纜醫師和外國宣教士正在花蓮山區為原住民從事巡迴醫療和社區保健工作,並設立門諾會醫院,收治貧苦的病患。魏海蓮擔任門諾醫院的護理主任,除了照顧住院病人,也常深入原住民部落到病患家裡探訪。1973年她開始推動居家照顧服務,幫出院後的中風病人或需要留置導尿管、鼻胃管的病人做居家護理。由於深入原住民家庭生活,對於原住民的抽菸、酗酒和檳榔造成健康的危害,她總是苦口婆心再三勸告,甚至利用假日動用牧師、村里幹事、公衛人員共同推動戒酒運動,1981年她還成立了台灣第一個戒酒組織(#戒酒無名會),在馬遠村成功地運用村民省下的酒錢蓋了一座教會,傳為美談。
魏海蓮自己非常節儉,她很會廢物利用,將破絲襪編成腳踏墊給病人來用,將碎布改縫成棉被,泡棉做成靠墊給臥床病人使用,來減少褥瘡的發生。在門諾醫院服務30多年期間,她不支領醫院薪水,只靠著門諾會支付給她微薄的生活費度日。在1982年她本來要退休返回加拿大,當時許多花蓮民眾及受過她照顧的病患和員工,為了歡送她捐款要幫她出旅費,後來她又把捐款都給了孤兒院,而且決定繼續留下來服務,一直到1994年已經70歲,身體變差了,才真的退休回去加拿大。
#門諾醫院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f893b3a8-20eb-40fb-8a55-ee09678a2a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