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說桃園的事情,高雄的民代可以低調參與,但,實在有點看不下去,只好來交代一下前因後果。
藻礁這個題目,牽涉很複雜,簡單說:
1⃣特殊的藻礁生態系統,大潭藻礁在台灣應該是獨一無二,在世界也是奇特地景。
2⃣在沒有其他條件下,開發破壞這樣的地景,非常可惜。
3⃣但經濟部以「2025年,天然氣的發電比例,要達到50%,所以必須要新建天然氣接收站」為由,要開發大潭藻礁腹地作為天然氣第三接收站。
這個題目,甚至也有南北平衡的問題,目前天然氣第一接收站(位於高雄永安)跟第二接收站(位於台中港),都位於中南部,因此經濟部也用另一個理由:北部必須要興建第三接收站為由,選定桃園大潭。
⚡⚡⚡⚡⚡⚡⚡
這個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看起來好像是最近的案子,但其實從2017年初,就開始吵了。
當時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率先出來反對大潭設置接收站,後來,學者也陸續加入戰場,當時我在漁業署,有一次在漁業會議結束後遇到中研院鄭明修老師,鄭老師語重心長地跟我說:「我們的專業被拿來背書,很不甘願」。
後來,2018年中,大潭接收站進入二階環評,除了鄭明修老師外,中研院院士劉小如、長期研究海洋生態的陳昭倫研究員,都為了這個案子,對政府做出公開呼籲。
劉小如甚至在2018/10/08環評會最終回召開當天,發公開信給行政院長賴清德,認為環評案件不能交換(當時賴清德院長以「通過三接、停建深澳電廠」來換取環評通過),呼籲他疼惜環評委員、不要讓環保署跟環委繼續被折騰。
最後在2018/10/08那天,大潭第三接收站的環評案,通過了。
🐸🐸🐸🐸🐸🐸🐸
2018/10/08那天,發生了什麼事?
當天參與環評會的,總共10名環評委員(7名官方代表+3民間專家代表)。特別值得一提,在環評會召開的當天上午,#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請辭。當天民間的14名環評委員,只有3名出席(另有3名迴避,其餘8名民間環評委員未出席)。
出席的環評委員,扣除主席未投票,以7票贊成、2票無效票決議通過。
(這個票數,也就是說,應只有一名民間委員投下贊成票,其餘兩名投下無效票,其餘應出席的8名民間委員以「未出席,表達對這個案子的無聲抗議」)
以上為當初大潭接收站環評通過的背景說明。
🙈進入下半場🙈
兩年多後,為何這個事情又重新被拿出來討論?因為公民團體無法接收當初環評決議,在大潭接收站準備動工之際,決定以「公投」方式,讓全民來檢視三接興建的合理性。
無奈,本來是純粹公民團體發動的公投(到現在也才9萬多份聯署,如果是政黨發動也太掉漆),在國民黨這兩天加入後,演變成藍綠對抗的政治話題。
我不得不說,公民團體的行動,政黨就應該尊重,不要從頭到尾沒有參與跟關心,最後才進場把水搞濁!
撇開政黨攻防,究竟大潭藻礁的開發案,關鍵爭議在哪裡?
1⃣對於全台灣的天然氣需求量是多少?如果在2025年需要達成50%的天然氣發電比例,那麼中油必須給一個評估:2025全台的天然氣需求量為多少?缺口是多少?有以上評估,才能去合理解釋:為何第三接收站必須要現在興建不可?
如果只是因為大潭電廠2021燃氣機組要營運,所以現在馬上要在大潭興建接收站,恐怕有點缺乏全盤評估的急就章。「燃氣電廠旁邊一定要有接收站」,這個假設不成立。
2⃣除了大潭接收站,北部的天然氣接收站選址,還有基隆外木山的協和接收站也正在進行環評,以及各方一直建議的台北港,可作為接收站。但中油一直以「技術上不可行」來打槍這個方案,但真的有這麼不可行嗎?
台北港過去原規劃為基隆港的輔助港,後來打算轉型為國際的貨運轉運中心,但是並未很成功的轉型。因為台北港腹地大,作為接收站條件上沒有問題,但新北市政府在2017/11/8及2018/5/30兩度發文經濟部,表達反對立場,加上中油評估台北港興建第三接收站期程過長,所以作罷。
(補上鄭明修老師在2018/9/12環評會上說的一段話:「張景森請我們去台北港現勘,我是說4、5年內很快就可以完成填海造島做接收站,今天會議資料竟被改成要18年,然後說18年無法如期供應,這實在太鬼扯到極點了。那天只是現勘,並沒有達任何決議,我覺得被陷害和出賣。」)
3⃣現在,經濟部以「迴避敏感區、尊重生態、保護藻礁」的說帖,試圖說服民眾,三接的開發對生態衝擊很小,但是依據過去的經驗,只要開發進行了,後續的事情就是不可逆的了,
因此包含中研院鄭明修、輔大公衛系劉希平、逢甲運輸科技及管理所李克聰、師大地理系王文誠、銘傳建築系王价巨 … 等環評委員,在二階環評會議上,才會認為中油在開發前的評估不足、給的資料不夠充分,導致集體離席抗議,甚至連袂中研院劉小如院士、成大考古所劉益昌、台大環工所李公哲,在最後表決會議上,以未出席表達立場。
🗣最後,我想說,這是一個公民發起的連署,請政黨勿以政治力模糊焦點,讓台灣藻礁還沒被接收站破壞,就先被政治染色,
❓另外,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奇怪?為何是台電的天然氣發電需求,卻是中油成事主?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