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評之前,我先是個影迷】
好久沒跟大家聊聊,這邊彷彿變成奧斯卡資訊站。其實近期有些想寫的影評,都仍只能以斷簡殘編的樣貌繼續留存在我筆記本裡一頁又一頁的隨筆塗鴉之中。
從《丹眼看電影》創立初期,充滿愚勇,每週奮力統整「本週新片」推薦單元,到後來越來越少抒己見,我想一方面是生活形態的轉變,二方面則是看越多片、讀越多影評,才越感到自己的侷限。無論是自己的知識、見解,或是文筆,其實都越加自覺淺薄,也為過去自己初生之犢的大聲說話感到不堪回首。
好像過一陣子就要唏噓一次:既然已有這麼多人在寫電影,我想其實也不差我一位。往往看到那些奮力書寫的影評朋友,我都既佩服又寬心,更暗自慶幸好險我不靠書寫生活。靈感這種事,真的勉強不來。又,與其要為了配合檔期和截稿死線書寫,我還是輕鬆自在地看片就好。
更何況我應該不太受片商喜愛,常常任性地看了試片也不寫東西(通常代表我不喜歡那部片,但也不一定)。或是往往一陣子就消失在社群媒體上,疏於經營互動、tag來tag去、參與時事話題等等。那對我來說真的太難。再加上臉書改了專頁的後台,變成無法邀人按讚,發文跟留言互動還要切換帳號身份,久了也就懶了。
但總之,這些喃喃自語只是想說,電影依然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塊。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看了超過一百部長短片,而還有超多電影還沒看、還想看!如果寫一篇影評的時間可以看兩部電影,那我寧願看兩部電影。我清楚認知到——在做影評之前,我先是個影迷。而在身為一個影迷之前,我先是一個人。還希望各位朋友多多擔待。
關在家(或電影院)自己看電影,固然是自私的幸福,但今天我意識到台灣現在院線正上演著三部我去年列為年度十大愛片的電影:《游牧人生》、《南巫》,與《醉好的時光》。總希望可以趁他們下片前,真心推廣一波。因此,請恕我拿舊的文字在這邊再書寫一次:
-
《游牧人生》Nomadland
一部同時關於孤獨和連結的電影,溫暖不帶批判地看著來去的過客,那些肩負人生的包袱同時逐漸放手釋懷的孤魂,那些尋找歸屬和歸宿的人。日出日落、生生不息。許多電影談如何面對傷痛和放過自己,但《游牧人生》不僅是一個同理的擁抱,更是一個洗滌心靈的長途旅行。我們彷彿陪著法蘭西斯麥朵曼上路尋找生命的真諦,到頭來卻是我們被陪伴走了一程。我們從她的肅穆寡言,和抿著嘴的喜怒不形於色,看盡了人生百態、聽見了千言萬語。人如寄蜉蝣於天地,是那麼的孤獨,卻冥冥之中又同時與萬物連結,共同在風雨中擁抱前行。
《南巫》The Story of Southern Islet
《南巫》是今年金馬影展的最大驚喜,沒有之一。它排除了俗爛恐怖電影中常見的突嚇畫面,或刻意懾人的音效,完全以鄉間的死寂和空曠,和自然光的閃熠和侷限性,搭載著傳統皮影戲和宗教儀式所使用的樂器作為配樂,讓人完全深陷其中的詭譎氣氛,看得非常過癮。張吉安在蔡明亮和阿布查邦的夾擊下硬是竄出一股生猛強勁的影像生命力,攝影、聲音、場景、演員、劇本面面俱到,甚至還隱約帶出了當地多元族群和信仰的矛盾隱喻,是一鳴驚人的優秀之作,也是華語電影圈一個響亮的獨特新聲。
《醉好的時光》Another Round
這是「漢尼拔」Mads Mikkelsen 近年來醉好的角色,也是醉好的演出。故事講述著四位任教於中學的中年大叔,或許因為生活一成不變、又或許是生命逐漸邁向頹喪,致使他們有一天突發奇想想要印證「人體血液酒精濃度必須保持0.05%,才能發揮最大潛力」的假說。而原本基於學術探討精神的實踐任務,滾雪球般地逐漸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踉蹌冒險。而這片厲害之處就在於,除了北歐冷調幽默的火力全開,荒謬鬧劇中仍不脫離人性的關懷。這片不僅用一種坦誠且接納的姿態面對中年,最後一幕的漂亮收尾更是讓人看了足以將所有的感慨與唏噓先暫時拋出、再次燃起對生命的熱情。
-
請大家盡量把握大銀幕吧!
最近的院線真的是太精彩了,眾多好片互相排擠,再加上即將開跑的金馬奇幻影展和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我想要再找時間去看《歡樂時光》都有點困難。(更別提阿莫多瓦的四部經典重映...)
除了《歡樂時光》之外,日片經典如《青春電幻物語》、《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盜夢偵探》也現正熱映中,口碑不錯的《淺田家!》、《間諜之妻》應該也還有些許場次。韓粉也有《BTS崛起傳奇》、《逐夢練習曲》可以選擇。(更正:《BTS崛起傳奇》據聞並非官方授權,而被歌迷抵制。)
奧斯卡片也有《花漾女子》,每個異男都該去看。而這個月也會陸續上映《夢想之地》、《猶大與黑色彌賽亞》、《父親》、《阿依達的救援行動》等等。我自己私心是覺得《父親》的安東尼霍普金斯與奧莉薇雅柯爾曼是去年度的最佳男主角與女配角,而《阿依達的救援行動》則是比《醉好的時光》更厲害的國際電影。
喜歡動作片或大場面的影迷,最近也有《無名弒》、《哥吉拉大戰金剛》、《真人快打》等,雖然後者似乎評價有些堪憂。喜歡芭樂愛情片的,不妨進戲院支持《當男人戀愛時》,茄子蛋真的讚。
最後,就像〈謝天〉說的,因為要看的電影太多了,就改天再寫吧!接下來本週開始,咱們奇幻影展見啦!
(圖為我的 Letterboxd 日誌,每部片我看完都會寫小小心得,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互相追蹤交流!)
刻意練習瓦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你同情的對象不包含自己,那你的同情心就不夠全面。
──傑克.康菲爾德
能懷抱同情心面對他人的難處,而非為此憤恨惱怒時,所有人都能少受一點苦。我們必須了解,當人類造成破壞,從事不道德、有害甚至令人髮指的行為時,內心其實承受著嚴重的折磨。
當你要勸誡他人時,得注意五件事:要選擇適當的時機;要說真話而不做假;要謙柔而非疾言厲色;要為了他人的好處,而不是要貶損他們;出於良善、慈悲的動機時才開口。
摘錄自《#創傷照管》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直播時談到靜心冥想,就包含了對自己滿懷善意的練習。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1332899777070259
這篇摘文的「同情」,比較像是「同理」,這兩者有些不同,我們用「同理」看待即可。懂得同理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同理他人。
也就是,對自己慈悲,是關係和諧的重要前提。
祝願您,能運用同理跟自己連結,還有跟他人連結!
... ... ... ... ... ... ... ... ... ... ... ... ... ... ...
學著同情自己與他人
【文/ 蘿拉.李普斯基, 康妮.柏克】
如果你同情的對象不包含自己,那你的同情心就不夠全面。
──傑克.康菲爾德
當我們身在慈愛且樂於問責的小眾文化中,可以親身體驗同情心是怎麼一回事。銘記這點並將之做為行為準則,對我們可能是有所幫助的。許多人很難想像怎麼同情自己,有時候也會覺得要慈悲看待那些觀點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然而,保持並培養對自己與他人的同情心,是創傷照管的關鍵。它讓我們能維繫自己最具愛心的價值觀、發揮最良善的一面。最古老的東方療法如同氣功,強調我們要將所有思想、感受與體驗都轉化成同情心,使我們謙卑,並了解自己強大與脆弱之處,明白彼此如何相互依賴。
對大多數人來說,同情不會威脅自己的人是很容易的。我們可以真心同情斷了一條腿的狗、失業的朋友,或是印度水災的難民。然而,面對向你大吼大叫的上司,還能慈悲為懷嗎?面對那些把摯愛之死怪罪到你身上的人呢?或是欺騙我們的政府官員?
在這些情況下,同情心不是指寬恕他人的行為,或是降低對自己或他人的期待。我想引用蘇菲派的教導來解釋:「別因為無法承受世界託付在你身上的痛苦而埋怨。」
回首我的人生,無論在個人生活還是專業職場上,我都發現能懷抱同情心面對他人的難處,而非為此憤恨惱怒時,所有人都能少受一點苦。我們必須了解,當人類造成破壞,從事不道德、有害甚至令人髮指的行為時,內心其實承受著嚴重的折磨。因此,與其如過去一般以衝突面對,或好像隨時要打一場,我試著遵行達賴喇嘛的教誨,卸下內心的武裝。
佩瑪.丘卓與美國作家暨社會運動者貝爾.胡克斯,都重視在組織壓迫中,種族、階級與性別的角色。兩人也都提到:「有時懷抱同情心,意味著你必須踏出堅定甚至嚴厲的一步。」它可以是檢舉上司的不道德行為,或是要求同事接受藥物治療。這種同情心背後的動力,並非是自以為是的正義感,而是謙卑。
我們的同情心源自不欲傷害他人,也不造成任何傷害的企圖,而不是怪罪與論斷他人。我們不會想:「我表現得挺不賴,但你滿糟糕的。」有時,我也覺得面對某些人或狀況時會不知所措。這時我會問自己:「我是否曾經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其他生物或地球受到傷害呢?」我馬上就會意識到自己有多常造成傷害,大概在早上送小孩去學校前,就已經做錯好幾件事了。每當想到這點,我就能喘一口氣,且經常複誦這段關於慈愛與良善的佛教靜心引導詞:
願我免於苦難與其根源。
願你免於苦難與其根源。
願我們免於苦難與其根源。
願我找到平安與其根源。
願你找到平安與其根源。
願我們找到平安與其根源。
願我找到喜樂與其根源。
願你找到喜樂與其根源。
願我們找到喜樂與其根源。
願我找到幸福與其根源。
願你找到幸福與其根源。
願我們找到幸福與其根源。
願我得到自由。
願你得到自由。
願我們得到自由。
我們都有能力對世界造成深遠的影響。這世界不需要再有更多惡意;不該再有更多批判;不應樹立更多人類、物種或國家之間的藩籬。如果我們面對錯誤時,能夠以同情心回應,就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要記得,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與地球及生存其上的生命彼此連結。如同印第安部落索瓜米希與杜瓦米希族(Suquamish and Duwamish tribes)的西雅圖酋長(Chief Sealth)在一八五四年時所說,我們都屬於同一個「生命之網」。
…
我學著加強自己的同情心,以免我的情感麻木。我試著將每個人都視為承受世代性創傷的一分子,這幫助我與他們建立連結。我很感恩能夠擁有更強的同情心,讓我不至於失去情感。──印地安兒童福利服務社工
…
若面對我們憤慨反對的人物都能懷抱同情心,便可以在一生中學到不少:將自己和他人遇到的每個錯誤或困難視為學習的機會,因為我們切身了解,跌倒之後再慢慢爬起來是怎麼一回事,也才可以輕易同情那些面對相同過程的人。同情心讓我們有餘地呼吸,才能繼續奮戰到底,也讓我們得以進步,獲得能力建構與自己、與他人、與生命的關係。
佛陀說:「當你要勸誡他人時,得注意五件事:要選擇適當的時機;要說真話而不做假;要謙柔而非疾言厲色;要為了他人的好處,而不是要貶損他們;出於良善、慈悲的動機時才開口。」
…
試一試
一、想想非常年輕時,曾遇過對你懷抱極大同情心的人。好好回想一下這號人物,以及在他們身邊有什麼感覺?
二、回想一段對自己特別嚴苛的時期。問問自己當時最深刻的恐懼是什麼。閉上眼睛,在心中反覆思考那段情境,試想能如何以更慈悲的態度面對自己,並留意改變回應態度,讓你有什麼感覺?
列出六個你相信只要加強自己的同情心,就能顯著改善關係的人物或情境。接下來六個月內,每個月都刻意提醒自己,要用更多的同情心面對其中一個人或情境。留意你的生命發生了什麼變化。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創傷照管》
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T0400052
博客來 https://bit.ly/T0400052-B
金石堂★選書 https://bit.ly/T0400052-K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fe9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刻意練習瓦基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新一集 #下一本讀什麼 Podcast 第33集上架囉!
EP.33 《刻意練習》為什麼一萬小時定律是錯的?天才與普通人的差別
.
《#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被譽為「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根據他30年的研究發現,所有領域的「天才」發跡和成長過程,全都可以歸納成「刻意練習」的產物。作者說道:「我從未見過有人不經長期密集練習就發展出超凡能力。」這些所謂擁有「天賦」的佼佼者們,只是比其他人更善於改善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採用正確的方式學習跟訓練而已。
.
他也打破大家一直以來從知名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的《異數》讀到的迷思「一萬小時定律」。並不是傻傻地訓練一萬小時就能夠出類拔萃,而是要透過有方法、有技巧的「刻意練習」,才能砥礪自己不斷進步與改善,真正成為卓越的「天才」。「刻意練習」的目標並不是「發掘」潛能,而是「打造」潛能,讓以前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而這需要改變現況,也就是脫離舒適圈,並強迫自己的大腦和身體去適應新的行為和技能。
.
🎧希望你從這個頻道認識更多好書,找到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34gUy39
👉Google Podcasts https://bit.ly/2SfLGF9
👉Spotify https://spoti.fi/3i71G70
✍️文字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peak-deliberate-practice/
.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呈現方式,邀請你前往 Apple Podcasts 給予五星評價和留言,這是對瓦基最大的鼓勵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