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929年的《中華國恥地圖》來教導美軍中國情勢,為什麼是合理的?】
《中華國恥地圖》是民國初年不久,內有軍閥內戰割據,外有列強瓜分,把中國失土畫在地圖上,目的已經不只是了解國家地理,而是臥薪嘗膽,意在報仇血恨,奪回失土。
這份地圖距離現在已經快要100年了,為什麼要用這樣陳舊的地圖?因為它看的不是現在的地形地貌,而是中國的「傳統勢力範圍」,按照這份地圖來看,其實跟目前的中國態勢差不多……
#中華國恥地圖 #中國 #共產黨 #習近平 #美軍
列強瓜分中國勢力範圍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抗戰前德式師實戰經歷─鎮壓內亂(1)圍剿
一二八事變結束後,深獲肯定的魏澤爾得以擴大新軍編成的力道(即便他先前充滿幹意,至於為何這位德國老兄會一肚子火,後面我們有機會再解釋)。於是1933年8月,國民革命軍第36師成立,師長由先前在一二八上海戰場中表現優異的黃埔一期畢業生─宋希濂擔任。該師由87、88師的補充團成員,受過扎實的德式訓練,所以即便成軍時間短,但戰鬥力卻是當時國軍部隊中的佼佼者,並且立刻投入到同年9月爆發的「第五次江西剿共」戰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還是想跟大家強調一個觀念:「國民黨所謂的北伐,從來都不是獨自完成,而是結合各方勢力才得以成功。」而國民黨在北伐初期的合作對象,就是蘇聯以及中國共產黨。
這其中的淵源,還要從1923年開始說起。中國國民黨的創黨者─孫文,雖然成天叫嚷著要武力統一中國,但自身卻沒擁有可靠的軍事力量;已經成立2年的中國共產黨雖然舉辦多次運動,好宣揚自身無產階級革命的理念,但屢遭鎮壓總被挨打;至於基本在國際間沒朋友的蘇聯,在一心向全世界擴展共產主義的同時,非常需要整娶外國勢力認可及支持。在各取所需的形勢下,「國共第一次合作」就此發生(在教科書,這段時期又被稱為「聯俄容共」)。
在蘇聯的資金及技術支持下,培養國民黨武裝力量的黃埔軍校成立,咱們的介石大大也才能經由軍校校長之位,獲得競爭權力頂峰的根基。也正因為聯俄容共,黃埔軍不只使用俄製武器、聘請俄國教官,有不少成員還隸屬中國共產黨,比如:軍校的政治部主任是日後中共的國務總理─周恩來,又比如:黃埔軍校第一屆畢業生中的第一名─蔣先雲,他也是共產黨員。到了北伐,當時被派為先鋒的葉挺獨立團,其中成員也是滿滿的共產黨員。
而在1927年,國民黨的蔣介石以及汪精衛分別對共產黨展開「清黨」和「分共」,各自用武力排除共產黨勢力。共產黨員因此發動手中的武裝力量對抗,這就是國民黨史上的「南昌暴動」(共產黨則叫「南昌起義」,並以爆發該廠事件的八月一日當作「建軍節」),標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完全破裂。不過,共產黨在當時完全不是對手,被國民黨一頓暴打後各自四散。有些共產黨部隊在逃離追捕後,於偏鄉地區重新建立根據地,這些地方就被稱為「蘇維埃區域」(簡稱為「蘇區」,蘇維埃是俄語,意思是會議;因為俄國革命時,出現過由罷工工人作組織的代表會議,因此蘇維埃就成為共產主義的代名詞),而眾多蘇區中,聲勢最為浩大的,就是由毛澤東、朱德領導的江西蘇區。
其實江西蘇區一開始範圍不大,但隨著數支流竄的共產黨部隊陸續匯聚,加上當地山勢地形複雜又位於省與省的交界地帶,很容易躲避國民黨部隊的攻勢(而且當時國民黨各派系正在火熱的內鬥),以及毛澤東不可否認的游擊戰威力,結果讓共產黨得以擴大地盤。
對於共產黨深惡痛絕的蔣介石自然不會置之不理,從1930年開始(也就是獲得中原大戰的內鬥勝利後),就對江西蘇區發起「圍剿」。
但非常打臉的結果,共產黨數次擊敗圍剿部隊,而且還趁機再擴大根據地,甚至在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就像在叫囂自己是越打越強。
蔣介石徹底憤怒了,於是他在1934年發起第五次圍剿戰爭,調動70萬人的四路大軍準備殲滅號稱20多萬人的共軍。
有鑑於前四次失敗,很多時候是國軍脫離友軍掩護或連繫,在孤軍深入時被主場作戰的共軍打埋伏。所以第五次圍剿前,蔣介石先與德國顧問團進行商討對策,並在魏澤爾怒氣十足的抗議聲中,採納德國顧問王恩漢上校提出的新戰術:築壘作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話說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主戰場是在歐洲,但其實已經被歐洲列強瓜分的非洲也被捲入戰火之中。與德國敵對的英法兩國為了削弱對手實力,順便也為了多佔領殖民地,於是揮軍攻打德國在東非的殖民地,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德軍指揮官竟然搶在英法大軍抵達前,搶先發起進攻。當時德軍要面對的,是廣大且喊有人積極資源的戰場,為了怕行軍過程被當地土著或游擊部隊偷襲,於是德國人在進軍時會建築堡壘,不只加強防衛,還可以透過堡壘與堡壘間的聯繫,掌握敵人行蹤並且逐步壓縮敵人移動空間。
在德國顧問的建議下,國軍在第五次圍剿實施「戰略進攻、戰術防守」的原則,放緩進軍速度,但所經之處必用鋼筋、混凝土修築堡壘,此外還對當地民眾進行政治動員,為的就是切斷共產黨從民間獲得資源及情報。整場軍事行動,彷彿像一條巨蟒,纏住獵物後逐步收縮,最後把目標勒到氣絕斃命。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行動中,德式訓練的36、87、88師隸屬於東路軍的戰鬥序列。
其中36師在戰役初期,就遇到了由彭德懷率領的共軍強攻。彭德懷是日後中共的開國元帥之一,軍旅生涯中曾經指揮過抗日的百團大戰、抗美的韓戰,是一名善打硬戰的狠角色,在歷次反圍剿戰役中,也常打的國軍丟盔棄甲並攻掠下不少縣市。可是彭德懷這次強攻卻直接撞在新修築的堡壘群上,最後只能狼狽撤退,絲毫討不了便宜。而此戰也代表堡壘群已經建構出強力的封鎖線,國軍的優勢已然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當東路軍準備繼續加強攻勢,一個消息卻打亂了整場圍剿行動。
1933年11月20日,原本駐防福建省的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宣布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號召各方勢力聯合對抗蔣介石主導的南京國民政府!
圖片為:
第五次圍剿時期,蔣介石親自擔任總司令一職,並聚集官兵進行訓話
列強瓜分中國勢力範圍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駐索馬利蘭代表處啟用!為您整理三大重點
17日晚間,外交部(魔法部,因為英文簡稱唸起來就是魔法)發布好消息,台灣駐索馬利蘭代表處啟用,而且名稱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台北,而是台灣。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三個重點觀察:
一、索馬利蘭跟索馬利亞的歷史情仇很有台灣味
這兩個名字,其實意思都是一樣的:索馬利這塊土地。對英語系國家而言,這兩個國家比台灣跟泰國更容易搞混⋯⋯
不過實際上呢,索馬利蘭目前是事實獨立的國家,還沒受到國際上主要國家的承認,這點跟台灣超像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要回到十九世紀的非洲大瓜分,在西歐列強的主導下,索馬利這塊土地分為「英國的索馬利屬國」與「義大利的索馬利」。這兩塊土地大致圍繞衣索比亞,呈現「7」字型,義大利那一塊是右邊那一撇;英國這一塊則是左邊的橫向筆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六零年代迎來非洲國家獨立潮,這兩塊土地也在1960年相繼獨立。英國這一塊早些,六月二十六日,叫做索馬利蘭;義大利的晚一點,七月一日,叫做索馬利亞。
由於都是索馬利,因此在義大利這一塊獨立時,兩邊就順勢結合成索馬利亞共和國。
只是,本粉專經常強調一個重點,非洲有非常多的族群、文化、語言,如今的種族衝突,往往是當年歐洲列強統治時,刻意拉甲打乙或挑撥分化,方便統治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索馬利亞跟索馬利蘭也是如此,雖然合併成同一個國家,但境內的各個族群依舊有著不同的利益關係,衍生的後果就是政變和暗殺。1969年,總統Shermarke遭暗殺,軍方發動政變掌權,由 Mohamed Siad Barre將軍開啟22年的獨裁統治。
絕對權力帶來絕對腐化,1980年代起,索馬利亞各地陸續出現反抗運動,再加上隔壁的衣索比亞偷偷資助捅刀,其中勢力最強的,就是如今索馬利蘭這一塊、由艾薩克部族為主的「索馬利民族運動」。
索馬利亞為鎮壓反抗,出動大規模空襲、甚至採取種族清洗手段,將當地第二大城百分之九十的範圍摧毀殆盡,傷亡高達十萬人。由於索馬利亞政府對諸多反抗部族均採取類似措施,反而引發更大規模的反抗,導致1991年遭推翻下台。
獨裁政權崩潰,索馬利亞隨即爆發內戰,索馬利民族運動便趁勢在1991年宣布獨立,成為索馬利蘭共和國至今。
索馬利蘭領土範圍是原索馬利亞的五個省份,政治上融合傳統部族體制與多黨競爭。全球主要國家雖然多未承認其國家地位,但有半官方或非官方的往來互動。台灣可能是全球第一個與索馬利蘭相互承認國家身份並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曾經是同一塊範圍,後來分家,又後來重合,因為腐敗的統治希望能獨立建國⋯⋯」台灣跟索馬利蘭根本是分隔地球兩端的孿生兄弟或姊妹吧?
二、以台灣為名的國際宣示意義
對台灣來說,代表處用「中華民國」,裡面就有一個中國的字眼;用「台北」,其實也差不多,因為中華民國不被承認,只好用臨時首都的名字。於是,這一次用「台灣」,就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台灣兩個字,雖然中國跟親中派會吃豆腐說「台灣是地名」;但不要忘了,中國在國際上打壓台灣,都會強調要加上中國兩個字,例如中國香港那樣。這一次只有「台灣代表處」,顯然是打臉中國跟親中派的說法。
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台北,這一次的「台灣代表處」,選擇在索馬利蘭揭牌運作,其實是為了日後跟其他國家比照辦理,有著開先例的重要意義。
三、美國也來讚聲的弦外之音
更有趣的是,台灣跟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美國也大動作表達肯定。這點自然跟在美中對抗的大環境下,當台灣堅定支持自由民主的陣營時,自由民主的夥伴也會同樣表達對台灣的力挺。
不只是索馬利蘭,美國國務卿也特別在捷克參議院議長訪問台灣前,跑去訪問捷克,並且在演說時大力肯定捷克參議院議長訪問台灣的決定。
還有比這個更故意嗆聲中國的嗎?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就算是當棋子,也要當個有實力的棋子,才能夠在大國博弈間爭取到自己的利益;沒有實力的棋子,連上檯面的資格都沒有,只能當棄子。
台灣有一些政治人物,整天不敢選邊站,或是明明親中卻要表現成跟美國保持距離,都是讓台灣遠離有實力的棋子,邁向棄子之路。
圖片取自外交部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