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動雙聯學制穩定發展
雙聯學制能增加學生間跨境交流頻率,也能進一步促成國內外學校合作,不僅僅是 #跨國學習 拿學位的一種趨勢,也是學校國際化程度的指標。#雙聯學制 已在大學行之有年,近期有部分高中也開始推行雙聯學制,讓學生在校利用選修或課後跨國學習部分課程。
我國青少年於高教階段選擇出國留學比例偏高,而近年國內大學甚至高中遭遇生源逐漸減少,「與其讓學生離開,不如讓學生在國內也能獲得出國學習的資源」,雙聯學制可為學校維持招生的競爭力、提供學生另一種選擇,所以秀寳支持教育部持續挹注資源來推動相關政策。此外,#後疫情時代 學生不像以往方便出國,在雙聯學制下如何強化數位工具,或兩校學程政策因疫情需要調整,教育部亦應積極協助處理,讓學生跨國學習不斷線。
#分科測驗成績採級分制,有關單位應與各方團體溝通審慎辦理
為推廣 #108課綱 精神,先前由招聯會議定 #111學年分科測驗成績採級分制,期盼「成就每一個孩子」,延續學測科科等值、避免考生分分計較。雖說過去有關單位曾進行模擬分析,並評估 #同級分超額 的情形可控制,遇到同級分超額時也有篩選作法;然而分科測驗改採級分制,若級距越大,同級分超額的狀況就越可能發生。
秀寳認為,#考招新制 上路本就各界會有不同看法,但基本原則就是要讓人對制度能夠信任,並認為制度能確保考試公平公正。針對同級分超額篩選疑慮,教育部已請大考中心再進行相關評估,發現有少部分校系仍有同級分超篩的風險;也已請招聯會要依近期多數團體建議,評估改採60級分或75級分。秀寳對於教育部積極回應各界疑慮予以肯定,不過仍要再次提醒,就算考招新制用意良善,但在制度尚未穩定確立前,都需要多加溝通;有關單位也要更加審慎辦理,才能讓制度與大家期待相符,真正完備。
#寳貝學生 #寳貝您❤️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1歲的Ruby自認貪靚程度10分有9分,自小就愛看時裝雜誌和扮靚節目,儘管內心渴望穿得漂亮,她多年來卻只敢穿着鬆身衣物,遮蓋因嚴重脊柱側彎而彎曲的腰部。一年半前捱了一刀,從前只管遮掩自己缺陷的少女,如今已蛻變成擁抱背部疤痕的自信女模。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
分科 中模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雀仔橋 ]
分享專欄全文。
回到學生年代,下午常常走堂往雀仔橋附近的山貨店尋寶,找到made in Hong Kong或日本製的杯碟就非常興奮。
那時候只覺得每次必須上斜落斜有點麻煩,還未知道其背景,甚至名字。
教科書不會提及的地區歷史,雖然這條步道一直見證香港醫療與衛生發展,包括公立醫院與地下公廁。
原文刊 AndthenHK
—————————
沒有雀仔的雀仔橋
未獲評級的古蹟
有些地標,節日限定。比如元朗大橋街市的燈籠街,近日把人們召喚到社區,一年一會,因而珍貴。
城市另一邊,另一條燈籠街更早出現,位於皇后大道西,上環與西營盤交界。
每年中秋,經營香燭紥作的商店紛紛掛起燈籠,碩大的楊桃金魚兔子,佔據半條街道的天空,無聲又大聲地提醒節日臨近,路過心頭一陣暖。
這是社區地標的感染力,儘管近年好些紥作舖結業,畫面難免褪色。
那兒還有一個地標,每天都在,由180年前開始——跟燈籠街幾步距離,有一面石牆,突兀地拱起,路上的一條脊骨,人們叫它「雀仔橋」。
這並非官方地名,老一輩街坊才唸得出的名字,親切但有點陌生。想像這種口耳相傳,本身已是非常活潑的人文歷史。
而石橋也不真的是橋,建於平地,早於1840年代已經存在;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曾在Flickr公開一批香港早年珍貴舊照,其中一張攝於1870年代,可見雀仔橋當初的模樣。
那時皇后大道西一帶還未大幅填海,仍屬海濱,需要一道防波堤,以麻石興建,按地勢築成帶弧度的拱形,大概因此被稱呼作「橋」。
而它有另一實際用途:通往山上的海員醫院,1843年成立,替海員醫治性病,後來是香港進行第一宗外科手術的醫院。
1848年海員醫院遷至灣仔(變成現在的律敦治醫院),原建築改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當時的公立醫院;之後建築群陸續重建,60年代正式成為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
雀仔橋見證香港初年醫療發展,可是問題來了:那跟雀仔有什麼關係?
有說橋後山坡為樹林,每到黃昏便出現鳥群棲息的場面,因而得名,頗為浪漫。
另一說法較有根據:當旺角雀仔街還未出現,戰前第一代雀仔街原在中環閣麟街,及後曾遷至上環永吉街,之後再移至現在雀仔橋位置,石橋自此有了暱稱。
翻看歷史,雀仔橋對面曾有非常著名的高陞戲院(建於1890年,看粵劇的地方),附近亦有武昌茶樓及得男茶樓;但凡飲茶撚雀的場所,少不了吸引雀販聚落,也許就是雀仔橋得名的理由。
可以肯定的是,雀仔橋是香港衛生發展的重要成份:1911年,橋底曾經建設地下公廁,直到1990年停用。
公廁入口設於行人路面,已用水泥封平;而石牆上五個耐人尋味的方格,屬於當年公廁的窗口,同樣已被填平,留下是不該封存的地區歷史。
雀仔橋作為古建築的份量,不用多說,然而跟許多地標一樣,它一直未獲列為古蹟,甚至從未被政府評級。
今年三月,經中西區區議會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將雀仔橋列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結果未可預料。
在同一地點180年,雀仔橋見證西營盤,以及整個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高高低低,上上落落,人們魚貫步過。
有天即使名字失傳,它一直站住,頑固地維持著那弧度曲線。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分科 中模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抽好書】《高層次閱讀與思考》(送出2本)
#建中名師黃春木親授
#克服閱讀萬字長文的障礙
#快速抓到重點比補習更有效
#國高中生閱讀思考重磅級好書
💖【參加辦法】(四步驟:按讚、留言、標兩個朋友,公開分享)
1. 即刻起至9/27(一)晚上12點止,在本文按讚
2. 在本文底下留言【高層次閱讀與思考】並【標註兩個朋友】
3. 在自己臉書公開分享本文
4. 9/28(二)進行電腦亂數抽獎(將以私訊通知)
💖 一人僅限參加一次 (貼文兩次以上也只算一次喔)
………………………………………………………………
【高層次閱讀與思考】 推薦文/ 彭菊仙
在凡事都有估狗大神應門回覆的新時代,青少年搜尋資料的能力愈來愈快,但也愈來愈破碎片段,或許科技趨勢反而是弱化青少年高層次思考的阻礙。
目前入學考試都走向「多文字」、「長篇章」、「跨領域」、「混合文本」模式,考核的目標不只是表象的閱讀理解,更是深層訊息的分析與評鑑,也就是批判性思考。
青少年常誤以為批判就是一昧的反對,往往提出的是「斷言」,而非經論證的「主張」;搬出的雖是「事實」,卻非鞏固主張的「證據」;
而論證寫作,更非端出一篇言之有物的漂亮文章,而是如黃老師所言,須嘗試發展自己的CAE:主張(Claim)、論點(Argument)和證據(Evidence),甚至更進一步展現獨樹一格的創新亮點。
黃老師此書本身就是逐步構築思考的代表作,同時也用邏輯清晰的各種圖表來表現高層次思考歷程,此書就是多元論證寫作的最佳示範。
為了讓青少年發展自己的思考,每一篇都有黃老師精心設計的練習,連我這個半百媽媽都感覺到腦神經細胞快速重組、重新連結的衝擊力道。
這本書太棒了,我極力推薦給正在形式運思期的青少年及父母們,相信經過本書點過穴,竅門全開。-
.
✔迎戰108課綱閱讀素養,最權威攻略
✔國高中生必備,一路完勝會考、學測、分科測驗
✔高中教學現場實證,圖文解說 × 範例練習
✔有效增強文字理解與思考,看得懂、讀得快,學習力全面升級
✔全臺中學校長、名師、教授強力推薦)))
.
各科念書抓不到重點,成績一直沒有起色?
讀到超過千字的文章就頭大,看到圖表就頭昏?
作文老是寫不好,內容空洞、提不出自己的想法?
愛讀書,不等於會讀書;讀得多,不等於讀得懂。
有策略的閱讀與思考,才能成就學習的新高度!
在建中教書超過25年的黃春木老師,是教學生思考的專家,多年擔任建中「人文社會科學資賦優異班」的召集人。
他在教學現場發現,考試常勝軍的建中學生居然不會「讀書」!
給學生一篇文章問他文章講什麼?學生還答得出來;但接著問:作者用什麼論點處理這個問題?用什麼證據支持那個論點?作者提出的結論和論點能否扣連在一起?
一堆學生就兩眼昏花、被打趴在地。
這個現象其實也是全臺學生普遍面臨的痛苦!尤其「108課綱」全面上路,大學學測、國中會考型態都已經翻轉,超過萬字的多文字、長文章,跨領域、圖表與文字混合的題目大幅增加,「背多分」已經不靈光。
沒有閱讀理解與批判思考的能力,各科學習就容易落後,跑去補習也不見得救得來。
擺脫僵化的腦袋不能等了!現在就學著拆解有效閱讀與思考的必要元素,跟著書中的圖文解說、範例練習,一步步打穩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素養基礎:
➤第一步 閱讀理解
如何讀懂一篇文章?什麼是文章的主旨?如何作好筆記?寫摘要的訣竅是什麼?面對長文章,怎麼讀才能快又準?
➤第二步 批判思考
如何分析文章的主張、論點和證據?同不同意作者的論點?理由是什麼?如何找證據支持?
➤第三步 論證寫作
怎樣寫好一篇條理分明、有說服力的文章?論證寫作的檢核表有什麼?如何提升寫作力?
➤第四步 創作思考
如何更有創造力,思考更靈活?創造思考的歷程包含哪些階段?
~ 一本適合各學習階段,親師生隨時取用的好書 ~
增進老師掌握閱讀素養的教學技巧,
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獲取高分的訣竅。
無論你是為學習所苦的中學生、關心孩子的家長,或是教學第一現場的老師,這本書都將幫助你跨入閱讀與思考的新境界。
👉【書訊】高層次閱讀與思考/ 建中名師黃春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135?sloc=main
分科 中模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1歲的Ruby自認貪靚程度10分有9分,自小就愛看時裝雜誌和扮靚節目,儘管內心渴望穿得漂亮,她多年來卻只敢穿着鬆身衣物,遮蓋因嚴重脊柱側彎而彎曲的腰部。一年半前捱了一刀,從前只管遮掩自己缺陷的少女,如今已蛻變成擁抱背部疤痕的自信女模。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0610/6B4XE53BDX2UUUQFZOM2DUAPHA/
不少人以為駝背等於脊柱側彎,其實不然。脊柱側彎是指當在正面或背面觀察脊骨時,脊骨會呈C字形或S字形,向左或向右傾斜,一般是患者在彎低腰時,背部才會出現凸出的脊骨。
骨科專科醫生、專業分科為兒童骨科及脊柱側彎的廖敬樂醫生指,正常人的脊骨,無論從正面或背面看,每一個椎體都應該是平衡,「不過,輕微的左右脊骨不對稱十分普遍,大約有10%的小朋友有此問題。」那何謂脊柱側彎?廖醫生解釋,當脊椎彎曲夾角達10度至20度,就會界定為輕微脊柱側彎,大約2%人士患有;而20度至45度屬於中度,大約每500人就有一個,即大概0.2%;而超過45度則為嚴重脊柱側彎,大約每5,000人有一人患上,即約0.02%。而女患者與男患者的比例大概是8:1,廖醫生解釋這與荷爾蒙問題有關,他說:「我們相信,女性的荷爾蒙令她們的脊骨沒男性般硬,所以病情一旦惡化起來,女士的惡化速度和嚴重程度會比男士明顯。」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0610/WWTJWIALSIKQAWTJRDARENDHL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脊柱側彎 #駝背 #寒背 #脊椎彎曲 #骨科專科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分科 中模 在 林林夫妻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EP8-教師節特輯/我的老師超經典~老師千百種,超威、超讚、超殺、超X,你遇過哪幾種?」
#老師您真的很經典
除了👨🏻🎓學生時代,大概就是在當了爸媽、小孩上學之後,才會重拾對「🗓教師節」的深刻感觸,看著挺照顧我家小妞的老師們,🙇🏻♂️感激之餘,也喚起我以往年少輕狂時,遇過老師的超經典片段……
和老師在校園的漫步🏃🏻♀️…
🥵「還跑!有本事就不要回教室!」
老師大方請客吃美食🤔…
🤬「考這麼爛!想吃板條還是油條啊?」
老師孜孜不倦的課後輔導📚…
😤「明天期末考,老師決定晚上22:00來幫你們加強複習重點!」
身為曾經歷練過👨🏻🏫教官的我,完全可以體會老師的辛勞與不為人知的煩惱…
「😈我真的很不想把你們當掉…」
也知道嚴(ㄐㄧ)厲(ㄔㄜ)背後的用心,在受到學生肯定認同🙆🏻♂️、收到教師節卡片💌與祝福下,那種發自內心的感動🥰,所以還是要祝全天下的好老師…
「🎉教師節快樂!」
🎙「 EP8-教師節特輯/我的老師超經典~老師千百種,超威、超讚、超殺、超X,你遇過哪幾種?」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A84lNQ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r8r2YE
✅SoundOn:https://sndn.link/00ff77/NhEp8B
✅Spotify:https://reurl.cc/Gr4v4A
✅KKBOX:https://reurl.cc/5q4QMv
🖥YouTube頻道影音版:https://youtu.be/5w3sHhTIvwU
#老師 #教師節 #928
👉TG頻道網址 https://t.me/lin00ff77
🔺林林夫妻 :https://pse.is/f7
🔺巧鈴Ling : https://pse.is/lingfb
🔺Blog :https://lingmami.com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00ff77/
🔺 YouTube:https://bit.ly/2xqBRtn
分科 中模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工匠捕杀鲛人,造秦始皇陵长明灯!前苏联捕获小人鱼,会人语来自亚特兰蒂斯!
封面源自网络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2011年9月一名男性潜水者在澳洲昆士兰大堡礁海域拍摄到的画面,算是非常清楚了。作为一个从业十年的广告导演,从影像技术上来讲我看不出特效的痕迹,从身体形态上我也不认为这是人的伪装,因为人腿的驱动无论怎样膝盖都会有角度,而这个人鱼的泳姿明显看得出是那种很顺滑的s形。这段视频当年也经过非常多的机构验证,之后作为素材发布在探索发现。
我们小时候听到看到关于美人鱼的故事,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西方。很模糊的印象就是有商船、海盗或者探险家,经过某个雾气蒙蒙的神秘岛礁,突然远处传来悠扬美妙的歌声再顺着方向寻找,发现某处礁石上一位人身鱼尾的姑娘或坐或卧。船员、水手迷醉于歌声、美人,眼前出现些许幻境。下船走到身后人鱼回眸相望、千娇百媚,俗话说又勾勾又丢丢,胸前还挂着两颗扇贝…船员色心一起上前掀开贝壳并深深的咽下一口口水!诶,故事从此分出两种不同的走向。美好的版本是美人鱼与年轻帅气的船员,在这个与世隔绝又充满生机的小岛上过起了没羞没臊的生活…暗黑的版本是人鱼突然变脸,一手刺穿男子胸膛扒开皮肉挖心掏肺分而食之。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的架构和逻辑跟咱们“狐妖”的传说何其相似、如出一辙。所以西方人更倾向海洋文明,中国人更倾向内陆文明。我们只要知道四海各有龙王即可,对于茫茫沧海之外不是特别关心,所以就比较少把人鱼的事件写成故事传说,只当作异闻,所以文献史料的记载一点都不少。秦始皇本纪第六: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就是说:秦王嬴政在刚刚即位之初,就挖空了郦山,并吞天下后又从全国征调70余万工匠修建皇陵,在内部挖了一个极深的大坑,再融化铜水浇铸牢固用于停放棺椁,棺椁之外延伸设置百官席位,整个皇陵堆满了各种奇珍异宝金银翡翠。又在各处廊道厅堂设置机械弓弩,有闯入者辄射之,就是乱箭贯穿。再用极为巧妙的机械装置将水银绘成百川江河大海,而且常年流动不息,百川之上对应的皇陵顶部是各种宝石镶嵌的日月星辰,再以人鱼膏制作灯烛可长明不灭,所以秦朝人应该为此有过对人鱼的大量捕杀造常明灯烛。
当然史记绝不是人鱼记载的孤立,它几乎是贯穿了华夏异文记载。山海经中有一个氐人国在建木以西,建木是什么?上古通天、通灵的神树,氐人国的形态就是人面而鱼身。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南朝祖冲之的《述异记》,北宋李昉组织编撰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等都有相关的记载。总结下来几点:古人称之为鲛人或者泉客,经常出没于东海、南海,居住在水下善于纺织,眼泪可以结晶。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皙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最后几句很重要啊,性器官与男女无异,临近海边未能嫁娶或鳏寡孤独的渔民,捕获之后豢养在池塘里,两个人还经常一起相约“吃扇贝”。
那西方人对美人鱼的记载,更是数以万计。比方说几千年前古埃及的人鱼壁画、古希腊的人鱼钱币、拜占庭时期欧洲教堂里双尾人鱼雕塑、版画和双尾人鱼梅露辛的故事传说…也就是我们平时喝星巴克logo上那个形象。现代的事件也有很多,有以色列人海边拍到的视频,有美国的捕鲨船捕获鲨鱼后在船舱分切,开膛破腹肚子里面挖出来一个没消化完的。一开始以为是鲨鱼吃了一个人,尸体拉出来一看腰部以下是鱼尾。但是这所有事件中最有意思的,是来自于前苏联的“都市传说”其实是苏联列宁科学院的科学家维诺格雷德博士在1990年公开的一段回忆。这个揭秘在全世界很多报纸上都有报道,包括一些华文报纸,但是这个人鱼宝宝的形象是之后根据维诺格雷德的描述画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军在古巴外海击沉了一艘运输船,所以苏联又秘密委派捕捞船去搜寻这艘沉船的遗骸,为什么呢?因为那艘沉船里面有好几枚核弹头,所以军方带着数名军事专家、科学家、技术人员、水下搜寻队一起来到这一片海域作金属探测,收到信号确定位置之后就放水下摄影器材同传监测,主要人员就聚集在船舱看水下拍摄的画面,等摄影机快要接近沉船的时候镜头前突然晃过一张人脸,就赶紧让技术员回放,因为那个时候的技术,动态画面的定桢还是有一些模糊,所以不是很能确定。于是画面又赶紧切回到同传,那设备呢就发现了船只残骸开始靠近,摄影机就一面围绕着这艘沉船监测,一面派潜水员带着设备准备下水,拍到沉船残骸的某一扇窗的时候,又突然从窗里钻出来一个小孩,这一次特别清楚,因为他自己还好奇的凑近摄影机观察看是什么东西,这监控室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就赶紧命令潜水员和捕捞队布置一个网槽,里面放了一些食物顺着摄影机管线的位置下水猎捕。几十个工作人员在水下折腾了将近2个小时,这个小孩终于没经受住诱惑游进网槽,一番挣扎看到四周礁石后出来五六名潜水员。这个网槽就被几个潜水员护着一路调升,刚一出水面一声类似海豚的鸣叫,这群科研人员就迅速涌向船头,视线顺着吊钩移动的方向都不舍得离开,然后迅速更换牢笼将它带到了某个舱室。这整艘船军方的最高长官只带着几位科学家想先观察一下,几个人进房靠近进牢笼蹲下来仔细观察,整个外形跟人类的婴儿极为相似,浑身布满鳞片,背后有一条鱼鳍,耳下两侧有腮。几个人看的聚精会神人鱼宝宝突然抬头对视,我来自亚特兰蒂斯城求求你们放了我,几个人吓一跟头。说:“你会讲俄语?它说:“我们会讲很多人类的语言,求求你们放了我。这几个科学家立即来了兴致,问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亚特兰蒂斯在哪里?是一个怎样的文明?物种数量、科技程度、种族区分、社会形态。但是回答只有一句话就是:请你们放我回去,其他一切都拒绝回答,就这样僵持了几天。水下捕捞核弹头的任务也基本完成,搜救船只开始返航…在此期间这群人就用各种方法威逼利诱,最后做出承诺说:只要你回答我们这些疑问,我们放了你…然后这个人鱼宝宝就一一回答提问,说亚特兰蒂斯城原本在陆地,之后由于地壳震动引发海啸沉入海底,一部分居民选择寻找新的陆地,一部分随城市一并沉入海底生活,也利用一部分科技手段使自己身体极速进化长出了鳞片和腮。我们一共有300万左右的居民,平均寿命也达到300岁。其实我们一直在秘密的观察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会伪装假扮人类混迹在人群之中。那么这艘船回到苏联,并没有履行承诺。之后将它秘密关押在一个实验室里,到了苏联的土地上,人鱼就再也没有开口说话。为什么说它是一个都市传说呢,因为即使登在报纸,只要俄罗斯官方媒体没有正式发布消息回应,他都只能是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