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研究院Podcast推出第16集囉🆕】
🔬喻秋華研究員:從貧戶出身到加州理學院X系統生物學家X斑馬魚疾病模式❗
😍本集重量級嘉賓是本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喻秋華研究員。
喻秋華博士是台灣知名的系統生物學專家,研究領域包括基因調控網絡,癌症以及建立斑馬魚模型用於研究人類疾病。
喻秋華博士於2010年與其他學者共同成立「臺灣斑馬魚核心設施」,提供各種魚種及材料,舉辦各項訓練課程及研討會,凝聚斑馬魚研究界向心力。從2015年開始,擴增為「臺灣斑馬魚核心設施-人類疾病模式中心」,提供一站式客製化全套解決斑馬魚研究的服務,協助客戶群使用斑馬魚來解決各項所關注的生物醫學議題。
🎯精彩內容:
✅如何從家境清寒,到成為以第一作者發表在Science 期刊上的頂尖學者?
✅跟在國際知名的大老闆底下作研究,會遇到什麼困難嗎?
✅台灣碩博士畢業生該如何申請海外研究工作?
✅斑馬魚如何應用在癌症研究?
🎧從手機聽國衛院Podcast
1⃣ iOS蘋果手機:https://apple.co/2Sev2JI
2⃣ Android手機:https://bit.ly/2TMeiKh
🎧從其他APP聽國衛院Podcast:http://bit.ly/3rDtdSW
🎧從Youtube聽國衛院Podcast
1⃣ 國衛院Youtube:https://youtu.be/3TXwYdv5LhE
2⃣ 林煜軒醫師研究室Youtube:https://youtu.be/6BMN1QUohVs
#國家衛生研究院Podcast
#國衛院科普活動
#國衛院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衛普ㄒㄧㄢ知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irstory
KKBOX
Spotify
Pocket Casts
SoundOn 聲浪
📢「國衛院Podcast團隊」希盼透過多媒體平台向大眾宣傳科普資訊,讓更多人認識國衛院。並規劃於未來邀請不同的來賓,一同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寶貴經歷。在此謝謝大家對國衛院Podcast的支持 !!
分子生物學課程 在 宜蘭縣議員-莊淑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10/04/20 杏輝藥廠參訪
🥰(109-110)期待已久~
再次帶領選修「響藥未來」
課程的宜蘭高中三年級同學們參訪宜蘭縣在地企業杏輝醫藥集團(製藥廠),秉持著 「生命、健康、
科技」 的宗旨。
全程由最帥氣的傑出校友Rich Wu吳富霖秘書陪同:簡介影片及藥廠參觀,見識高科技的精密檢驗儀器,ICP-OES and ICP-MS ⋯🈶️最先進之細胞試驗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多項癌症及其他新藥於全球臨床實驗等,雖然短短的一小時卻是最濃縮最精華,深植學弟學妹的腦海啊❤️每一次參訪杏輝藥品收獲滿溢!
非常感謝🙏熱情招待專業學識指導,還致贈大家精美實用小禮🎁偶很需要的神奇的沙漠植物-中藥肉蓯蓉「蓉憶記」本產品獲「延緩衰老」健康食品認證。更期許同學們能夠提早參與在地企業產官學,延攬整合不同領域之專業人才培育😊🧑🌾👨🏽💻👩🏼🔬🕵🏻
#宜蘭縣宜蘭高中
#杏輝藥廠
#杏輝專櫃
#蓉憶記膠囊
#癌症製劑中心
分子生物學課程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promo 說到繪畫,你想到的工具是什麼?蠟筆、水彩還是色鉛筆?那麼,如果能用「細胞」來作畫又會如何呢?
等等,培養細胞不是科學家做的事情嗎?嘿嘿,生物藝術 (Bio Art) 一出馬,科學與藝術的界線再也不分明啦!
_
1980 年代,Joe Davis 與哈佛大學遺傳學家 Dana Boyd 創造出了名為 《微納斯》(Microvenus) 的作品,成為以分子生物學發展藝術創作的先鋒。
這件作品是如何完成的呢?首先,他們將「ᛉ」以二進位的方式進行編碼,也就是把它給換成「10101.....」這樣的組合,而後將編碼過後的圖像訊息植入大腸桿菌的 DNA 中。
_
接著,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嘗試使用人類細胞、DNA、動植物組織以及微生物等等具有生命意義的物質來進行創作。
在生物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有時會運用到很多科學知識,像是組織培養、合成生物學、基因改造技術。
覺得聽起來很有趣很想學嗎?其實有不少教育機構都有相關課程喔,像是荷蘭萊頓大學所成立的藝術與基因中心 (The Art and Genomic Center),以及愛丁堡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相關研究計畫。
如果你的腦中充滿想法,也可以參與生物藝術與設計獎 (Bio Art & Design Award),透過三階段篩選,與科學家們進行交流,並爭取補助、實現創意!
_
隨著藝術不斷發展,也有不少看法覺得除了操作實際生物外,討論生物科學研究的倫理爭議、社會議題、環境問題等等,也能算在生物藝術的一部分。
而生物藝術與其他新興領域也時而交會,其與「涉及生物學的推測設計」便有不少相似之處。
生物藝術就像一場仍在不斷進行的運動,打破了過去特定領域的侷限,帶領人類探索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_
如果泛糰們有機會在大腸桿菌裡頭植入編碼訊息,你會想要放入什麼句子或畫面呢?
_
正確用法:成為生物的大藝術家
錯誤用法:不用筆畫的都不算藝術
_
「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身體與醫學 - 宮保睿、顧廣毅雙個展」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203-205展覽室
▎展覽時間:2020/10/10 ~ 2020/12/06
▎展覽完整介紹> https://reurl.cc/q80WkN
_
《想像未來》書展區導讀分享會
時間:2020/10/18(日) 15:30-16:30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205展覽室
活動詳情及報名👉 https://reurl.cc/m9ZVOj
「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設計、生物藝術與跨領域的交匯」論壇
時間:2020/11/1(日) 10: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
活動詳情及報名👉 https://reurl.cc/8n5KxM
_
本內容由 國立台灣美術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_
參考資料:官妍廷《生物藝術初探與發展》《生物實驗室裡的哲學家》、宮保睿、顧廣毅《生物藝術小辭典:10組常見關鍵字》、eurekalert《Bioart: An introduction》、顧廣毅《荷為生物藝術(Bio Art)?進入荷蘭生物藝術的社群》、顧廣毅《【生物藝術/設計書寫群落計畫】緣起:「典範」是否降低了跨領域實踐的實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