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熱不是只有溫泉蛋
#比爾蓋茲看上花蓮紅葉村潛力
今年三月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中,提到他投資的地熱發開發公司倍速羅德(Baseload Capital),在亞洲只有兩個開發據點,一個是日本,另一個就是台灣花蓮紅葉村,最快明年商轉。
目前太平洋火環帶上的國家,只有台灣沒有商業化的地熱。環顧全球,肯亞、土耳其、紐西蘭、冰島等國都已經將地熱作為主要 #基載能源,鄰近的菲律賓與印尼地熱發電超過GW(十億瓦)等級,日本也希望在2030年達到1.6~3GW。
學界初步評估全國的地熱發電潛能數十、甚至數百GW,民進黨2025年的能源政策讓財團「風風光光」,卻獨漏24小時可穩定供電的地熱,民眾黨關心 #再生能源多樣化,不應該只有風電、光電,也還有地熱、海洋能、生質能、小水力、氫能等,我也覺得 #最便宜的再生能源就是節約能源
地熱開發八階段,前三個階段政府應該做好評估、調查、探勘的 #科學基礎,全面盤點國土利用,也降低業者開發風險,更要秉持 #社會溝通,與民眾充分溝通,才能加速地熱發展。國際經驗來看,政府立法和獎勵政策是世界地熱快速發展的關鍵,休會期間我們團隊也會來跟學者專家請益,找出適合台灣地熱發展的路徑。
壁如小學堂:
1.地熱發電:地熱發電是指地下水透過地熱加熱,產生蒸汽,再讓蒸汽推動渦輪機旋轉發電。
2.基載電力:指的是可長時間連續運轉、不受氣候影響、供應穩定且低成本之電力。
#能源政策不能只有財團風光
#再生能源多樣化
冰島水力發電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所未見!大西洋環流近千年來最弱,研究稱暖化與氣候變遷導致環流可能提前瓦解,進而引發更多極端氣候,造成環境與海洋生態系浩劫....(03/03/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根據最近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研究,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 AMOC)現在達到千年來最弱,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氣候變遷。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已減弱15% 恐為歐洲帶來更多極端天氣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是墨西哥灣流的基礎,而墨西哥灣流為歐洲帶來溫暖天氣。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進一步減弱可能會導致更多的風暴襲擊英國,整個歐洲的冬季將更加嚴寒,破壞性的熱浪和乾旱也會更頻繁。
科學家們預測,如果全球暖化持續下去,AMOC到本世紀末可能會減弱34%~45%,這可能將氣候系統帶往不穩定且無法恢復的「臨界點」。墨西哥灣流減弱也將使美國大西洋沿岸海平面升高,帶來災難性後果。
研究作者之一、波茨坦氣候變遷衝擊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學者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說,AMOC已減緩了約15%,已經可以觀察到影響,「在20至30年內,它可能會繼續減弱,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我們的天氣,因此歐洲的風暴和熱浪會增加,美國東海岸海平面會上升。」
拉姆斯托夫和愛爾蘭梅努斯大學(Maynooth University)及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科學家研究了沉積物、格陵蘭島冰芯和其他可推論過去氣候規律的資料後認為,至少在過去的1000年中沒有發現過這種減弱現象。學界對AMOC的直接測量,最早僅始於2004年。
科學家憂AMOC持續減弱 除了影響歐美陸地 海洋生態系也跟著遭殃
AMOC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環流系統之一,將溫暖的地表水從墨西哥灣輸送到北大西洋,在那裡變冷且鹽度升高,下沉至冰島北部,此時又從加勒比海中拉來更多的溫暖海水。此洋流所伴隨的風,為愛爾蘭、英國和西歐其他地區帶來溫和潮濕的天氣。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預測全球暖化使AMOC減弱,甚至擔憂它可能完全消失瓦解,而新研究發現這可能發生在幾十年內,高碳排若一直持續,發生時間還可能提前。
2018年的研究也顯示AMOC有所減弱,但新研究指出,這個現象過去千年來沒發生過,顯示是人類行為所導致。科學家過去也曾警告,墨西哥灣流減弱可能導致西歐的冬季冰封,整個大西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除了造成歐洲和美國東海岸的極端天氣外,AMOC的減弱也可能對大西洋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後果,破壞魚類族群和影響其他海洋生物。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愛爾蘭梅努斯大學的凱撒(Levke Caesar)博士說,AMOC減弱的另一個後果是美國東海岸的海平面上升。「 AMOC將海面的水往北帶,遠離美國東海岸。這和地球自轉方向使北半球海流等的移動物體往右轉移,南半球則是往左轉。當洋流減緩,海水會停留在美國東海岸,導致海平面上升加劇。」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編按: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嚴苛挑戰,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地朝向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道路上大步前進,在此同時我們也不希望我們所採取的解決方案,帶來增加核廢料、放射性輻射廢棄物污染環境生態的重大威脅。
因此全力朝向發電過程中零碳排、無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不會排放冷卻水(因此不會消耗我們日益珍貴的水資源,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的各種型態的再生能源電力,勢必是我們最重要的能源解決方案選項之一。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是速度與規模越來越嚴酷的生存挑戰(不僅僅對人類而言如此,對於地球的整體生態、環境和生物鏈而言同樣也是),當整片大森林遭受浩劫的時候,一心一意的只聚焦在想要保全自己身旁其中一棵樹的後果如何可想而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台灣面臨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艱鉅挑戰,真的沒有任何多餘的時間好浪費、猶豫,我們的解決方案不但要有效而且必須及時、可行,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後果相當嚴重,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願意看到與可以承擔的起的。
由衷期盼大家能夠持續與時俱進,強化對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有效、可行解決方案更深廣的掌握與認識,這樣才能真正提出實際可行、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用最小的整體社會成本代價把問題好好地解決掉,朝著大家保護環境生態,確保永續生存的終極目標繼續邁進。
如果再放任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狀態繼續惡化下去,到頭來我們現在所一心一意所想要保護的生態、環境勢必遭受無法承受的毀滅性的全面破壞,越來越多值得警覺的異常跡象都已經陸續浮現在我們眼前了,我們手上所擁有的反應時間所剩無幾,不容再遲疑、無視警訊下去。輕重緩急,真的需要好好認清現實狀況,持平客觀理性的實事求是才好啊。
事實上,推動能源轉型、積極發展各種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並且落實智慧電網、儲能、需量反應等可以發揮現代電業所必須要有的即時反應、彈性調度功能,持續提升台灣的能源自主率以及能源使用效率才是真正可行,可長可久最適合台灣的電力解決方案。
而在短、中期而言,燃氣發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過渡性電力來源,因為具有快速反應、彈性調度能力的燃氣發電,最可以妥善搭配具有間歇性發電特徵的光電、風電(特別要強調是特徵,而不是缺點,因為我們手上已經可以有充分且成熟的配套解決方案來處理這些間歇性的特質。況且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中也有許多可以長期穩定發電的項目,例如地熱發電、小水力發電、沼氣發電、生質能發電、洋流發電..... 等等新的可以長時間穩定發電的再生能源,目前都已經陸續在接棒擔任先發陣容組合的光電與風電之後,依序接力上場擔綱演出了。)
我們越早按部就班的汰除核電、燃煤發電,同時發展各種多元的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搭配污染遠比燃煤與核電少許多的燃氣發電以及儲能、電網升級強化,並持續推動能源效率提升以及需量反應能量擴充這樣的一系列完整配套的電力解決方案,越可以順利的讓台灣同時達成最大可能的兼顧環境生態永續和民生經濟繁榮雙重面向的目標。
天佑台灣。 <3
更多相關報導:
Atlantic Ocean circulation at weakest in a millennium, say scientists (02/25/2021 英國衛報)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1/feb/25/atlantic-ocean-circulation-at-weakest-in-a-millennium-say-scientists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29768
♡
冰島水力發電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嗎?過去30年因為全球暖化,各地冰河湖面積增加了9000平方公里,約有 #四分之一個台灣大‼️
其中以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冰島 和 #俄羅斯 的冰河湖成長最快。專家表示,在過去一個世紀中,這種洪水已造成千萬人死亡,並摧毀水力發電廠等有價值的基礎建設。
【延伸閱讀】
全球暖化使北海航線大開 船舶污染入侵北極
https://e-info.org.tw/node/226619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