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提出6G未來十二大挑戰及因應之道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Gloria 發表於 2021年8月10日
經過四年對6G概念與潛力研究後,軟銀提出6G面臨的十二大挑戰與因應之策:
1. 服務水準協議 V.S. 盡力而為
在智慧型手機連接到網路的服務一直處於“盡力而為(Best-Effort)”的基礎上。不過,未來6G行動網路將是各種產業的網路基礎設施,因而軟銀將利用行動邊緣運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和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在其網路中為客戶端對端通訊提供具服務水準協議(SLA)網路。
2. API驅動的網路客製化
進入6G,行動網路需要能夠即時支持客製化和動態配置。軟銀將通過整合 RESTful(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之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且根據客戶需求客製化和配置其網路。
3. AI網路
未來如何在6G上佈署GPU與伺服器,以提供低成本、高品質網路和AI服務將很重要。軟銀就認為藉由AI,未來6G網路將可自動調整網路流量模式、客戶行為和網路需求。
4. 100%覆蓋
6G網路將需要消除人們居住的網路盲點並實現全球覆蓋。軟銀期望利用HAPS(High Altitude Platform Station)、LEO以及GEO衛星的非地面網路(Non-Terrestrial Network;NTN)解決方案來解決這些挑戰。
5. 藉由HAPS擴大覆蓋
軟銀透過配備太陽能電池板的無人機系統Sunglider,當成平流層通訊平台並進行測試。由於其成功測試,證明了HAPS技術的可行性。軟銀正在開發飛機系統和無線設備,期望能實現商業化並準備滿足監管要求。
6. 超越毫米波:太赫茲與光通訊
對於6G,太赫茲和無線光通訊,將被用於建構運行速度是5G十倍的網路。
7. 感知和定位
到目前為止,行動營運商僅將無線電頻譜用於通訊。然而,6G不僅可以用於通訊,還可以同時用於感知和定位。
8. 充電與電源供應
6G將徹底改變電池充電方式和日常充電程式。軟銀的研發工作集中在透過6G之無線充電/電源技術上,例如:物聯網感測器、智慧儀器、音訊耳機、滑鼠和鍵盤。
9. 最大化頻率利用率與效率
6G將能夠更有效的利用頻率。通過網路協定技術應用於無線領域,多個提供商應該能夠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共享可用頻寬。包括MIMO和DSS在內的多工技術都已經建立。
10. 網路安全
為了保護建立在通訊基礎設施上的所有商業,軟銀正在致力於各種系統的技術驗證,例如:後量子密碼(PQC)和量子密鑰分發(QKD)。通過推進這些技術,能夠強化6G時代並建立超級安全的網路。
11. 彈性、冗餘、恢復
隨著5G面市,行動網路將在網路基礎設施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未來即使在發生通訊故障的情況下,網路也需要能夠繼續運作。因此,重新審視傳統網路架構,並致力於建構抗故障網路就是重點。
12. 無碳且淨零排放
從感測器和裝置獲得的大量數據,以及所有類型電腦的數據處理,將可實現全天候監測和觀察碳排放。這為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做出重大貢獻。軟銀正在研發無碳基地台。
資料來源: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8129&fbclid=IwAR0uqM9HcaM5jAYceg8OqESZ9sIpBNGuoW8Y6t-vAUjeSaNL82D2aBYehAs#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hare&utm_campaign=Share_949
冗餘電源系統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汽車電子 #車聯網V2X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 #感測器融合SensorsFusion #協同雷達 #慣性測量單元IMU #電池管理系統BMS
【智慧車新趨勢】
成像雷達和慣性導航技術強化汽車感知系統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已大量普及,自動駕駛即將到來,而道路安全至關重要。利用現有車載雷達感測器硬體的「協同雷達」是未來汽車領域的發展方向;這種方法允許實現經濟高效的感測器設計,可將感測器放在車輛周圍的多個點上,支援卓越的物體檢測和分類。有專家預言:「融合」將成為未來實施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AS) 的標準方式!
「雷達融合」即是:透過多個具有「重疊視場」的雷達波束實現相關性演算法,透過融合兩個獨立的雷達視圖得到更高的解析度。借助先進的振動感測和演算法技術,可在車輛出現安全風險之前檢測出車輛的潛在問題;融合毫米波雷達、光達 (LiDAR) 和慣性測量單元 (IMU) 等產品組合,能可靠地檢測形狀更小、移動速度更快、距離更遠的物體 (如摩托車、行人、動物等)。
對於不依賴於外部資訊、也不向外部輻射能量且不受外界天氣狀況等影響的慣性導航系統而言,「慣性導航」則是目前最有可能在車輛發生緊急狀況時幫助將車停到安全位置的技術。另值得留意的是,12V 和 48V 電池將並存於自駕車市場:車輛內部系統將使用 48V 鋰電池或 12V 封閉式鉛酸 (SLA) 電池,惟現有多數車種仍無法同時使用這兩種電池系統。
由於這兩種電池各自的化學性質,除了要為其設計兩個獨立的充電電路外,還必須使用一種機制,允許電荷在其之間流動而不會對電池或車內任何系統造成任何損害。此外,考慮到其中一種電池運行可能出現故障,使用兩種電池可提供冗餘電源;採用雙向 DC-DC 控制器,與降壓轉換相同的外部功率元件進行升壓轉換,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實現能量轉換,在節能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散熱設計問題。
延伸閱讀:
《ADI:感測融合、雙電池、BMS 引領智慧車走向》
http://www.compotechasia.com/a/feature/2021/0514/47901.html
#亞德諾ADI #SuperRADAR #Drive360 #LT8228
冗餘電源系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99年7月29日因為龍崎山區超高壓電塔的基座土石鬆動倒塌,中斷了當時負責南電北送的345kV超高壓幹線,南北負載供需瞬間嚴重失衡,造成龍崎以北各電廠連鎖跳機,電網崩潰,產生嚴重的724全台大停電事故
另一次則是同為1999年9月21日,921大地震期間,震毀位於超高壓幹線中央樞紐位置:中寮超高壓變電所的設施與電塔,南北供電迴路完全中斷,這次921的全台大停電/限電一直持續到10月中旬才解除
自從事故後,長期以來電源位於中南部,負載位於中北部,南電北送持續需求下,急需具備大容量且有冗餘能力的高壓輸電線,所以台電目前在台灣西部已經完成三條345kV超高壓輸電線,這三條超高壓輸電線南部總匯流點是龍崎超高壓變電所,位於龍崎以南的南部主力電廠,例如第三核能發電廠、南部火力、大林火力及興達火力,都各別透過南部其他超高壓變電所(如大鵬/瀰力/高港/仁武/路北等)將電力匯集至龍崎再往北送
2021年5月13日,連接興達火力的路北超高壓變電所發生匯流排事故,興達部分機組供電輸出被迫中斷,2部燃煤及2部燃氣機組因為電出不去(對機組來說就是負載突然消失)所以緊急跳脫停機保護,而因為機組供電中斷,打亂龍崎以北的供需平衡,電網60Hz頻率開始降低,觸發低頻保護,供電系統緊急中斷部分負載供電,避免頻率持續降低產生連鎖跳脫
跟前一段時間發生的大潭電廠因為供氣中斷導致全廠機組無預警停止運轉的跳脫不同之處是,興達火力機組雖可正常運作,但因為供電迴路中斷,機組無負載被迫跳脫,無法正常供電,而其電力缺口造成中北部供電失衡,進而必須以卸載避免失衡狀況擴大,待輸電系統維修完成後,就可升載投入併聯發電,而這次的513事故造成的分區輪流停電,也在晚間8點過後恢復正常供電
(圖片取自台電網站 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