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好雷]六弄咖啡館-消失的半句再見-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六弄咖啡館續- 感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六弄咖啡館李心蕊結局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六弄咖啡館李心蕊結局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六弄咖啡館ptt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六弄咖啡館At Cafe 6 - #深夜限定#六弄悄悄話📣 你從哪裡開始 ...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六弄咖啡館】重量級六弄戰舞!最催淚片段 - YouTube 的評價
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劇本醫生診療日誌:01】
既然叫作【一杯咖啡】的診療,那診療的第一位對象從咖啡開始,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個性容易敏感的我,特地早到了半個多小時,我先點了一杯美式咖啡,想要用咖啡的香氣好好整頓自己的情緒。咖啡的味道偏酸,跟我喜歡的耶家雪夫很像,所以我很快的就進入了狀況。
我覺得自己的狀態調整好後,就決定提早用手機發訊,通知對方我已經坐在咖啡廳裡。發訊的幾秒號,我眼角的餘光發現背後的玻璃窗外,一個女子從長凳上起身,推開玻璃門走了進來,初次見面時我有些靦腆介紹了自己,之後便開始分享彼此人生的故事。
這次與談的對象是一個熱愛咖啡的女孩,她天生有一種喜歡無私付出的性格,喜歡煮咖啡只是單純想要讓人享受咖啡的芳醇。她現在遇到的困擾,是不知道該如何藉由社群的行銷來推廣自己喜歡的咖啡。
就我自己的想法而言,一個咖啡廳的擺設布置,就是店主人生的縮影,如果店主的生命很飽滿,客人都能深刻的感受出店裡真實而誠懇的情感。更確切的來說,「使命感」是賦予咖啡店獨特靈魂的重要關鍵,為什麼你想讓客人喝咖啡?為什麼你會想要煮咖啡?你曾在風雨交加的的夜晚裡,被咖啡暖和濕淋淋的身子嗎?還是跟朋友在異國的街頭徘徊時,偶然闖進一間讓你難忘的咖啡廳?或是覺得自己在職場打滾多年已經疲憊不勘,想要開一間店讓同樣遍體鱗傷的靈魂,能在短暫的咖啡香裡獲得撫慰?
有時一間咖啡店教人難忘,並不是因為店主的咖啡技術精湛,而是這個店主的生命經驗,豐富了手上每一杯咖啡的意義。喜歡電影的人跟喜歡音樂的人,我相信他們愛著咖啡的方法都會不一樣。還記得我之前到過公館附近的ㄧ家藍調爵士酒吧,喜愛藍調爵士到如癡如醉的老闆,用藍調曲名為調酒命名,那時我點了一杯名為Blue Train的調酒,清澈藍色的液體外抹了一層淡鹽,鹹甜之間產生微妙的層次感。老闆將幾十年藍調的情感,融入進了每一個不同風味的微醺裡。
女孩接著問,如何在社群網站上用文字宣傳咖啡事業。我回答,其實比起咖啡豆本身的特色,或是烘培技術的介紹,大眾想要看到的事你跟咖啡之間私密的連結,你如何愛上咖啡,你想要用咖啡完成什麼目標?我想比起專業技術的列舉,我想大家更期望看到咖啡帶給個人的生命啟發吧?
在擔任影評的這幾年歲月裡,我不斷的反思自己,究竟拆解跟分析銀幕裡的一切究竟是了什麼。在近乎看不見盡頭的孤寂歲月裡,在大銀幕裡流浪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這段艱澀的歲月讓我萌生使命感,希望我個人被電影啟發的生存想法也能讓別人知道,或許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向眾人傾訴我為什麼喜歡電影這件事吧?
寫劇本跟開一家店其實蠻類似的,寫劇本的初期最需要的是不斷的反覆問自己,為什麼這個故事必須被說出來?為什麼這家店必須被經營起來?如果無法擁有一個能說服自己的使命感,我想這些故事都很難說的下去。那些大部分名留青史的電影,導演本身都有強烈的使命感,因為電影裡的酸甜苦辣都會是真實的。那種渴望帶給別人幸福的慾望,必定會造就一個不凡的局面。一家店也需要真實的情感做支撐,否則顧客是感受不到你的誠意的。
我舉了兩位作家來比喻,一個是藤井樹,一個是九把刀,他們同樣都是有寫過關於咖啡主題小說的作家,但至今我只對於九把刀的【等一個人咖啡】印象深刻,因為九把刀裡老闆娘的性格,與咖啡店的風格有著緊密的關連,以藤井樹近期的【六弄咖啡館】來說,我至今還是無法回憶起這部小說的細節,就算小說最後解釋了六弄的來由,但咖啡店老闆的個人特色,無法反映在咖啡店的本身。現實開咖啡店也是一樣,若自己缺乏對於生命的獨到的見解,咖啡店就會看起來很匱乏,就像是缺乏個性的角色。
記得曾經有朋友想要找我開咖啡店,由他當股東,我來經營,但最後我婉拒了這項提議,原因在於我認為目前的自己人生閱歷還不夠飽滿,不足以開一間方向明確的咖啡廳,我覺得若要經營一家咖啡廳,或許要到四十歲才有可能再拾起這個想法。我有一個很要好的大學同學,他煮咖啡有十幾年的時光,原本是台北人的他在花蓮定居超過十幾年的時間,當我看到他在咖啡機前雙眼閃爍著熾熱的光芒時,我知道目前的自己沒辦法像他做出一樣的承擔,所以不敢貿然許下開店的承諾。
最後女孩問我,如何精進自己的文字,我回答了其它人也會說的答案,就是多閱讀吧。我認為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水到渠成」,但這並不意味著守株待兔,而是很多事情只能不停的前進,直到在某個角落不經意地與你的契機相遇,在這之前只要努力地學習如何清晰而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要刻意向別人展現自己有與眾不同之處,有時候你會領悟到,那些親生經歷的歡愉與哀愁,遠比追求精準的表達還來的重要。走走停停,塗塗寫寫,讓寫作這件事成為如微風般自然存在於你的生命裡就足以了。我也曾經渡過文筆貧乏焦慮的日子,但現在回過頭看,有時候成長是以一種滴水穿石的姿態顯現的。
一間咖啡廳(或是一家店)就像一個優秀的劇本,存在著一個清晰的邏輯,稍微有更動整體就會顯得不協調,要掛一幅畫或是多增加一張桌子,都必須有縝密的考量,就像電影劇本不能隨意插入不同風格的劇情,所以很考驗店主的掌控能力。
有的時候經營一家店最重要的不是產品販售本身,而是你人生的經驗如何歸納出支撐店面的使命感。
------
【一杯咖啡】劇本醫生企劃進行中!
若您有任何劇本或是企劃經營的難題,給我一杯咖啡的時間,我願意嘗試給你們一些建議~詳細辦法請見臉書置頂文章~!
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劇本醫生診療日誌:01】
既然叫作【一杯咖啡】的診療,那診療的第一位對象從咖啡開始,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個性容易敏感的我,特地早到了半個多小時,我先點了一杯美式咖啡,想要用咖啡的香氣好好整頓自己的情緒。咖啡的味道偏酸,跟我喜歡的耶家雪夫很像,所以我很快的就進入了狀況。
我覺得自己的狀態調整好後,就決定提早用手機發訊,通知對方我已經坐在咖啡廳裡。發訊的幾秒號,我眼角的餘光發現背後的玻璃窗外,一個女子從長凳上起身,推開玻璃門走了進來,初次見面時我有些靦腆介紹了自己,之後便開始分享彼此人生的故事。
這次與談的對象是一個熱愛咖啡的女孩,她天生有一種喜歡無私付出的性格,喜歡煮咖啡只是單純想要讓人享受咖啡的芳醇。她現在遇到的困擾,是不知道該如何藉由社群的行銷來推廣自己喜歡的咖啡。
就我自己的想法而言,一個咖啡廳的擺設布置,就是店主人生的縮影,如果店主的生命很飽滿,客人都能深刻的感受出店裡真實而誠懇的情感。更確切的來說,「使命感」是賦予咖啡店獨特靈魂的重要關鍵,為什麼你想讓客人喝咖啡?為什麼你會想要煮咖啡?你曾在風雨交加的的夜晚裡,被咖啡暖和濕淋淋的身子嗎?還是跟朋友在異國的街頭徘徊時,偶然闖進一間讓你難忘的咖啡廳?或是覺得自己在職場打滾多年已經疲憊不勘,想要開一間店讓同樣遍體鱗傷的靈魂,能在短暫的咖啡香裡獲得撫慰?
有時一間咖啡店教人難忘,並不是因為店主的咖啡技術精湛,而是這個店主的生命經驗,豐富了手上每一杯咖啡的意義。喜歡電影的人跟喜歡音樂的人,我相信他們愛著咖啡的方法都會不一樣。還記得我之前到過公館附近的ㄧ家藍調爵士酒吧,喜愛藍調爵士到如癡如醉的老闆,用藍調曲名為調酒命名,那時我點了一杯名為Blue Train的調酒,清澈藍色的液體外抹了一層淡鹽,鹹甜之間產生微妙的層次感。老闆將幾十年藍調的情感,融入進了每一個不同風味的微醺裡。
女孩接著問,如何在社群網站上用文字宣傳咖啡事業。我回答,其實比起咖啡豆本身的特色,或是烘培技術的介紹,大眾想要看到的事你跟咖啡之間私密的連結,你如何愛上咖啡,你想要用咖啡完成什麼目標?我想比起專業技術的列舉,我想大家更期望看到咖啡帶給個人的生命啟發吧?
在擔任影評的這幾年歲月裡,我不斷的反思自己,究竟拆解跟分析銀幕裡的一切究竟是了什麼。在近乎看不見盡頭的孤寂歲月裡,在大銀幕裡流浪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這段艱澀的歲月讓我萌生使命感,希望我個人被電影啟發的生存想法也能讓別人知道,或許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向眾人傾訴我為什麼喜歡電影這件事吧?
寫劇本跟開一家店其實蠻類似的,寫劇本的初期最需要的是不斷的反覆問自己,為什麼這個故事必須被說出來?為什麼這家店必須被經營起來?如果無法擁有一個能說服自己的使命感,我想這些故事都很難說的下去。那些大部分名留青史的電影,導演本身都有強烈的使命感,因為電影裡的酸甜苦辣都會是真實的。那種渴望帶給別人幸福的慾望,必定會造就一個不凡的局面。一家店也需要真實的情感做支撐,否則顧客是感受不到你的誠意的。
我舉了兩位作家來比喻,一個是藤井樹,一個是九把刀,他們同樣都是有寫過關於咖啡主題小說的作家,但至今我只對於九把刀的【等一個人咖啡】印象深刻,因為九把刀裡老闆娘的性格,與咖啡店的風格有著緊密的關連,以藤井樹近期的【六弄咖啡館】來說,我至今還是無法回憶起這部小說的細節,就算小說最後解釋了六弄的來由,但咖啡店老闆的個人特色,無法反映在咖啡店的本身。現實開咖啡店也是一樣,若自己缺乏對於生命的獨到的見解,咖啡店就會看起來很匱乏,就像是缺乏個性的角色。
記得曾經有朋友想要找我開咖啡店,由他當股東,我來經營,但最後我婉拒了這項提議,原因在於我認為目前的自己人生閱歷還不夠飽滿,不足以開一間方向明確的咖啡廳,我覺得若要經營一家咖啡廳,或許要到四十歲才有可能再拾起這個想法。我有一個很要好的大學同學,他煮咖啡有十幾年的時光,原本是台北人的他在花蓮定居超過十幾年的時間,當我看到他在咖啡機前雙眼閃爍著熾熱的光芒時,我知道目前的自己沒辦法像他做出一樣的承擔,所以不敢貿然許下開店的承諾。
最後女孩問我,如何精進自己的文字,我回答了其它人也會說的答案,就是多閱讀吧。我認為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水到渠成」,但這並不意味著守株待兔,而是很多事情只能不停的前進,直到在某個角落不經意地與你的契機相遇,在這之前只要努力地學習如何清晰而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要刻意向別人展現自己有與眾不同之處,有時候你會領悟到,那些親生經歷的歡愉與哀愁,遠比追求精準的表達還來的重要。走走停停,塗塗寫寫,讓寫作這件事成為如微風般自然存在於你的生命裡就足以了。我也曾經渡過文筆貧乏焦慮的日子,但現在回過頭看,有時候成長是以一種滴水穿石的姿態顯現的。
一間咖啡廳(或是一家店)就像一個優秀的劇本,存在著一個清晰的邏輯,稍微有更動整體就會顯得不協調,要掛一幅畫或是多增加一張桌子,都必須有縝密的考量,就像電影劇本不能隨意插入不同風格的劇情,所以很考驗店主的掌控能力。
有的時候經營一家店最重要的不是產品販售本身,而是你人生的經驗如何歸納出支撐店面的使命感。
------
【一杯咖啡】劇本醫生企劃進行中!
若您有任何劇本或是企劃經營的難題,給我一杯咖啡的時間,我願意嘗試給你們一些建議~詳細辦法請見臉書置頂文章~!
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六弄咖啡館續- 感情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要說從小綠走後到現在二十年我們完全不知道對方的消息,其實我會有點心虛,因為我早在臉書跟IG上面看過了。 - 六弄咖啡館,小綠. ... <看更多>
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六弄咖啡館李心蕊結局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故事 的結局相信令不少觀眾嘩然吧?閔綠付出所有,對朋友,對心蕊都傾盡全力,卻又在生命中面對了失學及母親的離開, ... ... <看更多>
六弄咖啡館真實故事 在 [好雷]六弄咖啡館-消失的半句再見-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文筆不好卻又寫一堆,請搭配音樂服用
https://goo.gl/KHFRJF
-------------------以下有雷-----------------------
前幾天公視在放映六弄咖啡館,跟家人一起看了前半部分。
耳聞藤井樹已久,卻從來沒有看過他的任何一部作品。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小時候一直以為他是日本人,後來才發現竟然是高雄同鄉,讓我受到的
衝擊太大了導致。
因為有點好奇後面的發展,找了時間把原作給補完。
結果沒想到看完原作的隔天,公視又重播了一次,剛好給我個機會把電影也看完。
片尾曲的半句再見,從那個時候開始在我耳邊迴響至今。
因此我只好把它的旋律,以及腦海裡雜亂的思緒,一起PO上來。
先從結局開始
不知道是否因為劇組在鏡頭暗示,或者角色形象的設計上下了功夫,不只我,連我媽都覺
得咖啡店老闆有貓膩。
也有可能只是我合理化自己的直覺,無來由的就覺得老闆應該是蕭柏智才對。
所以在看完小說的時候,對於老闆身分的揭露我並沒有太訝異,但是閔綠的結局依然是我
意料之外的了。
小說其實有一個小伏筆,就是蕭柏智大學暑假有到親戚的室內設計工作室打工,而老闆自
我介紹也說自己開咖啡店之前是室內設計師,看完後就能將這兩點串在一起。
電影的話我沒有完完整整看過一遍,可能有遺漏某些片段,但應該是沒有特別下伏筆。
關於原作小說跟電影之間的討論,我也上網瀏覽過許多人的心得。
我自己是認為,電影結局的表現手法勝過於小說直白的描述。
或許是因為我就是個很不乾脆的人,喜歡曖昧勝過於直接。
電影的結局,就好像是顆小石子,掉進了水裡。
老闆在讀信(或者更早,你注意到了寄給蔡心怡的信)的時候,你聽到"撲通"一聲。
接著他到海灘上,做著自己的招牌動作的時候,小石子在你腦海中引起陣陣漣漪,最後在
思緒的彼岸造成滔天巨浪。
小說的結局,則是顆小石子,掉在了你頭上。
真相揭曉的時候,你驚呼一聲,懷疑是哪個小屁孩丟你石頭。
之後你再看到小石子的時候,就會回想起當時所感受到的痛。
當然小說受限於表現方式,無法像電影一樣只靠畫面跟配樂衝擊觀眾的心。
但比起直接告訴梁小姐答案,我更偏好其他手法,例如:
讓"關太太"說漏嘴,
或者是讓梁小姐瞥到當年的合照之類的(我相信長相不至於像電影裡一樣變了個人)。
甚至不一定要讓梁小姐知道,就像電影一樣,之後再藉由對老闆動作的描述來揭露這個真
相。
當然這樣做的話,要點出六弄的由來就變得比較困難。
以上的前提是,我是先補完小說才去看電影結局的,因此會自動腦補許多電影
中可能遺漏的關鍵。
若把電影獨立出來看,光是六弄沒有解釋就是個頗大的問題了。
只能說我很幸運,有著這樣的觀賞順序。
撇開結局不談,小說整體的描述比較出色,故事跟情緒比較連貫、完整。
電影的前半段,給我一種青春校園大雜燴的感覺,可能是為了迎合大眾喜好,融合了很多
受歡迎的元素。
為了追女孩子讀書,有<那些年>的既視感。
騎腳踏車上下學的巷弄跟李心蕊的髮型,讓我以為我在看<我的少女時代>。
後半段兩人感情的進展、轉變、破裂的處理也有些生硬。
相信不少先看電影的觀眾,在看到李心蕊被學長載回宿舍的時候應該差點沒把螢幕給砸了
。
相比之下,小說對前面兩小無猜的描寫,生動有趣,能勾起人青春的回憶,卻不會覺得老
套。
到後面逐漸因為遠距離而產生的疏離感,最後才有學長的引爆。
比起電影硬塞一個對未來規劃的不同,小說的理由更加純粹些。
小說亦曾提到,算命說,名中帶心,命中多心,所以將憫綠改名為閔綠。而李心蕊的名字
中四個心。
如此多心,要如何在沒有對方陪伴的孤單夜晚裡不胡思亂想。
雖然以我的道德標準來看,李心蕊也是在這段感情中比較有問題的一方,但嚴格說起來
以小說的描述,他跟學長八字可能只有半撇。
我沒有要為李心蕊平反的意思,但這段感情持續到最後,也可能因為別的理由而結束。
最後閔綠母親過世,心蕊也用十一封分手簡訊將閔綠打落谷底,於是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
命。
電影一個不一定是針對這邊的小改動,讓我對這段劇情接受度高了一點,就是沒有外婆的
存在。
小說中閔綠是有外婆的。
就好像看完電影如果支線劇情或者是配角CP的結局沒有點出來的話,我會一直很在意一樣
。
如果像小說一樣,閔綠直接這樣拋下外婆而去,我真的會替外婆感到很難過,短時間內
白髮人送了兩個黑髮人。
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親人,又剛好與心蕊分手。
可能會讓閔綠輕生的動機更加強烈合理一點。
分享完劇情相關心得,讓我來稍微談一下演員
林柏宏飾演的蕭柏智:
就是那個每個人都一定會至少認識一個的白痴死黨。
對心蕊、閔綠的故事而言,他是旁觀的敘事者,但整部電影,他與閔綠的情感表現是最濃
厚的,也是可能是持續最久的。
戴立忍雖然登場的時間不多,但不得不說最後在海邊的獨舞
在我心中是這部電影的神來一筆。
董子健飾演的關閔綠:
老實說看電影前我一直以為林柏宏飾演的才是男主角。
但是看完之後,就明白為何他才是男主角演員。
這樣的劇情,笨拙卻鍾情的男孩,他表現得很好。
畢竟是中國演員,多少會有點口音,並且情緒激動處還特別明顯,但我覺得瑕不掩瑜。
顏卓靈飾演的李心蕊:
在青春校園相關作品(<那些年>、<我的少女時代>等)當中我最喜歡她的長相。
一開始看,我一度覺得電影原創的砲灰女配角都比她好看。
看到後面,才漸漸喜歡上她的眼角。
感情戲的部分我覺得她發揮的不比董子健差。
但是電影對白設計上,讓她在後半部分有點不討人喜歡。
比較像是劈腿被抓包還強詞奪理,而不是苦於遠距離而備受煎熬。
歐陽妮妮飾演的蔡心怡:
只能說,她很像一些真實存在的女同學,性格直爽大剌剌,偶爾還會動用暴力。
但長大後也變漂亮太多了吧,不合理啊!(誤)。
(抱歉我實在不知道要說甚麼)
片尾曲,孫燕姿的半句再見
我十分喜歡這首歌的旋律與孫燕姿的演唱。
而歌詞的字裡行間,充滿了放不下的執著與遺憾,刻畫著閔綠最後情感狀態,也是困死他
的第六弄。
我覺得寫得十分貼切,一看之下果然是藤井樹親自填詞。
送走了母親,只是半句再見,剩下的半句,是心中的愧疚。
跟心蕊分手,只是半句再見,剩下的半句,是心中的遺憾。
但離別與放下,談何容易,古今未解的課題,又有多少人能釋懷?
我一直覺得,遺憾有多大,力量就會有多強。
但閔綠母親的過世,來的太令人絕望。
若非如此,閔綠可能會從傷痛中走出,變成一個非常優秀的人,邂逅另一個非常適合
的女子,最後有個圓滿的結局。
但也因為如此遺憾的結局,我才會在這邊胡說八道。
電影收尾的一句台詞:
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的青春,但是卻有不一樣的人生。
雖然我很想抗議,肥宅又讀男校的我才沒有這種青春。
但這種淡淡的遺憾,或許正是青春的基調,<那些年>如是,<六弄咖啡館>亦同,即使是我
單調無趣的青春,何嘗不是種遺憾。
相比之下,<我的少女時代>比較侷限於愛情,並且又有個刻意的美滿結局,使得它在我心
中的評價較低。
片尾彩蛋,李心蕊最後還是替自己的小貓取名小綠。
網路上在討論,她到底是帶著甚麼樣的心情養這隻貓的,有人說肯定不是愛情,而是滿滿
的愧疚。
我覺得可能是淡淡的愛,與濃濃的愧疚,再加上無法挽回的遺憾。
對李心蕊來講,或許就是她口中懷念的感覺。
就好像我們,回頭看自己的青春一樣。
-------------------------------------------------
總體來說,如果還沒看過這部作品的人,可以先去把原作看完
看電影時可能會有比較完整的體驗
因為時光不能倒流,所以我不知道這部電影獨立出來做為一個作品應該如何評價
但配上小說,我覺得他值得一個好雷
謝謝大家忍受我的胡言亂語
希望我今天晚上睡覺不會再一直想起這首歌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7.119.6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20265902.A.24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