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我接到一位國小畢業生媽媽的來信,說六年級學生7/3就畢業了,但搜索網路,卻找不到七月初的營隊可以參加。
看過來!看過來喔!畢業生&國際學校提早放假的學生家長,安儀老師聽到你們的呼喚了!我們決定加開:
1、7/6-7/10的宜蘭戶外閱讀寫作營
2、7/13-17的中正、內湖國學常識素養營,作為獻給畢業生的禮物,為準國中生安排專屬的國語文課程。
https://reurl.cc/Y1nopl
中正區:新北市中正區寧波東街
A班
上午9:00~12:00(翁清堂/楊嘉敏老師授課)
7/13(一)
閱讀文章《曇花的禮讚》桂文亞
國中文言有一課「愛蓮說」,以蓮喻人;而《曇花的禮讚》作者則廣泛運用譬喻、誇飾、擬人、映襯、排比......諸多修辭法,描述半夜盛放的曇花。本堂課將帶領同學深入閱讀後,以「XX花的禮讚」進行觀察摹寫,讓同學們得以深入淺出的一窺修辭學堂奧。
7/14(二)
將閱讀的觸角伸向經典,英國文學家毛姆知名短篇小說「午餐」,將當年還是窮酸文青的作者與法國貴婦共進午餐的虛榮感和阮囊羞澀的窘迫,與缺乏同理心的貴婦形成強烈的趣味對比。
寫作主題:「臉紅的時候」
7/15(三)
選用文言《王冕的少年時代》《五柳先生傳》等名篇,賞析文言文之精粹簡煉,以及記敘人物之技巧,本堂以「影響我最深的一個人」作為人物寫作練習。
7/16(四)
導讀《記承天夜遊》《大明湖》《大鼠》《為學一首示子姪》等名家作品,分析記事寫作的條理及方法,鼓勵思考與運用,練習題目為:「一場誤會」
7/17(五)
賞析元曲《天淨沙・秋思》《雁兒落兼得勝令・雲來山更佳》《沉醉東風・漁父詞》,從中了解記景寫作如何運用五感加乘,如何構建出一篇有畫面和意境的佳作。本堂課程亦有短篇詩作練習。
B班
下午2:00~4:00(羅葳老師)
7/13(一)
文章閱讀:《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老師將用最幽默的方式,帶領孩子認識當代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門閥社會的生活面貌。
作文題目:「白話文改寫」
7/14(二)
文章閱讀:《我喜歡》(張曉風)
練習排比、類疊、譬喻來敘述人物、景色,並學習將感受穿插其中。
作文題目:「我喜歡」
7/15(三)
文章閱讀:《紅毛酋長的贖金》小說家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值得深入探討。
作文題目:「故事接龍」
7/16(四)
文章閱讀:《初次的椰林大道》(簡媜),閱讀一篇優雅詩意的散文,有如一池清泉沁人心脾,簡媜文字清雅,富有詩韻,最能陶冶身心。
作文題目:「我最喜歡的地方」
7/17(五)
閱讀:余光中詩選(月光光、雨聲說些什麼、新月與孤星)
寫作:「xx伴我行」
內湖區:上午9:00~12:00內湖區: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山莊街163號(陳瑩玲老師)
7/13(一)
文章閱讀:《促織》蒲松齡「聊齋誌異」
國中課程中開始接觸文言文,先讓有趣的鬼怪故事提升孩子對文言文的興趣,再一一感受精簡文字的魅力所在。「促織」就是蟋蟀,這個迷人的故事肯定能抓住學生的目光,對文言文有個好印象。
作文題目:「我是一隻XX」(擬人法)
7/14(二)
文章閱讀:《差不多先生》胡適
胡適是白話文倡導者,他的作品淺白易懂卻富含深意,幽默中帶有警示意味。這一篇「差不多先生」可以讓同學探討各式各樣人性缺點,可仿作亦可討論。
作文題目:「我看XXX」或「XXX先生」
7/15
文章閱讀:《國王的考驗》
除了敘述故事大意,還能從故事的人物、情節中探討事理,並分享自己相似的生活經驗。
作文題目:「國王的考驗」讀後心得
7/16(四)
文章閱讀:《我的丈母娘》陳黎
透過對外貌、服裝、表情、動作甚至說話語氣的生動描寫,成功展現人物的特質。
作文題目:「最認真的身影」
7/17(五)
唐詩閱讀: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辛棄疾各選其一,由詩作欣賞及辨認其詩風。
寫作:「押韻詩」
詳情及報名請洽:https://reurl.cc/Y1nop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29年美國著名教育家L. P. Benezet做了一個瘋狂的實驗。他請部份在曼徹斯特的校長及老師放棄在低年級教授算術,把時間花在「recitation」上,即是鼓勵學生就著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分享,像是他們看過的一齣戲,然後開始生動的討論,真正的溝通。 老師也會讓他們有些數數目的練習,讓他們對數字...
六年級常識練習 在 北歐四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冠狀病毒在芬蘭,也是種文化差異?】
芬蘭目前的新冠狀病毒案例是7位,除了第一位是來自中國的遊客外,最近的6位都是芬蘭人,其中三位都是在北義感染、回來後確診,而最新的三位,則是其中一位確診病例的近親,包括一個老人,一個小孩。
而這兩天最大的新聞就是,這個被感染的六年級孩子,上週去了學校一天,還去參加了足球隊的練習,當時他已有症狀,只是很輕微(我想應該是那之後才有機會確診的),於是這所學校同個走道的數個班級、包括老師學生共約150人,必須在家隔離兩週。
接下來,我就要說說文化差異的部分了:
➡️ 學童在家隔離,但是家長和兄弟姐妹可以照常上班上學
這一點我看到簡直嚇一大跳,我的俄國同事看到也以為她看錯了,因為如果在家隔離的學童,事後証實也受感染,那旁邊的大人小孩在未確診前繼續上班上學,不是等於在「未確診前」就把病毒繼續傳出去嗎?
➡️ 芬蘭醫生說,在沒有症狀前,不會傳染別人
這就是他們覺得沒症狀都可以到處晃的原因。好奇這是「WHO」説的嗎?跟我原本的認知完全不符合,大家對這個病毒都還在學習了解的階段,之前我記得看過的新聞是,沒症狀也是有可能傳染他人的,怎麼這裡的醫生可以如此篤定說一定不會呢?
➡️ 芬蘭總理說,機場不用量體溫,因為發燒也可能是別的原因,感染的人如果症狀輕微也可能沒發燒,因為效益不夠明顯所以不用量。
這一點我只能說,可能芬蘭地廣人稀加上他們太有信心不覺得會擴散,但我覺得,哪怕量體溫找不出所有人,能多找出一個、多隔離一陣,還是會減緩擴散的速度吧。至少在地窄人多的亞洲國家,擴散速度容易更快,量體溫還是必要的。
➡️ 口罩不需要,洗手才重要
這個之前聊過了,就不再重覆,大部分的芬蘭人也都是這麼想的,雖然我真心覺得,口罩在某些狀況下還是需要的,說完全不用,也是有點太過輕忽,芬蘭雖然地廣人稀,火車地鐵上人還是可以很擠的。
那,芬蘭人自己怎麼看呢?
➡️ 醫生說大家該更關心流感的危險而不是新病毒
這個說法一直以來很多芬蘭人買單,我芬蘭同事也這麼説,直到這兩天疫情開始一個個冒出來,質疑的人也才明顯多起來,畢竟新病毒沒疫苗沒解藥,開始終於有聲音冒出來: 政府是否太大意? 太輕忽新病毒的危險性?
➡️ 芬蘭人包括醫生都一直強調,大部分健康的人症狀很輕都會自己好不用怕
這樣的說法對於社會中有慢性病或年老者,似乎沒有照顧到,感覺不是很負責的做法&說法呢。
過去的一週,我每天看新聞,同時對芬蘭式做法持續地大大不解。
終於在今天,我看到其它的聲音了:
➡️ 日報主編的批判評論
赫爾辛基日報國內新聞主編發表評論,很客氣很溫和但也明顯批判,認為當國外類似的案例可能考慮關閉學校時,芬蘭只讓兩三個班級的學生隔離在家,是否太輕忽了?
她也說,政府首長的表現都很淡定又鎮定,但是再也不能只叫大家多洗手,要提出更具體、有效率、低門檻的檢測,讓所有可能的病例能儘早確認才是。
還有,社會重病年老弱勢者禁不起這樣的病毒,他們的需求要照顧。
最後她說「反應過度最終還是容易得到原諒的,總比閉上眼睛假裝看不見危險,單純相信好運要好得多了。」
真是說中我的心聲。
➡️ 兒童的父親心聲
晚上又看到一位「因為孩子學校有確診案例,所以小孩居家隔離」的父親受訪,他的孩子最近都有類似症狀,又發燒又咳嗽又喘,到醫院去卻沒有檢測,讓他覺得政府太輕忽,還說他身為家長沒症狀一樣可以正常上班,倒是他自己做了「有正常常識的選擇」: 接下去一週自行決定不上班待家裡,另外打算強烈要求為孩子們做測試是否感染新病毒。
➡️ 我的心聲:
我欣賞芬蘭人的淡定,但這次我覺得他們的防疫漏洞太多,隔離隔得沒有效率,一直用「健康的人就沒事」、或是「我們不需要恐慌」當做合理的理由,我實在不贊同。
處理,可以淡定鎮定,面對,可以不恐慌,這些基本態度我是肯定的,但是,我有點懷疑他們太自以為很了解病毒,太容易下定論,恐怕不是防疫之福,只能希望地廣人稀這一點可以拖長感染機率和時間了。
六年級常識練習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929年美國著名教育家L. P. Benezet做了一個瘋狂的實驗。他請部份在曼徹斯特的校長及老師放棄在低年級教授算術,把時間花在「recitation」上,即是鼓勵學生就著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分享,像是他們看過的一齣戲,然後開始生動的討論,真正的溝通。
老師也會讓他們有些數數目的練習,讓他們對數字有基本認識,但直到六年級才教算術。
結果,相比其他從小學習算術的學生,這批學生在六年級更懂得運用常識解決情境難題,當然,學期之初他們在一般的算術測驗成績或較為落後,但在學期結束之時,他們的成績經已追回。
Benezet相信孩子在七年級才學數學,因懂得背後的概念,事半功倍;反之,年紀越輕,即使做對了題目,他們並不明白如何應用到生活之中,亦是徒然。
資料來源
L. P. Benezet (1935/1936). The teaching of Arithmetic: The Story of an Experiment.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in three parts. Vol. 24, #8, pp 241-244; Vol. 24, #9, p 301-303; & Vol. 25, #1, pp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