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南港公共藝術節 🌟
Art Pumping Nangang
📍台北南港展覧館2館
公共藝術啟用典禮暨表演活動
從不同的角度重新看見藝術與生活連結的可能性。邀請你一起來南港展覽館散步,看藝術品吧!
👁公共藝術導覽 🎼音樂會
🎤藝術論壇 🎪劇場舞蹈
活動好多🗓小編幫你整理
#國家會展中心 #南港2館
#產業發展 #貿易局拚經濟
➡️時間:6/15-6/16
➡️地點:南港展覽館2館
➡️南港公共藝術節系列活動
➡️報名頁面(免費):
https://bit.ly/2W2fkRD
➡️更多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tpcpublicart/
📱歡迎加入LINE好友🤝 http://nav.cx/1KFX2tX
或搜尋lLINE ID @moeatrade,交個朋友吧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親子天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識世界文明發展史的第一套必備讀物★ ★亞馬遜書店五顆星掛保證推薦★ 創建歷史X神話傳說 X 藝術發明 X後世影響 圖像超吸睛、知識超有趣! 穿梭時空8000年,拜訪 #古埃及、#古希臘 和 #古羅馬, 揭開藏在金字塔、古神殿和競技場的趣事和祕辛, 跨領域探索三大古文明的歷史變遷、地理分布、藝術...
公共藝術導覽 在 幾米S.P.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公共藝術是一個沒有圍牆的美術館,更親近生活~
第二場 #淡海輕軌幾米公共藝術導覽 在 #楊智富 專業又風趣的引導下順利完成囉~
透過楊老師的說明,#育英國小老師 們很開心且對公共藝術更進一步了解,也體會到美麗作品的背後有好多的辛勞、艱困與許多隱形英雄。下一次在經過淡海輕軌,佇足看看作品與空間與淡水與旅人們的互動關係,細細感受環境的公共藝術帶給我們的感動與美好🎈🎈
楊智富:藝術家/藝評人/策展人,策劃過許多藝術設置案,是淡水在地人。
公共藝術導覽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全校性公共藝術計畫(第一期)榮獲文化部第六屆公共藝術獎「教育推廣獎」】
公共藝術獎為文化部每兩年辦理一次,以具體行動來鼓勵辛苦投入公共藝術的政府機關、民間單位及藝術家之獎項,共計頒發「卓越獎」、「藝術創作獎」、「環境融合獎」、「民眾參與獎」、「教育推廣獎」、「民間自辦公共藝術獎」及「評審特別獎」等七大獎項,讓全民看見公共藝術的豐富、精采與美好。
本屆公共藝術獎全國共計243案報名參賽,本校由校園規劃小組規劃執行的「全校性公共藝術計畫(第一期)」,榮獲文化部第六屆公共藝術獎「教育推廣獎」。
評審團對本校的評語:「跳脫單一作品的設置,藝術家開放與師生們共同定義作品,開拓校園公共藝術新的可能性,並在專業領域產生新的觸動與對話。」
「全校性公共藝術計畫(第一期)」是臺大首次將多件新建工程公共藝術經費以「合併統籌運用」方式推動之公共藝術計畫案。為更積極闡發公共藝術的美學教育意涵,及增進藝術家對校園文化脈絡的理解與詮釋,讓作品更具在地性,整體計畫以「駐校藝術家」為核心。將藝術教育與公共參與結合,讓藝術家在創作提案之初僅須提出概念與媒材,不預先設定生產形式,而是透過與師生緊密互動的參與過程或與社團活動的結合,來逐步修正原先規劃的藝術表現方向,賦予公共藝術更具貼切新穎的意義。執行期程歷經一整個學年(103學年度,103.9月-104-7月),駐校藝術家除了在駐校工作室進行創作,過程中分別與文學、戲劇、聲音、生物等系所課程及社團實驗性結合,更進而讓參與師生共同成為作品的策展者、創作者及導覽者,以開放性創作的模式逐步發展作品的形式與內容。
藝術家鄧肯·蒙弗特(Duncan Mountfo)的《臺大藏珍閣》與外文系吳雅鳳教授「文學與藝術」課程合作,藝術家利用其中4堂課講授創作計畫背後的西洋科學與藝術文化脈絡及其創作理念、方式,結合「理想國/烏托邦之書」活動及學生交流講座內容,以小型寫作工作坊形式呈現於課堂中,希望透過人文科系領域學生的視角、感性及想像力,在搜尋物件的過程引發好奇與對過往歷史之追求,最終引出物件多樣的詩意概述。藏珍閣中的物件,來自於被淘汰而充滿回憶的教具,如標本、儀器、模型等,以一系列科學儀器與藝術之對應關係的方式放置於櫃子內,連結了校園不同的知識體系與網絡,重整舊記憶喚起全新體認。學生在過程中擔任策展人角色,將搜集而來的物件,與藝術家共同討論並整理呈現的方式。
《光拓臺大》作品靈感來自於拓碑中,拓印人手持拓包對石碑細細著墨的過程。藝術家黃建銘用光為媒材,以鹿鳴堂「臺大劇場」、「物理文物廳」、「磯永吉小屋」、「動物博物館」空間為對象,拍攝5件另類的攝影作品。透過相機長時間的曝光,並由參與者帶著小型雷射光筆,在全黑的場景之中,緩慢、逐步摸索著場景中的物件,長達數小時的曝光,留下了光拓的痕跡,具歷史意義的建物和景觀經過鏡頭轉化之後,形成富有光纖科技感的當代圖像,使傳統的自然人文和現代的數位科技融合,展現新穎的校園樣貌。其中的鹿鳴堂臺大劇場的光拓,與戲劇系劉權富副教授「燈光與設計」課程結合,為即將改建的劇場留下紀錄,參與的師生,藉由在黑暗中的緩慢搜尋、探索全黑的劇場空間,再次喚起對熟悉環境的認識,因而產生新的美感體驗,與藝術家一同完成作品。
臺大校總區其實存在著不少數量的蝙蝠個體,但極少有校園使用者注意到這個事實/日常現象,在臺大校園老建築屋簷、屋頂的裂口,很可能即是蝙蝠的巢穴。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的《觀聽的邊境─翼手計畫( ( ( ^..^ ) ))》
希望能夠透過公共藝術創作過程探尋作為生態指標動物之一的蝙蝠,在臺大的行跡,以及由牠們的存在所引發的多重感官與想像空間─尤其是關於聲音。與音樂學研究所山內文登副教授「聲景與聲音藝術」課程合作,聚焦於聲景的概念建構以及聲音藝術的實踐內容,與學生組成「翼手小組」,在過程中進行超音波轉譯裝置的DIY製作,並實際數次踏查校園,架設錄音設備聆聽,進行聲音素材的採集和篩選工作,一同探尋作為生態指標動物之一的蝙蝠,在臺大的行跡,以及由牠們的存在所引發的多重感官與想像空間。
《觀聽的邊境─微觀世界(植/物/像)》企圖引發觀眾/空間使用者,以感性來觀察生活中不可感知/不易感知但卻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藝術家蔡宛璇
有別於理性觀察研究分析對象的視野,釋放原本在科學觀察學習過程中可能伴隨產生,屬於美感、人文的感知能力。以研究室內顯微鏡下的微生物或植物細胞世界的研究為開端,(1)與臺大美術社協辦兩場手繪工作坊,(2)邀請臺大詩社社員進行一場具實驗性的書寫活動,(3)與植物標本館合作「手機顯微攝影觀察活動」及「微觀影像藝術創作」工作坊,(4)受臺大動物博物館邀請,在生物藝術(BioArt)系列講座上分享創作經驗與生物相關的交匯與詮釋。透過活動的設計和經過學生的同意,將與此計畫的其他影像素材進行交織對話,成為錄像作品的一部分。
全案歷時一年,產生出空間物件、聲音、數位影像共4件公共藝術作品,並辦理7場講座、4場校總區公共藝術導覽、建置臺大校園公共藝術網站。透過攝影、聲音、影像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進駐校園,以及高互動性的活動規劃、整合性的網站建置,提供師生更多與環境、藝術對話的空間。
計畫成果可至「臺大校園公共藝術網」連結詳閱http://www.publicart.ntu.edu.tw/%E8%87%BA%E5%A4%A7%E6%A0%A1%E5%9C%92%E5%85%AC%E5%85%B1%E8%97%9D%E8%A1%93%E7%B6%B2%E7%AB%99/iso-remix-ntu/
#NTU #校規小組 #臺大校園公共藝術網
公共藝術導覽 在 親子天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識世界文明發展史的第一套必備讀物★
★亞馬遜書店五顆星掛保證推薦★
創建歷史X神話傳說 X 藝術發明 X後世影響
圖像超吸睛、知識超有趣!
穿梭時空8000年,拜訪 #古埃及、#古希臘 和 #古羅馬,
揭開藏在金字塔、古神殿和競技場的趣事和祕辛,
跨領域探索三大古文明的歷史變遷、地理分布、藝術發明與文化生活,
你會發現──原來古人的生活這麼有梗又有智慧!
《遇見世界古文明:歡迎光臨古埃及》
古埃及人很愛美,喜歡帶假髮和假鬍子?
古埃及法老有男也有女,金字塔其實是法老死後住的地方?
古埃及人會把人和動物的屍體做成木乃伊,好讓他們可以死後復活?
古埃及人也很會下詛咒,挖開圖坦卡門法老陵墓的團隊,後來居然離奇過世?
《遇見世界古文明:歡迎光臨古希臘》
古希臘人都是美食家,而且他們很愛躺著吃東西?!
「潘朵拉的盒子」為什麼不能隨便打開?
木馬居然可以屠城?!大名鼎鼎的特洛伊戰爭到底怎麼發生的?
希臘眾神的生活居然跟人類一樣多采多姿,還有媲美八點檔的情感大戲?
《遇見世界古文明:歡迎光臨古羅馬》
古羅馬人很時尚,最愛穿著羊皮長袍和真皮涼鞋?!
古羅馬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很差,能活到35歲就算很長壽?
古羅馬人格鬥場的競技好刺激又好殘忍,輸的人要殺要剮由皇帝決定?
古羅馬人最愛跟大家一起到公共浴場洗澡,還會用橄欖油塗滿全身再刮掉髒汙?
一同走入三大古文明,展開一場大呼過癮的古文明奇幻旅程吧!
專家一致按讚推薦
Choyce(郭宜亭)|親職教養作家
王健安|史學作家
地洞圖書館
怪奇事務所所長
馬雅人|PTT資深鄉民、臉書粉絲團「馬雅國駐臺辦事處」負責人
寒波|FB粉絲專頁 演化人類學「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蔡佳慧|「古埃及練習曲」粉絲頁版主
「遇見世界古文明」開啟孩子們串連世界的第一步,從精彩繪圖中打破歷史傳統沉重無趣印象,讓孩子們更樂意省思與啟發對未來生活的創造力,從醫學、穿著、娛樂、飲食、教育與軍事著手,深入淺出了解世界古文明奧妙之處。不要說孩子,就連大人也看得欲罷不能呢──Choyce(郭宜亭)/親職教養作家
獨特活潑的畫風與幽默風趣的敘事內容,帶著不論大人或小孩,走入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生活世界。除了介紹政治經濟宗教等有權階級的事務,特別喜歡對於常民生活的許多著墨,從飲食、房屋、寵物、洗澡到節慶,甚至於女性的生活小片段等。更可貴的是呈現出過去與現今的對照,讓讀者有了更為貼近的想像與連結!──地洞圖書室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778
親子天下: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product/7774430
誠品: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3276712816645
金石堂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7610011577
讀冊: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96655.html
...................................................................
親子天下官網 http://www.parenting.com.tw
親子天下Shopping http://Shopping.parenting.com.tw
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http://best.parenting.com.tw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
粉絲頁:
親子天下 http://on.fb.me/1Kkng6j
親子天下Baby http://on.fb.me/1KQQAkP
親子天下悅讀 http://on.fb.me/1Sryt7P
親子天下育兒好物 http://on.fb.me/2dpFvHK
翻轉教育 http://on.fb.me/1QgVd3O
嚴選部落客 http://on.fb.me/1R3XbYD

公共藝術導覽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