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消失的臨屋區】圖為一九九五年清拆中的坪石臨時房屋區,其位置是彩石里末端,今天已變成坪石遊樂場、彩興苑彩萱閣及彩薈閣等一帶。圖片上方可見觀塘道、啟業邨、和聖若瑟英文小學。
臨時房屋區(Temporary Housing Area)簡稱臨屋區(THA),一九七四年由房屋委員會推出,主要用於安置受清拆、火災、又或其他天災影響流離失所,卻未能符合即時入住公共屋邨的市民。而早期臨屋為一層排屋、及後有的升級為兩層,但設計簡陋,居住面積細小,單位內不設廚房及浴廁;住戶需在屋外生火煮食,而日常生活則要使用公共廁所和浴室。一些大型的臨屋區,會有士多商店、甚至街市、社區中心等簡單社區設施。
房委會先後設立過逾八十個臨屋區,為貧苦大眾提供最基本的住屋。但臨屋區的衛生環境確實欠佳,而以鋅鐵和木搭建的平房夏日如火爐、冬日不保暖,雨天會滲水,颱風更隨時威脅安全;經典例子是港督彭定康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巡視九龍灣啟祥臨屋區時,當地居民送上一隻大老鼠,抗議居住環境惡劣。
事實上,彭定康任內的施政報告提出,要在一九九七年前清拆全港所有臨屋區,但工作稍有落後,其任內未境全功,香港最後一個臨屋區,即西貢沙角尾臨時房屋區要待二零零一年五月才清拆完成。臨時房屋區至此完成了歷史任務。
而臨屋區拆卸過程中,港府曾以建築結構相對好、又或由舊公屋大廈改裝的中轉屋,暫時安置受影居民。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荃灣新市鎮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
「公共屋邨有的設施」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一座屋邨就如一件放在戶外的設計作品。 舊式公屋建築主張實用 的評價
- 關於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菁田邨和田邨新居入伙裝修要留神公屋有設施絕對唔拆得! 招 ... 的評價
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智富雜誌】放寬按保 中產上車/換樓時機?
2019年《施政報告》在反修例風暴、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下「出台」。人人期望「派糖」的願望落空,其餘「派糖」措施更是一隻手「數得晒」得5招。較多人能受惠的是提高交通補貼,補貼額由1/4調升至1/3,補貼上限由300元調高至400元。假設現時每月能拿到百多元補貼的市民,估計將可多領20、30元,夠吃個早餐。
土地及房屋依然是焦點。早已「放風」要推的《收回土地條例》,將加大「搵地」力度;房屋方面,特區政府增加各類公營房屋供應,尤其是讓市民購買的綠置居、居屋、「白居二」配額及出售公屋;私樓則放寬首置按保上限至九成,單位總價限制亦由400萬元改為800萬元,八成按揭樓價上限上調至1,000萬元。是否中產「上車」換樓時機?經濟學者林本利接受訪問,剖析放寬首置按揭利弊及對樓市影響。
基建則是施政報告的次重點,提出建設三條延線鐵路、研究屯門西龍鼓灘一帶的填海計劃及去年土地專責小組諮詢後提出的「明日大嶼」人工島。引起極大爭議的「明日大嶼」人工島方案寫入今年的施政報告,特區政府稱將建立平台供專業人士及年輕人討論。
整份施政報告無驚喜,特區政府冀以房屋解決因修例引發的政治及社會風暴,市民又會否「收貨」?
放寬按保細節
‧申請九成按揭的樓價上限由400萬元,放寬至800萬元;八成按揭則由6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八成按揭可包括自用樓換樓按揭。
‧ 適用於已落成的住宅物業,不適用於樓花
‧ 供款佔入息比率以50%為上限,壓力測試以60%為上限
‧ 按原有保費(根據按揭成數及供款年期而定)額外再加15%(樓價800萬元,供款期30年,按揭成數90%,原有保費為4.35% )
‧ 即日生效,以申請按揭日計算
‧ 目標為協助首置人士,不用借用發展商按揭上車,增加上車選擇
換樓客中產成新政贏家 林本利:不會大幅推升樓價
為協助首次置業人士,特首在施政報告宣布放寬按揭保險計劃的樓價上限,首次置業人士申請九成按揭的樓價上限由400萬元提升至800萬元,申請八成按揭的樓價上限則由6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後者包括自用樓換樓按揭,僅限於已落成物業。
物業投資經驗豐富的經濟學者林本利認為,對年輕首置者來說,未必需要買超過400萬元的單位,故今次放寬按揭成數,最大受惠者是薪高糧準的中產人士。有指新按保是推市民接樓市火棒,林本利直言今次令市民多了選擇,「沒有人迫你買樓,即使樓價大跌也不應埋怨政府。」
他說自己有一些學生家庭月入十幾萬元,卻因為首期不夠,仍未上車。尤其是不少人的家庭月入超過6萬元,不合資格申請居屋,例如教師、社工、護師、醫生、督察、AO等,「如果這些夫婦,做公營機構工作,月入已過6萬元,他們應該『自求多福』,用九成按揭買私樓,對政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的壓力也少一些。」
切記考慮收入風險
不過,林本利認為,今次按保成數鬆縳,最大受惠者是換樓客。接受自住換樓客申請的八成按揭,樓價上限由600萬元升至1,000萬元,「這個做得很好,很明顯放寬到這麼高,不是幫首次置業。以往換1,000萬元的單位,要投入500萬元的首期,即使你手上有層樓升至700、800萬元,供剩100、200萬元,套現後要付500萬元首期,還有裝修雜費。如果手上舊樓未賣,還要付15%額外印花稅,賣了樓才可向稅局取回(退稅),這窒礙了很多樓宇流轉!」
他認為,上述例子中,過往買1,000萬元的物業,需要預備500萬元首期,現在預備200萬元首期就夠,這些換樓客便多了300萬元可以用來投資,隨時可以多買一個物業。
當然,林本利也提醒這類換樓客,個人入息要夠穩定,若是購買1,000萬元物業做八成按揭,也需要家庭月入7萬多元才能通過壓力測試。「最緊要入息夠,若果買1,000萬樓,欠800萬元也是很大筆錢,最緊要未來收入穩定!」相信在公營機構或政府工作的人士最受惠,即使經濟下行,被裁員的風險也較低。
供應增 不應吊高賣
坊間有意見認為政策會將首置盤的定義改寫,以後800萬元也是首置盤。事實上,新政策公布當日,一些過往售600萬至800萬元的單位隨即反價,因業主恃着買家最新可造八成按揭。
不過,林本利相信政策不會大幅推升樓價,「需知道現在的土地和房屋供應大增,希望吊高來賣的人(業主)要考慮一下,未來供應會大增下,會不會重蹈八萬五的覆轍,很多人開頭不信,怎料後來(八萬五推倒樓市)威力很大。」前特首董建華在1997年提出8.5萬伙的建屋目標,結果樓市供應大增,加上1998年遭逢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至2003年間樓價跌足六成。
他奉勸有意賣樓的業主,要考慮未來樓市供應可能會大增,再加上現時香港反修例示威愈演愈烈,而中美貿易談判雖有初步共識,仍要慎防美國總統特朗普反悔,內外交困之下,「要賣樓就賣樓,不應吊高來賣。」
林本利直言,今次放寬按保僅限二手樓,其實是和地產商搶生意。因過往中價樓只有新盤透過財務公司二按,讓買家承造八成或九成按揭。現在連中價二手樓也可透過按保造高成數按揭是好事,「可以帶動到換樓,二手樓也好,一手樓也好,買家可以自己選擇。
想繼續做五成六成按揭也可繼續,不像過去限死了,現在多個選擇。」至於現在是不是置業好時機?林本利認為市民要考慮自身情況,包括供樓負擔能力,是否決心留在香港長期定居。
土地政策方向正確
今份施政報告對土地政策着墨不少,包括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公私營合作發展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明日大嶼」人工島等,林本利認為土地政策方向正確,「全部都要做」,因建立土儲,有助穩定樓價。
「回看過去數據,香港樓價最平穩是2004年至2011年,大家都可以負擔得到。中原供樓負擔也是三成幾,好多樓200萬元也買到,當時樓價為何平穩?因為有很多居屋未賣到,而發展商手上—經過八萬五年代—有很多樓未賣得去,因為有很多房屋存量,樓價才可以平穩發展,所以香港要建立足夠的土地和房屋供應,便不怕樓價飈升。若樓價急跌,(居屋)就遲啲賣,政府自己可主導。若私樓平過居屋,就私人市場主導,最重要是房屋供應充足,政府可以調控。」
引例收地政府勝訴多
「我常說香港土地很足夠,問題是有沒有決心將農地棕地發展。」林本利認同政府今次出動《收回土地條例》這柄「尚方寶劍」,收回私人土地。特首林鄭月娥過往曾抗拒使用《收回土地條例》,2018年5月她出席立法會時表示,《收回土地條例》可能引致司法覆核,處理官司須一段長時間,最終土地無法有效釋放。
今次林鄭「打倒昨日的我」,林本利直言︰「現在證明(林鄭)過往所講的都是大話。」他指出,過往每次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即使上到法庭,因為興建公營房屋,涉及公眾利益,政府大多勝訴。
房屋及土地 供應政策全面睇
房屋
• 放寬首置按揭成數︰按證公司為首次置業人士提供九成按揭保險的樓價上限,由400萬元提升至800萬元;八成按揭貸款(包括自用樓換樓)的樓價上限由6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
• 大增過渡性房屋︰預留50億元,未來3年合共提供1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 房委會工廈改公屋︰房委會旗下工廠大廈擬重建為公營房屋
• 加快出售租置單位︰加快出售現時「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中約4.2萬個未售出單位
• 續增資助出售房屋︰明年預售約1.2萬個居屋及「綠置居」單位;擬明年進一步增加「白居二」配額
• 再推首置盤︰於安達臣道用地推出第二個「港人首次置業」先導項目,由私人發展商提供約1,000個「首置」單位
• 賦予市建局新任務︰於市區重建項目提供更多「首置」或其他類別的資助出售房屋單位;擬明年初公布啟動重建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試點計劃
• 住青年宿位排公屋︰提供3,300個青年宿舍宿位,並放寬現行要求,容許租戶遞交或保留其個人公屋申請,在配額及計分制下繼續累積分數
土地
• 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加快規劃,然後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三類私人土地,發展公營房屋及「首置」。三類私人土地包括︰可能具發展潛力由私人擁有的新界棕地;於各區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上已規劃作高密度房屋發展,但仍未有發展計劃的私人土地;及位於市區的寮屋區私人土地
• 續推「明日大嶼」︰搭建平台讓專業人士和青年人可參與構建「明日大嶼願景」下的交椅洲人工島,探討將人工島建屋計劃與香港市民住房訴求連繫
• 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公布「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擬議框架,以期在2020年年初起接受申請
• 發展屯門內河碼頭︰重新規劃屯門西的沿海發展,包括考慮能否將包括內河碼頭的沿海地區作住宅發展
• 「一地多用」發展模式︰檢視逾300幅預留作單一公共設施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以「一地多用」模式發展,並協助非政府機構善用其持有的土地
壓測「肥佬」仍可酌情批
除了放寬按保,按證公司同時調整了按保的入息限制審批要求,供款佔收入比率(DSR)不可高於50%,比原有放寬5個百分點。新按保計劃須增付15%按保費用,若業主未符合通過銀行壓力測試,仍可酌情處理批出,惟視乎個人還款能力及借貸紀錄等作額外保費調整。因應金管局指引,現時銀行審批樓按須進行加3厘壓力測試,即加3厘後供款佔收入比率不高於60%限制。
假設還款期30年、息率2.375厘計,若採用新按保,800萬元物業可造九成按揭,首期由原先320萬元(六成按揭)減至80萬元,家庭月入多於6.7萬元便符合壓測要求。1,000萬元物業可借八成按揭、即800萬元,首期由原本至少500萬元(五成按揭)降至200萬元,壓測後月入要求不少於7.4萬元。
人人上車 解社會怨氣?
觀乎特區政府近年的房屋政策,由綠置居,加快公屋「租置」,到今次放寬首置按揭成數,均可看到政府期望全民上車。究竟此舉能否紓解社會怨氣?「有層樓,對個地方歸屬感一定會強些,始終自己放了這麼多資產在此地,不會想亂。增加市民置業機會,這是應該的,但這是機會來的,市民不一定要選擇,最重要要看自己能力。」有指新按保是推市民接火棒,林本利直言,「沒有人迫你買(樓),不要買了樓,將來樓價大跌便怨政府,一定要搞清楚概念,買樓是投資,不買也可以租樓住。」他翻查統計處數據,過去十多年置業比率低了,他相信是很多人賣出了自住物業「落錯車」,一直未能重新上車,「希望這政策,可以鼓勵他們上返車,也容易上返車。」另一方面讓年輕人「容易啲上車,租金無咁貴,創業都容易啲,讓年輕人消消氣。」
不過,林本利直言現時香港最核心問題不是住屋,「市民不是單單希望安居樂業,特別是香港經濟發展到一個高度水平,自自然然會對民主、人權、法治、政府廉潔有訴求,一定要處理政制不公平,警隊形象低落等問題,如果搞唔掂,多多政策也不能吸引市民在此長期定居,很多人會移民、找後路。如果特區政府還有管治能力或意識,切切實實向中央政府反映港人的訴求。」他不滿今次施政報告隻字不提政制問題。
換樓客Alex︰賣家反價 自己賣樓也要加價
近期正部署換樓的Alex是今次放寬按保成數的受惠者。Alex和太太均為教師,家庭月入超過7萬元,他們兩公婆、兩個年幼子女加上外傭,5個人居於荃灣荃錦中心一個實用面積375平方呎的單位,地方已不敷應用,打算換一個三房單位。對於今次放寬按保成數,買樓價1,000萬元單位的換樓客可申請八成按揭,惟壓力測試下,家庭月入至少要7萬元,Alex一家負擔得到換樓價1,000萬元的單位,「用二、三萬元供樓,這比例(佔7萬元家庭月入)也接受到,因為租個靚少少的三房單位也要2萬多元。」雖然負擔得起,他也不打算這樣做,因為借800萬元,可算是一筆龐大的債務。
公布當日即加近一成
Alex自9月起已四出睇樓,目標是荃灣及美孚的三房單位,預算約800多萬元,他的盤算是近期樓價稍為回落,或可乘機執到筍盤。可是,他在施政報告公布前,看中的一個美孚新邨單位突然反價,該三房600多平方呎單位,業主原叫價850萬元,在施政報告公布當日,業主立即加價至930萬元,加價達9.4%。
「美孚新邨三房單位本來叫價800多萬元,現在全部已升至900多萬至1,000多萬元!」他估計這些業主是因為放寬按保成數而反價,「本身賣850萬元,買家只能借五成,升到930萬元買家仍可借八成,業主加價8%至10%也算合理。」因他自己也有這個考慮。
Alex搵樓的同時,也在放售自住的荃錦中心單位,「本身單位值600多萬元,因全屋裝修新淨,放盤時代理建議我賣600萬元,因為買家難借錢。」放寬按保計劃前,樓價600萬元仍可承造八成按揭,超過600萬元便要造六成按揭,故之前代理建議他賣600萬元。而現在即使樓價超過600萬元,首置人士仍可承造九成按揭,他預計準買家可借多一些,出手也會鬆手一些,故也打算賣貴8%至10%,以抵銷換樓單位的升幅。
推三大基建項目 明日大嶼再上榜
今年《施政報告》的焦點是土地及房屋,推《土地收回條例》加大「搵地」力度,繼續增加興建公屋及綠置居等。《施政報告》另一重點則是相關大型基建項目,包括三條鐵路延線線、屯門西沿海發展及明日大嶼人工島。香港自沙中線、港珠澳大橋及高鐵幾項大型基建項目落成後,對建築工人需求減少。在施政報告出台前夕,建造業議會主席陳家駒就敦促政府盡快審批建工程撥款,稱每年錄得2,500億元工程才能維持25萬建築工人的生計。
鐵路延線早已公布
《施政報告》內提及的基建項目都不是新規劃。三條鐵路延線早在2014年納入運房局的《鐵路發展策略》規劃內,這三條延線分別是東涌線延線、屯門南延線及新界東北北環線。去年港鐵(00066)更已就東涌延線向政府提交建議書,該延線將由現時東涌總站向西延長1.5公里至有人口逾2萬的逸東邨。
另一條屯門南延線會由現時屯門西鐵站南延2.4公里至屯門碼頭一帶,該處居住人口約9萬。5月時有消息指,政府會採用「鐵路及物業發展模式」,由政府另撥地給港鐵建樓,賣樓所得抵銷建鐵路的經費,估計工程造價約160億元。
有傳可能考慮撥出現時屯門泳池地給港鐵建樓,預計可建6,000至7,000個私樓單位及1萬個公屋單位,但搬走泳池就引起當區居民爭議。最後一條北環線連接現時的西鐵錦上路站及落馬洲支線增設的古洞鐵路站的新鐵路,全長10.7公里,配合古洞及粉嶺北一帶的新發展區,預計新發展區人口逾7萬人。
政府未棄填海造地
《施政報告》內提及的另一個基建項目是屯門西沿海發展,屯門西乃指龍鼓灘一帶,該處有發電廠、內河碼頭、約2,000人居住的舊村等,屬未發展區域,亦是進出屯門堆填區必經之地。特區政府稱會爭取撥款為龍鼓灘220公頃填海及周邊地方發展合併研究,考慮將河內碼頭沿海做住宅發展,這亦是去年「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點心紙選項之一。
早在2015年土木工程處已做過龍鼓灘填海技術性研究。當時提出河內碼頭65公頃地「若全面改變為住宅區,可興建2.2萬個住宅單位,佔目前屯門17.2萬住宅單位的12.7%。」但是報告指毗鄰全為工業設施,這當然包括青山發電廠。
去年土地專責小組「點心紙」勝出選項「明日大嶼」1,000公頃人工島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再出現,但人工島方案曾引起社會極大爭議,《施政報告》稱會搭建平台供專業人士及年輕人探討此計劃,並爭取立會撥款做研究。
「派糖」僅五招 低收入家庭較受惠
今年《施政報告》在風雨中「出台」,人人期望獲「派錢」的願望落空,「派糖」措施更是一隻手「數晒」。受惠階層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唯一較多人受惠是增加交通補貼的比率及提高上限多100元。
一次過生活津貼︰在下個年度發放兩次房租現金津貼
受惠者︰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輪候公屋人士
調高在職家庭津貼︰將現時計劃下與工時掛鈎的住戶津貼由16.7%升至25%,兒童津貼增加40%。現時可每月領取3,200元的四人家庭,可增至每月4,200元。
受惠者︰低收入家庭
增加交通補貼︰將現時「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補貼比率,由每月超過400元的1/4調升至1/3。補貼上限亦有由300元調升至400元。
受惠者︰全港打工仔
增加2,500個免費課餘託管名額︰放寬申請資格及提高資助額等
受惠者︰5,700名學童及其家庭
學生津貼恒常化︰每位學生每年獲發2,500元
受惠者︰90萬名中學日校、小學及幼稚園學生
#經濟 #民生 #地產
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智富雜誌】放寬按保 中產上車/換樓時機?
2019年《施政報告》在反修例風暴、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下「出台」。人人期望「派糖」的願望落空,其餘「派糖」措施更是一隻手「數得晒」得5招。較多人能受惠的是提高交通補貼,補貼額由1/4調升至1/3,補貼上限由300元調高至400元。假設現時每月能拿到百多元補貼的市民,估計將可多領20、30元,夠吃個早餐。
土地及房屋依然是焦點。早已「放風」要推的《收回土地條例》,將加大「搵地」力度;房屋方面,特區政府增加各類公營房屋供應,尤其是讓市民購買的綠置居、居屋、「白居二」配額及出售公屋;私樓則放寬首置按保上限至九成,單位總價限制亦由400萬元改為800萬元,八成按揭樓價上限上調至1,000萬元。是否中產「上車」換樓時機?經濟學者林本利接受訪問,剖析放寬首置按揭利弊及對樓市影響。
基建則是施政報告的次重點,提出建設三條延線鐵路、研究屯門西龍鼓灘一帶的填海計劃及去年土地專責小組諮詢後提出的「明日大嶼」人工島。引起極大爭議的「明日大嶼」人工島方案寫入今年的施政報告,特區政府稱將建立平台供專業人士及年輕人討論。
整份施政報告無驚喜,特區政府冀以房屋解決因修例引發的政治及社會風暴,市民又會否「收貨」?
放寬按保細節
‧申請九成按揭的樓價上限由400萬元,放寬至800萬元;八成按揭則由6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八成按揭可包括自用樓換樓按揭。
‧ 適用於已落成的住宅物業,不適用於樓花
‧ 供款佔入息比率以50%為上限,壓力測試以60%為上限
‧ 按原有保費(根據按揭成數及供款年期而定)額外再加15%(樓價800萬元,供款期30年,按揭成數90%,原有保費為4.35% )
‧ 即日生效,以申請按揭日計算
‧ 目標為協助首置人士,不用借用發展商按揭上車,增加上車選擇
換樓客中產成新政贏家 林本利:不會大幅推升樓價
為協助首次置業人士,特首在施政報告宣布放寬按揭保險計劃的樓價上限,首次置業人士申請九成按揭的樓價上限由400萬元提升至800萬元,申請八成按揭的樓價上限則由6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後者包括自用樓換樓按揭,僅限於已落成物業。
物業投資經驗豐富的經濟學者林本利認為,對年輕首置者來說,未必需要買超過400萬元的單位,故今次放寬按揭成數,最大受惠者是薪高糧準的中產人士。有指新按保是推市民接樓市火棒,林本利直言今次令市民多了選擇,「沒有人迫你買樓,即使樓價大跌也不應埋怨政府。」
他說自己有一些學生家庭月入十幾萬元,卻因為首期不夠,仍未上車。尤其是不少人的家庭月入超過6萬元,不合資格申請居屋,例如教師、社工、護師、醫生、督察、AO等,「如果這些夫婦,做公營機構工作,月入已過6萬元,他們應該『自求多福』,用九成按揭買私樓,對政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的壓力也少一些。」
切記考慮收入風險
不過,林本利認為,今次按保成數鬆縳,最大受惠者是換樓客。接受自住換樓客申請的八成按揭,樓價上限由600萬元升至1,000萬元,「這個做得很好,很明顯放寬到這麼高,不是幫首次置業。以往換1,000萬元的單位,要投入500萬元的首期,即使你手上有層樓升至700、800萬元,供剩100、200萬元,套現後要付500萬元首期,還有裝修雜費。如果手上舊樓未賣,還要付15%額外印花稅,賣了樓才可向稅局取回(退稅),這窒礙了很多樓宇流轉!」
他認為,上述例子中,過往買1,000萬元的物業,需要預備500萬元首期,現在預備200萬元首期就夠,這些換樓客便多了300萬元可以用來投資,隨時可以多買一個物業。
當然,林本利也提醒這類換樓客,個人入息要夠穩定,若是購買1,000萬元物業做八成按揭,也需要家庭月入7萬多元才能通過壓力測試。「最緊要入息夠,若果買1,000萬樓,欠800萬元也是很大筆錢,最緊要未來收入穩定!」相信在公營機構或政府工作的人士最受惠,即使經濟下行,被裁員的風險也較低。
供應增 不應吊高賣
坊間有意見認為政策會將首置盤的定義改寫,以後800萬元也是首置盤。事實上,新政策公布當日,一些過往售600萬至800萬元的單位隨即反價,因業主恃着買家最新可造八成按揭。
不過,林本利相信政策不會大幅推升樓價,「需知道現在的土地和房屋供應大增,希望吊高來賣的人(業主)要考慮一下,未來供應會大增下,會不會重蹈八萬五的覆轍,很多人開頭不信,怎料後來(八萬五推倒樓市)威力很大。」前特首董建華在1997年提出8.5萬伙的建屋目標,結果樓市供應大增,加上1998年遭逢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至2003年間樓價跌足六成。
他奉勸有意賣樓的業主,要考慮未來樓市供應可能會大增,再加上現時香港反修例示威愈演愈烈,而中美貿易談判雖有初步共識,仍要慎防美國總統特朗普反悔,內外交困之下,「要賣樓就賣樓,不應吊高來賣。」
林本利直言,今次放寬按保僅限二手樓,其實是和地產商搶生意。因過往中價樓只有新盤透過財務公司二按,讓買家承造八成或九成按揭。現在連中價二手樓也可透過按保造高成數按揭是好事,「可以帶動到換樓,二手樓也好,一手樓也好,買家可以自己選擇。
想繼續做五成六成按揭也可繼續,不像過去限死了,現在多個選擇。」至於現在是不是置業好時機?林本利認為市民要考慮自身情況,包括供樓負擔能力,是否決心留在香港長期定居。
土地政策方向正確
今份施政報告對土地政策着墨不少,包括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公私營合作發展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明日大嶼」人工島等,林本利認為土地政策方向正確,「全部都要做」,因建立土儲,有助穩定樓價。
「回看過去數據,香港樓價最平穩是2004年至2011年,大家都可以負擔得到。中原供樓負擔也是三成幾,好多樓200萬元也買到,當時樓價為何平穩?因為有很多居屋未賣到,而發展商手上—經過八萬五年代—有很多樓未賣得去,因為有很多房屋存量,樓價才可以平穩發展,所以香港要建立足夠的土地和房屋供應,便不怕樓價飈升。若樓價急跌,(居屋)就遲啲賣,政府自己可主導。若私樓平過居屋,就私人市場主導,最重要是房屋供應充足,政府可以調控。」
引例收地政府勝訴多
「我常說香港土地很足夠,問題是有沒有決心將農地棕地發展。」林本利認同政府今次出動《收回土地條例》這柄「尚方寶劍」,收回私人土地。特首林鄭月娥過往曾抗拒使用《收回土地條例》,2018年5月她出席立法會時表示,《收回土地條例》可能引致司法覆核,處理官司須一段長時間,最終土地無法有效釋放。
今次林鄭「打倒昨日的我」,林本利直言︰「現在證明(林鄭)過往所講的都是大話。」他指出,過往每次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即使上到法庭,因為興建公營房屋,涉及公眾利益,政府大多勝訴。
房屋及土地 供應政策全面睇
房屋
• 放寬首置按揭成數︰按證公司為首次置業人士提供九成按揭保險的樓價上限,由400萬元提升至800萬元;八成按揭貸款(包括自用樓換樓)的樓價上限由6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
• 大增過渡性房屋︰預留50億元,未來3年合共提供1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 房委會工廈改公屋︰房委會旗下工廠大廈擬重建為公營房屋
• 加快出售租置單位︰加快出售現時「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中約4.2萬個未售出單位
• 續增資助出售房屋︰明年預售約1.2萬個居屋及「綠置居」單位;擬明年進一步增加「白居二」配額
• 再推首置盤︰於安達臣道用地推出第二個「港人首次置業」先導項目,由私人發展商提供約1,000個「首置」單位
• 賦予市建局新任務︰於市區重建項目提供更多「首置」或其他類別的資助出售房屋單位;擬明年初公布啟動重建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試點計劃
• 住青年宿位排公屋︰提供3,300個青年宿舍宿位,並放寬現行要求,容許租戶遞交或保留其個人公屋申請,在配額及計分制下繼續累積分數
土地
• 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加快規劃,然後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三類私人土地,發展公營房屋及「首置」。三類私人土地包括︰可能具發展潛力由私人擁有的新界棕地;於各區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上已規劃作高密度房屋發展,但仍未有發展計劃的私人土地;及位於市區的寮屋區私人土地
• 續推「明日大嶼」︰搭建平台讓專業人士和青年人可參與構建「明日大嶼願景」下的交椅洲人工島,探討將人工島建屋計劃與香港市民住房訴求連繫
• 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公布「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擬議框架,以期在2020年年初起接受申請
• 發展屯門內河碼頭︰重新規劃屯門西的沿海發展,包括考慮能否將包括內河碼頭的沿海地區作住宅發展
• 「一地多用」發展模式︰檢視逾300幅預留作單一公共設施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以「一地多用」模式發展,並協助非政府機構善用其持有的土地
壓測「肥佬」仍可酌情批
除了放寬按保,按證公司同時調整了按保的入息限制審批要求,供款佔收入比率(DSR)不可高於50%,比原有放寬5個百分點。新按保計劃須增付15%按保費用,若業主未符合通過銀行壓力測試,仍可酌情處理批出,惟視乎個人還款能力及借貸紀錄等作額外保費調整。因應金管局指引,現時銀行審批樓按須進行加3厘壓力測試,即加3厘後供款佔收入比率不高於60%限制。
假設還款期30年、息率2.375厘計,若採用新按保,800萬元物業可造九成按揭,首期由原先320萬元(六成按揭)減至80萬元,家庭月入多於6.7萬元便符合壓測要求。1,000萬元物業可借八成按揭、即800萬元,首期由原本至少500萬元(五成按揭)降至200萬元,壓測後月入要求不少於7.4萬元。
人人上車 解社會怨氣?
觀乎特區政府近年的房屋政策,由綠置居,加快公屋「租置」,到今次放寬首置按揭成數,均可看到政府期望全民上車。究竟此舉能否紓解社會怨氣?「有層樓,對個地方歸屬感一定會強些,始終自己放了這麼多資產在此地,不會想亂。增加市民置業機會,這是應該的,但這是機會來的,市民不一定要選擇,最重要要看自己能力。」有指新按保是推市民接火棒,林本利直言,「沒有人迫你買(樓),不要買了樓,將來樓價大跌便怨政府,一定要搞清楚概念,買樓是投資,不買也可以租樓住。」他翻查統計處數據,過去十多年置業比率低了,他相信是很多人賣出了自住物業「落錯車」,一直未能重新上車,「希望這政策,可以鼓勵他們上返車,也容易上返車。」另一方面讓年輕人「容易啲上車,租金無咁貴,創業都容易啲,讓年輕人消消氣。」
不過,林本利直言現時香港最核心問題不是住屋,「市民不是單單希望安居樂業,特別是香港經濟發展到一個高度水平,自自然然會對民主、人權、法治、政府廉潔有訴求,一定要處理政制不公平,警隊形象低落等問題,如果搞唔掂,多多政策也不能吸引市民在此長期定居,很多人會移民、找後路。如果特區政府還有管治能力或意識,切切實實向中央政府反映港人的訴求。」他不滿今次施政報告隻字不提政制問題。
換樓客Alex︰賣家反價 自己賣樓也要加價
近期正部署換樓的Alex是今次放寬按保成數的受惠者。Alex和太太均為教師,家庭月入超過7萬元,他們兩公婆、兩個年幼子女加上外傭,5個人居於荃灣荃錦中心一個實用面積375平方呎的單位,地方已不敷應用,打算換一個三房單位。對於今次放寬按保成數,買樓價1,000萬元單位的換樓客可申請八成按揭,惟壓力測試下,家庭月入至少要7萬元,Alex一家負擔得到換樓價1,000萬元的單位,「用二、三萬元供樓,這比例(佔7萬元家庭月入)也接受到,因為租個靚少少的三房單位也要2萬多元。」雖然負擔得起,他也不打算這樣做,因為借800萬元,可算是一筆龐大的債務。
公布當日即加近一成
Alex自9月起已四出睇樓,目標是荃灣及美孚的三房單位,預算約800多萬元,他的盤算是近期樓價稍為回落,或可乘機執到筍盤。可是,他在施政報告公布前,看中的一個美孚新邨單位突然反價,該三房600多平方呎單位,業主原叫價850萬元,在施政報告公布當日,業主立即加價至930萬元,加價達9.4%。
「美孚新邨三房單位本來叫價800多萬元,現在全部已升至900多萬至1,000多萬元!」他估計這些業主是因為放寬按保成數而反價,「本身賣850萬元,買家只能借五成,升到930萬元買家仍可借八成,業主加價8%至10%也算合理。」因他自己也有這個考慮。
Alex搵樓的同時,也在放售自住的荃錦中心單位,「本身單位值600多萬元,因全屋裝修新淨,放盤時代理建議我賣600萬元,因為買家難借錢。」放寬按保計劃前,樓價600萬元仍可承造八成按揭,超過600萬元便要造六成按揭,故之前代理建議他賣600萬元。而現在即使樓價超過600萬元,首置人士仍可承造九成按揭,他預計準買家可借多一些,出手也會鬆手一些,故也打算賣貴8%至10%,以抵銷換樓單位的升幅。
推三大基建項目 明日大嶼再上榜
今年《施政報告》的焦點是土地及房屋,推《土地收回條例》加大「搵地」力度,繼續增加興建公屋及綠置居等。《施政報告》另一重點則是相關大型基建項目,包括三條鐵路延線線、屯門西沿海發展及明日大嶼人工島。香港自沙中線、港珠澳大橋及高鐵幾項大型基建項目落成後,對建築工人需求減少。在施政報告出台前夕,建造業議會主席陳家駒就敦促政府盡快審批建工程撥款,稱每年錄得2,500億元工程才能維持25萬建築工人的生計。
鐵路延線早已公布
《施政報告》內提及的基建項目都不是新規劃。三條鐵路延線早在2014年納入運房局的《鐵路發展策略》規劃內,這三條延線分別是東涌線延線、屯門南延線及新界東北北環線。去年港鐵(00066)更已就東涌延線向政府提交建議書,該延線將由現時東涌總站向西延長1.5公里至有人口逾2萬的逸東邨。
另一條屯門南延線會由現時屯門西鐵站南延2.4公里至屯門碼頭一帶,該處居住人口約9萬。5月時有消息指,政府會採用「鐵路及物業發展模式」,由政府另撥地給港鐵建樓,賣樓所得抵銷建鐵路的經費,估計工程造價約160億元。
有傳可能考慮撥出現時屯門泳池地給港鐵建樓,預計可建6,000至7,000個私樓單位及1萬個公屋單位,但搬走泳池就引起當區居民爭議。最後一條北環線連接現時的西鐵錦上路站及落馬洲支線增設的古洞鐵路站的新鐵路,全長10.7公里,配合古洞及粉嶺北一帶的新發展區,預計新發展區人口逾7萬人。
政府未棄填海造地
《施政報告》內提及的另一個基建項目是屯門西沿海發展,屯門西乃指龍鼓灘一帶,該處有發電廠、內河碼頭、約2,000人居住的舊村等,屬未發展區域,亦是進出屯門堆填區必經之地。特區政府稱會爭取撥款為龍鼓灘220公頃填海及周邊地方發展合併研究,考慮將河內碼頭沿海做住宅發展,這亦是去年「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點心紙選項之一。
早在2015年土木工程處已做過龍鼓灘填海技術性研究。當時提出河內碼頭65公頃地「若全面改變為住宅區,可興建2.2萬個住宅單位,佔目前屯門17.2萬住宅單位的12.7%。」但是報告指毗鄰全為工業設施,這當然包括青山發電廠。
去年土地專責小組「點心紙」勝出選項「明日大嶼」1,000公頃人工島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再出現,但人工島方案曾引起社會極大爭議,《施政報告》稱會搭建平台供專業人士及年輕人探討此計劃,並爭取立會撥款做研究。
「派糖」僅五招 低收入家庭較受惠
今年《施政報告》在風雨中「出台」,人人期望獲「派錢」的願望落空,「派糖」措施更是一隻手「數晒」。受惠階層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唯一較多人受惠是增加交通補貼的比率及提高上限多100元。
一次過生活津貼︰在下個年度發放兩次房租現金津貼
受惠者︰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輪候公屋人士
調高在職家庭津貼︰將現時計劃下與工時掛鈎的住戶津貼由16.7%升至25%,兒童津貼增加40%。現時可每月領取3,200元的四人家庭,可增至每月4,200元。
受惠者︰低收入家庭
增加交通補貼︰將現時「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補貼比率,由每月超過400元的1/4調升至1/3。補貼上限亦有由300元調升至400元。
受惠者︰全港打工仔
增加2,500個免費課餘託管名額︰放寬申請資格及提高資助額等
受惠者︰5,700名學童及其家庭
學生津貼恒常化︰每位學生每年獲發2,500元
受惠者︰90萬名中學日校、小學及幼稚園學生
#經濟 #民生 #地產
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荃灣新市鎮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標誌著港府正式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揭開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2011年,荃灣新市鎮慶祝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於9月16日在藍巴勒海峽舉行由圓玄學院贊助的「圓玄金禧煙火耀荃城」。由於開發較早,荃灣沒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這是由於荃灣和葵涌受山勢阻隔、青衣島與新界又被藍巴勒海峽分隔,加上後來分為兩個區,故荃灣新市鎮發展規劃分爲三個核心:荃灣、葵涌和青衣,三者當中尤以荃灣的面積最大及最多人口,所以,荃灣被視為荃灣新市鎮的核心地區。現時荃灣市最多人的地區,在象鼻山路以南,青荃路以北,海興路以東,德士古道以西,官方名稱爲「荃灣中區」,東西行主幹道包括青山公路(荃灣段)、沙咀道、楊屋道,南北行主幹道包括德士古道、關門口街、眾安街、大河道、大涌道,其他主要街道包括川龍街、荃灣街市街、海壩街、兆和街。區內有街市:荃灣街市和楊屋道街市等。區內有多個地鋪食肆群落,例如路德圍、沙咀道、三坡坊、四坡坊和大壩街等。區內亦有多個商業圈,包括港鐵荃灣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站附近及沿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一帶,附近有多個購物商場,例如南豐中心、荃豐中心商場、荃錦中心商場、綠楊坊、富華中心、新領域廣場和愉景新城商場;港鐵荃灣西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西站附近及沿楊屋道一帶,附近亦有多個購物商場。荃灣的公共設施大多於市中心內,例如荃灣政府合署、荃灣公共圖書館、荃灣裁判法院、荃灣大會堂和仁濟醫院等。區內有兩大港鐵站,包括荃灣綫的總站荃灣站,以及西鐵綫的荃灣西站。而區內更設有兩個大型行人天橋系統,分別設於港鐵荃灣站附近一帶以及港鐵荃灣西站附近一帶,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的行人天橋系統已於2013年第三季落成開放,將荃灣現有的兩大行人天橋系統接駁來,形成一個大型的行人天橋網絡,成爲全港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
工業發展加上人口急增,用水問題急需解決,港府遂於1952-1955 年興建大欖涌水塘,並連接城門水塘至港島供水網,大欖村和關屋第村合共33 戶,又受遷村之苦。但今非昔比,荃灣己成現代化都市,村民可遷入荃灣市區,「棄農上樓」。這是香港政府首次破天荒以住宅單位換取農地,請來著名建築師,設計有圍村特色的「大屋圍」,圍內有住宅、商鋪、學校和廟宇,自給自足。建築物呈U 字型,曾為臨海地段,樓高三層,下鋪上居,為典型國際風格,簡約實用,但樓頂建有一中國風格的飛簷塔,保留地方特色,與當時中國留行的社會主義中國建築風格相似。石碧新村又稱石壁遷置村,是一條位於荃灣楊屋道與聯仁街交界的雜姓客家原居民鄉村,亦是香港少數分布於大廈中的「城中村」。石碧新村有近600年歷史,搬遷至荃灣新市鎮前原位於大嶼山石壁山谷,谷中有數條村落,統稱「石碧鄉」,當中以石碧大村規模最大。村內共有9姓,又以祖籍江西的徐姓人家為主。1960年,香港政府以興建石壁水塘為由,將石壁山谷內約200名村民遷移至荃灣新市鎮中政府為村民興建的6幢唐樓中,石碧鄉則隨即拆卸,原址永久淹沒於水塘中。
福來邨位於香港新界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旁,部分土地為填海所得;為當時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十個廉租屋邨之一。福來邨最後一座於1967年峻工,共有9座,興建時分了2期,分別是第一期的永寧樓、永興樓、永嘉樓、永康樓和第二期的永昌樓、永定樓、永泰樓、永樂樓、永隆樓。高16層的4座升降機只會到達15樓,16樓的居民要先乘升降機到15樓再步行到16樓。其中永隆樓以預製混凝土方式興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nc28DdyhEQ/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lAkLd32SjlRn36FwD4iLmsSFU_w)
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在11月23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提出動議,要求政府正視市民對領展的不滿,最終獲得通過。領展以「賺到盡」模式經營,完全不顧其社會責任,除了拆售停車場,把部分街市管理服務外判,造成承包商壟斷經營的情況外,還大幅增加旗下商鋪租金,逼走小商戶,引入大量連鎖店,令物價大幅飆升,罔顧升斗市民的生活需要和負擔能力。我要求競爭事務委員會調查領展是否違反《競爭條例》,並考慮在各區合適的地點設立臨時墟市和增建綜合市政大樓,令基層市民有更多選擇。政府亦應該全面檢視現有的地區發展模式,改善地區設施的供求和管理。政府表示會積極與區議會合作於合適地點設立墟市,並在情況許可下加強公眾街市設施,包括興建新街市。
我並不贊成回購領展,這樣必然會推高領展股價,變相令納稅人的金錢落入領展及其股東的口袋中。即使回購成功,政府亦會面對長遠的管理問題,回購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
以下為我的發言:
近年,社會各界對領展的營商手法感到極其不滿,不少人批評領展純粹以商業模式管理轄下街市和商場,包括大幅增加街市商舖租金,扼殺小商戶的生存空間、拆售停車場、將月租車位改為浮動車位,以及將管理服務外判等,完全是要「賺到盡」,只顧賺取最大的利潤回報,向股東交代,卻忽略基層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和負擔能力,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完全忘記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作為議員提出首個議案,我希望就我在選舉期間,親耳聽到的意見、親眼見到問題,帶入議會,表達我的關注。
主席,新民黨過去一直關注,並積極跟進領展的問題。我同新民黨都認為,領展問題表面上是涉及市政、民生的問題,但市政服務的提供及管理,直接受地區行政影響,所以市民對領展的不滿,其實同地區行政管理出現問題有關,政府有必要一併處理。
今日我提出“力促市場健康競爭,制衡領展獨大局面”的議案,希望可以爭取各位議員的支持,促請競爭事務委員會就領展的經營或個別市政服務的提供展開研究,甚至全面調查領展有否違反《競爭條例》,同時希望政府正視各區社區設施和服務不足、商品和零售店舖選擇不多,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的問題,透過推出短期措施,包括設立臨時墟市,為居民提供領展街市和商場以外的選擇,以及推出以地區為本的先導計劃,在有需要地區興建公營街市,並邀請社企參與營運;長遠則應研究在各區興建新型綜合市政大樓,以及改善和提升現有市政大廈的設施,為居民提供更全面、更切合居民需要的社區設施;同時希望政府全面檢視現有的地區行政模式,以提升行政效率和市民的生活水平。
主席,領展擁有獨特的背景和使命,服務逾70萬戶公屋居民,在不少市民眼中,領展並非一般的商業機構。現時領展的問題,主要是政府政策出現了問題。房委會在2005年以具極爭議的條件把其大量零售和停車場設施分拆出售予當時的領匯,即現在的領展,但出售契約不夠嚴謹,房委會和領匯的買賣契約附設限制性契諾。一般而言,商場鋪位和停車場設施不得分拆出售。不過,如房委會在有關屋邨或屋苑已沒有持有任何物業權益,商場鋪位不可分拆出售的規定無效;如房委會在有關屋邨或屋苑已賣出任何住宅單位,停車場不可分拆出售的規定則無效,即是容許領展將整棟物業出售,停車場則可「拆骨」出售,根本未能有效約束領展承擔和履行其社會責任。由於現時不少公共屋邨只有領展旗下的街市商舖,缺乏競爭,所以領展大幅加租的情況令人非常關注。以將軍澳厚德街市為例,在大半年前,有超過10間商舖相繼結業,據了解,主要因為領展大幅加租,最高達30%,令到不少商戶無法繼續經營,亦令區內居民在無選擇的情況下被迫「挨貴餸」。
此外,領展將街市商場的管理服務外判,亦製造了不少問題。今年2月,青衣長發街市商戶因反對領展將街市外判予承辦商建華,決定罷市7日,而建華在3月接管街市後,曾經參與罷市的商戶則全體不獲續租。外判商以垂直整合方式經營,讓旗下街市商舖營運更具經濟效益,原本是無可厚非,但不少人批評,領展與外判商之間的角色重疊,對於外判商旗下商舖無牌經營視若無睹,更縱容外判商藉加租及操縱街市零售價格等手段,迫走小商戶。我必須強調,「外判管理」不代表「外判責任」,領展在這方面是責無旁貸,希望領展加強對外判商的監管,保障市民的合理權益。
領展上市至今已多次出售資產,涉及多個商場和停車場,有居民表示,有拆售車位的售價高達90萬元,相信拆售車位為領展帶來非常可觀的利潤。不過我想問領展,在出售資產的同時,有否顧及居民和小商戶的權益和需要呢?今年4月,領展將大埔運頭塘商場出售,新業主接手後隨即發律師信要求商場內6間小店要在半年後離場。據報道,運頭塘商場租戶與領展及新業主簽訂的租約,其中一項條款列明,只要業主決定出售、重建、翻新物業等,只需給予租客不少於6個月通知,便可終止合約。合約條款如此不平等,難怪連保安局局長黎棟國都要企出來,伸張正義,簽名支持運頭塘商場的小商戶。
主席,近年不少商舖不敵領展大幅加租而結業。根據政府和領展在今年年中公布的數據,港島、九龍和新界區私人零售業樓宇的平均租金都有明顯跌幅,其中九龍區的跌幅最大,高達30%,但領展旗下物業租金卻不跌反升,部分物業租金升幅更超過10%。不少人質疑,領展仍然可以在逆市中大幅加租,是否因為領展壟斷了街市商舖的供應?所以,我同不少市民都希望,競爭事務委員會能夠就領展的商舖營運進行研究,尤其是街市方面,探討如何可以促進競爭,並向領展提出相關建議,讓市民能夠享有更佳的價格、更優質的產品,以及更多樣的選擇;有需要時,應主動調查領展有否違反《競爭條例》中的「第二行為守則」,即《條例》第21條指,擁有相當程度市場權勢的企業,不得濫用有關權勢損害競爭。
就市民對領展和社區設施的不滿,我在今年4月和5月,聯同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和公民力量區議員先後約見了領展的管理層,以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反映市民的不滿,並且向司長遞交建議書,希望政府盡快規劃並落實興建新型綜合市政大樓。
我剛才已經講過,領展問題的核心,涉及深層次的地區行政管理問題。在香港回歸以前,各區的食物衛生、清潔街道、文康設施、熟食中心等市政服務的管理,分別由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負責。隨著兩局解散,地區行政模式出現變化,相關地區服務的管理工作,分別改由民政事務總署和區議會負責。區議會只是諮詢機構,缺乏實權,社區設施的規劃,要依賴長期在「象牙塔」內的官員制訂,試問他們又如何可以切實理解地區的需要?市民的訴求?今日的議案已清楚指出,領展問題是地區行政的一部分,但民政事務局局長居然沒有出席,回應今日的議案和議員的發言,我在此表示遺憾。
從前由兩局負責提供市政服務的模式,體現了「地區自主」的精神,決策當然更貼近民情民意。事實上,社會上有不少聲音批評現有地區行政模式欠缺彈性和效率,未能切實、有效回應各社區的不同訴求。所以,政府有必要考慮是否需要檢討現時的地區行政模式,例如在規劃及管理新型綜合市政大樓方面,可以增強區議員的參與,確保規劃及各項服務的提供能夠更貼近區內居民的需要。
主席,完善社區規劃、改善市政服務,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是政府的基本責任。然而,政府現時用作釐訂地區市政和文康服務供應的規劃標準,與不少地區居民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都有明顯落差,大圍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新民黨和公民力量近年多次向政府反映,大圍區內的社區設施老舊不足,加上區內人口持續增加,現有設施根本不足應付大圍居民的需要,街市、圖書館、託兒服務、幼兒園、長者服務中心,以至泊車位通通不足夠,對居民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希望政府能夠回應居民的訴求,在大圍興建綜合市政大樓。
我在上星期三的立法會上提出了有關的口頭質詢,不過好可惜,發展局局長的答覆已清楚表明:「政府現時未有計劃在大圍興建新的綜合服務大樓。」我和新民黨及公量力量,以及很多大圍居民都感到非常失望,有居民更希望我同局長講:「大圍居民憤怒了。」希望政府能夠從善如流,認真考慮並早日落實在大圍興建綜合市政大樓。
主席,領展今年獲國際購物中心協會頒發兩個獎項,包括領展「愛•匯聚計劃」奪得大會基金所頒發的「Albert Sussman國際社區支援獎」,以及天盛街市獲頒「亞太地區購物中心大獎 – 翻新及擴建」組別銀獎,對於受影響的市民而言,實在是相當諷刺。平情而論,領展接手管理房委會部分街市商場後,一定程度上為部分街市商場帶來新景象,例如不少街市加裝了冷氣,環境比以前更加乾淨、整齊,但同時卻因領展的營商手法產生不少問題,包括大幅租、月租車位變浮動車位、管理服務外判等,這些都是備受爭議和批評。林鄭月娥司長曾形容領展是需要處理的「三座大山」之一,我希望領展能夠認真審視是否應該改變現行以利潤掛帥的營商模式,更加關顧居民的需要,以其定下的抱負「服務社群並提升其生活質素」為依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yPKrI8tPqE/hqdefault.jpg)
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Lee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是香港歷史博物館五間分館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當中的建築屬於香港法定古蹟。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於8月9日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對於墓主人身份一直是個謎,有的學者認為是鹽官,有人認為是東漢末年的避難貴族。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鐵氟龍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室的內部情況。根據考古學家推斷,該墓建於東漢時期。而於漢墓出土了58件文物,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石屋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然而,漢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漢墓的布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中部為穹窿頂。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墓室屬磚室墓,由平均長40厘米、闊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磚塊砌成。大部份墓磚為素面,但亦部份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及「薛師」。而漢墓旁邊的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以文字、照片、地圖、照片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漢花園位於香港的九龍長沙灣東京街,於1993年12月建成,園內設施仿照漢代風格建造。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營運,鄰近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中國漢朝時代的園林設計為主題,設有多個觀光景點。「妙趣園」:以欣賞石像雕塑為中心,四周輔以涼亭供觀光客休息。「蹴鞠臺」:是無蓋的四方高臺。在1993年時,為紀念香港政府營運香港公營房屋達40年,由當時的香港總督彭定康在這裡親手埋下文物囊。「聽雨廊」:位於「蹴鞠臺」的旁邊,它是一道臨蓄水池邊的有蓋長走廊。「漢舫」:穿過「聽雨廊」就是一條置在蓄水池飾有龍頭的石舫。「怡趣亭」:位於「漢舫」的對面,透過亭的窗借出蓄水池的景致。這裡還設有屋頂倒鉤,讓民眾把自備的雀籠掛於亭頂,欣賞鳥鳴。「蓄水池」:池內飼養了錦鯉及龜。「奕亭」:位於蓄水池的另一方,由4組4柱的方亭所組成,整個亭的支柱為數16根,設有4檯棋盤供予遊客對奕中國象棋或圍棋。
• 蘇屋邨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長沙灣,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屋邨之一。蘇屋邨是房委會前身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蘇屋邨於2006年開始計劃分兩期重建,於2009年10月22日封閉第一期,2011年完成清拆,2016 年9月第1期首6幢樓宇重建完成入伙;至2012年年中全邨遷出,於同年11月26日起封閉待清拆,全邨正式進行重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PgtpiFIFe0/hqdefault.jpg)
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菁田邨和田邨新居入伙裝修要留神公屋有設施絕對唔拆得! 招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免費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subscribe-chiu加入成為會員: https://bit.ly/member-chiu0:00 開始1:49 # 公屋 #菁田邨#和田邨單位裝置分咗 ... ... <看更多>
公共屋邨有的設施 在 一座屋邨就如一件放在戶外的設計作品。 舊式公屋建築主張實用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大家紛紛替公屋抱不平,也來湊熱鬧。這是去年寫的,為一個教育項目,閱讀對象是有意了解香港建築的高中生,盡量深入淺出,希望當時有為他們打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