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生活A to Z:🇬🇧👑 自由王子?王族流氓?】
.
#周末回顧: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英國王室風波」——哈利與梅根之亂——在喧騰了整整一年後,過去10天再度出現「混亂連續技」,再一次地掀起英國媒體對宮廷八卦的高潮。
.
2月14日,旅居美國的薩塞克斯公爵夫婦透過社群媒體,開心地宣布梅根再度懷孕,王子與王妃即將於年內迎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哈利再次當爸的消息,雖然在第一時間內引來各方祝福,但英國王室的內廷幕僚團卻是緊急動員,因為在喜訊公布的24小時後,哈利與梅根就宣佈將親自接受美國談話性節目王牌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的專訪,並預告夫婦兩人將在節目中「毫無保留...全盤托出真實的王族心聲」。
.
哈利梅根找上歐普拉的突襲專訪,雖然要到2021年3月7日才會正式播出。但白金漢宮對此卻是高度警戒,一方面是因為天高女王遠,倫敦方面完全無法預先控制、知曉或溝通「美國人歐普拉的訪問走向」;二方面則是1995年《BBC》專訪戴妃事件,爆炸性的控訴內容,讓王室陳腐無情的形象一路延伸至今,因此心有餘悸的內廷幕僚團,這才會主動搬出女王喊話施壓,對外強調:
.
「女王相信薩塞克斯公爵夫婦,一定不會說出讓王族難堪的事情。」
.
對於不受女王管轄的吾輩自由人而言,哈利、梅根、女王與歐普拉的亂鬥新聞,聽起來只是遙遠而煩膩的八卦故事。但對於追著白金漢宮消息的英國王室記者們來說,「一切的發展都有脈絡可循!」因為各種新聞連續傳開的同一時間,過去兩個月來,女王與哈利之間正不斷溝通談判「重回王族職責」的和解退路。
.
像是一向力挺王室權威、對哈利夫婦抱持高度敵意的英國保守派大報《每日電訊報》就報導:雖然自從2020年3月開始,薩塞克斯公爵夫婦就已經不再是英國的「王室公務成員」,雙方也就王室預算、債務與權責交接完成了談判,但為了確保事件和平落幕、並確認「哈利王子真心想要離開」,雙方也立定了一年之約,以2021年3月為「最終切割」的期限。
.
過程中,薩塞克斯公爵夫婦雖然償還了王室接待,並與Netflix、Spotify與多家私人投資簽署了天價合約,但哈利王子本人卻多次明示「自己仍希望能保持『軍方聯繫』與王族的軍事頭銜」,因為曾在英國陸軍服役、駕駛阿帕契攻擊直升機參加阿富汗戰爭的哈利,視自己的軍事生涯為「走出母親黛安娜死亡的悲劇...人生重啟的重要歸屬與轉折點」,長期投入退伍軍人與傷兵福利運動的他,也非常渴望能保留這份特殊軍系地位,以繼續自己為「軍中手足奉獻」的個人認同。
.
但對此,女王與白金漢宮的態度卻是十分明確,並最終在2月19日透過正式聲明昭告天下:哈利只能二選一,如果他覺得獨立於王室是快樂的,那就不可能維持他原本身為王族的特殊職權與地位,包括擔任「王室贊助人」或是繼續保有「英軍的聯繫頭銜」,「因為解除了王室權責與規範的你,已無法在私人營利之時,同時保證身為王族代表的『中立地位』。」
.
而這篇寫於2020年2月的精選文章,正是為了解釋哈利與梅根,始終割捨不下、並力圖在離開之後極力爭取保留的「皇室贊助人」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特殊機制?
.
#英國 #王室 #TheCrown #RoyalPatronage #DukeOfSussex #Harry #Meghan #女王 #宮廷文化 #theQueen
全盤托出意思 在 職場裡的人類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玲瓏:又涼又暖的2/4》
寫了一些人生角色,有朋友敲碗2/4,妳怎麼不寫寫妳自己呢?想看。
因為,近鄉情更怯,也因為,我的孤拐病發作,認為自己真沒甚麼值得寫的。前陣子我回覆學霸林勝輝說,我發現自己的人類圖,只驗證了兩個字,GY。是個一不小心就和全世界過不去,也和自己過不去的人。
但我也不願意一竿子打翻一船2/4,在我身邊,最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2/4,物以類聚,好像是真的,原本我並不知道彼此的合拍,是因為同道中人的緣故,後來發現了,對於2/4就生出不一樣的眼光,原來2/4是這樣,原來別人看我是這樣。
64-47很煩的地方在於,靈感來時,會伴隨一些四散的畫面與往事,瘋狂追逼妳現在就要寫出來,感覺很接近這陣子很紅的「海龜湯(Lateral Thinking Puzzle)解謎遊戲」。當畫面被正確地聚攏在一起,懸宕已久的人生謎題就此解開。
我想起來,那時,我正跟一個男人交往。兩人的關係快要走到了盡頭。煞費苦心安排見面,見了面卻又無話可說。為了化解尷尬,我隨身帶著喜歡的小說,欲哭無淚,至少可以假裝翻書。
在緊迫的沉默中,男人有次抬頭看了看書封,似笑非笑地說,啊,很像在說妳呢,又涼又暖的。我沒有勇氣發問,你這是甚麼意思呢。男人把咖啡喝完,靜靜地推開門,走了。連再見也沒有說。
袁瓊瓊的《又涼又暖的季節》,是我喜歡的小說之一,裡面收錄了她最精華犀利的短篇,通透又不捉狹地寫出情愛百態,也盡可能地在現實裡,保留一點人性溫度。那天過後,我把書丟進了垃圾桶。現實,沒有溫度、也毫無道理可言,共同的朋友告訴我,男人找到了溫度恆定的女人攜手終身。
日子過去,離去的男人們隨著歲月越走越遠,有時會忘記他們曾經轟烈地來過。在人類圖三階的課程,Joyce花了一點時間向我們細細比喻每個人生角色,說到2/4,形容得好傳神,「情感中,她們不斷地讓門外的人開鎖,如果你failed,她們會覺得失望,哎呀你怎麼不是我以為的那個人,你應該要懂;開了一層鎖,以為可以進門了嗎?錯!還有千千萬萬的鎖。」
大家哈哈哈笑得東倒西歪,Adeline說,ㄟ,你是這樣喔?真的假的,看不出來啊。我笑得背脊直發涼,好多好多年前,男人說的話,原來是這個意思。我是那麼渴愛,又無比傲嬌:我會給你所有的愛,甚至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愛(自以為),只要你向我證明,你值這份愛。
所以,在應該相愛的情氛裡,我一直又涼又暖、飄忽不定,暖的是燦笑的面容,涼的是試探的姿態,沒幾個男人受得了,覺得我「丟搞」。妳想要甚麼就明講,男人說;但任何事情講明了就沒意思了,不食嗟來食,我以為。
2/4想要的愛,既要惺惺相惜,也要心有靈犀,豈知世界上少有如此「換你心、為我心」的理想情愛。2/4由是生出「我本將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悲鳴,我從不否認,我是個苛刻的戀人,讓我失望一次的,將永無翻身之地。諷刺的是,晉級戀人之前,必須先和我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而確認戀人關係之後,對方每每感嘆,當妳的朋友,真的比較幸福。
為什麼這樣呢?我從不是個愛得小氣的人。我會寫很美的小詩,會傾聽、會照顧你無微不至,多遠的距離都不是問題,只要你在那裡。有個要好的閨蜜曾跟我說,你知道嗎,全世界都給我閉門羹,你的懷抱永遠對我open。這就夠了。
而男人寧可不要這種懷抱,我現在知道,是因為我對於朋友的寬容,遠比情人多很多。我的愛看似豐厚,其實是有條件的,想要評估「值不值得」,但,愛,不就是不問值不值得。設下重重鎖鏈的我,當初錯估了,能登堂入室的,除了不屈不撓的有心人,更有志在獵奇的偷心賊,最後損傷慘重。
愛情多舛,友情順遂很多。不過,講坦白的,2/4不總是需要這麼多的友情。2/4多半看起來友善,而且玲瓏,不是狹義的體態上的玲瓏,是待人處事的玲瓏、是言語談吐的玲瓏、也是行走坐落的玲瓏,給人一種可以自在親近,又放鬆交託的適切感,具體一點形容,可能就是走進無印良品或Ikea的感受吧,任何細節都被仔細打理過,卻沒有刻意矯作的味道,讓你願意買搭配好的襯衫與卡其褲回家,或願意在陳列寢具區一屁股躺下,2/4具有這種本事,讓外人輕易把自己掏出來。
我看重這種付託,同時感覺沉重。因為2/4天生不是一個會全盤托出的人,我們沒有這個習慣,除非夠熟、或者我們相處得夠久,才有機會看到層層玲瓏之後的原貌。身為2/4,我時常覺得善於交際,只是我們的玲瓏表相,骨子裡的2/4,手足無措、只想回家。很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婉拒各種飯局,真心不想去,臨出門邊穿鞋邊脫鞋,又編不出可信的理由,十分滑稽。但觥籌交錯之間,2/4往往可以字字珠璣、甚至震懾全局,外人看我們舌燦蓮花,看不到我們累癱在小黃後座,收音機裡放著陳昇的歌,把悲傷留給自己。
所以,這是天生好手的一種嗎?算是吧。不過我也不喜歡這種以偏概全的形容,聽起來像是2/4不需要任何努力,一摸全懂。我想補充的是,2/4的確有超乎常理的天賦,對於某類事物特別觸類旁通,例如語感、音感、動感、美感的敏銳,也非常善於「認人」。我們記得只有一面之緣的人,上次穿了甚麼樣的衣服,說了甚麼樣的話,也會記得不太熟的朋友的朋友,習慣性的小動作。
不是不需要努力,而是幾乎所有我認識的2/4,都自有一套學習的小聰明,懂得在複雜海量的知識領域,找到自己的衝浪板,破浪而去。當然也多的是2/4不擅長的事,我會很快地自動讓位或讓賢,因為害怕自己看起來愚蠢,希望展現於外的,是玲瓏得體、進退得宜的那一面。
不僅玲瓏,2/4還是通透的,看得透徹人與世界,人與世界未必看得透徹2/4。
年少懵懂的2/4,也許就像曾經的我,充滿又涼又暖的不確定感;千帆過盡的2/4,也如同目前人在中年的我,玲瓏依舊,而更現寬柔,借用袁瓊瓊在《又涼又暖的季節》的序文,「我覺得優秀小說家其實便應是觀世音。因為許多事情不必真的去注視到,不必真的去經歷到。如果對人性有足夠的認識,那面對萬象現前時,你自然明白。那明白使得我們包容度較大,有較多的寬諒。便是悲憫了。」
如得其情,哀矜勿喜,看得透而不必全說,腹中雪亮卻仍古道熱腸,這是2/4擔當的一種玲瓏。
全盤托出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光是當個好人,我們的影響力將永遠無法觸及那些講不聽的傢伙。
老是循規蹈矩地配合別人,我們內心的壓力會不斷累積,終至於我們必須找一個發洩的管道。所以說在某個時間點上,我們都會需要用某種不著痕跡的手段去間接表達立場,並藉此為自己多爭取一些控制力與影響力。
或許我們會微妙地表達出對人的鄙視,或許會明褒暗貶地輕輕挖苦人,讓他們不舒服,但也因此讓對方對我們產生質疑。又或許我們的某次發言看似中性,但其實我們的語氣與表情已經顯示出在生氣,而這便會撩撥起聽者的愧疚之情。
以上種種做法,我們可將之統稱為「被動的」的攻擊性,主要是我們會表面上看來只是在做自己,而不是在很積極地操控人或影響人。但其實,已經在透過訊息傳達來創造出渴望的效應。
覺得自己收斂被動,都只是我們的想像而已,人沒有什麼真正的被動。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早安: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這本書,我特別挑了「被動攻擊」這個部分,要跟讀者進行討論。這篇在文字的語氣上,就比較接近一般心理勵志類書籍,不像教科書。
然而,因為被動攻擊的篇幅較長,我分成兩篇分享,這篇是上篇。光是上篇,我猜就足以讓朋友們辨識出,我們曾在生命的某一段遇過類似的人。
我們自己也可能使用被動攻擊,這也是我們要放進意識覺察的部分。然而有些人長年慣性使用被動攻擊,找他溝通,又閃躲防衛,難以真誠敞開,這可能讓整個家常陷入烏雲罩頂的處境,付出的代價甚鉅。
要改變對方,其實很不容易,尤其對方幾十年都如此。可是,跟我們內在的罪惡感對話,釋放它,放過我們自己,我想,這比較容易做到。
祝願您,能擺脫被動攻擊的束縛,走向明白敞亮的人生!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我們多數人都害怕正面衝突;我們都希望看起來斯文而與人為善。但有時候為了一償宿願,我們總是會不得不為了自己站出來。光是當個好人,我們的影響力將永遠無法觸及那些講不聽的傢伙。還有就是老是循規蹈矩地配合別人,我們內心的壓力會不斷累積,終至於我們必須找一個發洩的管道。所以說在某個時間點上,我們都會需要用某種不著痕跡的手段去間接表達立場,並藉此為自己多爭取一些控制力與影響力。或許我們會多投資些時間去回應人、與人溝通,或許我們會微妙地表達出對人的鄙視,或許會明褒暗貶地輕輕挖苦人,讓他們不舒服,但也因此讓對方對我們產生質疑。又或許我們的某次發言看似中性,但其實我們的語氣與表情已經顯示出在生氣,而這便會撩撥起聽者的愧疚之情。
以上種種做法,我們可將之統稱為「被動的」的攻擊性,主要是我們會表面上看來只是在做自己,而不是在很積極地操控人或影響人。但其實,已經在透過訊息傳達來創造出渴望的效應。覺得自己收斂被動,都只是我們的想像而已,人沒有什麼真正的被動。在大腦的深處,我們永遠都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君子報仇三年不晚,代表我們記仇記了整整三年。當我們話中有話時,字裡行間的刺都是有意放進去的。但在此同時,卻又可以在自己跟世界面前演的好像自己很無辜(這種自我矛盾但又不會打結的能力,是人才有的本事)。整體而言,我們必須認清這種日常的被動攻擊性,僅僅是社交生活中一點點討人厭的插曲,這是所人的共業。所以在文明社會中遇到不是太過分的被動攻擊,都應該盡可能包容,畢竟這種事情層出不窮,而我們自己也免不了會對人出手。
但問題是有些人的被動攻擊是一種長年的習慣。就跟積極性的攻擊者一樣,他們往往有用不完的能量,而且控制慾甚強,但同時他們又很不想跟人正面對撞。他們往往有一雙跋扈而對孩子輕忽照顧的爸媽,而被動的攻擊性是他們習慣用來吸引注意、表現自己,但又能不會招來處罰的辦法。長此以往,這種行為會變成他們成年之後的一種模式,主要是兒時有效的策略,他們即便長大了也會繼續食髓知味(仔細去觀察這些被動的攻擊者,我們會看到其成熟的臉孔背後是一個懂得操控人的孩子在窺視)。
這些習慣性採取被動攻擊的人在職場上有之,在個人關係中亦有之。他們會用滴水穿石的方式,讓攻擊的效果在目標對象身上慢慢顯現。他們是模稜兩可與捉摸不定的高手──我們很難百分百確定自己遭受到他們的攻擊。我們會不禁懷疑起自己是不是太多心,還是有被迫害妄想症。被人直接攻擊,我們會生氣,會抗拒,但間接性的攻擊只會讓我們陷入混亂,而攻擊者便會利用這種混亂來對影響我們、控制我們。遇到真正厲害的人讓我們的情緒上鉤,我們的日子會變得非常不好受。話說主動型的攻擊者很多是二刀流,他們往往可以在主動出擊之間穿插被動式的攻擊行為,就像洛克斐勒那樣。被動攻擊於他們只是多一個好用的武器,反正不管黑貓白貓,能幫他們控制人的就是好貓。而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捍衛自己不受被動攻擊者傷害的最佳戰略,都是要盡早發現他們在搞什麼鬼。
下面我們來看被動攻擊者最愛怎麼搞,而我們又可以如何見招拆招。
…………
默默存在著的優越感
你可能有某個朋友、同事或員工是惡名昭彰的遲到大王。但他永遠有言之成理的藉口可以說,外加總是會楚楚可憐地道歉,所以最後都可以全身而退。這種人還可能會忘記開會、忘記重要的日子、期限,但又總是能信手拈來就是無懈可擊的託辭。這種行為重複太多次,你會覺得愈來愈難忍耐,但要是你跑去跟他們攤牌,他們又會反過來搞得好像你才是壞人,是你做事太沒有彈性,對人又沒有同理心。他們會說這不能怪他們──他們事情太多,別人給他們的壓力太大,他們是習慣不拘小節的藝術家個性,總之就是他們事情多到難免會忘記。他們甚至會指控你也是他們的壓力源。
你必須理解在這種行為模式的背後,藏著的是他們的一種需求:他們需要告訴自己也告訴你,誰比較了不起。當然若他們長篇大論地說自己比你了不起,那結果很有可能是自取其辱與招來訕笑。所以他們不會親口這麼說,他們會希望你能自行去體會當中的奧妙,好讓他們可以抵賴自己真正的想法。讓你覺得在他們面前矮上一截,也是一種控制,因為這就代表你們的關係是由他來定義。你不用去管他們道歉的內容,你該注意的是他們的行為模式與為自己開脫時的非語言線索。他們會一邊道歉一邊唉聲嘆氣,就像在抱怨這都是你造成的問題。他們會看似用非常有誠意的風格去道歉,但最終你會發現他們說了半天,都在講自己的生活如何不順遂,至於他們遲到所給人添的麻煩,則根本不是通篇的重點。換句話說,他們並不是真心想道歉。
即便他們老是狗改不了吃屎,你也絕對不能動氣──否則你就中了被動攻擊者的計。正確的做法,是你要保持冷靜,並在有意無意間化身為一面鏡子,讓他們透過你,在眾目睽睽下體會到這樣的行為有多麼不對,甚至能勾出他們的一絲羞愧。你可以跟他們約好時間,然後放他們鴿子,或很晚到之後再拼命道歉。這麼做,是要讓他們在感覺這一幕似曾相似之餘,還能察覺到一絲諷刺。但你也不用明講,就讓他們有時間慢慢去想。
知名的心理治療師米爾頓.艾瑞克森在生涯早期,曾經是某間大學的醫學教授,而他有過一名天資聰穎的學生叫安妮很愛上課遲到,更愛在遲到之後卯起來道歉。她正好是個每門課都拿A 的優等生,而她每次都保證下堂課會準時,但最終都沒辦法說到做到。她一個人遲到,也給同學們造成不少困擾:不論是老師講課還是實驗流程,都會因為她的缺席而無法順利進行。有回艾瑞克森又開了一門由他親授的聽講課程,而第一天上課,他就料到安妮會故態復萌,於是他事前想好了對策。等安妮一如預期的姍姍來遲後,艾瑞克森便帶著全班一起起立向她鞠躬,用致敬的方式來酸她。就連課上完了,她走下大教室階梯的時候,兩旁的同學也不住地向她鞠躬。老師跟全班想要傳達一個很清楚的訊息:「不要把我們當白痴,我們知道你在玩什麼把戲」。這讓她很不好意思,甚至覺得有點愧對老師跟同學,於是這之後她就沒有再遲到過了。
如果讓你苦等的是老闆或有權力者,而他們表達優越感的方式一點都不拐彎抹角,那你能做的也就是盡量保持冷靜,用沉得住氣與不受影響來表現出你不吃這套。
…………
苦肉計
你身邊可能會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永遠的受害者,而害他的可能是不理性的敵意、不公平的環境、或是社會整體。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種人在自身有如連續劇的遭遇裡樂在其中,而他們的座右銘是誰能比我慘。注意去看,你會發現他們在聽取別人問題的時候顯得百無聊賴,甚至會開始發呆。而因為很愛扮演受害者而且演技浮誇,所以你很容易一時不察而讓同情心遭到激發。而一旦成功讓你心生同情,他們就會得寸進尺地要求幫忙、要求照顧、要求關心,而這,就是他們控制你的方式。他們會用非常敏銳的雷達去觀察你臉上的哪怕一絲絲懷疑,同時他們完全不想聽你給他們任何建議或建設性的批評。你膽敢如此,他們就會把你列入加害者的黑名單。
這種人有時候並不容易看穿,因為往往他們還真的有著會讓人掬一把同情之淚的悲慘遭遇。問題是,他們很多時候是自找的。他們會「故意」遇人不淑,會在工作上態度不好而招致批評,會不拘小節到令人髮指的程度,去到哪裡就把那裡搞得一塌糊塗。所以把他們害慘的不是殘酷的命運,而是他們內建的瓊瑤主角人格。真正意義上的受害者,會不由自主地覺得自責,覺得羞恥,因為人類有一種代代相傳的迷信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所以真正的受害者會非常吝於與人分享他們的經歷。就算要講,也會像擠牙膏一樣,不會全盤托出。但被動的攻擊者在這點上非常不一樣,因為他們會拚了命地跟人分享自己的遭遇,然後沉浸在旁人的關心裡做日光浴。
在此過程中,被動的攻擊者會顯露出各式各樣病徵,像是:恐慌症發作、抑鬱、頭疼,好讓他們不會看起來像在無病呻吟。從小,我們就都很會裝可憐來討拍。這包括我們會用莫須有的焦慮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會憑空讓自己陷入憂鬱。所以你要去觀察的是一個人有沒有這樣的模式:每次這些被動攻擊者看來可憐兮兮的時候,就都那麼剛好是他們需要協助,需要你留下來,需要額外安全感的時候。不論怎麼講,他們都會把你的時間跟精力吸個精光,以各種負能量感染你,讓你難以脫身的程度就像毛衣沾上鬼針草一樣。被動攻擊者最愛鎖定的目標就是容易有罪惡感的人──敏感而喜歡照顧人的那種人。而要避免遭到被動攻擊者的操控,你需要跟他拉開距離,但那並不容易。想做到這一點,唯一的辦法就是想到你好心想幫助他們,而最後浪費在他們身上的精力與時間,由此去覺得生氣跟憤恨不平,畢竟他們完全不懂得要稍稍報答你。說起朋友間的關心,你們之間永遠都是一面倒的由他占便宜,而這也反映了他們對你具有的控制力。創造出內心的距離,足以讓你更容易看穿他們,也能最終讓你完成對這種不健康關係的戒斷。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你會因為他們多快能轉臺到新歡那兒而嘖嘖稱奇。
…………
創造你心中的依賴
突然有個超關心你、超為你著想的人跑過來,說要跟你當朋友。他們主動表示想在工作上或生活上助你一臂之力。他們說想傾聽你一路以來的挫折與艱辛,你會感覺這是多麼難得,多麼讓人耳目一新的友誼。你會發現自己一天天更加依賴他們對你的付出。但三不五時,你會察覺到他們有些冷淡,而你想破了腦袋,就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說錯了什麼話,還是做錯了什麼事。但事實上,你連他們是不是在生你的氣都不能確定,但你還是拼命地想去示好,於是乎在不知不覺裡,你們逆轉了兩人之間的主從關係。他們不再那麼關心你,反而是你開始對他們噓寒問暖。
類似的狀況,有時會出現在親子之間。比方說女兒小的時候,母親可能會盡心盡力地去呵護她、愛她,但當有朝一日女兒想要獨立的時候,母親就會將之視為是一種有攻擊性,而且不知好歹的動作。為了避免罪惡感,女兒會停止主張自己的身分,並更努力地去挽回母親的愛,畢竟經年累月下來,她對母親就是有那一分放不下的依賴。這麼一來,母女間的互動就逆轉了,而長此以往,母親就會控制住女兒生命中的各個環節,包含財務、職業、婚姻。夫妻間也可能看到類似的狀況。
這一招有一種變形。有一種人很愛答應別人各種事情(說要幫忙、說要借錢給人,或說要替人介紹工作),但最後都只是講講而已。他們對於自己說過的話,都會忘光光,要不然就是答應的事情只做一半,然後藉口一堆。跟他們抱怨,他們會倒打你一耙,給你安上貪婪跟自私的罪名。搞得你必須要追上去為自己的粗暴道歉,希望他們能好心地履行一部分自己的承諾。
總而言之,這一招的重點在於用力量去控制人。對方一旦在你內心植入了對他們的依賴性,你就會變回到那個既黏人又脆弱,永遠想要更多的小孩。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曾經或依舊那麼主動熱情,但其實都只是在對你用計,也難怪你會傻傻地相信。新朋友對你太過殷勤,你就要小心了,因為從一開始就放下對你的懷疑,是一件很不自然的事情。他們這麼做,可能就是想讓你在某方面產生對他們的依賴性,所以我們一定要先釐清新朋友的動機,不要一下次就讓他們步步逼近。若他們開始冷淡,而你又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那你就可以九成九確定這人是在玩弄你。若你的距離感讓他們生氣或不滿,那就代表你們之間確實在彼此角力,你們比的是誰比較需要誰。像這種關係,早一秒脫身都是好的。
總歸一句,你萬不可百分百把人的承諾當真,也不可以把要緊的事情寄託在別人身上。食言而肥很少是獨立的事件,這種人你就得有多遠閃多遠。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