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常說芒果很毒!?
來看看 臭寶爸 討論芒果是不是會造成過敏⋯⋯
題外話,阿根廷進16強了,開心⋯⋯
繼續呈現看球懶得寫文章狀態。
夏日炎炎,來口冰涼的芒果或芒果冰最對味,什麼?!不能吃芒果?!寶貝對芒果過敏了嗎?不要放棄,來看看芒果過敏是怎麼一回事~
相關文章:
一分鐘認識兒童蕁麻疹
https://goo.gl/xfUSog
參考資料:
Hypersensitivity manifestations to the fruit mango
https://goo.gl/f83nbH
#臭寶最愛吃芒果鳳梨_但吃多會過敏
#安娜小時候也芒果過敏_現在好了
#芒果 #食物過敏 #蕁麻疹
兒童 蕁 麻疹 不能吃什麼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兒科中醫探究竟
中醫藥是台灣常見的輔助醫療方式之一,不過,在以西方醫學為主流的時空背景下成長的爸比媽咪,心中不免存有一些疑惑與好奇。年幼的寶寶身體不舒服可以看中醫嗎?中醫在治療哪些疾病上較有優勢?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可行嗎?
中醫,在醫學中日益重要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顯示,全台灣約有1╱4的患者曾接受中醫藥相關治療,且使用率逐年上升;國小孩童約5人中便有一位曾經使用過中醫藥,比例相當高。
對此現象,長庚醫院北院區中醫部內兒科主治醫師林意旋認為,這是因為西方醫學在台灣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台灣民眾普遍比較了解西醫治療的極限性與副作用,所以看中醫的比例正在慢慢提升。
此外,根據美國先前的統計,看中醫這種替代性質的醫療行為(CAM),在越開發的國家需求量會越高,就醫者多為高收入的白領階級,台灣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也漸漸朝著這個方向趨近。再加上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看中醫有健保給付的國家,使得民眾更有意願採取中醫治療的方式。
小孩可以看中醫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其實,以中醫治療小兒疾病已有淵遠的歷史,早在隋唐時代,太醫署即專設「少小科」培養兒科專門人才,並且規定學習5年後,需接受考試,合格後才能適任兒科醫生,可見在中國古代,就有所謂的「中醫小兒科」呢!
其實,在西醫尚未流傳進華人圈以前,孩子生病都是以中醫來治療,但因近代較以西醫為主流,許多爸比媽咪對中醫了解不深、經驗不足,才會造成誤解或不敢嘗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表示,生活在亞洲地區的人們,5千多年來,從胎兒時期一直到臨終,都接受中醫藥的照護,因此,理論上並沒有哪一個年齡層才能接受中醫治療的問題。
4〜6個月以上是最適合時機:陳玉娟醫師指出,倘若擔心寶寶過敏,可待寶寶4~6個月以上,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再開始看中醫、服用中藥。
林意旋醫師舉例,很多才幾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常因為排便不正常、消化不良的問題前來就診,開始吃中藥;有些媽咪可能會擔心,這麼小的寶寶吃藥沒問題嗎?其實,小寶寶的用藥劑量都非常少,使用的也是較溫和的藥材,不會對其身體造成負擔。
2歲以上再貼中藥餅:不過,林意旋醫師也補充,如果像是三伏貼或三九貼(用以治療過敏)這種貼在穴位上的中藥餅,因為藥物本身會對皮膚產生一些刺激性,1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整,較不建議使用此種治療方式,盡量等到2歲以上再來嘗試。
生病了〜看中醫好,還是西醫佳?根據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醫師陳星諭、林意旋、陳俊良、楊賢鴻所做的調查顯示,當寶寶生病時,高家庭收入、且雙親之中有人曾經至中醫就診的家庭,較常選擇中醫藥治療並且持續就診。
令人好奇的是,寶寶生病究竟是看中醫比較好,還是選擇西醫較佳?中醫和西醫各有哪些優、缺點?該如何做選擇呢?
急病找西醫,調身體看中醫!?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總認為,急病一定要看西醫,調整身體狀態才找中醫,林意旋醫師認為,這樣的判斷方式並不正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本身的性質或病程發展的情況而定;以感冒為例,西醫給的多為症狀治療(以消除某種症狀為主),中醫則傾向提供身體抵禦疾病的支持,並且從問題的根源去解決。
舉例來說,患有大腸激躁症的病人,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兩種狀況會交替發生。西醫會在便秘時提供軟便藥,在腹瀉時使用止瀉藥,來改善病人的困擾;但中醫的用藥則傾向由體質的部分去改善狀況,使身體比較不會反覆發生這兩種問題,而不是針對便秘和腹瀉兩種症狀個別做處理。
此外,大腸激躁症和人格特質也有關係,病人可能屬於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的個性,這部分中醫也會提供舒肝解鬱、安神定志的藥材,使病人腸胃不會那麼敏感,不再因腦部訊息的干擾而一下子蠕動、一下子停止。
『西醫的長處』
1.抗生素─對抗嚴重細菌感染:當然,西醫還是有很多強項的,像是有「抗生素」,能夠對抗嚴重的細菌感染,林意旋醫師指出,以皮膚長濕疹為例,中藥當然能夠從根本問題溫和地抑制濕疹反覆發作,但如果像是蜂窩性組織炎這類明確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疾病,就會建議病人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情會好得比較快。
2. 鎮痛、消炎效果佳:此外,當寶寶的身體發生劇烈的疼痛或猛烈的發炎反應,需要對該症狀作立即性的處理、否則寶寶將無法承受時,因為西藥的鎮痛、消炎機轉非常明確,效果也非常快速,所以這時先以西藥進行治療、緩解不適,也是較為恰當的。
『中醫的長處』
1.不依賴類固醇治療過敏:林意旋醫師認為,中醫在免疫的調節、治療過敏性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西醫沒有所謂的「補藥」可幫助免疫調節,對於免疫的調整需使用如「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這部分對中醫來說是很大的優勢,許多父母就是因為擔心副作用危害孩子健康,而選擇接受中醫治療。
以過敏性鼻炎來說,在急性期,病人鼻水流得厲害,吃了西藥的抗組織胺後效果很好,鼻水馬上就停,可是卻很容易反覆發作;而中醫就可針對身體免疫失衡的部分去解決,不是單就症狀給予治療。
2.不易有抗藥性問題: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藥是以「提高人體活性」為主要目標,不是用來攻擊病毒、細菌,因而較不容易有抗生素濫用及產生抗藥性的問題。林意旋醫師也認為,中藥為複方,屬於「多標的」的治療,較不易有抗藥性。
治療疾病時,傳統中醫會提出「為什麼身體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並試圖以針對性的配方去恢復人體的自然狀態,致力於恢復人體每個器官的自然平衡及功能,更具體地說,它發明出各種配方幫助維持身體正常機能,並在體內重新調節自然內分泌及各項功能。
陳玉娟醫師認為,傳統中醫還具有很多其他的優勢,它既能夠很安全地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西藥的補充,傳統中醫最突出的優點如下:
˙由於是天然成分,所以很少,通常是沒有副作用。
˙了解疾病本質後,做根本的治療。
˙中藥不是化學合成,沒有正反結構式造成吸收上的問題。
˙治本而不是治標。
˙從根本上恢復人體器官功能,從而消除癥狀。
˙恢復人體自然免疫系統。
˙長效的結果。
中、西合併治療,Yes or No?
1.攜帶藥單供醫師參考:可以同時接受中醫和西醫治療嗎?服藥上是否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
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西醫合併治療是可行的,只是在看診時要記得攜帶目前正在服用的藥單(千萬不要只帶藥丸給醫師看,每家藥廠的藥長得可都不一樣喔!),告知醫師目前服用哪些藥物,以避免藥效重疊、累積加重的問題。
林意旋醫師舉例,通常在治療鼻塞時,西醫常開立含偽麻黃鹼的藥物做治療,這時中醫師如需使用麻黃劑,就必須格外當心。
2.服藥時間間隔1小時:陳玉娟醫師提醒,如果中西藥併用,兩者需至少間隔1小時以上,才能避免藥物在腸胃道的交互作用。
3.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表」:林意旋醫師表示,其實小朋友的用藥,較少有明確的藥物衝突,反而大人常使用的中、西藥,交互作用的可能性比較高,例如:抗凝血藥物和丹蔘、降膽固醇藥和紅麴,民眾若擔心可詢問醫師,或上網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資訊網」,確保用藥安全性。
『最常看中醫的4種小兒疾病』
當孩子有哪些問題時可以看中醫?中醫對哪些疾病特別有顯著的療效?一般又會給予什麼樣的治療呢?
中醫兒科適應症
* 呼吸系統:氣喘、鼻過敏、鼻竇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反覆感冒、久咳不癒。
* 腸胃系統:口瘡、厭食、便秘、腹瀉、嘔吐、腹痛、嬰兒腸絞痛、腸胃炎、消化性潰瘍。
* 腎泌尿系統:頻尿、遺尿、血尿、腎臟病、泌尿道感染。
* 神經系統:生長遲緩、夜啼、熱性痙攣體質調理、癲癇、小兒過動、頭痛。
* 皮膚系統:溼疹、異位性皮膚炎、尿布疹、蕁麻疹。
* 新陳代謝系統:糖尿病、肥胖症、甲狀腺機能異常。
* 青春期特別門診:青春期月經調理、白帶、轉骨發育期調理、青春痘。
* 血液系統:貧血、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紫癜、化療後癌症輔助療法。
* 免疫風濕系統:過敏性紫癜、風濕病、紅斑性狼瘡。
* 肝膽系統:肝炎、黃疸。
* 耳鼻喉系統:中耳炎、咽喉炎、聲音沙啞、鼻塞、喉嚨痛。
* 其他:體質調理、調節免疫功能、慢性病與病後調理。
『1.過敏性鼻炎』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是體質的因素加上感受風邪,導致肺氣不宣、壅塞鼻竅而致鼻塞,防禦功能衰弱而引發鼻子癢。
早上起床一接觸到冷空氣容易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是鼻嚏倒流,合併症狀還會有咳嗽、頭痛或晚上睡不安穩的情況。此外,眼睛和耳朵也都有可能發癢,甚至因而產生黑眼圈。
林意旋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在治療上會依病程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在猛打噴嚏、流鼻水的急性期時,醫師會區分病人病況的證型,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而在症狀不明顯的緩解期,治療則會偏向調節免疫的部分,以補氣的藥物為主,這些藥材在古中醫典籍中被列為上品,意思是久服無毒性,屬於較為平和的藥物。
『2.氣喘』過敏性鼻炎與氣喘體質的寶寶多以「肺脾氣虛、衛外不固」為主,也就是體質上有肺、脾虛損,加上感受外來的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肺與鼻竅,造成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黑眼圈、鼻癢、鼻涕倒流、夜咳、晨起咳嗽、喘鳴聲…等症狀的發作。
治療上必須「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也就是施行健脾、健胃的治療,以強肺、運化痰濕。由於氣喘體質的病因複雜,所以用藥常需根據幼兒的具體病情而定。
林意旋醫師表示,首先要區分病人是屬於「寒喘」或「熱喘」,兩者使用的藥物完全不同,熱喘部分一般會用「麻杏甘石湯」來治療,寒喘則是以「小青龍湯」為主(包括麻黃、桂枝、乾薑、五味子…等),所以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後才能判斷,目前臨床看來,小兒屬熱喘較多。
至於氣喘的緩解期,與過敏性鼻炎同樣是從肺、脾的氣虛部分去做調整。
『3. 消化道功能障礙』寶寶較常見的消化道問題就是便秘、腹瀉、食慾不振和脹氣,主要是因為寶寶身體消化食物的功能尚未發展得很好,中醫會以一些健脾補氣的藥材來進行治療。此外,可能會再搭配所謂的「消食藥物」,來幫助消化食物,增強消化道機能。
如果孩子胃口差,容易吃不下飯,媽咪可以提供適量的酸性食物,如:酸梅汁、檸檬汁、柳丁汁…等,酸性食物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腸胃的消化功能。
『4.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以皮膚乾燥為主、伴隨劇烈搔癢、病程遷延,容易伴有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皮膚疾病,約佔幼兒人口的3~5%。60%的患童會在第一年發病,30%的病人在1~5歲間發病。氣喘病童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者約佔20%;且約有一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會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中醫則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復感風濕熱邪、蘊鬱皮膚」。一般來說,下列兩個類型最為多見:
*濕熱內蘊型:皮膚損傷為邊緣不清的紅色疹塊,上有密集的小疹或水泡,水泡破後有鮮紅的糜爛傷口,有脂水滲出,脂水乾燥後會結黃厚皮痂。皮損多發於頭面、頸部或四肢。
* 陰虛血燥型:皮膚損傷為邊緣凹凸的淡紅或暗紅疹塊,表面粗糙乾裂,或覆有灰白色糠狀白屑,多數患者皮損經久難癒,反覆搔抓,傷痕累累,常有血痂。
林意旋醫師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西醫傾向使用類固醇,造成許多父母對副作用的恐慌,而中醫則以較溫和的藥材來調理免疫的失調和發炎的反應,以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的發作和類固醇的使用量。
根據先前的日本研究,「補中益氣湯」目前證實可有效減少類固醇的使用量;另外,台灣的研究則發現,用「消風散」可改善濕熱內蘊型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此外,「大黃蟅蟲丸」對陰虛血燥的異位性皮膚炎有很顯著的改善。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目前的病況來決定使用哪種處方。
最後,陳玉娟醫師補充,現在孩子生的少,對於兒童身心症也越來越重視,舉凡注意力不集中、磨牙、尿床、倦學…等問題,也都有家長帶孩子來尋求幫助,臨床發現很多學齡兒童早上就說頭痛、肚子痛,不肯上學,檢查又沒有異常,有的時候用點「疏肝理氣」或「健脾去濕」的藥物或針灸,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寶寶不肯吃中藥,怎麼辦?』餵小孩吃藥,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帶有特殊氣味的中藥,爸比媽咪該怎麼做呢?
小兒用藥通常較易入口:林意旋醫師表示,給寶寶吃的中藥一般不太會使用較苦的藥材,有經驗的醫師通常會在藥裡加一些能增添風味的甘甜味藥材,如:大棗、甘草、菊花、山楂,孩子的接受度較高。
「當某些病情需要,才會考慮使用苦味較重的藥材,如:風熱證型的重感冒或嚴重腸炎時,使用清熱解毒類中藥會比較苦。」林意旋醫師補充。
餵藥小秘訣:那麼,當藥物太苦,孩子不肯吃藥時,有什麼解決方法嗎?陳玉娟醫師建議,吃藥時,為避免味道過苦,也可以在吃藥前,先餵孩子喝一口糖水,把藥吃下肚後,再喝一點糖水,自然就可以沖淡苦味囉!或者,也可以以中藥調和溫水或蜂蜜、果糖給寶寶服用。
此外,不要在寶寶吃太飽的時候餵藥,以免孩子全數吐出來;且態度宜溫和,避免將孩子抓太緊,或是硬逼孩子吃進去,以免嚇著孩子。
從小接觸,較能適應:林意旋醫師指出,目前看到一些對中藥接受度較高的孩子,幾乎都是從小就有看中醫、吃中藥的經驗,有些孩子習慣了之後,甚至喜歡上中藥的自然甘甜味,反而不愛西藥的人工化學氣味了。
藥物的保存:拿回家的藥,應如何保存?林意旋醫師提醒,如果帶回家的是藥草,一般不需特別冷藏,只要保持乾燥即可;若是科學中藥(藥粉),一次拿14天以上的藥量時,最好將藥包保存在冰箱或防潮箱,因為出廠的科學中藥,正常情況下雖有3年的保存期限,但台灣氣候潮濕,藥粉容易出現結塊的現象,產生變質的疑慮,媽咪們要特別注意唷!
文:【BabyLife育兒生活】2013年12月號
兒童 蕁 麻疹 不能吃什麼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則文章,小孩大人都受用歐!尤其是開始要進入副食品階段的新手媽咪拔鼻們,請來看看這篇文章!
「食物不耐症」≠「食物過敏」
食物不耐症和食物過敏是完全不同的,先來說說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的定義。所謂食物過敏,是身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異物(過敏原)的過度反應,也就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體,會在外來物侵入時產生一個發炎的反應,這個反應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身體的組織就成為發炎反應的另一個目標,這就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狀態,也因此引發過敏性症狀。過敏與先天的體質有關,父或母本身有過敏體質者,新生嬰兒約有高達三分之二的機會也會出現過敏體質。
而食物不耐症的成因至今尚未有定論,可能的原因是,身體中缺乏某種特殊酵素,對某些食物無法代謝、消化,等這些食物在身體中累積至一定的份量後,因為身體的耐受到了某個臨界點,再也無法忍受時不適的症狀就出現了。食物不耐症與體質的遺傳、免疫系統受損、環境等都有相關,有些症狀也許和食物過敏類似,但是症狀通常都較食物過敏輕微。
臺中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芳怡表示,食物不耐症和食物過敏可從三個方面來做區別:
『區別1 發生的時間不同』
過敏通常會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有的甚至會在接觸過敏原後立即出現症狀。食物不耐症則是數小時或是數天後才出現症狀,所以很多人會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區別2 發生的份量不同』
只需要一點點的份量就有可能引發過敏反應。但人體對食物不耐症則有很強的耐受力,也許對某些食物早就有耐受上的問題,但身體並不會有異樣,要等到這些食物累積到一定的份量才會產生反應,如果沒有累積到身體無法忍受的份量也可能不會出現症狀,例如有些人喝一整杯牛奶就會拉肚子,但是喝奶茶或是加了奶的咖啡卻沒問題,這是因為奶茶、拿鐵中的奶量不多,還在身體的耐受範圍內。
『區別3 發生的症狀嚴重性不同』
過敏會引起腸胃道、皮膚以及呼吸道的症狀,其中呼吸道的症狀若程度嚴重會引發呼吸道痙攣,進而導致休克反應,是有可能致命的;最近在美國就有一位12歲兒童因吃了含有微量花生的食物(食物與花生無關,可能在製做過程中參雜入一點點花生製品),發生嚴重過敏最後死亡的案例。
食物不耐症很少出現呼吸道的症狀,多數的症狀集中在腸胃道與皮膚,像是拉肚子、肚子脹、濕疹、皮膚紅疹,而且出現的症狀都屬輕微;除了腸胃道與皮膚,也會出現像是噁心、頭痛、倦怠等不易分辨的症狀。另外,蕁麻疹是過敏與食物不耐都有可能出現的症狀。
--------------------------------------------
『哪些食物容易使嬰幼兒出現食物不耐症?』
陳芳怡醫師指出,嬰幼兒食物不耐症的第一名應該就是乳糖不耐症。剛出生到四個月大左右的新生兒,因為腸胃道發展尚未成熟以及先天體質的緣故,容易出現乳糖不耐症的問題,此問題是人體缺乏乳糖酶的消化酵素,也就是人體無法充分消化奶類製品中的乳糖,因此會引起腹瀉、腹脹、腸絞痛等症狀。狀況不嚴重者,等到孩子漸漸長大、腸胃道發展成熟後就不會再出現症狀。
帶殼的海鮮像是螃蟹、蝦子以及蛋中的蛋白也容易讓嬰幼兒出現食物不耐或是過敏,建議在一歲之前都不要讓寶寶吃這些食物。有些寶寶也會對麩質食物出現食物不耐,這是免疫系統對來自於小麥或穀類中的麩質產生異常反應的現象,麩質食品包括小麥、大麥、燕麥、黑麥,通常是在添加副食品時會遇到。
雖然較少寶寶對魚類產生不耐受性,但有些研究也指出,某些魚類像是鯖魚、鮪魚、金槍魚等因含有一些組織胺的物質,的確有些人在食後會出現食物不耐的症狀;乳酪也是一種含有組織胺的食物,也容易引發食物不耐。另外,食品添加劑、防腐劑、色素、味精等也被證實會引發食物不耐症,當幼兒開始接觸更多樣食物的時候家長必須注意這些食品添加劑的問題,避免讓幼兒攝取過多。
『出現食物不耐症的徵兆』
食物不耐症是有些徵兆可以辨認,例如乳糖不耐症,如果寶寶經常出現脹氣、腸絞痛或是一喝牛奶就拉肚子,拉出水稀的大便,這些都是徵兆。但是每個寶寶出現徵兆的嚴重度都不同,陳芳怡醫師建議家長先觀察寶寶的狀況再決定處置的方式。
比如說家長發現寶寶肚子鼓鼓的、半夜哭鬧就可能是脹氣,發生輕微的脹氣時,家長可以幫寶寶做腹部熱敷或是按摩,也可將奶製品泡得稀一點,再看看狀況有無改善,這種輕微的脹氣一般到寶寶三、四個月大以上就會逐漸好轉;若是脹氣問題一直存在,也可考慮讓寶寶改喝防脹氣配方奶。
嚴重的脹氣會造成腸絞痛,徵兆包括寶寶嚴重的哭鬧、躁動、厭奶、甚至嘔吐,出現嚴重的腸絞痛也必須立刻帶給醫師診治,否則寶寶會相當不舒服;腸絞痛也與脹氣一樣好發在三、四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就會好轉。
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的狀況則要看寶寶拉肚子的嚴重程度來決定處理方式,因為食物不耐症是可以經由訓練讓食物不耐的症狀好轉,所以若是寶寶只是輕微的拉肚子,這時家長可先將奶泡得稀一點讓寶寶試試,如果稀一點的奶喝了一陣子之後拉肚子的狀況改善了,就可以慢慢再增加一點牛奶的濃度,一般來說,等到寶寶漸漸適應後就不會再拉肚子了。
如果奶泡稀一點仍然還是拉肚子,可以改喝無乳糖配方的奶粉,若寶寶喝了無乳糖配方的奶就不再拉肚子,就可以讓寶寶持續喝一段時間,等寶寶完全好了,可以再慢慢換回一般的配方奶。但若寶寶一換回一般的配方奶就馬上拉肚子,就表示寶寶乳糖不耐的狀況嚴重,應該避開一般乳製品,等到漸漸長大後可以用豆漿、豆奶來替代牛奶。其實母奶中也含有乳醣,只不過母奶本身有天然的比菲德氏菌,所以喝母奶的寶寶較少出現乳糖不耐症。
『食物不耐症的日常照護』
寶寶漸漸長大,大約在寶寶四個月大左右就開始進入添加副食品階段,這個階段寶寶要接觸多元的食物來增加營養,但也因為會開始給寶寶很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對每種食物的耐受性也不同,在不清楚寶寶可能對哪些食物發生食物不耐的狀況下,添加副食品是有方法的,原則上在剛開始接觸副食品時,可以讓寶寶吃米精,至於市面上多樣的麥精有可能引發麩質不耐,可以不選用,或是選用無麩質的麥精。
建議一歲以前的主食以米、蔬菜、肉、魚、水煮蛋的蛋黃為主,可以一天給一個種類的食物來測試,而不要多種食物混合,這樣一次給一種食物,才能確認寶寶對這種食物是否會出現不耐症狀。
當寶寶吃到某種食物引發皮膚出現疹子時,要看疹子的嚴重性,如果只是發出一點點疹子,可以將這類食物停吃幾天,之後再少量給,並同時觀察孩子的身體反應。如果食物量少後寶寶就沒有症狀,就表示這樣食物還是可以吃,只是不能一次吃過多的量;當然,如果孩子吃到某種食物就症狀嚴重,就要避免再吃到這樣食物。
在添加副食品時,慢慢會加入各式各樣的粥類。有些寶寶對於帶殼海鮮像是螃蟹、蝦子、蚌類會產生不適反應,也有些則是對魚肉發生不良反應,不過這些都是要寶寶吃過之後看反應才會知道;並不是每一種帶殼海鮮或是魚類都會引發食物不耐,有時可能是食材不新鮮所引起,跟食材本身沒有關係,所以如果要煮海鮮粥給寶寶吃,也最好一次只放一種海鮮,這樣比較能確認到底對哪種食物產生食物不耐症。
『食物不耐症的檢驗、治療與預防』
食物不耐症發生的原因很複雜,而且很多症狀都屬輕微且經常性的出現,常讓人弄不清到底是因為食物、氣候、環境或是其他因素所造成。況且,食物不耐症可能是日積月累、累積到一定的份量才出現症狀。由於食物不耐症出現的症狀大多不嚴重,也沒有致命的危險,所以醫院並未針對食物不耐症開設檢驗項目。
不過,陳芳怡醫師表示,由於國內過敏人數居高不下,醫院有針對過敏患者提供過敏物質的血液檢查,檢查的項目中也有包含多種食物,如果想要知道寶寶有可能對什麼樣的食物過敏,是可以做這項檢查;這項檢查若是寶寶過敏指數偏高的有健保給付,但若過敏指數不夠高就得自費(約1000~2000元)檢查。
除了醫院的檢查之外,也有生技公司專門提供食物方面的檢查,抽血5c.c.,就可以檢驗蛋白、蛋黃、牛奶、螃蟹、蝦子、花生、大豆、小麥、鮭魚、鱈魚、起司、奇異果、羊奶、番茄、胡蘿蔔、馬鈴薯這些種類的食物是否會引起身體不適。如果檢測出對某些食物有不適反應,可以先少量食用這些食物看看身體的反應狀況,狀況輕微者,食物就可少量食用,訓練身體對這種食物的耐受性,但若狀況嚴重則應避免吃到這些食物。
抽血檢查可以大概了解身體對那些食物不耐,但也有像是慢性蕁麻疹即便抽血檢查也查不出原因。陳芳怡醫師指出,在醫院看過不少不明原因蕁麻疹的嬰幼兒,這些患者每隔一段時間四肢軀幹或是全身皮膚會突然冒出許多一塊塊粉紅色劇癢且類似蚊蟲咬傷的疹子。
誘發蕁麻疹的物質很多,食物、天氣變化、病毒、藥物等都有可能,有的寶寶做了血液檢查後並未發現有哪樣食物過敏但仍每隔幾天就會出現蕁麻疹的症狀,這就是不明原因的慢性蕁麻疹。
這種狀況需要給醫師診治,醫師會開一種穩定免疫系統的藥物來改善患者體質,大概吃2、3個月患者狀況較穩定後可停吃一陣子再觀察。
要減少食物引起的食物不耐症,陳芳怡醫師建議,要吃新鮮、安全的食物而且食物要多樣性,不要只經常吃某幾種食物,如果吃到某種食物引起輕微的腸胃不適或起點小疹子,可以少量再試吃幾次來測試;但若吃到某種食物引起嚴重眼睛、臉部腫脹或呼吸困難,就要完全避免再吃到這類食物。
陳芳怡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前臺北國泰醫院小兒科總醫師、前臺北國泰醫院小兒神經科研究員、臺中榮總小兒神經科研究員、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神經科醫師
現職:臺中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媽咪寶貝】2013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