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嗎?」
--研究顯示:6歲前就發胖,脂肪細胞是瘦子2倍
很多人常常會覺得小孩子圓圓胖胖的最可愛,但其實小時候的圓胖是身體不健康的一種表現。因為小孩子階段的胖,會讓身體的「脂肪細胞」特別多,這些脂肪細胞都有可能會變大,所以小時候就胖的人,基本上一直到長大都還會是胖的,而且因為脂肪影響內分泌系統,特別容易出現皺紋、器官的負擔也會比較重,看起來顯得特別老。
一般來說,人體會在子宮內開始產生新的脂肪細胞,再來一直到6歲才會開始產生第二波新的脂肪細胞,到了20歲左右,脂肪細胞的數量基本上就固定了;但如果沒有控制飲食,讓自己過胖,在6歲之前可能就會開始長出脂肪細胞,也因為太早長,會以比別人2倍的速度增加脂肪細胞數量,所以最後擁有的脂肪細胞,也是瘦子的2倍[1]。
■兒童肥胖問題嚴重
中壢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提醒,國內有14.6%國小學童、16.9%國中生有肥胖問題,而「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代謝性疾病還有可能找上門,建議青少年要養成健康飲食、多運動及充足睡眠的習慣,父母也要阻止孩童過度放縱,才能減少將來的慢性病問題。
徐光漢表示,肥胖孩童除少數是受基因影響,大多是因為攝取過多熱量及糖類食物造成,由於胰島素過度分泌,小朋友經常愈吃愈餓,惡性循環加上兒童自制力相對較低,肥胖問題就會隨之而來[2]。
■要「醣」,不要「糖」!
►「醣」,(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指的是好的碳水化合物,除了提供熱量,還含有人體需要且有利健康的營養素。
►「糖」,(simple sugar,單醣),指的是吃起來有甜味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砂糖及添加大量糖的飲料和甜點,只有熱量而幾乎不含其他營養素。
「醣」除了是身體運作主要能量來源,還提供多種重要營養素,而「糖」卻只有熱量,讓人老化、發胖,幾乎不含其他營養素,也因此吃對「醣」、吃好「醣」才能遠離肥胖不生病[3]。
■小時候太胖、長大會又胖又容易老!
2010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曾刊登一篇研究,發現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就肥胖的人,不只會影響兒少時期,還會影響成人時期的疾病風險;因為肥胖、過多的脂肪,會放出許多造成身體發炎反應的細胞因子,等於從小孩時期就一直讓身體處在發炎狀態,隨著年紀增長,會比別人更容易生病。
■最容易造成脂肪囤積的,其實是「加工糖」、「果糖」
所以最好減少讓孩子吃糖果、甜點(例如麵包、蛋糕、餅乾),同時也要減少使用醬料、喝濃湯,因為這些都是非常多加工糖的食物[1]。
►水果可取代精緻零食、不宜飲用果汁易過量
國健署的孩童一日飲食建議量中,水果類食物建議量:1至6歲兒童建議一日2份,國小兒童按照活動度不等,1至2年級建議一日2-3份、3至6年級則建議3-4份。營養師蘇妍臣表示,基本上在不影響正餐的情況下,水果量並未太多限制。水果可以取代精緻醣類、代替零食,但不能因此取代營養素的種類。孩童的胃容量有限,以咀嚼的方式吃較不容易過量。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為了省事給孩子喝果汁,除了水果中的纖維會被果汁機打斷,也容易過量。她舉例,一顆柳丁約榨出90ml的汁,但若喝下一大杯,3、400ml就會超過2顆180ml的份量[4、5]。
■ 25%青少年每天喝超過500ml含糖飲料,恐增加腎病風險
根據2019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行為趨勢研究」指出,過去18年男女青少年每天分別喝咖啡及茶的攝取量大幅成長75%,其中25%青少年每天更是喝超過500ml含糖飲料。醫師指出,青少年依賴糖飲的習慣,不僅會導致肥胖及引發糖尿病,也恐埋下未來痛風、三高與引發慢性腎臟病危機[6]。
►參與此研究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許志成副所長表示,研究顯示,每天飲用350毫升以下的青少年較偏好罐裝飲料,但每天飲超過750毫升含糖飲料者則較喜愛手搖飲料,顯示手搖飲料店的竄起可能改變青少年的飲食習慣。
►許志成醫師強調,研究也發現,每天喝500毫升以上全糖飲料的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BMI)高於25的機率是沒有喝含糖飲料者的4.9倍,且BMI愈高、含糖飲料攝取量對尿酸的影響愈明顯[7]。
►許志成醫師說「肥胖、尿酸,都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素」。
►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盧國城醫師補充「當過多的糖分經過腎臟,將會造成腎臟的發炎,而當腎臟長期處在發炎的狀況,腎功能就可能會威脅到生命」。
►盧國城醫師表示,根據健保署統計,洗腎、糖尿病健保費支出高居冠軍及亞軍,洗腎人數更突破8萬3000人,再創歷年新高,全台每年光是花在洗腎的醫療費用就多達新台幣500多億元,其中有46.1%患者因糖尿病併發症必須洗腎,尤其台灣愈來愈多青少年將飲料當水喝,不論對體重、血壓、尿酸等衝擊都相當大,恐增加腎病風險[8]。
►盧國城醫師說,攝取過多糖分,就像是讓身體器官「超時工作」。現代人的胰臟分泌胰島素,除了一天三餐的量,又得額外增加分泌次數,像是運動完喝飲料解渴、課後下午茶、熬夜補習回家的甜品。他建議,除非特殊狀況像是正進行化療、營養不夠的患者需少量多餐外,正常人還是採一日三餐。盧國城也強調,「不管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或是脂肪,三餐攝取的量就足夠了,不需要含糖飲料的額外補充」[6]。
■學童健康成長密碼85210
所謂「學童健康體位」,有一個促進密碼「85210」,「8」是每天睡足八小時,充足的睡眠不只讓學童學習成效佳,也有足夠的生長激素促進健康生長;「5」是每日五蔬果,攝取足量蔬果不僅提供學童成長所需的營養素,也養成學童注重均衡飲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2」是每日觀看3C螢幕時間少於2小時,久坐只動眼球的行為會讓學童喪失「動」能;「1」是每1日運動至少30分鐘,養成動態的生活習慣,吃與動的平衡來促進健康成長;「0」是零糖飲足喝水,現代學童飲食中添加糖無所不在,過量添加糖的攝取導致肥胖也影響學童的生長,需注意養成學童足夠飲水量,避免過量添加糖攝取的飲食習慣[9]。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Heho健康)小時候太胖、長大又胖又容易老!研究顯示:6歲前就發胖,脂肪細胞是瘦子2倍:https://heho.com.tw/archives/86742
∎[2] (元氣網)「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 醫教3招遠離肥胖慢性病: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54/5365070
∎[3] (今周刊)「要「醣」,不要「糖」!」: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731/post/201805170036/%E8%A6%81%E3%80%8C%E9%86%A3%E3%80%8D%EF%BC%8C%E4%B8%8D%E8%A6%81%E3%80%8C%E7%B3%96%E3%80%8D%EF%BC%81
∎[4] (健康醫療網)「水果健康拼命吃? 營養師揭兒童攝取原則」: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9567
∎[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均衡飲食、成長加分(學童期營養)-中高年級(3-6年級)學童營養」:https://health99.hpa.gov.tw/storage/pdf/materials/21991.pdf
∎[6] (親子天下)「研究:1/4青少年日飲中杯正常糖手搖飲,高尿酸機率高2倍以上」: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473
∎[7] (風傳媒)「每天喝一杯全糖手搖飲會怎樣?體重暴增、腎壞掉…這麼多健康殺手等著你」: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836579
∎[8]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研究:25%青少年天天喝含糖飲 埋三高隱憂」: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910160321.aspx
∎[9] (教育部)「學童健康成長密碼85210」: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EE52C70FA60F2A1D
➤➤照片
∎(元氣網)「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 醫教3招遠離肥胖慢性病: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54/5365070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康體位 #小時候胖 #兒童肥胖 #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行為趨勢研究 #學童健康體位 #85210
台灣腎臟醫學會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5的網紅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正奇原本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但在10多年前,我選擇離開。 這樣的生涯轉換,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會做這個決定? 或許他們沒講的話是,你怎麼那麼笨... 但回顧這個生涯決定,我只能說套句大學時期,奮力參與社團後,大家常講的話,「值不值得?不知道,後不後悔?不後悔」。 這則短...
兒童青少年時期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別再跟孩子或學生說,你沒數學腦袋!來讀《大腦解鎖》改變固化思維】
孩子若跟我說數學考得很爛,我通常只會跟他說一句:「錯誤的題目好好的訂正。」
他會進一步問我:「不擔心我的數學嗎?」
說實在,不擔心絕對是自欺欺人,但是,我也不會欺騙孩子自己內心還有另一個真實的聲音,那就是:
「現在你學不會、學不好,不代表你永遠學不會、學不好。」
國中時曾經在數學汪洋裡載浮載沉、快要溺水的小子,一開始沒有補習,媽媽我只好一起幫忙解題、盡我的最大誠意與能力當他的專屬家教,
但是,除了每每陷入親子關係緊張及無止盡的爭吵之外,我對於小子的數學完全無濟於事,
而後,只好尋求補習班資源,然而補了習的小子,數學依然沒有起色。
最後,終於跟著同學到一家非常小型的家教班,這才真正對症下藥,慢慢的,一點一點的,他終於學得比較通了,分數也一點一點微幅進步。
最後,會考五科之中,小子永遠最擔心的數學這一科居然拿到不可思議的A++,也莫名其妙、完全出乎意外的進了明星高中。
小子進了明星高中再度掉入數學學得停滯、學不通、難以提升之痛苦深淵。
他說,因為國中會考的數學普遍簡單,鑑別度有限,所以他才有如此好運。
現在到了高中,別說每次段考都超難、超具鑑別度,根本就是專為「學神」而設計的考題。這不是鑑別,而是要篩出天才吧。
小子又陷入國中時面對數學的焦慮,而且是加倍的焦慮。
畢竟,國中怎麼考還有及格的分數,但是出給天才的題目,想要及格就是癡人說夢。
我依然告訴他:「錯誤的題目要好好的訂正」。
然後,我依然把我內心另一個從未消失的聲音傳達給他:「現在你學不會、學不好,不代表永遠學不會、學不好。」
這就是我一直保持的「成長型思維」,也是這本書《大腦解鎖》開宗明義要矯正的觀念,那就是我們的大腦並非生來就是固定不變的,
每天早上醒來,每個人的大腦已經煥然一新,因為,我們的大腦時時刻刻都因為學習而有機會進行重新的連結、更多的連結,並固化新的迴路。
只要肯學,找到好的方法學,絕對不要給自己貼標籤:
我天生就是沒數學腦袋
沒文字敏感度
沒有美感概念…。
書中舉例,數學家Maryam Mirzakhani是全世界第一個榮獲菲爾茲獎的女性,然而,她七年級時就被數學老師數落,天生根本沒數學腦袋。
但是,十五歲時,因為參加了德黑蘭謝里夫理工大學的數學解題課程,發現解題竟是如此有趣,在自由而不受批判的氛圍下,她毫不設限的享受解題之樂,最終,居然成為數學領域少數的女性專才。
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大腦都具備改變與成長的潛能,連大人都是如此,因此,絕對不要用「僵化固定型思維」告訴你的孩子、或是你的學生:
「你天生不擅此道!」
所有腦神經專家都已驗證,人類大腦天生具有驚人的可塑性,人類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
我永遠告訴我的孩子,慢慢學、不放棄,一點一點的,你不是要超越其他人,但你能一天一天超越自己,最後,你會發現,你還是都學會了,而且不是故意的,超越了別人。
我永遠記得要提醒孩子們:「絕對不要自我設限,因為你的大腦不喜歡你設限它!」
此外,為什麼我總是跟孩子說,要好好訂正?《大腦解鎖》緊接著的第二篇就是要告訴大家:沒有錯誤,大腦就不會成長。
每一次掙扎、犯錯,都是大腦成長的最佳時期。
《大腦解鎖》作者發現,人在答錯時,腦部的活動反而比要活躍,從錯誤中認知與學習,大腦回路連結得將更為強韌。
因之,永遠不犯錯,絕對不是鍛鍊大腦的好方法。
想要發展出「超級神經迴路」,就應該挑戰自己的不足、試試看自己的極限。
在這過程中,不可能不會犯錯,但如果願意好好面對錯誤、更正,大腦也就即時更新、重新連結。「錯誤」是給大腦最好的刺激。
建立高效能的大腦迴路,最好的方法,就是「刺激、注意錯誤、再刺激」,這和孔子說的「困而知之」異曲同工。
《大腦解鎖》這本書提供了六把改造我們僵化大腦的金鑰,除了剛才所提的兩把,我還被其中一把深深啟發,那就是,凡事要學著從多個層面來思考、嘗試用更多元的策略來解決。
學習、努力是基本的必要,但是光靠努力絕對不夠,當被困住的時候,一定要跳出固有做法,腦袋瓜要靈活,就一定要鍛鍊它重新連結,才可能突圍。
因為我們的大腦有不同的區塊,有些處理文字,有些處理圖像,有些處理影音、動作,或許利用兩種以上或更多樣的方式來學習,動用到腦部不同區塊的功能,相互合作、或使之交互強化經驗,或許就會有一道光突然閃進,困住的地方頓時就豁然開朗。
愛因斯坦說過,他所有的想法都源自於圖形,而且一直努力把圖形概念轉化為文字和符號。
當時並沒有像現在如此方便的軟體工具與技術,但是他能跳脫固化的文字因果思維,多角度地用圖像幫助自己鑽研問題,這就是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天才的關鍵。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以「研究卓越人士的大腦」來發覺他們大腦有何異人之處,結果發現,這些人的大腦不同區塊之間出現比較多的主動連結,大腦兩個半球之間的交流也較多,思考較為靈活。
腦部各區的頻繁溝通就是他們大腦的特點,重點是,這種大腦結構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透過學習發展出來的。
這本書還有其他解鎖大腦的金鑰:比如駁斥思考速度的重要性。
書裡明確表示,思考速度絕非衡量才能的標準。所以,學得快、想得快,並非代表最終學習成效最佳。這是必須破除的迷思。
最後一把金鑰是,務必要與人連結,才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想法,相互激盪,才可能有改變大腦迴路、更多連結的可能。
對於從事創作工作的我及孩子,這一點,我覺得特別重要。
想要撕掉對孩子、甚至對自己大腦負面且固化的標籤嗎?
《大腦解鎖》是一本極易入門的科普書,讀來完全不費力,但絕對能重啟我們全新的眼光和信心。
【書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839?utm_source=www&utm_medium=share&utm_content=copy&utm_campaign=product&utm_term=0010884839
兒童青少年時期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王意中心理師表示,其實無論是18歲、20歲、或是4、50歲,父母都一樣會為孩子擔心,但父母不可能一輩子擔任孩子的「守門員」,終有一天孩子要長大、對自己負責。假如在孩子兒童、青少年時期,親子間便從未談論有關感情的事情,那麼即使到了20歲,也不會主動與父母談論自己的情感。另外有些父母則對孩子講道理、或是以自身過往經驗和孩子談情感,但講完後便暗示孩子一定要照父母期望的方式做,這對青春期的孩子會相當抗拒。
王意中心理師分享,平時可以透過新聞、或是電影與電視劇,討論劇中的情感事件,藉此了解孩子看法,父母也能分享自己的想法,但不需強迫孩子接受,如此孩子會更願意與父母談論。
兒童青少年時期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正奇原本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但在10多年前,我選擇離開。
這樣的生涯轉換,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會做這個決定?
或許他們沒講的話是,你怎麼那麼笨...
但回顧這個生涯決定,我只能說套句大學時期,奮力參與社團後,大家常講的話,「值不值得?不知道,後不後悔?不後悔」。
這則短片跟你分享我的轉職心聲…。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http://www.doctseng.com
欣語人文空間 https://www.heartrich2017.com
FB粉專:曾正奇博士 - 親子關係/心理健康/自我探索/心理諮詢/諮商輔導
LINE官方帳號:@doctseng
MAIL:haoyuchat@gmail.com
兒童青少年時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腦癒力:最強大的大腦神經功能鍛鍊術
」介紹
訪問作者:李政家
內容簡介:
重啟弱化老化的腦神經功能,
消除疾病與焦慮,增強記憶力、預防失智症
•脖子一碰到衣服標籤就靜不下來、坐不住,代表大腦發展出問題!
•手腳冰冷、整天昏昏沉沉、爬沒幾階樓梯就氣喘吁吁,是大腦缺氧缺糖警訊!
•眼睛發癢、容易有痰、鼻塞、有慢性過敏,是大腦發炎的反應!
•消化不良、坐不住或成人背部怕癢,長期容易導致脊椎側彎、腰痛!
☉「功能神經學」不使用藥物和侵入性治療
在台灣,「功能神經學」對許多人來說還相當陌生,生病了,只能求助傳統西醫的治療,但許多慢性病及文明病,實際上是科技進步與生活形態的改變,例如電磁波、藍光、加工食品、環境荷爾蒙等,使大腦無法獲得有效率休息及深層修復,導致大腦失衡進而弱化人體的自癒能力。
其實在國外,「功能神經學」已經有一套全人理論與實際作法,是融會大腦神經科學的獨特醫學,有助於避免大腦退化,同時活化大腦。換句話說,當大腦平衡了,疾病就會遠離你。
「功能神經學」主要是透過各種外在的刺激方式或特定的功能性復健運動,活化病人的大腦神經迴路,因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也因為不使用藥物和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因此著重在早期預防找出問題的根源。除了刺激活化、復健運動,還須配合改善日常生活環境和各種生活習慣,例如避免飲食、污染源、電磁波、光照、日常用品中的有毒物質等等。
☉大腦第一怕缺氧、第二怕缺糖
李政家博士指出,「氧氣」和「葡萄糖」是腦細胞所需要的基本養分,但過多或過少都不行!常見的手腳冰冷、正餐前感到焦慮恐慌、飢餓時會身體發抖,甚至貧血、睡眠呼吸中止症、氣喘等,都是大腦缺氧缺糖的警訊。
由於大腦和身體四肢都屬於身體的末稍,如果你有手腳冰冷的現象,將導致血管內血糖和胰島素過高,表示此時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進入身體的末端,包括你的大腦。
一旦葡萄糖供應不足,便會分解釋放出大量蛋白質,並且堆積在附近的大腦神經元,更多的腦細胞因此相繼死亡,於是造成大腦退化。同樣的,末稍循環不良會導致細胞氧氣供應不足,直接影響了大腦的功能,加速細胞退化。
☉隨時給大腦新刺激、攝取好油、排除干擾因子
身為青壯年的大腦,退化速度比起上一代情況更嚴重;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兒童,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已經是他們生活的必需品,造成情緒障礙、過動的孩子比率變得很高,這真可說是一種文明的代價。想要讓大腦回春、活化,務必將維持大腦系統健康的三大要素牢記在心。
●要素1:持續的外界刺激活化→例如減少依賴衞星導航和通訊軟體,練習使用地圖促進方向感,增加實際人際溝通互動的頻率,甚至要營造特定的環境,像是多去大自然走走。
●要素2:攝取好油,提供大腦神經細胞所需要的養分→像是夏威夷豆、胡桃等堅果,以及富含Omega-3的魚油,能抑制發炎反應,對於促進大腦的成長和修復受損的大腦具有關鍵效果。
●要素3:排除生活中干擾大腦細胞的各種因子→包括食物中的人工色素、阿斯巴甜、味精、裝潢或家具常見的甲醛,以及生活中不知不覺接觸到的重金屬等,都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分分秒秒影響大腦。
☉對衣服標籤敏感、怕癢,代表大腦發展出問題
大腦分為左右兩邊,左腦屬於邏輯、細節、理性、智商;右邊屬於藝術、創造力、感性、人際關係,雖然右腦具有控制身體兩側的能力,但左腦只具備右側身體的能力。
左右腦各自有發展的關鍵時期,例如0~3歲是右腦發展時期,大肌肉的運動、非語言的人際互動,都是強化右腦發展的活動;3~7歲是左腦發展時期,小肌肉的精細動作、語言學習、邏輯的訓練等。左右腦的發展有如爬樓梯般,必須一階一階、循序漸進。當大腦出現問題時,將導致身體肌肉張力異常,並且會伴隨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影響內臟正常功能的運作
「功能神經學」提供幾個簡單的原始反射,來測試身體肌肉張力變化的形態,就能得知大腦發展時程是否完整,例如:戴手環或手錶時會坐立難安、對衣服標籤敏感坐不住、背部怕癢……等,容易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長期容易導致脊椎側彎、腰痛等脊椎問題。
作者簡介:李政家
旅美行醫20年,除了國內外完整醫學訓練外,還領有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學位。執業期間,融會脊骨神經學、功能神經學、免疫預防醫學和量子自然醫學,以及多年臨床經驗,不間斷地探索生活中的過敏原、干擾因子和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同時並且從細胞粒線體產生能量的角度切入,探究如何透過充分的細胞能量供給達到活化細胞的目的,以期能不開刀、不吃藥,靠著一些非侵入性的復健治療與生活習慣的改變,幫助提高人體自癒力,並推廣正確的健康新思維。
學歷
• 中山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
• 美國南加州健康科學大學 脊骨神經醫學博士(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Health Sciences ,Doctor of Chiropractic)
• 運用量子醫學(Applied Kinesiology應用肌肉動力學)300小時訓練,開課單位:ICAK-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Kinesiology
• 臨床量子心理學(Neuro Emotional Technique-NET)80小時,開課單位:AHHA-American Holistic Health Association
• 食物酵素療法(Loomis Enzyme Therapy)150小時,授課單位:Food Enzyme Institute
• 人體反射點療法(Total Body Modification-TBM)100小時,開課單位:courses by Dr. Victor Frank
• 南氏去過敏療法(NAMBUDRIPAD’S ALLERGY ELIMINATION TECHNIQUES-NAET)300小時訓練,授課單位:NAET Training Institute
• 功能醫學課程(Functional Medicine) 2010-至今,授課單位:Functional Medicine University
執照
• 美國加州脊骨神經科醫生、加州物理治療師(Karl C. Li, DC, PT)
• 台灣物理治療師
作者粉絲頁: 李政家 醫學博士
出版社粉絲頁: 新自然主義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兒童青少年時期 在 邱靖雅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