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
#從東京奧運看日本:日本如何擺脫「減塑落後國」的惡名?
廢塑垃圾量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首相 #菅義偉 宣告日本要在2050年完成 #碳中和 目標。
#看過什麼過度包裝的案例 🍓
日本精緻、華麗的包裝文化聞名國際,卻也消耗大量資源,製造許多垃圾,尤其是塑膠類製品。為了保持美觀與方便食用,大部分商品都會分開包裝,從糖果、餅乾、伴手禮土產(歐咪壓給),到一顆草莓、一根香蕉都會分別包裝。
日本雖然有完善回收系統,但其實大部分回收不盡確實:有86%塑膠在日本被歸為不同種類回收物,卻只有14%被再利用,其餘皆燒毀或運往低度發展國家。即使發行用玉米鬚製成的可自行分解塑膠袋,仍無法完全推廣,部分商家、食品包裝的包材還是無法分解的材質。
#下次去日本請自備環保袋 🛍
隨著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提高,為達成減塑行動與日本的碳中和目標,從去年7月開始全面實施塑膠袋收費制度,範圍包括各大零售業者、便利商店等。也計劃從2022年4月起,要求大型企業必須強制回收塑膠廢物,目標是在2030年時,將一次性塑膠廢物總量減少25%。
日本三大超商除特定分店外,大多以3日圓(不含稅)的價格販賣塑膠袋,NHK指出,民眾至7-11、全家及LAWSON消費時,表明無需塑膠袋的比率皆超過7成。
#便利商店的減塑方針🍙
大規模改變考驗著便利商店業者如何面對消費者的反彈,日本全家善用FamiPay會員機制。若顧客購物時不另購塑膠袋並出示FamiPay,則可獲得數位化的環保點數,集滿30點可兌換商品,推廣帶來一波新的客流與再訪動機!
Lawson則是與知名設計師佐藤大合作設計購物袋,體積小、方便攜帶的創意與設計感外,最大特色是適合擺放便利商店的便當,使便當不會歪斜;加上冷熱分層的貼心,注重食感的溫度,引起不小的話題與購買慾望。
#提醒自己:台灣減塑時程 ♻️
2020年,部分場所限用塑膠購物袋、免洗餐具、一次性外帶飲料杯、塑膠吸管
2025年,全面「限用」塑膠購物袋、免洗餐具、一次性外帶飲料杯、塑膠吸管
2030年,全面「禁用」塑膠購物袋、免洗餐具、一次性外帶飲料杯、塑膠吸管
檢視台灣目前的減塑時程,其實還有更多進步的空間,邁向減塑的過程中,除了靠政策,身為公民的我們可以更早、更快的發起行動!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9297
https://e-info.org.tw/node/229428
圖片來源:Unsplash
#CSR #CSR在天下 #東京奧運 #東奧
#日本 #減塑政策 #環保袋 #永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回收率不到一成!塑膠垃圾不是進焚化爐就是到海裡去了 💥💥垃圾處理問題刻不容緩!海洋生物誤食塑膠、被塑膠纏繞導致受傷或死亡的案例層出不窮,前陣子花東海灘也出現三起鯨豚擱淺事件,其中一隻雌性柯氏喙鯨被發現胃中充滿大量塑膠垃圾,體內甚至還懷有一隻達165公分的胎兒。世界經濟論壇在2016發布的報告顯...
免洗餐具 環保 稅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綠色紓困,台灣跟上世界,環境零傷害,投資綠產業。 - 台灣環境NGO對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2019-nCoV)疫情的〈第二次聯合聲明〉(05/14/2020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超過四百萬人確診的新型冠狀/武漢病毒(2019-nCoV)仍壟罩全球,感謝台灣政府與民眾共同防疫有成,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無本土病例,令人振奮。而立法院在5/8通過了追加1500億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台灣已經從防疫、紓困慢慢走向振興階段。
在台灣諸多關注「綠色紓困」的公民團體聲明下,立法院在1500億的紓困預算增加了排除條款,這筆納稅人的救急錢不補助知法犯法的新增建違章工廠,並要求經濟部應會同相關機關,建立完整查核機制,確保工廠紓困僅提供給合法工廠以及既有未登記工廠。雖然團體希望讓既存的未登記工廠於納管後再行紓困,遺憾未能通過決議,不過,這仍是謹守法律界限的第一步,也是綠色紓困第一階段的重要概念——零傷害原則。
綠色紓困第一步 急難紓困應堅持「零傷害」原則
我們認為,雖然現階段急難紓困之目的,是為生計受到疫情衝擊的企業與民眾提供立即的經濟援助,其關鍵任務是當下的援助而非長期的轉型,但政府的紓困方針亦應堅守「零傷害(do no harm)」的基本原則,不得放寬環境與污染管制,否則將增加健康風險,也會弱化台灣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空氣污染的能力。
舉例而言,日前環保署因應疫情而放寬免洗餐具禁令,不僅對防疫無實質助益,更減損了各界長年來的減塑成果,實為錯誤政策。此外也有立委與業者主張免徵燃油機車之貨物稅,但從發展綠色交通、減緩空污、促進低碳轉型的目標來看,不應為了短期紓困,倉促降低甚至免徵燃油機車貨物稅,甚至應該要放置在能源稅的政策架構下思考。
規模較大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紓困方案應加入環境條款,例如航空與海運業是台灣碳排與空汚的主要來源之一,政府在祭岀800億元的紓困方案時,應要求業者提出燃油效率提升、潔淨燃料使用占比等具體承諾。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政府應進行長期綠色振興規劃
救急救難、復甦經濟,無疑是當下首要任務。但是面對氣候危機與環境退化的長期風險,疫情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超越舊有模式(Business as usual),為長期的產業轉型打穩基礎,且透過全面性的轉型與改革。這正是我們選擇在此刻提出「綠色振興」的原因。
綠色振興意味著以更永續、更具韌性的方式來復甦經濟,拒絕導致氣候危機加劇的短期刺激方案,並對我們的經濟模式做出根本性的改革,提升整體社會、經濟與產業面對各種危機的調適能力。
事實上,這次疫情的嚴重衝擊恰恰反映出長久以來人類線性經濟行為的弊病:過度仰賴化石燃料、無度耗用自然資源與能源,並產生大量廢棄物等等。因此綠色振興的目的,不僅訴求「用更好的方式恢復」,更強調「今日的解方應該是對未來的投資」,不再追求剝削式且高污染的經濟成長,而致力於打造高附加價值高、零污染、循環永續的經濟模式。
因此,全球許多環保倡議團體、國際政府組織都陸續提出綠色振興的概念與政策建議,其層面廣涵經濟活動的所有面向。其中幾個被一再提及的重點項目,包括鼓勵綠色交通、發展低碳大眾交通工具、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改善工業製程、發展再生能源、建立綠色公共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推廣循環經濟、扶持生態永續農業等。
前瞻計畫第二期預算應納入綠色振興政策
上述許多綠色振興之政策建議,早已存在於台灣現有的氣候治理架構,例如能源轉型、溫室氣體減量、產業節能等。政府需要做的是:在綠色振興的指導性原則之下,盤點、整合且強化既有的政策工具,廣納各方建議,開放公眾參與,並確保這些政策得以落實。
因此我們認為,近期即將開始審議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二期預算」是一個將綠色振興概念納入國家長期建設計畫的絕佳機會。以「奠定國家未來30年發展根基」作為長期目標的前瞻計畫,勢必得納入綠色振興所關注的氣候危機調適能力、韌性、永續以及循環經濟的元素,如此既可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全球經濟衝擊,也可推動經濟結構的低碳轉型,創造更多符合全球趨勢的低碳經濟工作機會與長遠經濟效益。
我們呼籲,第二期前瞻計畫預算的討論應納入綠色振興的視野與思維,政府應將投注於綠色振興上的預算視為是對未來的投資,而非花費。例如前瞻計畫中關於綠能建設、數位建設、水環境建設與城鄉建設的部分,便應參考各國政府與團體近期相對應之綠色振興政策建議,運用預算資源引領產業轉型方向。此外,有鑑於第一期前瞻計畫缺乏公眾討論,對於民眾參與缺少制度性保障,預算擬定過程中多有爭議,故第二期前瞻計畫應將經費撥補一定比例資源用於公眾參與並且預留與民眾溝通的時程,無論是中央整體或是地方的個案建設的討論過程,都應有更大程度的公眾參與,以符合更為廣泛的公共利益。
為了留給下一代永續並具有韌性的環境與社會,政府必須立即著手規劃綠色振興政策,來引導紓困方案與前瞻基礎建設的龐大政策資源,以資源可循環再生為方向,發展和環境共生共榮的循環經濟,打造更能展現台灣優勢的永續發展模式。
聯合聲明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循環台灣基金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高雄市野鳥學會、桃園在地聯盟、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350 Taiwan
♡
免洗餐具 環保 稅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聯合聲明》
【綠色紓困,台灣跟上世界】
【環境零傷害 投資綠產業】
#台灣環境NGO對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2019-nCoV)疫情〈第二次聯合聲明〉
超過四百萬人確診的新型冠狀/武漢病毒(2019-nCoV)仍壟罩全球,感謝台灣政府與民眾共同防疫有成,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無本土病例,令人振奮。而立法院在5/8通過了追加1500億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台灣已經從防疫、紓困慢慢走向振興階段。
在台灣諸多關注「綠色紓困」的公民團體聲明下,立法院在1500億的紓困預算增加了排除條款,這筆納稅人的救急錢不補助知法犯法的新增建違章工廠,並要求經濟部應會同相關機關,建立完整查核機制,確保工廠紓困僅提供給合法工廠以及既有未登記工廠。雖然團體希望讓既存的未登記工廠於納管後再行紓困,遺憾未能通過決議;不過,這仍是謹守法律界線的第一步,也是綠色紓困第一階段的重要概念——零傷害原則。
#綠色紓困第一步 #急難紓困應堅持「#零傷害」原則
我們認為,雖然現階段急難紓困之目的,是為生計受到疫情衝擊的企業與民眾提供立即的經濟援助,其關鍵任務是當下的援助而非長期的轉型。但政府的紓困方針亦應堅守「零傷害 (do no harm)」的基本原則,不得放寬環境與污染管制,否則將增加健康風險,也會弱化台灣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空氣污染的能力。
舉例而言,日前環保署因應疫情而放寬免洗餐具禁令,不僅對防疫無實質助益,更減損了各界長年來的減塑成果,實為錯誤政策。此外也有立委與業者主張免徵燃油機車之貨物稅,但從發展綠色交通、減緩空污、促進低碳轉型的目標來看,不應為了短期紓困,倉促降低甚至免徵燃油機車貨物稅,而是應該要放置在能源稅的政策架構下思考。
規模較大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紓困方案應加入環境條款,例如航空與海運業是台灣碳排與空汚的主要來源之一,政府在祭岀800億元的紓困方案時,應要求業者提出燃油效率提升、潔淨燃料使用占比等具體承諾。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政府應進行長期綠色振興規劃
救急救難、復甦經濟,無疑是當下首要任務。但是面對氣候危機與環境退化的長期風險,疫情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超越舊有模式(Business as usual),透過全面性的轉型與改革,為長期的產業轉型打穩基礎。這正是我們選擇此刻提出「綠色振興」的原因。
綠色振興意味著以更永續、更具韌性的方式來復甦經濟,拒絕導致氣候危機加劇的短期刺激方案,並對我們的經濟模式做出根本性改革,提升整體社會、經濟與產業面對各種危機的調適能力。
事實上,這次疫情的嚴重衝擊恰恰反映出長久以來人類線性經濟行為的弊病:過度仰賴化石燃料、無度耗用自然資源與能源,並產生大量廢棄物等等。因此綠色振興的目的,不僅訴求「用更好的方式恢復」,更強調「今日的解方應該是對未來的投資」,不再追求剝削式且高污染的經濟成長,而致力於打造高附加價值、零污染、循環永續的經濟模式。
全球許多環保倡議團體、國際政府組織都陸續提出綠色振興的概念與政策建議,其層面廣涵經濟活動的所有面向。其中幾個被一再提及的重點項目,包括鼓勵綠色交通、發展低碳大眾交通工具、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改善工業製程、發展再生能源、建立綠色公共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推廣循環經濟、扶持生態永續農業等。
#前瞻計畫第二期預算應納入綠色振興政策
上述許多綠色振興之政策建議,早已存在於台灣現有的氣候治理架構,例如能源轉型、溫室氣體減量、產業節能等。政府需要做的是:在綠色振興的指導性原則之下,盤點、整合且強化既有的政策工具,廣納各方建議,開放公眾參與,並確保這些政策得以落實。
我們認為,近期即將開始審議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二期預算」是一個將綠色振興概念納入國家長期建設計畫的絕佳機會。以「奠定國家未來30年發展根基」作為長期目標的前瞻計畫,勢必得納入綠色振興所關注的氣候危機調適能力、韌性、永續以及循環經濟的元素。如此既可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全球經濟衝擊,也可推動經濟結構的低碳轉型,創造更多符合全球趨勢的低碳經濟工作機會與長遠經濟效益。
我們呼籲,第二期前瞻計畫預算的討論應納入綠色振興的視野與思維,政府應將投注於綠色振興上的預算視為是對未來的投資,而非花費。例如前瞻計畫中關於綠能建設、數位建設、水環境建設與城鄉建設的部分,便應參考各國政府與團體近期相對應之綠色振興政策建議,運用預算資源引領產業轉型方向。此外,有鑑於第一期前瞻計畫缺乏公眾討論,致使民眾參與缺少制度性保障,預算擬定過程中多有爭議。故第二期前瞻計畫應將經費撥補一定比例資源,用於公眾參與並且預留與民眾溝通的時程。無論是中央整體或是地方的個案建設討論過程,都應有更大程度的公眾參與,以符合更為廣泛的公共利益。
為了留給下一代永續並具有韌性的環境與社會,政府必須立即著手規劃綠色振興政策,來引導紓困方案與前瞻基礎建設的龐大政策資源,以資源可循環再生為方向,發展和環境共生共榮的循環經濟,打造更能展現台灣優勢的永續發展模式。
#聯合聲明團體:聯合聲明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循環台灣基金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高雄市野鳥學會、#桃園在地聯盟、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350 Taiwan、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台南市野鳥學會、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誠摯邀請媒體朋友報導刊登,一起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守護環境與土地
議題聯絡人: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 0912-521216
免洗餐具 環保 稅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回收率不到一成!塑膠垃圾不是進焚化爐就是到海裡去了
💥💥垃圾處理問題刻不容緩!海洋生物誤食塑膠、被塑膠纏繞導致受傷或死亡的案例層出不窮,前陣子花東海灘也出現三起鯨豚擱淺事件,其中一隻雌性柯氏喙鯨被發現胃中充滿大量塑膠垃圾,體內甚至還懷有一隻達165公分的胎兒。世界經濟論壇在2016發布的報告顯示,若人們繼續生產塑料而未能妥善處理,到了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比魚還多!
環保署從2005年開始實施「垃圾強制分類計畫」,將垃圾分為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及廚餘,但該政策推動14年,不僅宣導有問題,一般民眾與食品容器印製業者分不清楚可回收塑料與不可回收塑料,就連民眾分類好的塑膠垃圾,還是會因為髒汙、塑膠種類標示不清、回收價值低等因素,再次被清潔隊歸類為一般垃圾,導致垃圾不是流進海洋,就是被送進焚化爐🔥🔥🔥
環保署統計,2018年一整年,國人光是在購物用塑膠袋,就用掉了152億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660個塑膠袋,若以每個3.55克計算,去年一整年共產生了高達5萬3960公噸的塑膠袋,而回收量只有約5148公噸,#回收率不到一成!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2019年1月3日公布,全臺所有海域都有微型塑膠的蹤跡,這些微型塑膠會吸引和吸收海水中一些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有毒性的污染物質,不僅會對其他生物造成毒害,還會在生物體內累積,經由食物鏈回歸到人類身上,所以「人吃塑膠」也不再只是危言聳聽,舉凡淡菜、牡蠣、蛤蠣都被驗出塑膠殘留,其中更可能夾帶重金屬與有毒物質,都會增加健康風險。
面對如此嚴重的垃圾汙染困境,環保署公布的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草案,卻直到2030年才會全面禁用購物提袋、免洗餐具、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塑膠吸管,還不包含其他塑膠製品,就連違反規定的販賣業者和製造業者,也只各處1200到6000以及6萬到30萬的罰鍰,#甚至比肯亞的57萬台幣到110萬台幣的罰鍰還低。
📌📌建議環保署可以參照歐盟與英國,擴大生產者的責任,並加強污染者付費原則,像是讓生產者買單包裝回收處理費,對再生成分低於30%的一次性塑膠課稅等等,以期能有效從源頭控管塑膠垃圾,以符合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安定化、資源化的處理原則。
#質詢
#環保署
#塑膠
#回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bc4asz4oQ/hqdefault.jpg)
免洗餐具 環保 稅 在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免洗餐具.. 塑膠吸管.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profile picture ... 希望可以加大限用範圍,而廠商製造商是否也該加收環保費用,跟菸品的什麼稅類似概念呢? ... <看更多>
免洗餐具 環保 稅 在 [問卦] 免洗餐盒到底要洗多乾淨才能回收阿??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